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寫出《沁園春·雪》這樣的詩詞?

老福來了


宋代詩人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國自古就有“詩如其人,文如其人,畫如其人”之說,文學藝術作品中,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境界。

王國維比較重視詩詞的境界,他說,有境界,自成高格。寫詩作詞,並非什麼難事,詩詞的規則,花上一個小時,差不多可以學會了。無非就是對仗音韻等的一點規定。然而要寫出高水平的作品來,並不在於文字技巧,以及諧律的合規上,最重要的還在於個人的思想境界。

毛主席的《沁園春 雪》是一篇優秀的詞作。它的優秀,並不在於語言的優美,也不在於音韻的合諧。若從這兩方面來看,晚清到現代合乎此標準的有很多。毛主席的作品勝在氣勢宏大之上。我們看看,從“北國風光”到“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寫的雖然是眼前之景,也是心中之景,沒有寬闊的胸懷,心中放不下萬里江山。“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更是把大的寫小了,把靜的寫動了,把死的寫活了。把大的寫小了,是因為作者有包容天地,氣吞山河的胸懷。

透過漫天飛雪能看到“紅妝素裹”的嬌容,更可看出,這多嬌的江山,就在作者的心中。“雪”,不過是它此時此刻的一件衣服。因此,毛主席的詩,從頭至尾,都體現出一種王者風範。這首詞是作者一九三六年寫的。當時紅軍準備東征抗日,部隊在子長縣休整,其間天降大雪。毛主席有感而填此詞。在這首詞裡,無論是“唯餘莽莽”的長城內外,還是“頓失滔滔”的大河上下,既是毛主席的眼中景,也是他的心中景。他寫的是自己的胸襟。這種寫作的功力,如其說是一種文學功力,還不如說是一種人格魅力。這就是所謂的“功夫在詩外。”

毛主席一九三六年寫了這首《沁園春 雪》,一九四五年重慶談判的時候,好友柳亞子索詩,毛主席抄給柳亞子,後發表於重慶《新民報晚刊》,在山重文壇引起巨大轟動。柳亞子對此詞更是推崇備至,評論道:“毛潤之沁園春一闕,餘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據傳蔣介石因為此詞影響太大。決心另做一首壓倒他的氣勢,雖有許多著名文人詞家試做,終無一首可以與之比肩。此事不了了之。由此可以看出,優秀的詩篇,是很難仿作的。

崔灝是唐代詩人,曾做《黃鶴樓》一詩,李白以詩仙之才,來此也覺“眼前有景道不得”,更不論其它泛泛之輩了。不但名詩名詞很難仿作。就是一般的名家,也很難仿做,更不要說天才人物了。文學史上,有學杜甫的江西詩派,也有學李商隱的。但天才型的作家,很少有人去學的。比如李白、蘇東坡等。因為天才是學不來的。

毛主席雖然是流漫主義詩人,但詩詞於他來說,只是業餘消遣。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他的詩詞之所以能夠達到至高之境,與唐詩宋詞並列而毫不遜色,主要勝在氣象之上。這種胸懷天下的英雄之氣,救國救民的濟世情懷,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有有了這樣的情懷,才會有這種的宏大氣魄。

毛主席的詩詞,可以去欣賞,但沒有必要去學。做為文學和詩詞的技巧,在任何優秀的作品中都可以學到。而毛主席的這種偉人的胸襟和氣魄是學不來的。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格支撐,硬要去學的話,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東施效顰,徒增笑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