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懷六甲還能再嫁,為啥一生仍是不甘……

每次讀蕭紅的文章,內心都充滿糾結:她的才情之高令人羨慕,但她歷經的人生坎坷卻總讓人心疼。

正如電影《黃金時代》的開篇,湯唯的自我介紹:我叫蕭紅,生於何時,死於何處,享年31歲。

如果你瞭解蕭紅,就會發現她短暫的一生,是缺愛的。因為缺愛,所以渴望得到愛,所以努力尋找愛,但終究,還是求而不得,孤獨而終、客死他鄉。

有心理諮詢師曾指出,缺少原生家庭愛的滋養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不懂愛、不會愛、不理解愛,不經意間,就會變得不自信、敏感、缺乏安全感、特別依賴別人。

以上種種,便是蕭紅一生的真實寫照。

她身懷六甲還能再嫁,為啥一生仍是不甘……

1、從小缺愛,註定將用一生彌補

蕭紅生於1911年農曆端午節,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裡。

按理說第一個孩子該是萬千寵愛於一身,但是這一天鄉俗認為不吉利,蹊蹺的是,蕭紅的母親姜玉蘭生下她後久病不愈,蕭紅的父親張廷舉也是惶恐不安。

蕭紅不到9歲時,母親病故,蕭紅應驗了“喪門星”的名號。

對於母親的離開,她表現出異常的冷靜,曾在散文《感情的碎片》裡寫過:

母親並不十分愛我,但也總算是母親。她病了三天了,許多醫生都來過了。我知道,這是母親要去了。

同年,張廷舉續娶,他腦子裡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思想,始終沒有讓蕭紅體會到絲毫的父愛。

她身懷六甲還能再嫁,為啥一生仍是不甘……

蕭紅幼年時最親近的人是她的祖父張維禎。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在祖父去世的當天,蕭紅回憶說:

我頂著一頂缸帽子,一路摸索著,來到了後門口,我是要頂給爺爺看看的,我家的後門坎特別高,一步也邁不過去……

於是我就大喊,正在這喊之間,父親一腳把我踢翻了,差點兒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缸帽子也在地上滾著。

從此她對家庭已沒有絲毫的感情和留戀。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蕭紅,在童年時期幾乎沒有體會過父母親的愛,而這種愛的缺失,就像一個填不滿的大洞,要用一生來彌補,以致於她以後,在糟糕的親密關係中頻繁受挫。

2、因為缺愛,用叛逆獲取被愛

蕭紅還上小學時,就被父親盤算著嫁人,然而,蕭紅心裡只有讀書這一件事。父親瞞著她,把她許配給了紈絝子弟汪恩甲。

由此,蕭紅和父親、繼母矛盾激化。最終,蕭紅以“若不讓她去上學,便橫心去當修女”作為威脅,父親才妥協。

初中畢業後,蕭紅和汪恩甲的婚期也被提上日程,但是她卻愛上有家室的表哥陸哲舜。

私奔,只為擺脫家的牢籠,蕭紅逃婚來到北平。但入不敷出的生活窘迫,終究讓陸哲舜棄蕭紅而去。

她的私奔也讓家人成了呼蘭縣的笑話,為此他們家舉家搬遷。

她身懷六甲還能再嫁,為啥一生仍是不甘……

她過著居無定所、眾叛親離的生活。

就在陷入絕境之時,恰好又遇到汪恩甲。她選擇了跟隨汪恩甲回哈爾濱,只是懷孕7個月時,汪恩甲突然失蹤,蕭紅缺衣少食被困在旅館。

心理學上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要麼順從,要麼叛逆。蕭紅絕對屬於後者。

威脅父親、愛上渣男、選擇私奔,蕭紅用一己之力與命運對抗,越是對抗,我們就越看到她對愛的極度渴求。

她像一朵帶刺的玫瑰,高傲而有著強烈的自尊,在親情、愛情的世界橫衝直撞,過度敏感而略顯尖銳。

3、因為缺愛,對感情過分依賴

蕭紅懷著汪恩甲的孩子,在旅館欠了600多元“鉅款”,無奈之下,她給報館寫信求助,因此結識了蕭軍。

與蕭軍第一次見面時,蕭紅正是一個棄婦,大著肚子衣衫不整,獨自住在旅館,欠了一屁股債。

她與蕭軍在一起後,即將出生的前男友的孩子,“儼然”成為了生活的負擔。

身為母親,蕭紅硬著心腸,不喂孩子一口奶水,六天以後,她便親手將孩子送了人。

生活潦倒,倆人齊心對抗,各種共苦,可最終共苦沒能換來他們的同甘。

她身懷六甲還能再嫁,為啥一生仍是不甘……

蕭紅被魯迅捧紅後,蕭軍因為其名氣大過,開始暴露本性。

蕭軍有嚴重的大男子主義傾向,不但對她經常家暴,還無數次出軌。

當蕭紅悲哀地意識到,只因自己是女人,所以無論如何出色,就該低男人一等時,她不想再做蕭軍的附屬物。

遇到文學觀點不同,她會直白說出,為此兩人時常發生爭吵。

隨後蕭紅獨自一人去了北平,冷靜之後,蕭紅對蕭軍徹底放棄了,但此時蕭紅懷上了蕭軍的孩子。

蕭紅對蕭軍用情至深,但她在這場親密關係中,既不被肯定,也沒被珍惜。

於蕭紅而言,太想得到愛,所以越是依賴,結果越是放不開,一切糾纏,讓她內心傷痕累累。

4、因為缺愛,對愛飛蛾撲火

和蕭軍分手後,蕭紅挺著孕肚與對她傾慕已久的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

一如蕭紅所說:

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蕭軍)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

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

端木蕻良是給了她一場熱鬧、像樣的婚禮,但事後證明,他的個性和他過去的優越生活,決定了他對於蕭紅,並非很好的照顧者。

新婚不久,端木就隻身去了重慶。等到蕭紅輾轉多地,來到了重慶時,也沒能見到他,蕭紅無奈獨自生下了孩子,幾天後孩子就夭折了。

後來,為了躲避戰亂,蕭紅和端木到了香港,沒多久,蕭紅就病重住院。再後來時逢太平洋戰爭爆發,端木請求朋友駱賓基留下香港照顧蕭紅,自己消逝無蹤。

根據蕭紅的好友孫陵說,蕭紅最後的時刻,在紙上寫下“我恨端木”幾個字。

終於,1942年的冬天,患病的蕭紅再也沒有醒過來,年僅三十一歲。

她身懷六甲還能再嫁,為啥一生仍是不甘……

魯迅口中的“文學洛神,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就這樣帶著病痛和遺恨,離開了冷漠的人世間。

《做自己的女王》中說:只有你內心足夠溫暖時,再去開始一段愛戀,如此才得以有光芒照亮兩個人的世界。最寂寞無助的時候不要去愛,哪怕真的很需要一點點溫暖。

可外表倔強、內心脆弱的蕭紅,就像撲火的飛蛾,有一點光亮,便奮不顧身,最後卻是遇人不淑、被棄香港。

5、蕭紅的一生,就像她自己曾跟友人說的那樣:

我總是一個人走路,以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後去日本,現在的到重慶,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走路。我好像命定了要一個人走路似的……

蕭紅這一路的“孤獨前行”,都是從小缺愛埋下的禍根,從此便註定要用一生來治癒。

可童年缺愛的人,不止蕭紅一個;孤獨前行的人,也不止蕭紅一個;不斷抗爭、渴望被愛的人,更何止蕭紅一個!

他們把對愛的尋求和追逐,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於是,不斷被愛、被拋棄,再被愛、再被拋棄,明明想要與命運抗爭,卻一次又一次被現實牽制。

她身懷六甲還能再嫁,為啥一生仍是不甘……

蕭紅故居

所以,一個成年人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就是小時候自己與父母關係的複製。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可磨滅。

可原生家庭畢竟只是人生的起點,即便曾經缺少愛,沒被教會如何去愛,在後來的人生體驗中,我們也一定有機會感受愛,被愛滋養。

正視自己的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找到自己內心的強大力量,不要執拗於已成的事實,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幸福的過去,漸漸愛上現在的自己,那麼,愛就會光顧。


作者簡介:筆名林之眉。帶你萬水千山走過,寫貼近靈魂的文字,給你力量,為你療傷。

首發:推麼推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