曾比肩“三峽大壩”的三門峽水壩,更誕生三門峽市

說起三門峽水庫,想必每個人都熟知。當年徹底為根治黃河水害,國家決定在三門峽修建水壩,作為黃河上的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庫的動工修建,牽動了所有黃河沿岸居民的心。它不僅終結了幾千年來黃河中下游的水患,更是誕生了一新的城市,三門峽市。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水壩的故事吧。

曾比肩“三峽大壩”的三門峽水壩,更誕生三門峽市

三門峽水壩俯瞰圖

三門峽水壩的建設項目屬於中蘇援建項目,在設計論證之前,蘇聯專家組曾經對黃河現場進行過勘察,肯定了三門峽壩址。其中一個專家說,“任何其它壩址都不能代替三門峽為下游獲得那樣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門峽那樣能綜合地解決防洪、灌溉、發電等各方面的問題。按照當時蘇聯專家的構思:建成大壩之後,即可以蓄洪發電,又能調節黃河的水量,解除黃河下游的洪水威脅。除此之外,也可以攔蓄上游全部來沙,在庫區沉澱,使黃河下游的水質變清,增加該區域的灌溉面積。是具有極其巨大的綜合效益。

於是我國便開始動工建設,1957年開始在三門峽修堤築壩,1960年建成著名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1962年,第一臺15萬千瓦機組試運轉,水壩高353米,庫容162立方米。

隨著三門峽大壩的建設完工,195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三門峽市,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三門峽就被建立了起來。相傳,三門峽的來歷是黃河從陝西省的潼關流至河南省的孟津,被太行山脈所阻,黃河以巨大的水力,衝出三路山口。後人把這三道激流稱為“人門”“神門”“鬼門”,即三門。

曾比肩“三峽大壩”的三門峽水壩,更誕生三門峽市

三門峽市內一景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發電、灌溉、防洪綜合工程。它為豫,晉,冀三省提供了豐富的電力和灌溉的水源,對黃河下游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從建成以來已多次攔洪水,減輕了下游防洪負擔和淹沒損失。其次,三門峽水利樞紐又是治黃工程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擔負著黃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也保護著冀、豫、魯、皖、蘇5省25萬平方公里範圍內1.7億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好處。其在建設和修繕的方面為攻克黃河泥沙難關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誰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那曾經被一代人冀望“黃河清”的三門峽大壩,既是中國幾千年治河史的豐碑,又是後人反思、借鑑的明鏡。

曾比肩“三峽大壩”的三門峽水壩,更誕生三門峽市

因三門峽水壩變清的黃河水

對此,你是怎麼看待三門峽水庫的呢?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本文內容及素材均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