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張文宏火了,歷史上畫出“死亡地圖”的他才是真硬核

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讓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如臨大敵,嚴陣以待。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尤其是可欽可佩,成為全人類對抗病毒的一把尖刀,全力阻止疫情的擴散!

鍾南山院士1月18日奔赴武漢至今,戰“疫”已經50天。這位84歲的老人不眠不休,始終堅持在一線抗疫。在前兩批專家組都對外稱“可防可控”的情況下,他的一句“肯定的,有人傳人現象”,好比是一聲驚雷,叫醒了沉浸在2020春節氣氛中的全國人民。忠於真相的他,對承載了13億多人口的中國列車大聲喊停,及時剎住了病毒繼續快速擴散的步伐,成為阻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先生”。

鍾南山、張文宏火了,歷史上畫出“死亡地圖”的他才是真硬核


鍾南山、張文宏火了,歷史上畫出“死亡地圖”的他才是真硬核

上海華山醫院的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憑藉“黨員先上”、“不能欺負聽話的人”、“我也上。領導在關鍵時刻,不能只在後面指手畫腳,要到一線去跟病人親密接觸”等一系列耿直、率真的發言,成功地走近大眾的視野,成為疫情期間的“網紅醫生”。疫情期間,各種消息擴散,人心惶惶,張文宏的耿直、真誠、幽默的發言,如定海神針一樣,成為抗疫期間全國人民的定心丸。

鍾南山、張文宏火了,歷史上畫出“死亡地圖”的他才是真硬核

像鍾南山、張文宏這樣的能負責、有擔當的醫生,古今中外有不少,其中最為硬核的一位是來自英國的-約翰·斯諾,在絕大部分人都以為霍亂是瘴氣傳播的情況下,他堅持認為水源汙染才是問題所在,並且憑一己之力繪製了歷史上著名的“死亡地圖”,成功地影響了當局的政策。

鍾南山、張文宏火了,歷史上畫出“死亡地圖”的他才是真硬核

1854年的倫敦,霍亂流行,人人自危。但是霍亂究竟是怎麼傳播的,當時的專家一無所知,為了儘快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是絞盡了腦汁。當時流行的兩個理論,一個是“瘴氣”傳播,由於倫敦地下排汙系統的“堆積糞便”產生的惡臭氣體,引發了霍亂;另外一個就是傳染論,認為人體就是這種毒素傳播的主要中介。

約翰·斯諾對這個問題早有研究,在分析了多個案例之後,他認為“霍亂是因為患者吞食了一種還沒有辨別出來的介質引起的,或者因為直接接觸了患者的排洩物,或者是飲用了被排洩物汙染的水。”

但是,當時這個觀點沒有被廣泛接受。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創造性地使用空間統計學查找到傳染源。約翰·斯諾進行實地調查,親自敲開了當時他所能獲悉的每一位患者的家門,蒐集自己想要的信息,繪製了一幅“死亡地圖”。地圖上,標註出了病例的分佈以及水井的位置。

鍾南山、張文宏火了,歷史上畫出“死亡地圖”的他才是真硬核

根據“死亡地圖”,發現死亡的人大多都集中在了Board Street(寬街)的附近,附近的人都使用寬街水泵的水。這裡的水被某種物質汙染了,這種物質很可能來自排洩物。斯諾的“死亡地圖”,很快在政府層面產生了影響。為了儘快解決霍亂帶來的問題,人們挖開了寬街的水泵,發現40號化糞池和水泵之間有直接聯繫。斯諾的預測得到了證實。

他推薦了幾種實用的霍亂預防措施,如清洗骯髒的衣被,洗手和將水燒開飲用等,效果良好。

約翰·斯諾,因此也被認為是“現代流行病學之父”。他的研究為基礎流行病學成為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奠定了基礎。

鍾南山、張文宏火了,歷史上畫出“死亡地圖”的他才是真硬核

約翰·斯諾,作為一個小地方的年輕人,在23歲的時候,希望能成為成功一個實習醫生。他不坐車也不騎馬,獨自走了200英里前往倫敦學習。31歲的時候,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約翰·斯諾研究乙醚的使用,成為英國最早的麻醉師。由於醫術精湛,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度成為女王的私人醫生。

他的相關資料顯示,約翰·斯諾不迷信、不奉行教條,如果調查中展示出哪些物質有用,他從來都是在自己身上最先使用,然後在再其他人身上使用。雖然已經躋身上流社會,但是他真正感興趣的還是人類生活中沒有解決的問題。

1856年倫敦再次爆發霍亂之前的幾年,斯諾就著手展開了關於霍亂傳播的研究。那時候他一方面是有名的麻醉師,除此之外就在進行關於霍亂的實地走訪調查。跟當時英國的為公共衛生官員“遊客”式的走訪不一樣,斯諾願意把所有空閒的時間都花在倫敦最危險的社區中,成百上千的房子,他挨家挨戶地拜訪,蒐集各種相關的細節。當然,如果他不敢進入病區,那麼就沒有後來震驚世人的“死亡地圖”。

斯諾曾經描述過霍亂調查的未來,“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也許沒有人還記得我的名字;但是到了那時候,大規模爆發霍亂就已成了往事;人們掌握了霍亂傳播的方式,霍亂因此而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