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院到底是做什麼的?

歷史研習社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獨特的學術教育機構,對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中國傳統書院的發展歷程。

據文獻記載,書院興起於唐代時期。這一名稱最早指的是一種收藏、整理、校對書籍的官方機構,在唐玄宗時期,屬於編制內的官府組成部門。清朝學者袁枚在《隨園隨筆》中寫道:“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作為官方機構,書院一開始就更多承擔了政府機關的管理職能。

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朝廷在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建立了麗正書院、集賢書院。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都在此講學、宴飲、賦詩。

麗正書院的設置源於一次大規模修書的行動中。當時,唐玄宗採納大臣的建議,命令整理古舊藏書。據《舊唐書》記載:“於東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寫,廣採天下異本”。這次書籍整理工作進展非常順利,李隆基很是高興。因為在乾元殿裡撰寫整理了經、史、集,在開元六年冬,唐玄宗把乾元殿更名麗正修書院,設置了院使及檢校官,並把修書官改為麗正殿直學士。至此,麗正書院宣告成立。它作為政府直屬機構,書院就正式形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政府機構的書院,其職能不斷拓展,教育職能日漸凸顯,越來越多的士人願意接受書院教育。同時,這一機構也逐漸在民間發展壯大起來。“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曾經寫過一首《題玉真觀李泌書院》的詩文:“白雲斜日影深松,玉宇瑤壇知幾重。把酒題詩人散後,華陽洞裡有疏鍾。”李泌和韓翃是同時期的人,他曾經歷仕四朝,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到唐代宗即位期間,兩度隱居衡山。詩文中的“李泌書院”就是一個私人書院。

唐末五代時期,戰爭烽煙不斷,社會日益動盪,雖然一大批讀書人抱有鴻鵠之志,卻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無可奈何之中,他們一頭扎進古字堆裡,潛心讀書,遊走講學。這時候,書院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地方。

於是出現了一大批私人書院,這些書院往往以地名、自己的名字或官職來命名。

朝廷設立的書院門檻高、難度大,一大批想讀書的儒生被拒之門外。私人建立的書院越來越多,這為更多的讀書人打開了學習通道。加上私人書院環境清幽、膳食便利、教學認真,大批學子蜂擁而至。他們在書院裡讀書修學,繼而入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就這樣,書院也由唐代時期中央官府的藏書機構,轉變成為民間學子的讀書之地。時間往前走著,書院又擴展成為古代學者聚會交流的一個場所。他們在其中舉行修書、校書、讀書、著書、教學、祭祀、歌賦、吟詩等系列教學實踐活動。

北宋時期,書院不但數量劇增,而且規模逐步擴大,書院制度也走向完善。北宋初期,社會百廢待興,教育事業的發展相較於之前得以恢復,但仍舊處於朝廷無暇顧及的局面。於是,想要實現自己抱負的士子們,選擇在民間書院學習。與此同時,朝廷也對私人書院進行了資助和扶持。因此,從北宋初年開始,書院便迅速蓬勃起來。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得以考證的書院就達37所。

比如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北宋張載就在陝西關中創辦了綠野書院。在書院中,他竭力傳承自己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理念。

到了南宋,理學逐步發展,全國的書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書院與理學的結合,讓書院的實際職能變得更加飽滿起來。南宋時期,理學家不僅僅是重視宣傳理學思想,他們之間相互交流,學術思想不斷更新,書院便成為他們交流學術的最佳場所。許多理學家創辦書院進行講學,宣傳自己的思想理念。因此,書院在南宋時期極為繁盛,同時也打破了傳統官學一家獨大的局面,成為當時十分重要的教育機構。

宋代以後,書院作為古代教育的重要陣地,不僅教化人才,傳承學術,更弘揚文化,促進思想的自由發展。


文蹤旅跡


古代的書院功能其實是很明顯的。書院在誕生之初與修書、藏書緊密聯繫在一起,逐步發展而形成講學、藏書、祭祀、學田四大基本規制,並擴展為六大事業。書院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不斷有許多鴻儒名賢加入其建設,並在此講學研討,使得所包含的內涵也不斷擴大,凝聚著歷朝歷代統治者以及文人墨客對於孔子思想及儒家學說的認同、推崇和褒揚,同時又物化的體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因而成為一種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複合載體,體現了一種源遠流長的人文傳統。下面主要介紹三種功能:


一是宏盛的書院藏書

書院與書有著一種血肉相連的關係,可以說,沒有書就沒有書院。唐宋以降,藏書即成為書院的一種事業追求。而經千餘年的努力,也使書院藏書成就恢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圖書徵集、編目、保管、借閱等在內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得以與官府藏書、私人藏書、寺觀藏書一起,並稱為我國古代藏書事業的四大支柱。

二、赫然的修書刻書

書院與書籍血肉相連,這是討論書院藏書事業時一直強調的觀點。同樣,修書刻書也是書院與生俱來的一大功能。唐宋以來,修書、刻書成為書院的一種事業追求,通過千年的努力,使得“書院本”在中國印刷出版和版本學界地位赫然。

三、不朽的祭祀傳統

書院祭祀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學校祭祀,而學校祭祀又來自於社會廣泛的親族血緣祭祀,對祖宗的祭祀,反映在教育活動上,便是祭祀儒學的祖宗——孔子及其一大批聖哲與先儒,同時包括一大批本學派本書院的開山祖師與先師先賢,以及一大批地方的鄉宦鄉賢。

歡迎關注每天讀宋詞,愛詩詞也愛書院文化。


每天讀宋詞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書院一般都是私人創辦和管理,很多也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資助和支持,書院也是中國自古重視教育的重要體現。

書院的名稱始於唐朝中葉貞元年間,官方設立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殿書院,其主要職責是收集、整理、校勘、修訂圖書,供朝廷和皇帝使用,也兼做皇帝伺讀,類似皇宮內部的圖書館。在唐末五代,很多讀書士子躲避戰亂,退隱山林讀書,後逐漸發展為收徒講學,也以書院的名稱命名讀書講學之地,後演化成一種教育組織形式。



到宋朝初年,已經形成一批頗有影響力的著名書院,例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石鼓書院等。經南宋、元、明、清進一步壯大和完善,與官學互為補充,成為中國古代教育機制的重要組成。到清末,近代新式學堂誕生,古代書院才逐步改為學堂。


講學和學術研究是書院的主要職能。通常由書院主持者主講,講授其研究心得和成果,學生可以邊聽講邊質疑,討論式教學。書院有時也邀請不同學派名師來書院講學和交流。例如:朱熹曾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實際是不同學派的學術爭鳴和研討。當地官員、士紳、民眾都可以自由來聽講,有時聽講者多達千人,對當時的文化教育、學術思想、世俗民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書院的另一項只能是祭祀活動,主要是祭祀孔孟等先聖先師,以及本學派的創始人和重要人物。另外,收藏圖書也是各個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每個書院都是當地藏書豐富的場所,尤其是一些著名書院,專門建立藏書樓、藏書閣作為書庫,成為書院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不少書院還自行刊刻圖書,現今圖書館收藏的善本書、珍本書就有不少是“書院本”。



書院在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至今像嶽麓書院等著名書院還在繼續發揮作用,成為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課堂。


沅汰


提起書院之前,我們有必要辨析兩個概念,即書院與書齋。我們現在經常將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的學者稱為書齋裡的學者,多少帶點戲謔的味道。那麼,書齋到底是指什麼,它和書院又是什麼關係呢?

書齋先於書院而產生,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書齋是讀書人個人治學的場所,往往帶有私人性質。由於它的私密性,決定了它對社會具有封閉性,不是向所有人開放的。而書院則恰恰與此相反,它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學術獨立、言論自由。它能夠接納各種信仰、不同學派的人群,如中國古代的和尚、道士、儒生皆可出入於其間,並未因為自身信仰或者價值認同的差異就黨同伐異,而是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彼此借鑑。從這點來說無疑是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這和現代大學追求的精神是相當一致的。


書院最初產生於唐代,由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演變而來。由此決定了書院具有雙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間性。因此它既能夠接納民間學子,具有相當大的思想自由性,又能夠獲得官府的認可,能夠參與科舉考試,可以是說是國家的一大智庫。


歷史大學堂


“侯(注:指湖南安撫使劉珙,他於乾道元年(1165)修復嶽麓書院)之為是舉也,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宋)張栻:《嶽麓書院記》

最近江西南昌豫章書院因為被曝存在暴力體罰學生、綁架、禁閉、性騷擾、強制學生進行無償重體力勞動、對學生的自殘自殺行為不管不顧等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正處於公眾輿論的漩渦中和多家媒體的聚光燈下。根據最新報道,當地政府已同意其停辦申請,不過公眾對於這樣的結果顯然並不滿意。網上有人擔心其“院停案消”,即學校最終只是關門,有關責任人卻最終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南昌市青山湖區方面已承諾會依法追究書院方面的責任,有關監管人員的責任也需要同步查清、同步追責。

豫章的這一切行為都是在“書院”這個名頭下進行的。而書院曾是古代中國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源起於唐代,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為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即使在1901年書院就被改為近代學堂,書院教育的特點和寶貴經驗依然在被現代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探討、學習。那麼,真正的書院是怎麼樣的呢?它到底幹嘛呢?

教育教學

初期的書院由於處於不斷的變化發展當中,所以形態和功能多種多樣,有人用書院來專心治學,有人用來教育下一代,有人用來與志同道合之人一起遊玩吟詩,它的教育功能並不突出。

到了五代,具有教育教學功能的書院數量顯著增加,表明教學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預示著學校性質的書院將在後世取代讀書治學的書院。

書院教育在兩宋迎來了黃金時代。北宋初年,天下飽經戰火,疲憊無力的朝廷無法滿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根本無心於文教,官方的教育制度處於基本癱瘓狀態。士人們在這時擔任起了培養人才、發展教育的責任,他們沿襲前人的做法,聚書山林,建院講學,並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書院的力量就此逐漸壯大,成為了替代官學的角色,培養了眾多人才,獲得了聲聞天下的顯赫,也強化了自身的教育教學功能。

書院和科舉結合,是其強化教育功能的最大特徵。書院下繫於民,上通於官,既是百姓的求學之所,也是官府的人才庫。以應天府書院為例,作為科舉考試的準備場所,教學生如何應試就成了平時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且該院也一直以在科場飛上枝頭的學生為榮。在范仲淹(他曾主管書院教學兩年,後又主持慶曆新政大興官學)看來,應天府書院就是大小學校的樣板工程,其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有三:

  • 一是以經義、文學為主要教學內容。

  • 二是以培養廊廟之器作為教學目標,使學生們進而心憂天下,退則道樂古人。

  • 三是書院與科舉相互結合,讚揚科場英雄。

我們可以看到,北宋時的書院建設者已經將書院的教學功能作為主要目標。

這種被強化的教學功能,同時也決定了後世書院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招生授徒,招收士子肄業成了書院主要特徵,辦學與否也成為了書院是否正宗的標準。

學術中心

到了南宋,書院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制度得以完全確立,書院和理學也融為一體。當時的學術大師們,揹負著發展學術的時代使命,繼承唐代書院整理典籍、辨章學術之緒,以書院為基地,集合大批學者,努力經營自己的學派,總和古今學說,集成學術成就,將學術與書院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並由此開創出一個書院與學術一體化的傳統。這裡因篇幅有限,所以只略舉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朱熹與白鹿洞書院:朱熹於淳熙七年(1180)衝破層層阻力將廢棄的白鹿洞書院重新修繕並制定了相當完整的書院建設綱領性規章。他親自主持、主講白鹿洞書院,並聘請各名流學者到此講學。他將理學研究的成果變成書院講授的內容。他的畢生研究成果《四書集註》就是在白鹿洞書院一邊講課一邊修訂的。《中庸首章》、《大學或問》、《論孟精義》也是朱熹理學研究與書院講堂講義相輔相成的結晶。他除了修復白鹿洞,還自己創建了好幾家書院,授徒講學一刻不息,培養了眾多門人弟子,為傳播朱熹的思想學說出了大力。

陸九淵像

陸九淵與象山精舍:在朱熹的理學發展成熟之際,陸九淵自創門戶,開象山學派,形成朱陸對峙之勢。陸九淵一開始建了槐堂作為講學基地,後來因為聽他講的人太多,槐堂容不下,於是建了象山精舍。他的書院制度和講學內容與朱熹的大相徑庭。象山精舍不先建齋社,不提供飲食,不立學規,全憑精神感化,強調以“明理”、“立心”、“做人”為本。他在江西講學,因此該地弟子甚眾,其中很多人隨後也建書院講學,使江西成為一個重要的陸學研究與傳播中心。

蒐集、收藏、刊刻圖書

書院,顧名思義,沒書怎麼能叫書院呢?書院是當地藏書最豐富齊備的場所,許多書院會有專門建的藏書樓、藏書閣或書庫。書院的藏書既為書院教學和研究提供了必須而充足的資料,又為當地百姓、鄉紳查閱資料提供了方便。今天圖書館收藏的很多善本書、珍本書就是“書院本”。

不少書院還會自行刊刻圖書,一般是書院主持人或主講人的講義和研究成果,也會刻學生們的聽講筆記、讀書日記等內容。這樣既能保留教學科研的成果,又能擴大社會影響,傳播學說,可謂一舉多得。明道書院於淳祐元年(1241)創建,坐落在建康府城(今江蘇南京),設藏書閣於春風堂樓上,環列經籍,有專人管理借閱。後又於開慶元年(1259)萃取二程(程顥、程頤)先生之言行,以《大學》八條定為篇目,刊印為《程子》一書,共有書版167片,藏於御書閣。

自由交流

說起不同觀點的碰撞交鋒,鵝湖書院可有話說了。這個書院的創立之始就是在中國學術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鵝湖之會。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相會於信州鉛山之鵝湖寺論辯,論題為“為學之道”、“論及教人”,對書院教學提倡自由學術論爭有良好的影響。

張栻像

開頭露了個臉的張栻在主講嶽麓書院時,創立了“會講”的教學形式,後進一步發展成了“講會”制度,各書院輪流主辦,邀請其它書院師生共同參與,開展辯論,探討異同,當地民眾均可自由前來聽講,從而擴展為以書院為中心的地區性學術講習活動。在鵝湖之會的八年前,乾道三年(1167),朱熹來到湖南拜會張栻,並在嶽麓書院共同探討“《中庸》之義”,這就是學術思想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這在當時可是大事情,許多人專門遠道而來聽他們講課,使得嶽麓書院門前車水馬龍,一時間盛況空前。

朱熹在嶽麓書院一呆就是兩個月,越探討越來勁,甚至到了“三日夜而不能合”的地步。二位理學大師經過廣泛的討論,發現彼此對於很多問題都有分歧,但他們都能互相尊重,虛心學習。事後兩人均覺得從這次交流中獲益匪淺。朱熹在之後的詩文中,曾多次提到張栻對其集理學之大成的啟發之功,張栻也認為,“既見朱熹,相與博約,又大進焉”。

一點沒用的話:跟當時的官學比起來,書院的課程和教學比較簡約、靈活,沒那麼程式化,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有更多的主動性和自由度。毛主席早年創辦湖南自修大學時,曾借鑑古代書院的辦學傳統,肯定了書院的長處,認為師生可自由研究討論,悠然自得,師生感情甚篤,有很多官學沒有的優點。

可是,往聖先賢們恐怕做夢也想不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會有豫章書院打著“國學修身”的幌子,披著“書院”這層漂亮的皮,卻行集中營一般的骯髒殘酷之事,致力於360度無死角地擊垮受害者的身體和心靈。楊永信尚未除,又來了個吳軍豹,這不能不使人頭皮發麻、怒不可遏,又倍感悲哀。

所以,筆者也只能在這裡希望不幸受到豫章書院或類似機構折磨的受害者們能得到他們應得到的幫助,早日走出陰影,不再為夢魘所糾纏。

參考文獻

新京報網:《豫章書院停辦,法律責任仍得究》,2017年11月5日02:30:02,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7/11/05/462918.html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中國出版集團,2004年。

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

王涵主編:《中國曆代書院學記》,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歷史研習社


古代書院到底是做什麼?這裡僅以明清時期湖北問津書院為例來說。

書院的主要功能是講學,問津書院立院講學自宋朝開始,明清延續。其講學具體規定如下:

“今酌定以每月十六日俱會於斯,上奉先師之靈,下資朋友之益,共出一月所學,互相諮證。蓋會不欲數,數則徒資口耳,會不欲疏,疏則或至遺忘。會所供具,唯以四味八餚為率。道腴是甘,諒有同心也。”

一般是由老師主講,講完之後師生相互討論。可以看出,這裡的講學與當今老師講課是不同的。講學的老師都是名儒大師,如宋代的龍仁夫、元代的吳澄、明代的王守仁、耿定向等等。講學也有一定章程,問津學院訂立六條章程,首德行,強調“修身為第一”,次宗旨,也就是學派,會講者要講明自己的學術派別,三經濟,“每會必將平日所斟酌兵農禮樂諸大制度一一互訂”,強調經世之學,四制舉,即以舉業為目的,五識議,每次主講完畢後,大家相互討論前代人物得失等,六規勸,即師友對有過失的學員進行規勸。

除講學外,還有會課。問津書院訂有《會約四則》,實則五則。第一條要求自我反省,“凡我同人,著力猛省,務期文行兼優,以無負先王詢事考言之意。”第二條是關於科舉考試作文,“每科必有一二人,另番花樣,愈出愈奇,無他,惟其新也,”但又前調“切勿徒事剽竊,僥倖萬一”。第三條告誡學員要冷靜對待會文結果,其中也涉及了會課的形式,“公請前輩到院,鍵門批閱,憑其去取。”第四則,講述科舉考試也開始涉及詩,指導如何以詩為文。第五則強調會課最後的結果,“會中優取前列之文,不()傳共閱,彼此無益”,也就是說,不要看前幾名的文章,相互之間並沒有好處,並且考試優等者,還要抄送四本送到學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會課,當與現在模擬考試類同。

當然,明清時期不同書院的具體功能可能不同,但核心功能講學是不會變化的。

參考文獻:

光緒《問津書院志》


楚邾


中國書院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有一千多年。最早的書院始於唐朝開元年間,在洛陽創辦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殿書院。那時的書院只是負責收集校正圖書,有點類似於皇家圖書館,並沒有講學功能。

黃巢起義之後天下大亂,飽學之士多隱居山林,慢慢發展為招收學生講學,常以書院來命名講學場所。

在北宋慶曆新政之後,書院盛極一時,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它們分別是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元明清三代有繁榮,陽明心學橫空出世,心學信徒在全國各地建立書院,傳播新學說,有衰落,大明朝廷害怕這股倡導個性自由的講學之風,搗毀了很多學院。

到了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建立西式學堂,書院才徹底衰落。

在書院傳承長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前後建立了多少書院呢 ?史書上沒有精確的統計。估計至少有數千,因為僅福建省就有750所,四川有394所,湖北也有243所。

兩宋時期,是我國書院的巔峰時期,不僅數量劇增, 而且還創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據史料記載前後主持嶽麓書院的山長共有55位,他們大多名震一方的當世大儒。如周式、張栻等。嶽麓書院總共培養出了17000人,其中傑出人才多如牛毛,如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蔡鍔等。

嶽麓書院

那麼這些書院組織架構是什麼樣的呢

書院在早期比較簡單,一般人數較少,主持人既要負責日常管理,又要負責講學答疑。古代的書院類似於現在的大學,而私塾相當於現在的中小學。大學的最高管理者是校長。在書院主持人歷代都稱呼不同,常見的有洞主,山長、堂長、院長。

其中山長用的最普遍,最長久。山長最早被使用可以追溯到五代,“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嶽,受業者號為山長”《荊湘近事》。

後來規模較大的書院,除了山長,還設有副山長、副講、助教等職位。清康熙年間所修《白鹿洞志》記錄當時的書院有以下人員:

1、主洞: 聘請海內名儒,崇正學,黜異端,道高德厚,明體達用這主之,無則不妨暫缺;

2、副講:主批閱文字,辨析講義;聘本省通五經、篤行誼者為之;

3、堂長:主督視課業勤惰,由主洞、副講擇學徒中之優者為之,不稱職則更易;

4、管幹一人,副管幹二人:專管洞內一切收支、出納、米鹽瑣碎、修整部署諸務,即於洞中擇有才而誠實者為之,不稱職則更易;

5、典謁二人:專管接待賓客及四方來自學者,擇洞中言貌嫻雅者衝之,按季更易;

6、經長五人:經義齋五經各設一經長;

7、學長七人:治事齋七事各設一學長,七事包括禮樂御書數歷律;

8、引贊二人:主謁聖引禮,擇 聲音洪亮,進退疾徐中節者充之;

9、火夫一人;

10、採樵二人;

11、門斗一人,司啟閉、灑掃、每夜提鈴巡守輪值;

全院管理人員二十餘人,除去山長和副講由當世著名學者擔任外,其餘各職位由學生擔任。由此可見書院組織結構相對簡單,管理人員很少,學生參與日常書院管理,與當今的學校治理大不相同;

書院的學生平時都學習什麼內容呢?

四書五經為歷代各家書院通用的基本教材。宋明理學大師的著作、講義、語錄、註疏,也是重要讀物。比如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朱熹的《小學集註》、《近思錄》、《朱子語錄》。陽明書院的學生則重點學習陽明的《傳習錄》。

書院教學方式為學者講學+學生自學。書院更注重指導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研習經典。朱熹曾提出六項讀書原則:居敬持志;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學生如果按照朱熹的方法切實去做,學問會有大精進。

程端禮制定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為各書院制定自己課程體系時所參考。每個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

8歲前讀 性理自訓;

8歲入學後,依次讀 小學 大學 論語 子 中庸 孝經 易 尚書 詩經 儀禮 周禮 春秋 三傳;

15歲~20歲讀 大學章句 論語集註 孟子集註 中庸章句 論語或問 孟子或問 周易抄讀 尚書抄讀 詩抄讀 禮記抄讀 春秋鈔讀;讀完晚上看 通鑑 韓文 楚辭;

20~22 歲學習科舉文字。讀看近經問文字九日,作一日;讀看近經義文字九日,作一日;讀看古賦文字九日,作一日;讀看制誥章表九日,作一日;讀看策九日,作一日,早飯前溫習四書。

同時書院對學生的日常待人接物和言行舉止都有詳細規定

書院的學規受佛教禪林制度的啟發和影響。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學規有如下細則:

凡學於此者,必嚴朔望之儀;謹晨昏之令。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一,寫字筆楷敬、几案必整齊,堂室必潔淨。相呼必以齒,接見必有定。修業有餘功,遊藝有適性,使人莊以恕,而必傳所聽。從學規可以窺見書院更重視學生品德的養成。

書院最有特色的是其講會制度,這種自由討論的學風領先於西方現代大學數百年。

這種講會制度起源於南宋的朱熹白鹿洞書院。當時朱熹邀請陸九淵主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開了不同學派在書院講學先河。後來朱陸二人又在鵝湖寺進行了激烈辯論,史稱鵝湖之會。

講會有宗旨、有組織、有規定的日期和隆重的儀式。比如歷史上的紫陽講會的宗旨就是:駁斥陽明學說,倡導恢復程朱理學。

講會一般設置有會宗、會長、會正、會贊、會通職務。按照舉行日期分 月會 和大會 兩種。月會在每月初八、二十三舉行、巳時開講,申時散會。大會是每年九月十五日朱熹生日舉行。無論月會還是大會都是舉辦三天。儀式由釋菜典禮、祭孔子以及宋代理學大儒。會講內容是四書五經。理學家著述等

講會的開講儀式非常隆重。

開講前由山長、副講親自帶領全體學生到大成殿向先師神位四拜,然後到講堂,由引贊喊“登講席”,山長、副講登上講席後,引贊喊“三肅揖”。禮畢後山長、副講喝茶。喝茶後引贊喊“鳴講鼓”,擊鼓三通,各位學生安靜聽山長、副講 講解四書五經中某一章。講解的同時有堂長在旁記錄。講完後再次上茶,各位學生感謝山長教誨,引贊喊 “三肅揖”,山長等回房休息。

平日學生有問題,先問學長,再問堂長,次問副講,最後問山長。

書院的運營經費從哪裡來呢

書院的經費收支主要有兩種:有官府撥給的,也有私人捐獻的。 其運營主要靠田租。以順治年間白鹿洞為例子 ,預算大致如下:山長每月9兩,年108兩;副講每月4兩5錢,年54兩;學生10名,每年7兩2前,共72兩;還有修理房屋、複印材料等。全年約800兩,大部分費用用於教學和學術活動,其他費用很少。

書院能延續千年自有其特色,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樣呢?

1、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書院主持人多為一方有名的學者,講的內容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黃宗羲講學於浙江山陰證人書院 ,顏元講學於直隸肥鄉漳南書院, 戴震講學于山西壽陽學院。

2、允許不同學派互相講學,建立講會制度,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 朱熹與陸九淵鵝湖之爭; 王陽明與湛若水對心學有不同的理解。


3、聽講者不受地域和門派限制,不僅受到歡迎,還給予安排照顧 ,非常有利於學術交流。當年王陽明在江西濂溪書院講學時,四方學者不遠千里來聽,多達千人,整個廳堂都容納不下。

4、採用問難辯論式,注意啟發學生思維 ,培養自學能力,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老師會指導讀什麼書,先讀什麼書, 後讀什麼書,如何提高學習效果。 朱熹強調讀書須有疑,否則學問會止步不前。

5、師生關係融洽,感情深厚。陸象山講學五年,四方學士雲集,聽講者過千,死後靈柩運回家鄉,弟子門生上門奔喪者近千人。

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曾經的輝煌書院教育有了一個初步印象吧。

胡適曾指出:“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佔教育上一個 重要位置……所可惜的,就是光緒變政,把一千年來 書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學堂代替教育…… 要知道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媲美外國大學的研究院……書院之廢,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 以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書院是真正屬於我國教育的國粹,其整套辦學理念超前世界研究型大學數百年。 我們必須把這塊丟棄的瑰寶重新拾起來,擦洗一 新,讓她在新時代再現耀眼光輝!”


清一山長


主要靜觀天下,攻讀經史子集。即廣學太初有道,道即是神。天道生兆物相生相剋,君臣佐使,四診八綱五臟六腑為宇宙法規,天氣光磁場六合內外太學也,替天行善王道十邦十助十不欺,養眾生產生存生兒女伸人類,呵護水土木金火電地球好資源,生生不息至無極!


思想富翁49076


書院,最初是藏書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唐宋以後,書院逐漸增加了講學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民間教學機構。古代的書院,很多成為現在學校的前身,根據其功能差異和當地需求,有的被改建成大學,有的成為中學,有的成為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