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該怎麼看不以發表SCI作為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這幾天我們帶的研究生群也在瘋狂討論這個事,我從學生角度說兩句:

1、如果真的取消了研究生、博士畢業與SCI掛鉤,對於急功近利的現在科研風氣是好事,對於學生心態也是好事。現在學生一入學往往不是先做自己的科研,而是先整理師姐師兄的數據,寫為自己的SCI。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3年發表一篇SCI。如果等自己的數據成熟,有可能三年已經過去了。這時候再撰寫,投稿,收錄,肯定來不及。

2、個別老師也沒有了卡學生的政策,只要學生的畢業論文內容夠好,數據夠多,過了盲審和答辯,該畢業就畢業,不會出現什麼學生因為老師壓著學生文章不能發表,一直不能畢業,想不開的慘劇。當然我說的是個別現象,不要對號入座。

3、如果取消畢業發表文章的規定,是很好的減壓方式。大家可以更多時間認真做實驗,整理數據,撰寫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而且,學生也並不一定就非要做高大上不接地氣的試驗了,可以選擇一些企業需求的,工藝方面的,並不能發出SCI文章,但是很有意義的實驗。

4、對於我來說,也不用那麼緊張的整天催學生,是種解脫。

5、不好的地方在於,會養成大家的惰性,會減少所有SCI寫作能鍛鍊的能力。同時,大家畢業以後,如果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肯定不會有優勢。沒有文章作為找工作的資質證明,我想不到什麼可以證明。尤其是要考博的、要出國的學生。大家反過來想,如果沒有評價你的指標,求職單位該怎麼知道你能力的高低呢?等你去某企業面試的時候,一個研究生3篇SCI,你什麼都沒有,你說企業要誰。就算國家不看這個指標,企業不看嗎?你爸開的企業嗎?

6、在最後論文的撰寫和盲審方面難度會大幅加強。如果你的導師和別人關係不好,被評審組卡下來的可能性變大。

7、導師的權利有可能變相增大。雖然學生不用發表SCI才能畢業,但是沒有標準不是更可怕?(這點非常特殊,因人而異。)

最後,學生還是要明確自己讀研的目的,是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用知識武裝自己。形式不明朗之前,以不變應萬變。


研究生該怎麼看不以發表SCI作為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