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2月27日,《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

在202年前的今天,1818年2月27日,《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出生。

央視年度鉅獻、45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正在熱播,它傳奇般地刻畫了山西祁縣喬氏商業家族的顯赫歷史,那麼,真實的喬致庸及喬家是個什麼樣子,本報記者走訪相關文史專家,特為您揭開一段隱秘的故事。

大約在幹隆元年(1736年)間,山西祁縣喬家堡村有一姓喬的農民,與毗鄰的徐溝縣大常鎮一姓秦的農民是結拜兄弟,兩戶人家農忙季節總是你幫我,我幫你。但因田少災多,日子總是過得很拮据,兩人都不是那種安於現狀的人,一起商量後,認為與其這樣窮困一生,不如走西口闖闖天下,看有沒有更好的活路。於是,他倆收拾了一下行裝,和家人交代了一下家事,就結伴來到塞外包頭,尋找謀生的活兒。

正是由這位老喬起,喬家經營的龐大商業、金融業集團綿延了200多年,在清末民初極盛時期,資產總額至少也在1200萬兩銀子以上。這不僅在“豪商大賈甲天下”的山西首屈一指,在全中國也很少有人能與之相匹敵,甚至與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西方大公司相比也不遜色。

喬致庸的祖父和父親

龐大的喬氏經濟帝國的創業人老喬,我們現在已無從查考他的名字。現在有文字資料可以確證的喬家祖先是喬貴發。

喬貴發生了三個兒子,全德、全義、全美,長大以後分家,各立堂名,老大全德在喬家堡村西立“德興堂”,老二全義在村東立“保元堂”,老三全美則在村中央立了“在中堂”。“德興堂”、“保元堂”不思進取,沒有在開拓生意上投資出力,後來漸漸衰落了。而老三喬全美則秉承老喬的創業宏願,致力於拓展生意空間。

喬全美其人,生年已無法確定,大約卒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前,他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致廣,字守約;二子叫致庸,字仲登,號曉池。長子喬致廣從小體弱,享年不長,而且也沒留下後代。

喬致庸其人

喬致庸(1818年2月27日—1907),字仲登,號曉池。堂名叫“在中堂”,乳名叫亮兒,鄉人稱為亮財主。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一個商人家庭。活了89歲,是喬氏家族中最長壽的人。他生了6個兒子,有11個孫子,這時喬家已成為人丁興旺、四世同堂的豪門大族了。

1818年2月27日,《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出生

喬致庸,人稱“亮財主”,熟諳經商之道,在他的經營下,喬家的生意突飛勐進,實力不斷壯大,不但稱雄包頭商界,而且也逐漸向京包沿線城鎮、山西本土與全國各大通商要邑發展,積極開闢喬家集團新的經濟生長點,實現了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並舉的多元化的經營格局。同時,他還在喬家堡村大興土木,光大門庭,所建的喬家宅第範圍已佔到現存建築的2/3。並廣交朋友,熱情好客,因此,喬家宅內總是高朋滿座,門前車水馬龍,可謂顯赫一時,極為風光。

喬致庸為人豪爽,頗有善心,經常賙濟村裡的貧苦鄉鄰。清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野無青草,赤地千里,餓殍遍野,不忍目睹,當地民謠有云:“光緒三年,死人一半”,當時,喬致庸捐輸3.6萬兩白銀,在當地富商中名列前茅,同時還大開糧倉,賑濟災民。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親筆題寫“福重琅環”的巨幅匾額相贈,以示褒揚。這一善舉,載入光緒版《祁縣誌》予以記述表彰。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其孫也多次捐款辦校興學,並出資刊行本地名人著述,在當地口碑很好。

1907年,喬致庸去世,在家停喪18個月,耗費無數。從喬家到墳地,路上搭了幾十個過街綵棚,喪禮樂隊十幾班,馬車近百輛,送喪儀杖隊伍長達數里,領頭的已到墳地,掃尾的還在祭桌旁原地未動。這場規模浩大的大出殯成為祁縣人津津樂道、嘖嘖驚歎的話題。

喬致庸的兒孫

喬致庸的長子喬岱,人稱“務財主”。他聰明能幹,善於交際,喜歡住在大德通票號北京分號內與清朝王公大臣們來往,結交了許多權臣政要,甚至與京師九門提督馬玉昆是拜把子兄弟。他善於把握時機,敢於冒險,稱得上是生意場上的行家裡手。

喬致庸晚年,繼喬岱之後當家的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喬景儼,字望之,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卒於民國元年(1912年)。他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前後開始當家。他生性善良,屢行善事。祁縣中學堂及太原私立光華女子學校開辦時,喬景儼也捐了不少款加以協助。他還略懂醫術,經常有人上門來治病,他都免費診治,並施捨藥品。因而,頗受鄉人敬重。但他不擅經營,對復字號的發展沒作出多大貢獻。

喬景儼過世後,喬家由喬岱之子喬映霞當家。映霞字錦堂,小名成義,因而人稱“成義財主”,在同輩11個兄弟中排行老大,精明能幹,追求進步。他治家嚴謹,兄弟成家後均令各立門戶,獨立謀生。並給昆仲11人各立齋名,互相勉勵,如“不泥古齋”、“不拘今齋”、“昨非今是齋”、“不得不勉齋”、“自強不息齋”、“一日三省齋”、“煺思補齋”等等。並立家規,並對喬家所屬字號、票號加以整頓充實,使喬家的生意達到了巔峰。

“映”字輩以下,是立人偏旁的一代,共有20多人。這一輩中值得一提的是喬倜,喬景儼的孫子。抗日戰爭時他在國民黨空軍部隊中服役,駕機與日本空軍作戰時,在北平附近以身殉國。

由上可知,喬氏家族從在包頭創下基業的老喬算起,到立人偏旁的一代為止,共經七世,歷時200餘年。抗日戰爭後,喬氏家族“映”字輩以下60多人,為了躲避日軍的騷擾,紛紛離開老家,呆在北京、上海、太原、江蘇、雲南等地,還有的乾脆去了國外,只留下一座氣勢宏偉、威嚴高大的北方著名建築群——喬家大院,在寂寞中無聲地敘說著昔日風光。

喬家大院裡的生活

喬家大院,這座威嚴氣派的北方民居建築群,其設置之精巧,工藝之精細,黃河上下、長城內外無與倫比。它充分顯示了喬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顯赫的豪門身份。

1818年2月27日,《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出生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幹隆二十年(1755年),以後曾兩次增修擴建,一次是在清光緒年間,由喬致庸主持;另一次是在民國10年,由喬映奎經手。可貴的是這兩次擴建都能秉承原先的設計,使其風格統一,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佔地面積8724.8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有6個大院,19個小院,房屋313間,大院四周是十幾米高的磚牆,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顯得很有氣派。

喬家商業金融集團之所以能承續六代歷經200年而興盛不衰,這是與喬家制定了清峻嚴厲的家規以抑制喬家後代生活奢侈沒落現象有密切關係。正因為喬家的歷代當家沒有出過一個紈絝子弟,才使復字號的經營活動能不斷髮展壯大。

喬家的家規,主要有以下六條:一不準納妾;二不準虐僕;三不準嫖妓;四不準吸毒;五不準賭博;六不準酗酒。充分體現了喬氏家族創業者的清醒認識和良苦用心。喬家也十分重視後代的教育,自己家中設有家塾,聘請名士前來任教。

在那個時代,喬家幾代人沒有一個納妾的。“亮財主”喬致庸曾先後娶過六房婆娘,全是續絃。再以映字輩舉例;老四喬映奎,百事如意,惟有一事不順心,老婆只生女兒,沒生男孩,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禮法下,討房姨太太傳宗接代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在嚴厲家規的約束下,卻根本不敢有這種念頭,只能過繼侄子喬伍為自己頂門立戶。

喬家用女僕只用“老媽子”(成年已婚婦女),不用小丫環(未出嫁的姑娘),並保證用人吃得飽,穿得暖,不挨打受氣。喬家付給用人的工錢較豐,逢年過節還發一些面、肉、柴、煤等日用品給其家裡。對年老的僕人也不一腳蹬開,而是供養起來,願回家過的則每年發給煺休金。僕人家中如遇天災人禍,喬家都慨然相助。所以喬家僕人對喬家都是忠心耿耿,恪盡職守。

喬家的社會關係也很複雜,交結的多是重臣顯宦、豪商巨賈,要麼是社會名流、地方鄉紳,這主要是基於鞏固發展喬家的經濟利益,必須攀高附貴,結納官府,使他們成為喬家的“保護傘”。在這方面,喬家通過三種途徑來獲取更高的地位。

首先,是捐輸買官,光耀門庭。喬家子弟雖注重讀書,但從未有人考取“功名”。為了裝潢門面,提高地位,只能捐輸鉅款,求得“官賞”。死去多年的喬貴發也弄了個“通奉大夫”的虛銜,喬致庸捐了個“二品補用道”,儼然以“候補道員”自居。

其次,是與當地名門望族聯姻,彼此照應。祁縣有名的“旺財主”渠源湞開設有百川通、存義公、三晉源三家大票號,他的妻子是喬致庸的侄女,渠本翹也就成了喬家的侄外孫。

再次,是廣泛交納官府,擴大影響。慶親王、內閣學士桂春、封疆重臣趙爾巽、岑春煊、丁寶銓,都和喬家是至交。與大清權臣的密切關係,使喬家的生意受益匪淺。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與光緒西逃抵達太原後不久,桂春就寫信通知喬家的大德通票號,說明將路過祁縣。而這時祁縣知縣卻還矇在鼓裡,慈禧與光緒就在大德通總號安歇了一夜,大德通票號從此名聲大噪,生意更加興隆。

1818年2月27日,《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