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殖模式多少種?有詳細步驟嗎?

芭比葫蘆娃追著驢


稻田綜合種養是一種利用水稻田地來養殖蝦、鱉等動物,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動物的糞便來做天然的水稻肥料,不僅保護了環境不被再次汙染,也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促成了農業的新發展。

一、水稻與小龍蝦的養殖

1.水稻田的改造:

先要保證充足的水源,且沒有汙染、保水性較好,面積一般在1~4畝為最佳,水稻田埂必須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寬、加高,並進行重新加固,總體的高度要達到0.7米,寬度要達到0.9米,還要在進水口和排水口設置好防護措施,防止小蝦隨著水流流向田外。在田埂上設置密集的防護網,深埋土下25釐米左右,保持直角狀態,並輕微的向內傾斜。

2、小龍蝦放養與管理

水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在水稻返青之後,優先選取較為強壯、體質較好、肢體齊全、較為活躍的小龍蝦苗,所有的蝦苗長度約為1~2釐米,每畝稻田放養12000~15000只。水位在一般情況下要高於稻田表面0.55米。還要調解好養殖溫度,在養殖的過程中嚴禁將重金屬流入稻田之中,以免造成小龍蝦的大量死亡;定期檢查防逃網是否存在破損的情況,及時的修補,

3、病蟲害的防治

要強化對稻田日常的管理,及時的清理稻田中的死蝦和病蝦。稻田在施加農藥時要加工水位,在施加農藥之後立即換水,以免小龍蝦受到農藥的侵擾。

二、水稻與鱉的養殖

1.水稻田的改造

選擇水源充足、沒有汙染的稻田,根據稻田的大小和形狀進行溝渠開挖,在溝渠的開挖上,主要溝寬約為2.8米,溝深約為0.9米,可以更好地方便飼料的投放且防盜效果較好;中間溝寬約為4.5米左右,溝深約為0.9米,此溝渠較為隱秘且方便鱉的覓食。可以有效地防止幼鱉的逃跑,而且可以強化稻田的保水能力。

2.鱉的養殖與管理

在放養鱉的前半個月,要用100kg的生石灰帶水進行溝渠的消毒工作,然後選在每年的7、8月份進行鱉的投放,每畝稻田宜投放300只重量在0.2kg~0.4kg的幼鱉,投餵方面,要提供新鮮的小雨或者水蚯蚓進行投餵,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進行每日的投餵工作,一般可以選在每天上午8點和下午5點進行投餵,每日的投餵量不能超過鱉本身重量的5%。定時檢查防跳網的損壞情況,做到及時的修復,防止幼鱉的外逃。

3、病蟲害防治

中華鱉喜歡將稻田裡的昆蟲和飛蛾作為捕食對象,可以適當的減少農藥的投放量或者選擇不施加農藥,鱉的養殖密度較小,所以幾乎不會存在用藥治病的情況。

綜上所述:稻田綜合種養不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與質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迎合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社會效益。

希望我的解答會對您有所幫助。


菜鄉燕子


1.“蝦稻共作”生態種植

蝦米聯合栽培是一種發展模式,即水田養殖小龍蝦,中稻一季種植,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小龍蝦和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長,由一隻水稻變為一隻蝦,提高了水稻種子的品質和蝦的經濟效益,比單種水稻多3000元以上。

2.鱉蝦稻生態種養

這是一種甲魚、蝦、水稻的混合培養模式,既能消除稻田不施肥、不農藥的病害,又能促進土壤的固結,不僅能收穫水稻種子,而且還能收穫鱉、蝦,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3.蝦米共生模型

該模型與對蝦和水稻共作模式相同,但該模型可以在一個季節內進行三批蝦的養殖,主體之間互不分離,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綜合資源,為蝦類的自然繁殖和生長創造最佳條件。





內衣睡衣


模式一:稻田養魚

稻田養魚以水稻為主,兼顧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來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同時魚的排洩糞肥和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等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達到水稻增產魚豐收的目的,一般可使水稻增產一成左右,養殖魚類以草魚、鯉魚為主,也可養殖鯽、鰱、鱅、鯪等。

模式二:稻田養鰍

稻田養鰍是一種比較簡便的養殖方式,但需要加高加固田埂,進排水口做好防逃設施,在田中挖“井”字形溝,寬30~40釐米,深50釐米,每畝放鰍苗1000~2000尾,用家畜糞便和堆肥作基肥,每天投餵豆餅、菜餅、米糠等,田間管理按普通稻田管理,每畝可產成鰍在50公斤以上。

模式三:稻田養蝦

在稻田四周開挖環溝並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既種植水稻又養殖小龍蝦,水稻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下種育秧,於5月底至6月初開始栽插秧苗,採用淺水、寬行、密株的栽插方法,並適當增加田埂內側環溝兩旁的栽插密度以發揮邊際優勢。小龍蝦放養規格為200~300尾/公斤,密度為3000~4000尾/畝,時間在4~5月份。

模式四:稻田養蟹

稻田養蟹是一種稻蟹共生的種養模式,水稻種植採用大壟雙行、邊行加密、測土施肥、生物防蟲害等技術方法,使養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減少,既保證了水稻產量,又生產出優質水稻。河蟹養殖採用早暫養、早投餌、早入田,不僅能清除稻田雜草,預防水稻蟲害,同時糞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模式五:稻田養鱔

稻田黃鱔養殖模式是將保水性能較好的稻田稍加改造後作為養殖基地,稻田的改造主要是在稻田裡挖一條或幾條小鱔溝,另在稻田埂上佈設防逃網。稻田養鱔的優點很多,既不影響水稻的耕作、管理和收穫,也可利用稻田裡良好的淺水條件和遮蔭環境實行黃鱔的半人工、半野生養殖,從而提高農田產出率。

模式六:稻田養蛙

稻田養蛙是一種稻蛙共生的種養模式,不但可以控制稻田害蟲危害、減少了農藥使用量,而且保持了青蛙生存的自然狀態,有利於蛙的生長髮育,節省養成本。同時,稻田養蛙的增收明顯,放養蛙的水田種稻利用率80%左右,雖因有效種植面積減少導致水稻總產約減20%,但經濟效益卻大大增加。


透徹25658096


1、稻田養蝦\r

在稻田四周開挖環溝並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既種植水稻又養殖小龍蝦。水稻採用淺水、寬行、密株的栽插方法,並適當增加田埂內側環溝兩旁的栽插密度以發揮邊際優勢。\r

一般建議小龍蝦的放養規格為200~300尾/公斤,密度為3000~4000尾/畝,時間在4~5月份。\r

2、稻田養鰍\r

稻田養鰍是一種比較簡便的養殖方式,但需要加高加固田埂,進排水口做好防逃設施,在田中挖“井”字形溝,寬30~40釐米,深50釐米。\r

每畝放鰍苗1000~2000尾,用家畜糞便和堆肥作基肥,每天投餵豆餅、菜餅、米糠等。田間管理按普通稻田管理,每畝可產成鰍在50公斤以上。\r

3、稻田養蟹\r

稻田養蟹是一種稻蟹共生的種養模式,水稻種植採用大壟雙行、邊行加密、測土施肥、生物防蟲害等技術方法,使養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減少,既保證了水稻產量,又生產出優質水稻。\r

河蟹養殖採用早暫養、早投餌、早入田,不僅能清除稻田雜草,預防水稻蟲害,同時糞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r

4、稻田養蛙\r

稻田養蛙是一種稻蛙共生的種養模式,不但可以控制稻田害蟲危害、減少了農藥使用量,而且保持了青蛙生存的自然狀態,有利於蛙的生長髮育,節省養殖成本。\r

同時,稻田養蛙的增收明顯,放養蛙的水田種稻利用率80%左右,雖因有效種植面積減少導致水稻總產約減20%,但經濟效益卻大大增加。\r

5、稻田養鱔\r

稻田黃鱔養殖模式是將保水性能較好的稻田稍加改造後作為養殖基地,稻田的改造主要是在稻田裡挖一條或幾條小鱔溝,另在稻田埂上佈設防逃網。


鄉村農人小冰


稻田養蝦,養魚都可以……別看百度,去你們當地的農技站問問吧,欣許還能有點項目補貼啥的


唐屍叄擺首


1、稻蝦連作共作種養技術模式

1.1低窪稻田選擇與改造。選擇低窪低產地區只種一季水稻的稻田,當年10月至第二年5月基本閒置,水稻收割後,用小型挖掘機沿稻田四周距田埂內側0.3m以外處開挖環形溝,環形溝不封閉,在稻田的一端留5m以上不挖通,便於插秧和收割時插秧和收割機械通行到田塊中間,環溝面寬1.5m~4m,溝深0.8m~1.2m,坡度1︰1—1.5。加固加高田埂:利用小型挖掘機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田埂。田埂應高於單純種稻田埂高度的0.45m以上。

1.2移栽多品種水草。在稻田水體消毒5天~7天后,在環溝深水區移栽金魚藻,栽植面積佔深水區的50%;在大田淺水區移栽伊樂藻、輪葉黑藻和馬來眼子菜等,栽植面積佔大田6%左右。 

1.3茬口銜接。水稻小龍蝦連作模式,當年水稻收割後的9月底或10月上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養殖小龍蝦;5月至6月上旬專田育秧,6月中旬至9月底種植水稻,以水稻種植為主。   

 1.4 種蝦留存與投放。5月至6月上旬用地籠捕撈小龍蝦,留下部分規格較大的小龍蝦苗種與水稻共作,作為後備親蝦培育,規格為80~100尾/kg,留存量為5kg/畝。每年的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稻田的環形溝和田間溝適當補投親蝦,每畝補充投放5~10kg。   

 1.5加強飼餵管理。    投餵植物性飼料,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3月至6月每隔15天投一次水草,以伊樂藻為主,用量為80kg~120kg/畝;每天下午18點至19點時投餵配合顆粒飼料,投餵量為在田小龍蝦群體重量的1.5%~2.5%。投餵小龍蝦顆粒飼料,顆粒飼料添加小龍蝦的飼料添加劑,粗蛋白含量為28%,平均每畝投餵顆粒飼料50kg。  

1.6全年水位控制。稻蝦連作期間,第一年水稻收割後至越冬期結束,大田水位控制在0.3m~0.5m,環溝水位控制在0.8m~1.2m;第二年水稻插秧前,大田水位控制在0.4m~0.6m,環溝水位控制在1.2m~1.5m;避免小龍蝦減少蛻殼次數。稻蝦共作期間,留田小龍蝦數量較少,水位控制以適應水稻生長為主,採取淺灌即排,誘導小龍蝦集中到環溝中,環溝中水位控制在0.8m~1.0m。  

  

1.7小龍蝦病害防治:主要措施一是在投放親蝦前用生石灰水對蝦溝進行消毒;二是定期潑灑EM菌液調節水質;三是在養殖過程中定期補水,調控水質;四是合理投餵飼料,做到定時、定位、定量。   

 1.8小龍蝦捕撈:起捕時間應集中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採用蝦籠誘捕,捕大(30克以上)留小。三天移動地籠一次的捕撈方法。 

  1.9 稻蝦連作模式。該模式主要在長江中游,水稻與小龍蝦連作。利用地勢低窪的單季稻田,6~7月插秧,11月初收割,收割後稻草還田,然後灌水投放種蝦繁殖蝦苗。第二年開春後投有機肥,補充部分飼料,4月中旬至水稻插秧前捕撈銷售。年產水稻550千克/畝,小龍蝦75千克/畝,綜合效益1200~1500元/畝,比單獨種植水稻翻一番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