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擁有幾十萬軍隊的北元為什麼不進攻中原?

閃擊伯爵2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弄懂元朝為什麼叫北元以及北元存在的時間!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命徐達等率軍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元順帝北逃後退居漠北,史稱北元。


到洪武后期,北元內鬥嚴重。從脫古思貼木兒到坤貼木兒,5代君主被殺,內部就這樣殺來殺去,最終也沒有了統一的帝號。後來鬼立赤自立為可汗,就不再使用大元的國號,而是恢復使用蒙古族部落的名號,稱為韃靼。至此,“北元”的稱呼正式消失於歷史!


當時在韃靼的西邊,還有一支蒙古部落叫瓦剌,這支部落由元朝的舊臣猛可貼木兒領導,猛可貼木兒死後,這支部落也一分為三,分別由馬哈木、太平和禿孛羅三個首領把控。

所以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已經不存在了,分裂為各個小部落,各部落之間互相稱王,誰也不服誰;其次,元朝的大臣大部分降明,還有一部分已經死去,失去了統一指揮的人選。


特別是在靖難之役期間,由寧王管轄的蒙古朵言三衛軍還幫助朱棣攻打朱允炆朝廷。另外的韃靼部落在東北方跟朱允炆朝廷摩拳擦掌,牽制了一部分朱允炆的軍隊!從這兩個方面來說,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蒙古不僅沒有率軍進攻中原,反而協助朱棣成就了霸業!


羊妹的歷史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蒙古始終都是心腹大患,即使朱元璋滅亡元朝後,蒙古仍有幾十萬兵馬,那麼靖難之役時,為什麼不乘機進攻中原呢?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建文帝,繼位不久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便著手開始削藩,他的叔叔王爺們相繼被廢,因此與藩王們的矛盾日益加深。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之名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這場政變持續了四年之久,期間戰爭不斷,波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內耗無數,使的當時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本來這次被打跑的北元政權可以趁機反攻中原的,為什麼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元朝經過朱元璋八次用兵,已經被極大的削弱了實力,尤其是“捕魚兒海之役”後,蒙古各部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彼此之間互相攻伐,難以聚集起來對大明發動反攻。

其次,朱元璋對北元的用兵使得瓦刺興起,與韃靼分庭抗禮。據《明史》記載,明朝將成吉思汗北元政權統治下的東部草原部落稱為韃靼,西部草原部落稱為瓦刺,韃靼與瓦刺素來不和,經常互相攻伐,韃靼在大明的多次用兵下,實力不斷削弱,瓦刺趁機壯大,雙方爭鬥不止,哪有功夫去反攻大明。

由此可見,“靖難之役”時北元不是不想反攻明朝,只是有心無力,根源是朱元璋對北元的多次用兵。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也五次御駕親征漠北,使得蒙古的實力大損,使的無法與大明抗衡了,這些都是後話了,就不在此文中交代了………






孤獨使者


這個問題很搞笑,說的像北元很強一樣。

實際上,由於元朝對嶺北行省長期實行經濟空心化的政策,導致嶺北行省缺乏經濟生產能力。

如果元朝還在的話,嶺北行省還可以通過商路收稅以及元朝財政補助的方式解決經濟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是隨著元朝的崩潰導致嶺北行省徹底喪失這兩項財政來源,而草原遊牧經濟又難以養活北元朝廷,所以北元可以用半死不活來形容,同時這也註定了北元分裂的結局。所以,北元壓根就沒有能力再重返中原。

也正因如此,反而倒方便明朝大規模招募蒙古人組建騎兵部隊,雖然這些蒙古人更擅長打劫,但是對於缺乏騎兵的明朝來說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兵源。

而且燕逆的靖難叛軍主力就是燕逆招募的蒙古騎兵

與此同時,大多數蒙古人並沒有跟隨元惠宗逃亡,而是選擇留在內地成為明朝軍戶或者貴族,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這幫人在元朝時期就長期居住與內地,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上和漢族人逐漸一致;二是因為明朝需要他們提供騎兵武裝,雖然他們很快就發生了退化。而且朱重八為了強化君主集權,清洗了大量的漢族貴族,也就是淮西勳貴,反而投降過去的蒙古貴族則大量保留了下來。只不過這幫人雖然可以通過訓練恢復戰鬥力,但是在明朝的體制下他們最後還得衰退,這也是為什麼明朝要不斷招募蒙古人的原因。

而為什麼蒙古人喜歡投奔明朝呢?原因更簡單,因為待遇問題,雖然明朝有剋扣軍餉的優良傳統,但是這幫人作為騎兵主力不會被禍禍的太嚴重。而且,蒙古草原每隔四五年就會爆發白災或者黑災,牲畜因為凍餓而大量倒斃,嚴重影響蒙古人的生活。

因白災凍死的牲畜

但是到了明朝,他們可以獲得軍餉,至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能夠保證一家老小的吃喝,而且還可以憑藉戰功領賞賜,最重要的是也可以避免因為草原上的部落兼併而造成流離失所,衣食無著。

所以,北元還有什麼資本去復興呢?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1399年七月,明燕王朱棣於封地北平(今北京市)發動靖難之役,與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1402年六月,燕王進入明京師南京城,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燕王朱棣的重任本是鎮守北方、防禦北元勢力南下。而他發動靖難之役,大明皇室內部同室操戈,燕王主力南調,北防遂空。靖難之役打了三四年,被明朝驅逐至大漠的北元為何沒有趁機反攻,奪回對中原的統治權呢?答案應該是衰微的北元既沒有軍力、也沒有精力南顧,因為他們同明朝一樣,也在為爭權奪勢進行殘酷的窩裡鬥,而且已成為常態。

1368年閏七月,北伐明軍攻克通州,元順帝棄離元大都(今北京市)北走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自此元朝結束對全國範圍內的統治,遠遁塞外,史稱北元。

元室北徙之初,蒙古貴族不僅佔有漠南(即內蒙古)、漠北(即外蒙古)、東北和西北的廣闊地區,而且各路元軍仍保存著強大的實力,活動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北部和雲南等地,同明軍抗衡。

元順帝率領元軍精銳北徙上都時,還維持著較完整的統治機構,而且精兵不下數十萬(北元成建制的部隊,晉陝擴廓帖木兒約20萬,遼東納哈出20餘萬,雲南元梁王10萬,其他軍隊尚未計在內),在蒙古仍享有崇高的大汗權威,指揮各路元軍,力圖奪回大都,恢復對全國的統治。然北元統治階級各派系之間的鬥爭,非但不稍加收斂,反而愈演愈烈,以致在同明軍作戰中,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狀態,不少高級官員也被迫紛紛降明。外攻內訌,北元處境並不大好。

在明軍的凌厲攻勢下,北元損兵折將,喪失晉、陝、上都開平府。元順帝被迫北走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旋即病逝。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稱畢力克圖汗,是為元昭宗。沒幾天,應昌丟失,元昭宗僅率數十騎退至漠北和林(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擴廓帖木兒亦兵敗於定西,北遁和林,北元損失十四萬兵力。

元昭宗重建汗庭(建都)於和林,收集諸殘軍、舊部,繼續同明軍對抗。1375年,被明太祖稱為“奇男子”的大將擴廓帖木兒病故,北元痛失柱石。此後,北元又有一些將帥戰死、被俘,而更多的則是被明朝收降,勢力大損。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弟脫古思帖木兒嗣位,稱烏薩哈爾汗,是為元益宗。

1387年,明將馮勝等出征遼東,兵至金山(今內蒙古通遼市東境西遼河南岸),北元太尉納哈出被迫率領二十萬部眾降明,北元大汗失去右翼最強悍的勢力和身經百戰的統帥,勢力益加衰微。

1388年,明大將軍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與北元主力決戰於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大破之,北元貴族、官員及士兵、家屬七萬餘人被俘。北元大汗及其子天保奴僅率領數十騎突圍走脫,行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大汗父子被別部領主也速迭兒殺害。此後,北元大汗諡號不傳於世。

北元與明朝戰爭的結果,大汗直屬主力消耗殆盡,權威大衰。不但未能恢復對中原的統治,內部大封建主反而趁勢稱雄一方,互相爭奪蒙古霸權,使北疆地區形成封建割據戰亂不止的局面。大汗成了大封建主挾持爭霸的工具,經常遭到廢棄和殺害,實際上已降為眾多大領主中的一個領主。自脫古思帖木兒大汗被殺後,北元汗位更替頻繁,非黃金家族帝裔稱汗者亦有之。

也速迭兒(拖雷之子阿里不哥後裔)繼汗位,不久辭世,子恩克卓裡克圖汗嗣位(一說為脫古思帖木兒之子)。恩克卓裡克圖汗在位四年,1392年被部下殺害;弟額勒伯克汗繼位。1399年,額勒伯克汗被瓦剌大封建主烏格齊哈什哈殺害,其長子坤帖木兒繼立為大汗。這一年,明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額勒伯克汗死後,北元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由大汗直接統治的各部及其屬部所構成;西部蒙古由瓦剌所屬各部構成,史稱瓦剌。兩部間經常互相攻戰,一直延續二百餘年。

1402年,坤帖木兒被部將鬼力赤殺害。鬼力赤篡奪汗位,廢除元朝國號,恢復舊號,改稱韃靼,北元滅亡。這一年,明燕王朱棣靖難(平定叛亂)成功,入京師,即帝位,是為永樂大帝、明成祖。

簡述了北元的始末,據此可知,由於北元內部爭鬥激烈,自弱其勢;更由於明軍的數次強力重擊,北元主力或死或降,已損耗殆盡,確實不再具備趁勢南下反攻明朝、恢復對中原統治的實力。故而,儘管擔負防禦北元南下入侵重任的明燕王朱棣,因爭奪皇位而同室操戈三四年,北防空虛,時機大好;可同樣忙於內爭的北元確實沒有實力與精力南下與明朝爭雄。四十年後,瓦剌統一東、西蒙古,蒙古方才再次強盛起來。


風光藝境


靖難之役時,北元已經不存在了,洪武二十一年,藍玉捕魚兒海一戰,將北元徹底打殘了,獲元主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元主脫古思貼木兒及其子天保奴在逃亡途中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所殺,與脫古思貼木兒一起逃亡的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於當年投降了明朝。自從元順帝於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帶領百官部屬從元大都出逃之後,這個以元帝為首小朝廷經上都、應昌、和林、捕魚兒海等一系列激戰,至此基本上已經瓦解。

由於蒙古沒有了共主,靖難之役時得到蒙古其實比明朝內部還亂,可以說這會明朝不打過來就謝天謝地了,哪還有精力去趁亂進攻明朝呢,也正是因為這樣,靖難之役後,朱棣沒事就去蒙古轉悠幾圈清場,基本沒有遇到過蒙古全體的抵抗。

那麼具體來看看這會的蒙古都在幹啥!

話說,捕魚兒海一戰,北元消失,蒙古分裂為了三部:韃靼,瓦剌,兀良哈。其中兀良哈由於洪武年間的多次用兵,被打服了,朱元璋建立兀良哈三衛,從中挑選騎兵,歸寧王主權統領。而由於寧王朱權被朱棣綁票了,無奈之下就將手中的兵力都交給朱棣了,所以兀良哈當時是在朱棣軍中參與了靖難之役的。

再說韃靼和瓦剌部,韃靼部的首領是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u,算是黃金家族的血脈,自然想要取得蒙古的統治權,但是由於與明朝的連年征戰,其自身實力不夠,而瓦剌部呢自然就不認了,當年成吉思汗能統一蒙古,是因為他老人家能打,你現在就剩這點實力了還想讓我們認你當大哥,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呢,當時蒙古內部打的比明朝還熱鬧,除了小部分的兵力習慣性的侵擾邊疆外,基本沒有什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了。

等朱棣騰出手來,蒙古各部就悲劇了。


楓葉0829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削藩!為此擺出了一副六親不認的姿態,他叔叔輩的王爺們相繼被廢。

燕王朱棣終於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戰爭前後持續了四年之久,這四年,大明王朝戰亂不斷,內耗無數,使國家的生產力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那麼,被老朱趕出中原的北元政權為什麼不趁中原內亂之機舉兵南侵,恢復蒙元政權呢?

1.北元在朱元璋、朱棣的打擊下仍沒恢復元氣!

在此之前,朱允炆的爺爺朱元璋以驅除韃虜、復我中華為宗旨,先後對北元征伐了八次。已經極大地削弱了北元的實力!

尤其是捕魚兒海之役,把北元打得心裡留有了大面積的陰影!此役,明軍主帥是永昌侯藍玉,明朝大軍開赴北元后:元太尉蠻子倉促抗戰被殺。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遠遁而去。明軍獲其次子及公主等120餘人、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這對北元的打擊是沉重的。

自此,蒙古各部分崩離析,難以短時期聚集力量,對大明發動反攻了。


2.瓦剌牽制了北元的力量。

由於朱元璋封續不斷地對北元用兵,使得蒙古瓦刺部迅速崛起,有了與韃靼部分庭抗禮的實力。

韃靼與瓦刺由於歷史的原因素來不和,互相間經常攻伐,瓦刺部每每處於下風。原先實力相對較強的韃靼部在朱元璋的有力打擊下,實力大幅度下滑。瓦刺趁韃靼抗擊明朝的機會得以休養生息,實力不斷壯大!由於瓦剌部的牽制,北元不敢全力以赴向南征伐。


綜上,大明“靖難之役”發生後,國力日漸衰弱,是有機可乘的。但北元一則元氣沒恢復,二來內部紛爭不斷,所以,沒精力進攻明朝!


希望星晨58298869


靖難之役時為何北元不敢乘虛而入逐鹿中原,因為有燕雲十六州的萬里長城和九邊總兵官大將鎮守邊防要塞,和諸親王做鎮,北元也不敢輕舉妄動。經洪武大帝終其一生八次窮兵黷武的血性打擊,自1370年始~~~止1396年底大明王朝歷經八次大規模的徵閥剿殺猶已第八次藍玉的北閥令北元軍隊損失慘重大傷元氣。以無心無力再戰,加上北元內部紛爭不斷,黃金家族淪落到了當傀儡的地步,北元外戚大將斥奪大權,忙於排除異己消滅對手,再則蒙古騎兵善於草原戰爭,對中原的邊關要塞城池堅磊望而生畏,因此吃酒品肉無心戀戰,有九邊總兵官鎮守,和朱棣的留守軍🐴北元也只能望城星嘆望梅止渴。











94310417小云


靖難之役的時候,可謂是大明朝一場內戰。在這種情況下,草原遊牧民族都會對中原王朝進行趁火打劫。但是由於蒙古部落被之前的明朝軍隊已經打的一盤散沙,根本就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所以也就沒有對中原王朝進行侵略。


首先,在朱元璋時代就已經把元朝打得一盤散沙。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繼續出兵對退出中原的元朝政權進行繼續打擊。元朝雖然退出了中原,但是還是擁有比較強大的實力,所以與明朝的進行的戰爭中竟然是互有勝負,朱元璋很多時候也沒有討到太大的便宜。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尤其是洪武二十三年,大將軍藍玉率領大軍在捕魚兒海一戰重創北元的中央政權,導致蒙古部落出現了群龍無首的局面。事實上到朱元璋死的時候,蒙古族部落之間已經進入了混戰的局面,暫時很難對明朝造成多大的威脅。

其次,靖難之役是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內戰,其他很多實力派還保持中立。

靖難之役雖然打得非常的激烈,但自始至終都是朱允炆所代表的中央和燕王朱棣之間的內戰,其他很多擁有強大實力的地方採取了中立的態度。並且北方除了朱棣和被朱棣用計弄到自己這一陣營的寧王朱權之外,其他中立的部分都還保持著對蒙古的警惕。此時蒙古部落群龍無首,無暇顧及中原,所以北方其他的軍隊進攻蒙古也許很難,但是防守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當然如果蒙古這個時候擁有威脅中原的實力的話,估計朱允炆和朱棣之間也不敢發動戰爭。

還有靖難之役只進行了四年,時間相當的短。

由於朱允炆應對失當,導致朱棣並沒有花多長時間就拿下了南京。朱棣從起兵造反到登上皇位也就用了四年時間,而四年的時間並不是多麼長的時間,所以草原蒙古部落之間,在這短短4年並沒有整合出一個強有力的實力派出來。當然到了朱棣登上皇位的時候,草原也出現了幾個比較強大的部落,因此朱棣當皇帝的時候進行了五次北伐,就是不斷出兵打擊那些強大起來的部落,從而保證明朝北方的安全。

總之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軍隊似乎還不少,但是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來統一指揮他們,所以無法對明朝造成多大威脅。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已滅。洪武8次北征,蒙古早就分裂成了3部,彼此間內部征戰不休。

襲擾明境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奪回中原,還差很多步驟,至少他們自己的內部統一還未完成。


但是實際上靖難之役,蒙古鐵騎參加了,也深入腹地,最終也得到了相應很大的回報,那就是實際上佔有了大寧衛。

而參加這場靖難之役的,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朵顏三衛”(也叫兀良哈三衛)。自從寧王被朱棣綁架去“靖難”,寧城(現在內蒙古寧城)就成了空城,大寧衛的地盤就歸了兀良哈了。靖難之役以後,朱權被封到江西,大寧衛就被朱棣賜給了兀良哈。


而靖難之役以後,遼王、谷王、代王、寧王、燕王五藩進攻蒙古的格局徹底也被朱棣自己一手終結了,這也就意味著原本大明伸到長城以北內蒙境內的實際控制權被放棄了。

而此外實際上韃靼和瓦剌也沒閒著,不斷襲擾明朝北境。建文2年的時候,朱棣送了很多財寶給韃靼可汗坤帖木兒、瓦刺王猛哥帖木兒等,才減輕了自己身後的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朱棣必須要遷都北京,必須天子守國門的原因所在。因為靖難之役之後,韃靼已有崛起之勢,襲擾明境已經成為了常態。

等自己喘過氣,騰出手來,恨狠地打壓韃靼,最後連兀良哈這個騎牆派一起收拾了。


炒米視角


靖難之役時,北元能有幾十萬人口還有可能,但幾十萬軍隊是不現實的。

元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飄搖,偏內部又爆發軍事衝突,導致精銳之師被無端消耗,以至於被一舉趕出中原。

因為有名將擴廓帖木兒的凝聚力,北元朝廷沒有被明王朝徹底滅亡,但北元也不具備再威脅明王朝的實力。

因此在靖難之役時,雙方的形勢很微妙,明朝雖強盛,內鬥但諸王與諸衛所實力強勁,抗擊靼虜的決心也不允許北元犯境。


朱棣拉攏朵顏三衛,除直接南下與建文帝作戰,大部留守燕京,協助緩衝來自北元的威脅。

對於四分五裂的北元朝廷,如何得到生存才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與強大的明王朝作戰,若失敗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從後來的土木堡之變與林丹漢都能看出,蒙古部在北伐的慘重打擊下,主力部隊僅有約五萬的規模,所以不具備威脅明王朝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