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體小說有成為主流的可能性嗎?

阪東秀人


提到這個,我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文學創作,想要成為主流,與時代特環境密不可分,同時必須符合大眾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眾文化”,而如果文化創作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便不可能成為主流。

目前來看,現代詩體小說並不是很流行,甚至知道有這種小說的人都微乎甚微,所以短時間內這種小說是無法暢行的。而且現在社會節奏太快,大多數人太過浮躁,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更別說詩體小說了。現在的碎片化信息非常多,所以在我看來,目前現代詩體小說是不能成為主流的了,但是不能保證以後人們的文學需求會是怎樣的。


菡萏香殘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一、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現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派、九葉派、朦朧詩、新生代詩歌。

1、“五四”詩歌 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誌的新詩.最早試驗並倡導新詩的雜誌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號上刊出胡適的白話詩8首,1920年胡適《嘗試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話新詩集.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1926年圍繞北京《晨報》的《詩鐫》,集合了一批立志要為新詩創格律的詩人,其中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們隨後還創辦了《新月》和《詩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詩人中聞一多的理論最為完整明確,他主張詩應當有音樂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韻),繪畫的美(主要指詞藻,色彩與意境等),建築的美(主要指詩節句式的勻稱整飭),總之要"理性節制情感\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視頻


答:我不知道你說的現代詩體,指的是哪一個現代時期,是指五四運動後到改革開放前四年,的現代詩體?還是改革開放後到現在的現代詩體?

我認為五四運動後到改革開放前四十年的現代詩體,是可以成為詩歌文化主流的,而改革開放後形成的那些詩歌體材,哪種詩歌格式,它根本就不叫詩歌,它就是把文章拆成單句,堆積起來的文字遊戲,你想想看民族文化,怎麼可以讓這些東西,成為主流呢?

我看到國家為了建設文化強國,已開始從青少年抓起,小學生語文語課,都要學習唐詩三百首,來泥補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缺失的問題。

總之,我認為所謂的現代詩人,所形成的那些,詩歌體材是不可能,成為將來文化的主流的,它就象我們平日,唱的流行歌曲一樣,那唱那了,不會象我們的民族經典歌曲哪樣,經久不衰,有很強的生命力。


老頭156934080


不好說,那要看中華文化是否會繼續墮落下去。中國文學獨有的魅力,是白話文難以表達的,現代詩,不過是效仿西方文學而拋棄傳統優勢文學的一種衝動,結果就像是東施效顰。


神隱湄涘


需要與時俱進,大眾化和短平快。


散人閒語


現在看來不可能。雪萊,拜倫之後,便沒有詩體小說了。只有用詩的形式寫的故事


隨心漂流9


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基本無法適應這個時代,因為特立獨行,所以難成主流。


多澤


咱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