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一般會用怎樣的相機作為備機?

熊貓映畫


什麼是“備機”?

就是當“主機”出現故障無法工作的時候,當備胎頂用的機器。

在職業的攝影師裡面,一般不存在需要選購“備機”的說法。備機的來源一般都是淘汰的舊機型留用。例如我以前經常合作的一家攝影工作室,最初他們是用5D拍圖,升級5D2之後,用舊的5D沒有賣掉,封在乾燥箱裡面,就是作為備用機留存。同樣的道理,現在很多攝影機構、職業攝影師手裡用最新的5D4,而把老舊的5D2、5D3留著,就是當備機使用。


那麼什麼是“副機”?

“副機”就是性能或者功能無法取代“主機”,但在便攜性或者某些功能上可以與主機達成互補的機器。

例如我自己手頭一臺佳能1DX,但我又買了一臺入門級的佳能M50。佳能M50的性能、畫質當然不是1DX的對手,那我為什麼要買這麼一臺“弱雞”的機器呢?

就是因為佳能M50的視頻錄像功能支持雙核對焦,可以自動追焦,很方便。而且這款機器很小很便宜,又有EF-M 32這樣的定焦鏡頭可以搭配。它可以跟1DX形成互補關係。所以我經常是1DX掛個長焦鏡頭的時候,M50就掛個32定焦帶在身邊。

最後,在相機領域,有很多是以“副機”概念設計出來的產品。最典型的莫過於索尼的“黑卡”系列、leica Q、理光GR系列。這些機器的功能、鏡頭都存在很大的侷限性,但它們特別的小巧,可以隨身攜帶。

另外,奧林巴斯、松下的M43微單相機,也有很多攝友看中它們的輕便小巧,拿它們當副機使用。


從耗子胖成豬


我是靠攝影混飯吃的,從業開始就用專業頂級單反,關於備機,剛開始是沒有的,因為一臺頂級機配大三元在三年內出故障的機率是非常小的,所以在新聞單位工作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沒有備機。少部分時間有備機也是僅次於旗艦的機器,比如用尼康D4時領導給配了D800。後來自已單幹,我習慣了尼康,就繼續自購D5,為了拍攝方便,少換鏡頭,才購買了D850,算是備機。不過出門一大箱器材,加上電腦、燈光、錄音設備,得把自己當牲口使。

後來東方IC提供了奧林巴斯試用的機會,我開始接觸M43系統,發現小畫幅的成像也不差,對焦與快門響應的速度也非常棒。尤其是防抖好,體積小,重量輕,完全可以獨當一面,所以我現在的備用機就是這套奧林巴斯,可以隨時攜帶在身邊不會太累,隨時隨地拍攝而不被特別關注。

很多用單反的同行,有幾套單反的同時會有個口袋機如理光GR,索尼黑卡之類,也和我用奧林巴斯的理由相通。

個人以為備用機,主要是作為主機的補充和輔助,如何選擇因人而異。只要是主機不能工作或不方便工作時,備用機能頂上就好。


攝影的蒲東峰


我兩臺尼康D700機身,各配原廠14-24,28-300頭,另帶一隻原廠105微距頭,除打鳥各焦段涵蓋,外出拍照僅帶一個充電器。




用戶3678860883876


作為一個專業攝影發燒友,哪些器材是必須要有的?可能大家心中會浮現出一系列專業相機、三腳架、閃光燈等等,但還有一項重要裝備容易被很多讀者所忽略,那就是便攜備機。為什麼說備機是不可缺少的裝備?什麼樣的相機適合做備機?目前市面上哪款備機更值得入手?本文中筆者就來和各位細細分析一下。

·怎樣才算是一款合格的備機?

為何要買備機?對廣大攝影玩家來說,拍照主力機型通常以可換鏡頭單反/微單產品居多,可換鏡頭系統具備足夠大的傳感器尺寸以及專業的機身規格,但其便攜性會受到限制(想放到口袋裡還是很難的),而每次外拍都帶很多器材出門也不太現實,總有需要輕裝上陣的情況,這時就需要一臺備機來作為補充。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相機適合做備機?依筆者看,一款出色的備機得具備四個要素:一是便攜,二是高畫質,三是好用。

能放到口袋裡的小卡片機是最好的備機選擇

作為攝影師的隨身利器,備機只有足夠便攜才能體現出價值,小巧的機身、輕盈的重量能為你的拍攝體驗加分,個人覺得能放到口袋裡的小卡片機是最好的選擇。

單有便攜性還不夠,畫質、鏡頭規格也不能含糊

儘管是輕裝上陣,但出片效果不能含糊,畫質表現要足夠好,變焦、大光圈也得有,普通的小底DC顯然有些不夠看,1英寸的傳感器加上光學變焦鏡頭則要更加穩妥,同時也能保證便攜性。

即便是備機,操控性也是有講究的

再者是好用,外拍時經常需要捕捉瞬間,這對相機的操控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從筆者平日的使用經驗來看,豐富的撥輪、按鍵以及觸控屏設計能夠讓你的操控更加高效,各位讀者選購時也需要從這些角度進行斟酌。

當然,除了這三點之外,合理的價位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畢竟大家在自己的主力設備上已經花不少錢了,這時一款價格親民、功能全面的備機顯然會更受青睞。綜合各項因素來看,1英寸傳感器卡片機可以說是最合適的備機之選,兼顧了性能、便攜性以及不錯的價格。

·現有備機成像素質究竟如何?

要說目前市場上熱門的1英寸機型,無非就是佳能G7X與索尼RX100兩個系列了,而從價位、機身迭代的因素考慮,佳能G7 X Mark II、索尼RX100M4這兩款產品的關注度要更高一些。那麼這次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兩者誰更適合作為備機使用——

兩款相機都有著非常好的便攜性

便攜性方面,作為1英寸卡片機,兩者都有著小巧的機身尺寸,一隻手即可輕鬆握持拍攝;重量方面,兩款相機的體重都不到300克,帶出門可以說毫無壓力。

成像這塊,先說說鏡頭表現。相機鏡頭的規格決定了拍攝題材,G7XII與RX100M4分別配備了等效24-100mm F1.8-2.8、等效24-70mm F1.8-2.8鏡頭,可以看到G7XII的長焦端要多出30mm。鏡頭焦距的差異會帶來怎樣的不同?我們用實拍樣張加以證明——

G7XII實拍樣張(100mm)

RX100M4實拍樣張(70mm)

更長的鏡頭焦段不僅能拍的更遠,同時還能壓縮空間,提供更好的背景虛化效果。筆者在同機位用這兩款相機的長焦端拍攝靜物,由於G7XII的焦段更長,因此能夠進一步突出主體、虛化背景,這一點值得肯定。

實拍樣張對比

再者要說銳度,兩款相機均配備了1英寸2000萬像素級別的傳感器,成像的核心參數基本一致,從實拍樣張來看,兩者成像質感都很出彩,作為口袋機能夠提供非常好的照片觀感。

樣張放大對比

將實拍的照片放大來看,兩款相機在細節方面也有著不俗的表現,實拍中我們均使用了F8的小光圈,可以看到兩張照片放大後都有著不錯的清晰度,銳度成績基本一致。

然後是高感表現,1英寸卡片機在暗光下的控噪能力究竟如何相信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筆者在室內採用ISO 6400的高感光度進行了實拍,看看兩款卡片機的高感畫質如何:

暗光實拍樣張對比(ISO 6400)

暗光樣張放大展示(ISO 6400)

從實際拍攝的照片以及放大後的細節來看,G7XII與RX100M4在控噪方面都有著不錯的水準,高感下的直出照片整體較為純淨,沒有出現明顯噪點,而放大看也沒有出現細節丟失的問題。綜合銳度、控噪兩方面的結果來看,這兩款便攜相機的畫質表現基本持平。

綜合實際拍攝的效果來看,G7XII由於具備更遠的長焦端,能夠帶來更好的虛化效果,在拍攝中具有更好的實用性;而在銳度、控噪方面,個人認為這兩款小卡片處於同一水準。

·一款口袋卡片機能有多好用?

正如前文所說,對專業玩家而言,即便是小卡片機,其操控性也不能含糊。那麼G7XII與RX100M4的使用體驗分別如何?一起來看看兩者的機身細節設計——

G7XII(左)配備了握持手柄,手感更紮實

首先要說說握持感,卡片機由於本身體積小,拍攝時基本都是“捏”在手裡,G7XII在握持處提供了一個突起的手柄設計,讓握持體驗更加紮實,RX100M4採用平面機身設計,抓握手感略有不足。

兩款相機都配備了豐富的功能按鈕,滿足專業玩家的操控需求

再說操控,相機的鍵位、撥輪設計決定了它的操控表現,鍵位方面這兩款相機都配備了豐富的功能按鈕,相比普通小卡片而言能夠更快捷地調整參數。

兩者都是雙撥輪設計,不同之處在於G7XII(左)配有曝光補償轉盤

撥輪方面,兩者均採用雙撥輪設計,即按鍵區的小撥輪加上鏡頭環,可以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參數。不同之處在於G7XII在機頂上增加了一個曝光補償轉盤,能夠直接調整曝光值,這一點相比RX100M4而言要更方便一些。

卡片機的機身非常緊湊,這時G7XII的觸屏設計能提供高效的操控

RX100M4採用純按鍵設計,實際操控效率要低一些

還有就是屏幕設計,這兩款相機均配有翻轉屏,其中G7XII支持觸控,用觸屏能夠完成對焦、拍攝、參數調整等操作;RX100M4採用純按鍵的操控方式,實際操作效率要稍遜一籌。

如果你需要一臺高性價比的小巧備機,不妨考慮下G7XII

最後要說說價格問題,目前G7XII與RX100M4的官價分別為3799元和5299元,差價1300元,已經能在主力裝備上升級一波了。結合性能、操控、價位方面的表現來看,G7XII的性價比顯然要更高一些,如果你想入手一款小巧、全能、好用的口袋備機,不妨考慮一下這款產品~


中關村在線


專業攝影師,會根據不用的拍攝題材來選擇拍攝的主要裝備。確定了主要裝備之後,在來確定備機。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當我使用飛思數碼後背這樣的機器時候,我會選擇富士的X-T2、Z7來當我的備機。

當我使用D850來當做主要拍攝機器時候,我會選擇Z7或者黑卡5來當我的好搭檔。

當我使用Z7來當個主力機器時候,我會選擇索尼的黑卡5來當備機。

當我使用黑卡5來當主力機器的時候,我的備機就是手機了!

選擇備機的原則有二個:

一個在性能上,是主力拍攝機器的有力補充,比如飛思+富士和Z7;一個是高像素高畫質,一個是方便和迅速。

一個是和主力機器性能類似,一起配合,比如D850和Z7,寬容度和像素,整體性能都接近。也可以作為備份。

現在攝影器材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很好的,如果拍攝的場景和題材比較熟悉和可控,我也不一定非要帶備機。

分享幾張旅途中的片子和大家分享:


網際飛俠


(兩個視頻都不錯),鏡頭群對Z6通用,操作習慣一致。

本人D750五年用戶,配有14~24F2.8G、70~200F2.8E、28~300F4~5.6、適馬S版150~600四支變焦,還有適馬ARt35F1.4和尼康50F1.4G和105微距鏡頭;

18年10月入手Z7,現在D750成了備機,Z卡口有14~30F4S(此鏡頭素質直追F口大三元14~24且小巧,只有470克且配濾鏡方便)和24~70F2.8S。

24~70F2.8s成為掛機頭,比D850掛F口同焦段輕了950克,體積小了25%,電磁炮是最喜歡的鏡頭沒有之一,且入手僅一年不到,與Z7搭配很好,但就是重、大,糾結的是要不要年底換Z口70~200大三元,①電磁炮現在兩口通用,換了只能Z7用750用不了,②Z7+14~30F4+24~70F2.8+70~200F2.8一個小包能裝下而D750加F口大三元要一個較大的包才行,三角架的重量也可以減少,③換了損失幾千元。看來為輕便換,為了兩口通用和銀子不換,希望各位大咖給點建議。


韓老師250949249


根本不需要什麼副機,新時代來了。現在龐大的二手市場無論是鏡頭還是機身都有不錯的交易量。導致全幅出的新品也便宜跟二手搶市場。廠家商家錢難賺了,忽悠你再上個輔機。可我只有一雙手,我是為了拍照,不是想全身塞滿相機,能防彈麼?



不甜你找我


攝影師一般會用怎樣呢相機作為備機?

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備機,我個人為了防止外出更換鏡頭而另外攜帶的一個相機叫備機,別人可能叫副機,因為我沒有備用相機所以就這麼叫,哈哈。

我個人的主機是5D4,備機我是一臺6D2。可能有人說這個備機有點重了,在我看重點沒關係,就當強身健體了。

我平常拍攝人像比較多,外出攜帶鏡頭也不會超過兩支,所以我是兩個相機都帶的,一個裝50 1.4鏡頭,一個裝70 200 f2.8鏡頭。室內室外分別用不同的相機來拍。這是因為我預算有限,都上5D4有點奢侈,所以買一個入門的全畫幅單反來用,也差不了多少。

人像拍攝嘛,主要看鏡頭,只要鏡頭沒問題,機身的選擇也沒那麼嚴格了。兩款相機都是全畫幅,出片的差距也可以忽略不計,主要就是圖一方便,在外面跟拍最怕換鏡頭,帶兩個相機一左一右,雙槍配合很舒服,也很快捷。

可能有人問了,備機為啥不上佳能的微單呢,還能輕一些,首先個人不太喜歡微單沒有沒有握持感,而且還更致命的是沒有咔嚓的快門聲。還有就是卡口不同,鏡頭不通用,這就很尷尬了。

所以在主機和備機的選擇上,我是5D4搭配6D2來用,雙槍搭配可以應付大部分的拍攝需要了,你的配合是什麼呢?

以上就是我對於拍攝主副機的選擇,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回答,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我們一起聊聊攝影中的那些事。


熊貓映畫


攝影師的備機相當於第二把武器,我雖然沒有備機,但是我見過很多攝影師的備機,我來談談各類搭配吧!
一位比較土豪的攝影師自己用的尼康D5,出門拍攝都是一個行李箱,裡面雜七雜八鏡頭一堆以外,有個專門的小包放的是備機,裡面是索尼A73,備機也沒有搭配太多鏡頭,索尼55mmF1.8。平常沒事拿出來秀秀,拍拍視頻,不過在我看來,應該不屬於專門的備機吧。


備機備機,顧名思義,備用機器,我如果挑選備機肯定要與主機相同品牌,相同畫幅最好。萬一常用的單反出現事故,基本上百分之八十人為,照樣可以保證正常拍攝所需的機器!比如我用佳能5D3,那我備機就得準備6D2或者另一臺5D3,這樣既能保證照片的質量也能保證鏡頭通用!


婚禮攝影師Tanke


備機的選擇主要有兩種方案。

一、互補型

一般的主力相機都比較大,或者說笨重,而且配件也很多,各種濾鏡還有三腳架,所以使用起來便捷性太低。如果遇到一些需要及時抓拍的場景,恐怕你相機還沒從包裡拿出來就已經錯過了。

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搭配一款便攜性高的小相機,可以是卡片機也可以是小型微單。

這種搭配比較適合那些攝影發燒友。普通的攝影愛好者是不需要備機的,他們用手機搭配就好。而專業攝影師更適合下面的組合。

二、替代型

這個很好理解,既然是專業攝影師,你拍的照片就得對得起客戶付你的錢。為了確保拍攝能順利完成,你得做好一切的準備。

備機就是其中的一項。儘管正常使用中的相機不容易出故障,可萬一呢,對吧。尤其很多場景是沒有機會重拍的,比如商務會議、婚慶典禮等。你總不能和新娘說“拜託你們能不能改天再舉辦一次婚禮,我相機壞了”,呵呵。

這種備機的要求就不是便攜性了,可以和你的主機同一個型號。如果型號不同至少品牌和畫幅要一致,這樣鏡頭和其他一些配件都可以通用。

為了萬無一失,除了機身外,存儲卡、電池等很多配件也要有備份才行。這是對客戶的尊重,也是對你職業的一個尊重。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關注、點贊和轉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