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還有人住嗎?

用戶147418275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定都應天,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發家在此。而且當時的南方,在經濟上已經遠遠超過北方。

自南宋開始,當時經濟和政治中心都南遷,由原來的中原腹地,變為了臨安府。這一改變對於以後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因為這使得南方,成為了王朝最重要的保障之地,而且是失去中原之後的一條退路。

朱棣遷都,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障了當時明朝的統治,甚至朱元璋當時也有遷都的打算。

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更需要君王去坐鎮,只有政治中心在北方,才能治理好被異族攻伐過度的中原,也能防備塞外的少數民族。

所以許多人認為朱棣遷都是自私之舉,其實這是非常不正確,客觀來說當時遷都北平,是利大於弊。

朱棣也沒有想到,未來會出一個崇禎。更沒有想到未來崇禎居然會傻到不讓太子提前去南京。

為何這麼說呢?朱棣在遷都之時,考慮過北京終究是離塞外太近,若是被少數民族攻取,那麼對於明朝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為此朱棣做了兩手準備,那就是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一開始還派遣太子去南京坐鎮。

這種做法就是給明帝國上了層保險,從這一點來看,明朝在處理南北方面,幾乎是做到了各方兼顧。

正是因為南北方在明朝逐漸被劃分,這才形成了影響中國幾個世紀的政治結構,這種結構就是南方是經濟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這種做法使得北方淪陷,南方可以立刻憑險而守,而失去南方經濟支撐的北方,在國力上註定不能同南方媲美。

所以即便北方遊牧民族來勢洶洶,終究明朝還是可以劃江而治理,這充分體現了當時明朝皇帝的高明。

然而後來遇到的滿清,實在是過於的瞭解的漢人,滿清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硬是從內部瓦解了南明。

事實上明朝長達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中,南京也是一直有官吏駐守,早期還有太子在那監國。


小司馬遷論史


朱棣遷都後,南京故宮還有人住嗎?

住肯定是有人住的。關鍵是看住的都是什麼人。這要分時期來看。

朱棣遷都北京,主要是因為當年朱棣就是燕王。北京就是他起家的地方。人熟地熟,住著放心。所以,在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在南京登基,同時命令在北京元朝宮殿的基礎上建造皇宮。

等皇宮建好,朱棣就早早的搬過去住了。但這時候,朱棣的兒子朱高熾作為太子,是住在南京故宮裡的。

後來這也成了定製。因為朱棣一生都在征戰。甚至最終死在草原上,征服蒙古的路上。老爹經常跑出去打架。三年兩年的不回家。

所以,作為太子的朱高熾就是成為國家的真正管理者,也就是太子監國。而在十餘年的太子監國時期,朱高熾一直住在南京故宮。

並且在其繼位,真正成為皇帝之後,回到北京的同時也在籌備再把首都遷回南京。可以看到,朱高熾自幼在南京故宮中長大,對南京故宮還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朱高熾當皇帝一年多時間,就駕崩了。首都回遷的工作,也就從此擱置。

這之後,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南京故宮住著的也就是一些太監宮女。主要是負責看房子用的。人數也不多。並且,由於疏於打理,南京漸漸破敗。

之後,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故宮登基,建立南明政權。這時南京故宮又迎來了久違的熱鬧。但這種熱鬧,並不是好事,匆匆來也匆匆走。弘光帝在位僅僅八個月,便兵敗如山倒。

再之後,清朝建立,改南京為江寧,明故宮成了八旗駐防城,也就是滿城。八旗都統衙門就設在南京故宮裡,建築被破壞很多。

到了康熙下江南,路過南京故宮時,也有了: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

最後,有經歷太平天國的破壞,到民國時期,在南京故宮遺址上,建一座小型機場。故宮,也就不復存在了。


參習處


祖墳猶在,還為輔都,便於控制,人員尚存。

雖然朱棣遷都走了,但是起碼還有著皇宮存在,自然不可能讓其他人佔領了。

祖墳猶在

所謂祖墳,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墓還在南方。

遷都總不能遷陵吧,自然要留有人打理陵園,方便祭拜。

雖然後世皇帝都不會輕易來到南京,但是在位期間,總會安排自己子孫前來拜祭朱元璋。

他們都會安排在皇宮中住宿,當然他們不敢住到皇宮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宮殿。

而這時候不可能現打理,自然要有長期維護,所以肯定還有太監宮女在其中做日常維護。

還為輔都

遷都到了北京,南京仍是重要的輔助都城。

功能也還在,而且翻開明史就能知道,南京還有著自己的朝廷六部官吏。

這裡是作為重要的後備基地存在的。

因為遷移到了北京,需要直接面對的四面八方的威脅,為了以防萬一,就在舊都上保留了權利機構組成,如果北京出事,它這裡也會接管全國政務。

而存在的這個小朝廷就要有個中心,就只能是皇宮了。

而為了限制他們的權利,畢竟朱元璋就是從南方起家的,所以都會安排親信人員在此鎮守。

像我們知道的鎮守太監什麼的,都是這樣來的。

最出名的就是錦衣衛了,錦衣衛分為南鎮撫司,和北鎮撫司,當時就是因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南京,由此劃分。

便於控制

北京過於遙遠,而江南是當年大明重要的賦稅之地,魚米之鄉,必須保證平穩。

而天高皇帝遠,會讓人懈怠,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就是起到控制南方,威懾南方的作用。

而一個破爛的皇宮只會讓人覺得狐假虎威,只有一個健全皇宮存在才使人敬畏,所以皇宮肯定保留著相當的警衛力量。

人員尚存

南京皇宮是大明後來的養老基地。

在大明過程中,皇宮中會有很多老人留存,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帝換了,手底下的人可能也要換,那麼這些舊人的存在就會多餘。

但是不能做的過分吧,就會把這些人外派到南京皇宮,作為他們的養老地。

所以無論是政治需要,還是生活所需,既是朱棣遷都了,南京的皇宮也不會封禁,值守的太監和侍衛打理這皇宮,隨時準備著啟用。


小鼠報道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國號為明。事實上在正式定都南京的兩年前(1366年)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營建宮殿建築,到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宮殿建築工程基本完工,整個營建工程歷時26年,宮殿佔地面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事實上南京故宮101.2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還超過了今天我們看到的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如果保存至今的話南京故宮才是世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然而南京對朱元璋而言:只是在其削平張士誠、陳友諒等南方諸雄的過程中一個臨時性過渡性的都城,因為在這一時期朱元璋賴以起家的基本盤就是江南地區。可在蒙元勢力退回北方草原後從西北的嘉峪關到關東的白山黑水都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這時地處長江下游的南京已不再適合作為這個大一統帝國的都城——在此之前南京從未成為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定都於此的無不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南京距北部邊疆千里之遙,定都於此對北方邊防而言是不利的。

在唐代以前無論是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還是劉邦以漢中為根據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依靠關隴貴族集團統一中國,在數千年間關中一直是統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從宋代開始以關中為基礎進而東出一統天下的東西格局為主基調的中國歷史轉變為南北格局:南面的漢族政權面對的最大威脅是北部的遊牧民族,在這樣的格局之下位於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戰略地位日益突顯:趙宋因失去燕雲而偏安南方;遼、金因佔據此地而具有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儘管如此,但當明軍剛從元朝手中收復大都城時這裡已先後由遼、金、元三個異族王朝統治了四百餘年,和中原文明已出現了一些隔閡,加之戰亂的破壞還顯得有欠繁華富裕。以朱元璋為核心的明朝開國集團多起自江淮一帶,北京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地域,定都於此多少感覺不踏實。不過這並使朱元璋放棄遷都的念頭——他委派太子朱標巡查長安、洛陽和開封,想選擇漢、唐、宋的故都為首都,然而此時的關中已然殘破,不再具備作為一個大帝國都城的資格,洛陽的情況也大致相仿,開封則處於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上,金滅北宋和元滅金時開封守軍都吃夠了無險可守的苦。無可奈何之下的朱元璋只得暫時將都城定在南京。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元璋冊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朱允炆剛一登基就意識到:自己那幫年富力強又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皇叔們壓根就沒瞧得上自己,於是他和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秘密商議削藩,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間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棣設計擒殺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命令自己的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起了靖難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軍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戰火中不知所蹤。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絕臣下連續多次的反覆勸進後宣佈即皇帝位。

北平作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經營多年,朱棣繼位後一直有心遷都於此。同時北平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過渡地帶一直是明朝的邊防重鎮,朱棣擔心若定都南京會使後世子孫沉迷於江南的繁華富庶而忘卻北方的邊防安全,從而不利於明朝的整體國防建設。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詔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永樂九年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營建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北京故宮(當時稱紫禁城),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天壇、太廟等如今的北京地標性建築。

嚴格意義上直到明英宗正統六年(1443年)北京才成為明朝的正式首都,在此之前北京一直稱為行在——皇帝率領文武百官駐紮的臨時首都。南京則稱為留都——置官留守的首都。留都南京幾乎完整保留了一整套朝廷體系:不僅六部、都察院、五府等行政官僚機構應有盡有,連後宮內廷的太監、宮女、侍衛也一應俱全,也就是說盡管這時皇帝不住在南京的皇宮之中,但南京的皇宮中仍住著一群太監、宮女、侍衛。由於皇帝不住在這裡,對南京的太監、宮女、侍衛而言是無法通過攀附皇權上位的,一般來說在北京宮中犯錯的太監、宮女、侍衛就會被打發到南京,表面上看是平級調動,實則等同流放。儘管南京的行政機構和後宮系統就重要性而言遠遠不及北京,但相當於是給北京朝廷複製了一個備份,所以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後福王朱由崧在群臣擁戴下在南京即位,由此開啟了南明王朝。

清軍攻陷南京後將南京皇宮改為八旗軍軍營——設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這使南京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燁首次南巡到達江寧,見到殘破不堪的“明時故宮”大為感慨,於是作《過金陵論》一文寫道:“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殘壁矣!……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耶!”由此可見此時的南京故宮已相當荒涼。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在南京明皇宮裡拆卸了很多珍貴的木材、石材用於修建天王宮,到太平天國滅亡時南京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南京後太平軍放火燒城,湘軍在大肆搶劫後也到處縱火,南京明故宮再次遭到破壞。經過這番折騰後南京明故宮徹底成為一片殘垣斷壁。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個國家一般而言都只有一個首都,但明朝卻有兩個,北京和南京,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古人都是迷信的,他們迷信風水堪輿學說,迷信地氣是否能旺他們。對於朱元璋而言,南京是他的發家之地,他認為南京是旺他的。而南京又曾經作為首都存在過,江南的繁榮和富庶,也讓他貪戀南京的富貴承平,在他在位的幾十年,明朝的都城一直是南京。

從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南京是六個王朝的都城,它素來又“龍蟠虎踞”之稱,它的地理位置優越,鐘山龍蟠於東,石城虎踞於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南面還有秦淮河繞著故宮而過,水運非常便利,糧食取之不盡,為皇帝朝廷服務的手工業作坊也都在南京。

另外明朝著名臣子徐達、常遇春,他們的府邸都在南京。

南京城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商業繁榮,居民達一百萬,也是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比擬的人口數量。

紫禁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比後來北京建的,要大一些,也宏偉一些。當時朱元璋也想子子孫孫都留在這裡,可沒想到計劃不如變化,他精心扶持的朱允炆由於懦弱善良,而被心狠手辣,富有城府的朱棣篡奪了皇位,朱允炆也生死不明。

有人說,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京,是因為金陵是王朝短命之地,建立在這裡的王朝是不會長久的。這種說法是錯的。

朱棣這人膽子大得很,他什麼都不相信,他連千夫所指的弒殺親侄,篡奪皇位都幹得出來,他還怕那些迷信的說法嗎?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發家的地方是北京,那裡是他的老巢,他靜心培植的手下都在北京。而南京,他滿手沾著建文帝以及其臣子的血,即使他再猖狂,到了晚上,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或許充滿冤魂的宮殿,恐怕也難以入睡吧?

他在南京不僅沒有根基,還有以幫“仇家”——建文帝的“餘孽”,這些人一旦反撲,他的下場只會更慘。朱棣不想餘生都心驚膽戰,於是迅速做出遷都的決定,回到令他安心的老巢——北京。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劣勢,明朝時期的北京不像現在,也是很危險的,關外的蒙古人蠢蠢欲動,如果蒙古鐵騎踏入北京城,朱棣的命一樣也不保,所以南京這個“備胎”也不能丟。

其實,南京作為“陪都”,也是朱棣政治妥協的結果。他的皇位是用血洗著奪來的,他是殺了建文帝以及一些“建文餘孽”,但是並不表明朱棣就壓制了南方的地主貴族集團。

而且江南靠近江浙一帶,是明朝的賦稅收入主要來源之處,朱棣也不想放棄這裡,權衡之下,朱棣決定讓南京也照常運轉。

於是,朱棣保留了南京的行政班子,跟北京幾乎一摸一樣的官僚班子,只是這些人沒有實權,只是享受同等的官位和朝廷的俸祿,他們閒得都快長毛了。

為了以防萬一,北京的統治者開始派太子去南京監國,這樣他們死後,皇位還是本家的,朝廷制度一樣運轉。

但是一個國家,哪裡有那麼多錢砸在一個“備胎”官僚班子上,時間長了,錢、精力都顧及不了,所以後來南京的皇宮就漸漸人數寥寥,日漸荒涼,而朝廷的政治核心依然在北京。

後來明朝滅亡時,崇禎帝本想去南京,奈何大臣不讓,最終還是福王進入南京,建立南明。可憐的南明沒維持多久就被滅了,更加印證了“金陵城”建立的王朝都短命的讖語。

這麼想來,南京的地氣卻是有點詭異,厚重,富貴,但是曇花一現。


靜說歷史


北京的那一個故宮,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明清兩朝的帝王們在這裡辦公居住。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南京也有一個皇宮呢?明朝最初的都城是設在南京的,明太祖就是在這裡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所以,這裡修建的皇宮也相當的有氣派感。據瞭解,這裡的宮殿是修建於1366年,總共的佔地面積是達到了101萬平方米。就當是看來,這個宮殿是耗費了極大人力物力而修建起來的先進建築物。

但是,到朱棣繼位之後,他就將都城遷到了北京。他做出這個決定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幾點原因導致。在1402年,爆發了好幾場戰爭,甚至連京都都已經被攻破了,也是在這一年,朱允炆失蹤了,朱棣趁機就當上了皇帝。由於這裡被戰火波及,想要恢復到最初的繁華,需要過很長的時間,所以這一次,他決定將都城遷到北京。

不過,雖然將地盤都搬到了北京,但是南京的這一座宮殿並沒有就此荒廢。仍然有一部分皇室成員在這裡居住,甚至還有專門的大臣、太監、宮女之類的人在這裡留守,負責宮殿的維護問題。而到了洪熙年間,新皇帝又想將皇宮遷回到南京。不過這個想法沒有實現,被諸位大臣駁回了。最後經過了一番爭論,雙方討論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法,讓太子回到南京的宮殿居住。這樣一來,不管是哪一個地方被攻破了,都還不會傷及根本,有人可以主持大局。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南京城的宮殿一直都比北京的宮殿要好很多。不管是防禦方面,還是規模程度方面,都比北京宮殿要大,也難怪後面有皇帝想要將皇宮遷回去。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皇帝們都一直待在北京,因此使得這裡的皇宮開始不斷的被重視,而南京的這座宮殿卻越來越被忽視。裡面居住的皇室成員都全部遷到了北京,就連一些重要的大臣也不在這裡居住了。留下的只有一些護衛,以及做雜役的人們。

等到了1644年,北京被那些起義軍們攻破了,福王被一眾大臣們保護著出逃出來,又跑回了南京都城。他又開始在這個地方建立了新政權,改名為了南明。不過這個政權並沒有維持多久,清兵們就攻打了進來,很快就佔據天下,而這一個南京皇宮也才真的算是荒廢了下來。後來清朝又將這裡利用起來,作為訓兵場所。然後晚清時期,太平軍們到這裡後,對其大規模的破壞,導致現在來這裡參觀的話,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有敗落的宮殿了。


紫禁公子


有人住。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御極南京,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

然而,永樂大帝並不打算一直在南京待著,永樂十四年,北京紫禁城開始動工修建,直至永樂十九年,紫禁城完工,朱棣一聲令下,都城從南京變為了北京。

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

第一點,朱棣得位,名不正言不順;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兒子,但他卻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而且,他雖然自詡為馬皇后所出,卻不是真的嫡子。

建文帝欲要削藩,沒有削成功,被朱棣給翻了盤。朱棣確實無辜,造反也是被逼無奈,但他打進了南京,皇帝下落不明,在那樣一種情勢下,他除了登基,別無選擇。

不過,登基之後的朱棣並沒有底氣去鎮服天下人,尤其是南京的一幫子功臣勳戚。

所以,換個都城就比較合適了,乾脆選擇不去面對他們。


第二點,蒙元仍在,北患並未根除;徐達、常遇春的北伐,也只是攻克元大都了事,元順帝帶著一幫子文武逃回了大漠,可以這麼說,元朝不是滅亡了,只是失去了中原的領土。

元蒙善戰,他們雖然北逃,卻沒有放棄對中原的窺伺,那麼,在北方設置足夠的防禦力量就很必要了,想要讓國人足夠重視,那就只有把都城放在北方。

天子在的地方,各種防禦力量自不用說。一旦發生戰事,也可以迅速反應過來,不至於鞭長莫及。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蒙人圍城,如果被圍的不是京師重地,京師保衛戰根本不會發生,搞不好明朝就有丟失城池的可能。


第三點,朱棣封王,藩國就在北平;朱棣21歲封燕王,並以藩王的身份在北平生活了22年,這個地方他太熟悉了,多年經營,儼然已經是他的大本營。

把都城遷到這裡,他就像是回了自己家一樣,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北平掀翻他的統治。

朱棣遷都之後,南京留下了哪些人?

孝陵守衛者。我們知道,朱元璋於南京建國,並在這裡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南京有陵寢,也就是明孝陵。


朱棣遷都歸遷都,他總不能把老爹也一起帶到北方去,他是需要留下一批人為父守靈的,這裡面,就有不少宮女、太監以及侍衛。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明朝跟別的朝代不太一樣,它有兩套一模一樣的文武班子,一在北京,一在南京,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亦然,六部尚書享受著同等的俸祿品階。

當然,雖然官職與俸祿等同,權力卻不可同日而語,南京的大臣們除了軍職之外,大多更像是一種虛職,事實上,在北平的重臣犯了事,都有可能被貶到南京養老。


太子鎮南京,行監國之權。永樂之後的數代,皇帝和太子是不在一起的,天子守北京,太子鎮南京,這麼做,可以防止北方突變,而國中大亂。

有太子在,太子可以從容在南京行使權力,畢竟,這裡的文武都很齊備。

關於太子鎮南京,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太子朱瞻基要從南京回北京奔喪,漢王朱高煦中途埋伏,欲要半路截殺。

不知怎麼的,這個消息被朱瞻基知道了,於是他選擇了繞道,漢王朱高煦等了半天,等到的是太子即位的消息。

當然,成王敗寇,朱高煦下場也比較悲慘,不僅自己被活活烤死,他的十一個兒子也全部被殺。


明亡後南京故宮的命運。

崇禎煤山自縊後,南京皇宮一直也都有住人,南明時期,南京是弘光政權的都城所在。

清時,這裡也都一度駐軍,不過受重視程度已然大不如前,隨後,南京被太平天國佔領,洪秀全又把這裡給破壞了一番,拆南京故宮,以修其天王府。

此後浩劫多年,南京故宮殘破不堪,地面建築多已被毀,只剩下了不多的遺址,住人自然已不可能。

其實南京故宮比北京故宮要更大,它足有100萬平方米。


不過再華麗的宮殿,也抵擋不了歲月的侵蝕,我們歷史上被毀掉的皇宮也不止此,比如漢代的未央宮,唐代的大明宮。

誠然,我們已經看不到南京故宮的全貌,不過南京故宮的城牆還是在的,有機會去南京的話,可以過去看看,歷經數百年滄桑,南京故宮牆磚上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見。

這也算一種難得的文化遺產吧。


浮沉於史


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之後,南京便成為整個明朝的留都、陪都,設置有和北京一樣的完整中央級別行政系統,可以說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不過,由於作為統治者的皇帝不再駐蹕於此,地處其間的明故宮雖然有少量留守人員,但卻無可奈何地受到朝廷的冷落荒廢,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早在靖難之役中燕王軍隊攻進南京之時,明故宮內就燃起大火,這場大火在掩蓋了建文帝的蹤跡,使其下落成為歷史懸案的同時,也讓明故宮的奉先殿等建築被燒燬。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紫禁城時,有記載表示其曾“移宮殿巨材北上,以備營建”,將明故宮內的部分建材運往北京修建紫禁城。

在此之後,被冷落的明故宮又遭受多次自然災害。例如明正統十四年夏六月,“南京風雨雷電,謹身、奉天、華蓋三殿災”;明英宗天順七年春正月,“南京西安門木廠火,延燒皇牆”;憲宗成化二年秋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監火”,三年夏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門樓”,二十一年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孝宗宏治元年春三月庚寅,“南京內花園火,夏五月丙子南京震雷壞洪武門獸吻”,“三年秋七月壬子驟雨雷壞午門西城牆”;世宗嘉靖元年,“秋七月,暴風雨,江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皆壞”;熹宗天啟三年“秋七月辛卯,南京大內左傍宮火”……

此外,令人今天人們感到奇怪的是,明代還曾有過禁止修繕南京明故宮的規定,由於朝廷本身的故意任其遭受破壞,再加上如此頻繁的災害侵襲,南京明故宮在明代時就已經破敗不堪。以至於當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後,陪都南京的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權時,福王只得在明故宮的武英殿登基。由於宮殿荒廢,弘光皇帝即位後,對明故宮進行了營建工作,而這也成為弘光皇帝所謂“奢靡無度”的一條“實證”。


龍虎網


南京故宮,亦稱明故宮或南京紫禁城。它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佔地約101.25萬平方米,為全世界最大的宮殿。而北京紫禁城就是以它為藍本而建的。



1420年隨著北京紫禁城的落成,明成祖朱棣先是在九月初四宣佈定都北京,後於十一月初四宣佈遷都北京。並下詔“自下一年正月,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設六部,雲行在之稱。並取南京各印信給京師諸衙門,另鑄南京諸衙門印信,全加“南京”二字。”



自此之後南京紫禁城不再作為皇室所用,但是由於南京是陪都,所以作為陪都的南京紫禁城雖地位雖已不如當年,但地位也只是僅此於北京的,它依然的重要。那麼作為本來皇家的居所,就算皇族不再居住,但是也不可能荒廢,於是在遷都之後,南京紫禁城還有留有皇族鎮守,同也有少數的太監和宮女負責打理南京紫禁城。



但自此之後南京紫禁城雖地位甚高,不過遠在明朝的那些皇家卻似乎早就忘記南京紫禁城的存在。除了在仁宗朱高熾時期,他下令重新修葺過南京紫禁城,其餘的明朝皇帝都再未注意過南京紫禁城的存在。

1449年夏六月因天降雷雨,南京紫禁城的謹身、華蓋等殿不辛被雷電集中,於大火中被焚燬。1458年五月紫禁城大祀殿及皇城各門被大風摧毀。而直到1522年七月,南京紫禁城的主體幾乎被洪水毀於一旦。



當然南京故宮雖至崇禎皇帝之前都未在有明皇帝入駐其中。不過在南明弘光時期,弘光皇帝朱由崧在南京重建大明,並對曾經的南京紫禁城進行了一些修繕,重建了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但是在不久後隨著弘光政權的消亡,南京被清軍佔領,自此南京故宮徹底變的荒蕪。



而後隨著大清的立國,南京的留都身份也被盛京所替代。後南京紫禁城的地位就徹底不存在了,甚至變成了清朝駐防八旗兵的營地,自此曾經皇室的住所就變成了軍隊的營地。之後整個南京紫禁城變得荒涼無比,1684年康熙南巡之時,曾經這樣說過“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殘壁矣!……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耶!”。



可想而知清朝時期的南京紫禁城是有多麼的荒涼。而後南京紫禁城再經過近百年的拆除,開始變得面目全非。1699年因造法雨禪寺,南京紫禁城被拆掉琉璃瓦12萬張;1853年,太平天國為營造新宮殿,拆掉南京紫禁城大量石料和磚瓦,並直到太平天國滅亡的那刻,南京紫禁城已蕩然無存。


澳古說歷史


南京明故宮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一直有人居住,只是日漸衰敗,逐漸走向了消亡。

建文帝登基之後,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因為得位不正,加上明故宮地勢不吉,所以,一登基,就開始在北京依照南京皇宮的形制,興建北京皇宮。在北京故宮建好之前,朱棣僅僅對明故宮進行了必要修葺工程,直到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負責看護皇城的這些人員,一部分就住在南京皇宮之內。朱棣去世後,明仁宗繼位,曾試圖遷都回南京,並令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住在南京皇宮內。同時,仁宗還下令修葺南京皇城。但是,仁宗數月而亡,宣宗朱瞻基繼位後,繼續了對明故宮部分宮殿的修葺,但並未遷都。之後,南京皇宮就再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修葺,最多就是修修城門、城牆,還有看護皇宮的值班人員的板房、走廊等等。世宗嘉靖年間,因暴雨水淹,南京皇宮的宮門、城牆、殿宇多有倒塌。朱由檢的弟弟朱由崧在南京皇宮武英殿繼位,成為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即弘光帝。弘光帝僅僅對南京皇宮做了部分修復工作,並將其母親接入了西宮居住。此時的南京明故宮已經殘破不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