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居住問題的眾建築

解決居住問題的眾建築

解決居住問題的眾建築

居住與法則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是次訪談正值 2019 年冬季,即將進入 2020 年,也是眾建築成立的十週年。2010 年,何哲、瀋海恩和臧峰在北京創立了眾建築 / 眾產品。

2019 年的 11 月 23 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眾建築個展“社會設計:玩著學”開幕。展覽以“設計”和“社會”和“玩的態度”作為主題,回顧了眾建築九年來的近 30 個項目,涉及建築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展覽裝置等。展覽的四個章節即眾建築提出的解決問題的四種基本方法:試錯(Trial&Error)、催化(Catalysing)、搗鼓(Tinkering)、參與(Involving)。在展覽的設計與搭建中,四個章節中的項目各成群組,又因軟性、可流動的邊界,相互滲透,相互補充。

本輯《解決問題的人》,從展場到工作室,從圖面到生活中,關注眾建築是什麼樣的團體,他們如何工作,如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他們與“居住”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從前門地鐵站出站,沿著陳舊的地下通道行至煤市街,街道的一側是整飭一新的“北京坊”、“高大上”的商業綜合體;另一側是紀念品商店、烤鴨店、煎餅鋪子,鮑師傅糕點......從北火扇衚衕經南火扇衚衕,一直往笤帚衚衕走,街面漸漸收窄,“日常生活”漸漸顯形。鐵皮包裹著的電動代步三輪車、排成一排的舊椅子、店鋪兩邊掛的塑料紅燈籠......不時穿梭而過的大哥羽絨服裹得嚴實,戴著兜帽,兩手伸進電動摩托左右把手上兩個大布兜,兜子連著一襲為腿部(尤其是膝蓋)擋風的大罩毯。

灰牆、朱門、排風管、牛奶箱、防盜網、“重大火災隱患院”的大紅色標識牌......一方面是某種“北京的”“獨特的”衚衕景觀;另一方面,在氣溫逼近零度的冬日裡,像是某種“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提示。眾建築事務所的工作室,就在這樣的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小院內。門口唯一的標識是一塊和門牌號差不多大的角鐵,一面刻著“眾建築”,另一面刻著“眾產品”,稍不留神就會錯過。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眾建築事務所位於大柵欄附近的一個四合院內,插件預製的概念賦予雜院新的個性 攝影:眾建築

跨進院門,穿過走道,裡面是一個小院。院子中間的鐵絲網扶手椅首先吸引了我們一行人,坐下後環顧四周,南北兩座房子朝向院內凸出的兩道上翻門。夏秋季節天氣適宜時,可以旋轉上翻,成為一道頂棚,聯繫室內外的空間。

這一組構件即是眾建築“內盒院”設計的一種插件。

從內盒院項目

到插件家系統

內盒院項目始於 2013 年,是“大柵欄更新計劃”的一個重要項目,旨在對這片距離天安門最近的歷史街區進行有效的保護和更新。內盒院的本質就是“房中房”,是一個應用於舊城更新的預製化模塊建造系統,提供一種既避免全拆重建、又相對低造價的方法,來提升人們的生活居住質量。

北京胡同地區保留有相對完整的狹窄衚衕和老舊四合院,彌足珍貴,但同時也長期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衛生間下水管道,房屋密閉、保溫、隔音、防潮不佳等問題,給生活在此的人帶來諸多不便。提升居住舒適度和保護舊城風貌的矛盾在北京胡同地區極為普遍。

眾建築開發出一種可內嵌於老舊房屋之中,集成了結構、保溫、管線、門窗及室內外裝飾完成面的預製複合板材;並在一年中將其由實驗性的樣板,完善成一套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板材質輕、運輸便宜,安裝也易操作,用一個六角扳手就可以把它們鎖在一起。幾個毫無專業技術訓練的人,一天之內就能安裝完成一個單獨的內盒房子,有效解決了衚衕內材料運輸不便和施工條件差等問題。

預製材料可以批量生產,快速安裝。在大柵欄區域的另外 8 個地塊內、共計 15 座房子置入了內盒院。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事務所辦公區域內的1:1裝置模型與牆面上眾產品展板

內盒院作為設計系統,在實踐中不斷迭代成為“插件家”,能夠適應多種環境,滿足不同需求。2016 年,“小樊的插件家”作為脫離舊城更新環境的獨立住宅,成為衚衕新建房屋的選擇之一;2017 年,插件家又為返鄉建設農村的王先生提供了一處現代而溫馨的住宅;同年在雄安新區,在眾建築與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共同開發的試點項目湖邊插件塔中,插件家作為維護結構,增強了整體建築的靈活性並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2018 年完成的“上圍插件家”則是深圳當地政府與眾建築合作發起的一項試點項目,旨在利用城中村內廢棄且難以翻新的房屋,僅用兩個小時就完成了主體建築的搭建工作。

目前,在北美,由瀋海恩負責的 AccessoryDwelling Units(ADUs)項目,在後院加建的住宅單元成為一種政府鼓勵的,用較低社會和經濟成本解決住房問題的途徑,比如鼓勵居民在後院加建預製化的住宅單元,同時規定住宅單元建好後的若干年內必須出租給他人。插件家正在與該項目進行合作。

社會設計

對社會問題和基本建築問題的關注與介入是眾建築創立以來的工作底色。

臧峰與何哲說,他們在張永和的“非常建築”工作時學習到的對基本問題的關注、實驗性的態度以及理性的方法對後來眾建築的影響很大。“如何通過設計有效解決社會問題”是三個人在事務所成立之初希望探討的課題,也是他們將工作地點選在衚衕裡的原因——深入日常生活,拉近與實際使用者的距離。在 2014 年搬到笤帚衚衕之前,眾建築曾經在騎河樓衚衕度過四年歲月。也正是這四年,讓他們對於老舊城區的生活居住問題有了具體而深刻的認識。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位於廂房的模型製作間,不同於傳統建築事務所的紙板膠水,眾建築的模型設備像是傢俱工坊,體現他們將建築產品化的實踐精神

以近期眾建築在深圳南頭城中村的項目為例,在眾建築看來,城中村與衚衕的情況有類似之處,如交通面積窄、房屋密度高等,“場景很有意思”。他們計劃在城中村插入公共服務設施,如二手傢俱交易市場、菜市場、小朋友的遊樂場和老年人的公共活動空間等。城中村人口流動大,二手傢俱交易市場等原先就存在,如何能夠使這類自發的市場符合城市管理的規定又便民,是眾建築考量的問題之一。

建築設計與產品設計的結合則來源於幾位合夥人對設計和社會關係的觀察,和想用設計影響到一些事情的野心與理想。我們所處的社會大背景就是工業化,而只有做產品,通過量產,才可能做質量好、普通人又買得起的東西。建築設計一個地塊、一個業主、一個設計的“定製化”設計方式,從工業化的角度就顯得“落後”。

“社會問題往往帶有很大的重複性。比如說衚衕裡有這麼多房子,不可能一棟一棟地設計。”何哲說:“如果我們能夠針對這類問題設計出一個解決方法,那就能夠批量地解決這類問題。而不是做完一個就完了。”

試錯、催化

搗鼓、參與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是眾建築最重要的設計工具,找問題,找很多問題、得出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法、一個結果。在設計互聯舉辦的開幕展覽中,眾建築總結過去十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出四個設計工具:試錯(Trial&Error)、催化(Catalysing)、搗鼓(Tinkering)、參與(Involving)。關於試錯和搗鼓,臧峰進一步解釋說,就是“邊試邊來”。設計面對的問題一開始可能不太清楚,要先去了解問題,解決方法更是要隨著摸索產生。越早失敗越有可能更快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而參與,則是建築師將權力分散給大眾,讓更多人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以“小樊的插件家”為例,眾建築將委託人小樊鄰居的需求,如通風、採光、隱私性等納入設計的考量,使得最終的設計不再只是業主或建築師意志的反映。迭代後的插件家,居民根據自己的房屋情況和需求選配模塊組件也是一種參與的方法。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常駐於北京的眾建築創始人臧峰(左)與何哲(右)

另一個層面的參與,則是提供一種參與的機制。比如“圈泡““、眾行頂”,這樣能讓更多人參與到系統中。當”圈泡“用在不同的地方和場景中時,人們對其調整就會產生臨時的、特定的結果,比如成為冥想的小屋或劇場等。設計的簡單直接使這類系統能夠真實地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即將前往深港建築雙年展的眾建築雜院景象,有“圈泡”裝置結構,有預製板結構打樣,外飾面和保溫層清晰可見

“眾行頂”就是一個專業的連接人與人的設計。自行車橫向相連,加上一個可伸縮的頂棚,就成為了一個能隨時行動、停下、展開成臨時半室內空間的裝置。項目緣起於英國西北部臨港城市普雷斯頓利用藝術和建築進行城市干預的委託。眾建築以中國年輕設計師的身份去到普雷斯頓,瞭解城市狀況。

在觀察與隨後的討論中,問題逐漸浮現:後工業城市被大型交通設施割裂成兩大部分,即老城區和大學城,兩邊的人缺乏連接。眾建築設想了一個可移動的公共空間;當空間伸展開時,能讓公共生活快速發生;收起時,人們可騎行帶動裝置移動。在普雷斯頓,人們把眾行頂從城市的一邊騎到另一邊的廣場,騎行時,它的周圍也聚集了各自騎著自行車的人們。

從居住到教育

在眾建築的展覽中,一幅名為“學習市”(The Learning City)的圖像引人注目。事務所過往的項目成為圖中一座高密度城市的組成部分,城市的居民在其中學、玩與對話。眾建築關注的問題從“居住”擴展,不再限於解決物理空間的住房問題,而是希望深入探討學習空間的多種結構形態。位於深圳福田區的福強小學已經開始施工。

這是眾建築第一個落地的教育建築項目。眾建築做過很多教育建築的設計,設計的出發點包括功能的混合、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福強小學的背景則關乎深圳缺學位的社會問題:在深圳市教育用地有限的條件下,如何設計、建造一個高密度的學校,同時保障、甚至獲得更好的空間質量?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臧峰與何哲在研究操作“玩學架構件之一”模型(1)

對於未來,眾建築的設想是,他們未來的設計會出現不同的層級。比如最近計劃與一些學校合作做出一個教育空間的設計手冊,讓設計師、學校和從事建築相關方面工作的人,通過這個手冊瞭解教育空間怎麼適配。這是在設計一種中間層面的成果,而不是某個落地的實體建築。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臧峰與何哲在研究操作“玩學架構件之一”模型(2)

眾建築對於教育空間的設計將是一個長週期的項目。在教育空間的設計中,他們還將設計一些課程,提供一些材料系統或方法讓學生能參與自己空間的搭建。“不是說我們設計好了給他們,我們可能只是一種輔導的角色。他們也參與進來,也有可能學生想的比我們想的更好。”

願景

關於建築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何哲認為預製建築、建築產品化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建築業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工廠做好:“質量好、成本低,降低現場施工時間,整個過程更節能環保”。

臧峰則補充說,從社會設計的角度而言,“參與”變得越來越明顯了。過去的設計師去參與社會如同“扶貧”,設計師進入後為客戶用低成本的方法解決問題。現在則越來越強調參與性:“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是設計師弄出來的。要提這個問題的人、周邊產生這些問題的人和設計師一起解決,只不過設計師用設計思維整理事物,有制度地提出方法。方法也要不停測試、迭代。”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臧峰與何哲在研究操作“玩學架構件之一”模型(1)

訪談的最後,我問及何哲和臧峰如果不是在做眾建築,沒有做建築師,在平行時空裡的他們會從事什麼職業。何哲說他有可能會去做一些跟研究有關係的事情,比如物理研究,一個階段有一些突破,讓人有一些成就感,通過研究能夠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性。臧峰說他會去做攝影師。馬格南這樣的紀實攝影師對他個人的影響很大。他一開始選眾建築來發展自己的職業,即希望能改變社會上的一些事情。

如果僅從“創造可能性”和“影響社會”的目標來看,建築師已然是最適合他們的職業了。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Courtyard House Plugin

內盒院

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衛生間下水管道,房屋密閉,保溫、隔音、防潮不佳等問題,給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眾建築開發出一種可內嵌於老舊房屋之中,集成了結構、保溫、管線、門窗及室內外裝飾完成面的預製複合板材;並在一年中將其由實驗性的樣板,完善成一套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主體結構:預製面板

項目位置:北京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Mrs Fan’s Plugin House

小樊的插件家

原來衚衕裡沒有衛生間排汙系統,只能使用公共廁所。鄰里關係複雜。插件預製模塊板集結構、防潮、保溫、設備、室內外飾面於一體,整體厚度只有 50 毫米。插件家採用無水堆肥馬桶,能夠配備廚房與衛生間。插件板能夠輕鬆實現的現場切割,可根據鄰居要求即時調整。

主體結構:預製面板項目位置:北京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Mr Zhao’s Plugin House

趙大爺的插件家

趙大爺的臥室與廚房之間的室內過道被拆除,進出廚房須穿過女兒的臥室,或走到寒冷的戶外。用插件家模塊為趙大爺在臥室和廚房之間,重建了一條直相連接的廊道。

主體結構:預製面板

項目位置:北京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Mr Wang’s Plugin House

王先生的插件家

每年有大約 600-700 萬人從城市移居鄉村創業,現有鄉村居住空間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插件家快速搭建的預製房屋,無需過多影響自然環境,也能打造高質量居住空間。

主體結構:預製面板

項目位置:廣州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Lakeside Plugin Tower

湖邊插件塔

建築不能破壞原有地形條件和自然形態,儘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需要滿足複合功能的要求。整個建築高出地面一層,以便雨水滲透到地下;利用太陽能發電和汙水淨化槽等設備實現自循環系統。

主體結構:鋼結構承重預製面板作為維護結構

項目位置:雄安新區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Shangwei Plugin House

上圍插件家

深圳周邊的快速城鎮化導致像上圍村這樣的村莊被吞沒,逐漸變成了城中村,或是被新興發展浪潮包圍的鄉村孤島。村民為了在鄰近地區尋求更好的生活而紛紛離開,上圍村的一半房產因此被遺棄。然而,這些房屋難以翻新,因為任何工作都會影響到相鄰的結構。插件家保留原始結構,在現有房屋內部增加一個新的結構。插件家採用模塊化預製面板結構,結構連接件內置於面板內部,非專業人員使用簡單工具即可在一天之內搭建完成。

主體結構:預製面板

項目位置:深圳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River Heights Residences

三千渡

確保每個戶型獲得最優的通風、採光與視野,而無需減少容積率。將每個戶型設計成為一個模塊,通過在平面和立面上錯動模塊,獲得最佳的採光和通風;在設計中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裝飾,外立面的陽臺、外窗、空調外掛機位等被嚴格控制在一個網格系統內,統一為整體。

主體結構:鋼筋混凝土

項目位置:山西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紀實時刻

Documentary Moments

家屋故事

Home Stories

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解决居住问题的众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