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媽媽,我怕。”

“媽媽,我不想學了!”

“媽媽,這個我真的不會。”

“媽媽,太難了。我不想再試了。”

……


這些話語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無論是學文化,學藝術,亦或是搭個積木,玩個遊戲。

很多孩子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滿心歡喜,而遇到一些挫折,品嚐“失敗”的滋味以後,便會立馬變得無比沮喪和失落。

怎樣讓孩子勇敢地堅持去完成一件事,已經成為了讓不少家長頭疼的難題。


1

感受失敗、接受失敗,面對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

吳尊的女兒NeiNei,3歲開始學習芭蕾,為了參加亞洲芭蕾舞比賽,她已經連續練習了很久,努力做到最好,努力想要贏得第一名。

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2019年4月份,吳尊的一條微博,公佈了Neinei的比賽結果,而比賽的結果,是Neinei因為輸掉比賽而哭紅了鼻子。

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作為父母,看到孩子哭,吳尊滿滿的是心疼。而作為娛樂圈最會教育孩子的父親之一,吳尊觀點是:讓她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我會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時隔8個月後,Neinei又一次參加了比賽,這次,Neinei還是輸掉了比賽,甚至沒有進入決賽。不同於第一次的哭鼻子,Neinei很難過,但是沒有哭,還承認自己不夠好。

在社交平臺上,Neinei寫道:“Sometimes we win, sometimes we learn new things.”(有時候我們能贏,有時候我們能長記性)。

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對於不滿10歲的NeiNei來說,輸了比賽已經不能讓她哭泣了,雖然依舊難過,但不流淚之後,她用自己的經歷在挫折中學到了更多其他的東西。

NeiNei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甚至可以說是“打擊”時,沒有一蹶不振,沒有喪失前進的勇氣、和堅持下去的決心,這一點值得我們稱讚和學習。


2

與抗挫能力相對應的勇敢堅毅的品質

有多重要?

父母都想給孩子世上所有的平靜、幸福和快樂。但我們誰也無法給予孩子一個一直完美的世界。

隨著時光漸漸推移,孩子們一點一點長大,也一點一點地認識這個世界,情緒也有了波瀾起伏。他們會開始面臨生活中的逆境,甚至各種意外的心靈傷害。

比如經歷人際衝突、經歷學習過程中的挫折失敗;亦或是不幸遭遇意外變故、家庭破碎;又或者身受虐待、校園霸凌等。

面對這些不確定,有些孩子,能安然度過;可有些孩子,也許永遠無法釋懷。曾經的小公主小王子,非要,鏽了的皇冠,還不肯摘。

面對這些變數的時候,有的孩子會害怕、退縮;有的孩子卻可以擁有彈性的人生態度,可以穿越困難、事故,重建信心、重新向好調整,開始新生活,不得不欽佩他們的抗挫能力。

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那麼,什麼是抗挫能力呢?

所謂的抗挫能力,其實就是一個人在遭遇挫折時,從逆境中恢復過來繼續前行的能力。

賓夕法尼亞大學歷經30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一次挫折就可能使他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不僅不會喪失信心,還會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

培養孩子的抗挫力,是每位父母的人生必修課。

讓人想起了《侏羅紀世界2》那句經典臺詞:Life finds a way,生命會自行尋找出路。

而與抗挫能力相對應的勇敢堅毅的品質,就像蘊藏浩瀚無窮的生命潛能,就像是一個人的免疫系統,它讓人能夠從逆境、不確定、失敗中自救、恢復甚至提升自身。


3

影響孩子抗挫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許多研究發現,決定孩子這種品質的發展並不取決於單一因素,而是生理和綜合環境影響的綜合。

我們可以把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把對孩子“勇敢堅毅”這一品質的培養想象成一個蹺蹺板。兒童自身的基因因素決定了蹺蹺板支點的起始位置,而蹺蹺板兩側一邊是積極因素,另一側則是消極因素,誰強,則向那邊傾斜。

從宏觀上來講,影響其主要因素即是擁有他人的關懷與支持,包括家人、朋友或師長,可以提供角色模範,給予勇氣和信心,創造愛與信任。

除此之外,與其有關的因素還包括一些微觀因素,包括一些個人特質,例如:具備規劃與行動的能力、對自我有正向觀點、肯定自己的長處、培養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情緒管理的能力。

它還包括父母對孩子設置合理的期待,並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們遇到何種挫折與困難,父母都在身後支持、關愛、相信他們。

就像陪女兒參加芭蕾舞比賽的吳尊,在社交平臺上曬出照片,發文寫道:“另一個偉大的成就,另一個寶貴的經驗,向我的小公主和她所有可愛的芭蕾舞者致敬,熱情是有傳染性的,你的熱情是你真正的內心力量,做得很好小女孩。”

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4

四點切實可行的建議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塑造孩子勇敢堅毅的性格?培養出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我們在此提到四個特別值得家長們注意的點。


01

把挑戰擺在孩子面前

真正的成功往往發生在人們突破邊界和障礙的時候。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沒有機會戰勝一些困難,他可能永遠不會具備面對挑戰的自信。

體驗冒險和障礙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讓孩子有機會去追求至少一個很難的事情。最好是一件有嚴格紀律和規則,需要長期練習的事。

比如珠心算游泳鋼琴芭蕾……做得怎樣並不重要,儘可能去努力才是重點。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很焦慮,但是當她克服障礙時,她就會真正愛上這件事,並且找到發自內心的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自信。

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02

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候結束

許多人認為,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擅長什麼或不擅長什麼,皆是因天賦所致。這可能會導致孩子養成輕易放棄的習慣。

其實,即便是天才也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磨練自己的天賦。

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

在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就立即放棄,可能意味著你將錯過最棒的時刻-比如最終打進了制勝一球或在演出結束後聽到雷鳴般的掌聲。

每做一件事都要堅持到底,有個結果。這樣的鍛鍊使孩子認識到,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一些不適感和障礙,這是很自然的事。


03

適時必須的推動

沒有人想成為那種總是督促孩子進步的爸媽,但這樣的確有助於讓孩子知道你的期望,並且可以幫助他做到最好。

當孩子學習任何新技能時,適時地推動孩子:制定時間表,然後鼓勵孩子堅持,反覆練習。

沒有哪一個孩子是完全自動‘上鍊’的。

每天規定一定的練習時間沒什麼錯,雖然你的孩子可能會抱怨,但如果你很堅定,他的抱怨會日漸減少,練習的樂趣反而會與日俱增。

孩子,我並不能陪你一生


04

擁抱無聊和沮喪

成功很少發生於第一次嘗試。事實上,這通常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旅程,並且佈滿艱難險阻。

困惑、沮喪、甚至覺得無聊透頂,這些都是旅程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孩子明白,學習遇到困難並不意味著他們很笨,他們就會更有毅力堅持下去。

與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直接給他一個解決方案,不如看看他自己能否想出辦法解決。抑制住想要幫他的衝動。

如果很明顯他正處於迷茫狀態,可以這樣和他談談:“看起來你真的遇到困難了,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嗎?” 啟發他自己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

這樣的鍛鍊讓孩子養成一種自信——“嘿,我自己能解決。

最後想和大家說:“無論是與子女相處,還是教育孫輩,都要時刻記住我們不可能陪伴他們一生,孩子需要具備勇敢堅毅的品質、學會獨立自主,我們總有一天會退出孩子的生活,他們終將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