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被攔御駕,遭老婦大罵,朱元璋反而愧疚賠禮道歉,併為其養老送終,這是為何?

別酒流年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誕生出過許多的皇帝,這些皇帝有的非常的出名,有的則是一直都是默默無聞,沒有人提起。那麼,下面我們就要為大家帶來一個非常有名氣的皇帝朱元璋,在他身上發生過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

即便是和其它大有作為的皇帝相比,朱元璋或許沒有那麼偉大,但是他的知名度卻是遠遠的超過了他們。因為朱元璋是一個貧民出生,所有很缺少那種上位者的眼界,以至於他會經常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來,就好像是一個農民突然富有了,這時候你突然去他的家裡打工當保姆,他當然會認為你是圖他的錢財。

所以,朱元璋正是在後期有了這種不相信身邊人的心理,所有才造成了一個殺戮一大群功臣的慘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人說他殘暴嗜殺戮,也有人說他心胸狹窄、不能容忍不相信別人。

但是,你知不知道朱元璋其實也有善良的一面呢?

那是發生在一次他出宮遊行的時候,當時的朱元璋自認為在自己的高明治理下,大明王朝已經越來越強大了,於是,便為了親眼看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想看一下在自己的治理下,國家究竟呈現出了一種怎樣的盛世。

可就在這時,他的御駕卻被一個看起來非常弱小的老太太給攔了下來,不光是如此,這個老太太還在他的御駕破口大罵,說他這個人真是忘恩負義,簡直不配當一個人,就更別說是當皇帝了。

這件事非同小可,畢竟當皇帝的哪個不要面子?眼看朱元璋身旁的兩個護衛就要動手了,這時候卻被朱元璋給攔了下來,他做到了如今的這個位置,自然是什麼大風大浪都有見過,對於老太太的辱罵,朱元璋並沒有對此而感到憤怒,只是非常的不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這麼的辱罵自己,還說自己不配做一個人更不配做一個皇帝,難道,有哪裡做錯了麼?

見到朱元璋發話了,那兩個蠢蠢欲動的兩個護衛這才停止了舉動,專心待命了,只不過對面這個老太太的防備絲毫沒有減少,只有這個老太太敢做出一點要傷害朱元璋的舉動,他們手裡的劍就會毫不留情的刺向這位老太太的肚子。

朱元璋對老太太的辱罵,表現出一副很淡然的樣子,親自從御駕上走下來,然後心平氣和的問道:“你到底是何人,還有,你為何要攔住我的去路,並且說我不配做這個皇帝呢?”

老太太見到朱元璋都親自下來了,還是沒有絲毫的收斂,反而在哪裡底氣十足的衝他喊道:“你可否還記得韓成?”聽到這個名字,朱元璋立馬臉色就變了,急切的問這位老太太道:“您莫非就是韓成生前一直掛念的老母親?”老太太點了點頭。

朱元璋見此情景,立刻什麼都明白了,連忙為自己剛才的舉動感到很愧疚,然後恭敬的將這位老奶奶給接近了宮中。不僅如此,就連朱元璋身旁那兩位跟隨已久的護衛,也是在這一刻感到心口一酸,握在劍上的手掌也是略微鬆了鬆。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會非常的困惑,這個韓成究竟是何人呢?為什麼會讓朱元璋聽到這個名字之後,立馬就對這名老太太那麼的尊敬,並且對之前自己的舉動感到很愧疚呢?

其實,關於這個事情還得從1363年的時候說起,那時候,正是朱元璋這輩子最艱難的時候,即便是曾經的他作為一個貧民,成天都沒有飯吃也沒有那時候艱難。因為他正在與實力遠遠超於他的陳友諒在鄱陽湖上進行大決戰。

這可不像其它的大決戰那樣,雙方爭得個有來有回,旗鼓相當,最後因為一點失誤才決定了勝負。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這場對決絕對是一面倒的,朱元璋的兵馬在陳友諒面前失去了一切的優勢,簡直就毫無抵抗的能力,甚至於到最後他本人都被陳友諒的手下一員大將給圍困住了。這時候,已經沒有人認為朱元璋能夠存活下來,包括他的手下,因為一旦被陳友諒的人給圍困主,那就等於是必死無疑了。

眼看著自己這好不容易才打拼出來的地位和實力,馬上就要毀於一旦了,朱元璋不禁仰天長嘆,天要亡我啊!

恰好此時,韓成便要求假扮朱元璋跳河(據說韓成和朱元璋長得有幾分相似),這才得以保全了朱元璋一條性命。


貓眼觀史


前年我去南京旅遊,在南京長樂路秦淮區少年宮附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地名——“罵駕橋”。

當時我環顧四周並沒發現有橋,於是就問廣場健身的一位老者:“大爺,這裡並沒橋,罵駕橋這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說完我遞給了老大爺一支菸。

“小夥子,你是外地人吧?”我點了點頭。“怪不得你不知道”,老大爺吸了一口煙。

“小夥子走累了吧,來歇會吧,我給你講一講罵駕橋地名的來歷”。隨後老大爺打開了話匣子。




現在這裡確實沒有橋,但是650年以前的明朝有座橋,就在這座橋上,一個像乞丐模樣的老太太,恰好遇到微服私訪、起駕回宮的朱元璋了。

老太太一見朱元璋,大罵他忘恩負義,當時老朱被罵蒙了,等了解事情真相後,老朱馬上把老太太接到了宮裡養了起來,還把他的兒子封了侯,從此這座橋就叫“罵駕橋”。

老大爺吸著煙,沉浸在過去悠悠道來。

“地名的來歷我知道了,朱元璋可不是一個仁君,他為什麼不殺老太太反而把她養了起來呢?”我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老大爺是個熱心腸,於是他給我講了下面的一個故事。



這個像乞丐的老太太不是別人,正是當初替朱元璋跳河自殺——韓成的母親。韓成為何替朱元璋跳河自殺呢?

原來韓成是老朱的將領,一直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很多戰功,韓成為人忠厚,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長的和朱元璋很相像,不仔細看還以為他倆是雙胞胎兄弟。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天下,決定勝負的鄱陽湖之戰時,由於陳友諒兵多船大佔優勢,朱元璋處於劣勢,就在危急時刻,朱元璋的指揮船偏偏擱淺,陳友諒的部將陳英傑趁機率船包圍了朱元璋。

朱元璋為了保全將士們的生命,和陳英傑講好自己跳河自盡。



就在朱元璋進船艙內為妻兒寫遺書時。韓成跟了進去,他對老朱說,“眼看勝利在望,主公去死,群龍無首,大業將功虧一簣,我和主公長得模樣差不多,我替主公去死。”

朱元璋於心不忍,傷心的說:“你有妻兒老母,我豈可讓你為替我去死”。

陳英傑的船越圍越近,情急之下,韓成上去扒下了朱元璋穿的衣服自己穿上,把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給了朱元璋換上。

韓成從容地走出了船艙,面對陳英傑喊道:“我朱元璋說話算話,也希望你說話算話,我跳河自殺後,放過我的手下。”說罷投河自盡。



陳英傑馬上命士兵把屍體撈上來,率船向陳友諒邀功請賞去了,朱元璋趁機逃出了生天。

朱元璋重新組織力量,在劉伯溫的幫助下,最終一箭射死了陳友諒,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然後大行封賞,然而他卻忘記了替他送死的韓成,韓成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他的母親一一因此淪落成了乞丐。

後來朱元璋微服私訪,韓成的母親在這碰到了朱元璋,出於氣憤,覺得兒子為這樣沒良心的人死得不值,這才大罵朱元璋忘恩負義。




老朱聽後很慚愧,韓成的母親罵的沒錯自己確實把韓成忘記了,朱元璋知錯就改,馬上把韓成的母親請進了宮,追封韓成為高陽郡侯,其妻封為一品誥命夫人,併為韓成立碑修廟,韓成的母親一直住在宮中,受到了盛情款待,直到高陽侯府建成後才回去了。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微服私訪,偶遇罵自己的老婦人。

朱元璋的一生,可謂是殺人無數。很多人眼裡看來,朱元璋是最不受氣的一個皇帝,若是有人膽敢惹怒了他,那只有死路一條。

沒有人會想到,此生,還有敢罵朱元璋的人,而且這個人罵了朱元璋之後,朱元璋並不敢有任何怨言,而是虛心聽從,欣然接受。不但如此,還把人家給接到了宮中贍養了起來。

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座橋了。這座橋就是南京城裡的罵架橋。當然了這個罵架橋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畢竟這是發生在六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話說有一次,朱元璋想要出去微服私訪,皇帝微服私訪,一般的人是認不出朱元璋這個皇帝的。

所以,只要他不擺皇帝的譜,他敢擔保絕對沒有人能認出他來。

但是,就在他出了自己的宮殿,走了沒幾步之後,他就被一個老婦人指著大罵,並且老婦人哭哭啼啼的罵朱元璋忘恩負義。

很顯然這個人是認識朱元璋的,而且也知道他是皇帝。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朱元璋沒想到此生竟然還有敢罵自己的人。

但是,這個認識自己的人,自己卻想不起他是誰呢?他又是如何認出自己來的,朱元璋很溼驚奇。

要是放在往常,朱元璋可能二話不說,就把這個罵街的老婦人給殺了。

但是,朱元璋明白這個老婦人,肯定是有話要對自己說的。不如聽他說完之後,在處置他也不會晚。

老婦人看到被自己罵的這個皇帝, 也並沒有表現出來對自己的不尊重。

所以,她的氣也消了一點。

這時候老婦人只對朱元璋說了一句,你忘記韓成了嗎?

朱元璋一聽韓成似乎想起來了什麼,所以,他趕緊把老婦人接到了宮中,然後供養了起來。

當然了儘管朱元璋被老婦人罵了一頓,但是,他明白自己是該罵之人。

那麼韓成到底是誰?

為何朱元璋如此敬重他,如此敬重這個老人呢?

原來這個老婦人是韓成的母親,韓成就是和朱元璋長的很像的一個人。這就是老婦人能認出朱元璋的原因。

畢竟,任何一個母親,對於自己兒子的容貌是不容易忘懷的。但是,老婦人的兒子,也就是韓成已經去世了。

所以,她見到和自己的兒子長的一樣的人,肯定就能斷定,這個人就是自己兒子的主人了。

於是,就出現了老婦人罵朱元璋忘恩負義那一幕。

那麼,老婦人為何要罵朱元璋忘恩負義呢?

原來韓成是救過朱元璋命的人,若是沒有韓成,說不定朱元璋早就被陳友諒打死了。鄱陽湖大戰的時候,一開始都是陳友諒佔了先機,而且朱元璋的船,被陳友諒的部下圍住了。

朱元璋答應自己跳河而死,只求陳友諒的人放了他的部下。陳友諒的人也答應了,就在朱元璋給兒女寫遺書的時候。韓成來到了自己的身邊,他告訴朱元璋,他和朱元璋的樣貌十分的相似。

所以,這個關鍵時刻,不能群龍無首,朱元璋是不能死的,所以,他韓成只好代替朱元璋去跳河了。

就這樣韓成成了朱元璋的替死鬼。

韓成臨死前告訴朱元璋家裡有個老母,若是事成之後,別無他求,只求朱元璋贍養他的母親就可以了。

這個要求並不高,所以,朱元璋肯定答應這樣的部下了。

可是,到了朱元璋稱帝之後,他把韓成給忘了,導致了韓成的母親淪落街頭開始要飯的下場。

於是,就有了朱元璋被罵也不敢還口的那一幕。


史學達人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殺伐決斷威懾天下,無論是王公大臣亦或者是沙場悍將、無論是皇子皇孫或者是後宮嬪妃,在朱元璋的面前大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龍顏大怒而帶來災禍。


可有一位老婦人不但不怕朱元璋,還在朱元璋外出巡遊的時候攔住朱元璋的御駕破口大罵,朱元璋在知道老婦人的身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主動認錯,這位老婦人到底是何方人士,能讓朱元璋如此的畢恭畢敬的對待,要是其他人恐怕早就被誅滅九族了,歷史的探客就詳細的給大家訴訟下明初洪武年間這樁趣談來。


在古代皇帝作為國家的一國之主神聖不可侵犯,別說罵皇帝了,就是私下非議皇帝被發現都是被沙頭的大罪。可話說洪武初年百廢待興,這天朱元璋照例走訪民間體察民情,關係民生民力的恢復情況。可隊伍在行走的路上突然被一個老婦人攔住了去路,此婦人攔住路中後就破口大罵朱元璋忘恩負義不配做皇帝,自己的兒子為朱元璋賣命一生死後也沒有落得好下場,而自己作為母親不但老無所依且兒子也死不瞑目。


侍衛們對於擋路大罵皇帝的村婦很是生氣,本要把他立刻杖斃了事被朱元璋攔住,並詢問老婦為何辱罵自己?老婦答道:“你可還記得韓成,我是韓成的母親,我替我的兒子抱不平才罵你的,你說你是不是忘恩負義把我兒子給忘了?”

一句話問的朱元璋啞口無言,朱元璋猛然想到自己在當初起義的時候身邊一直有一個得力的干將韓成,其人善於領兵打仗且有勇有謀,在自己當初謀反時就說自己的核心班底,一生追隨自己大小戰爭不小百場,只可以在潘陽湖大戰時替自己而死,要不現在自少也得封個侯爵之位。


那麼,這個韓成本是善於領兵打仗,為何在潘陽湖戰死呢?這還要從潘陽湖的那場大戰說起,朱元璋當初在潘陽湖集中全部主力與陳友諒決一死戰,無奈自己船小人少且不善於水戰,連續幾次的大戰都吃了敗仗,甚至在一次戰爭中被陳友諒的水師團團圍住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

好在當時陳友諒的大軍只想要朱元璋的性命,只要朱元璋主動投降可以饒了其他將士們的性命,朱元璋不想連累將士們就決定自己一個人去投降換弟兄們安全,可此時韓成主動站出願意替朱元璋而死,由於韓成身高和體貌和朱元璋大致相似,在換上朱元璋的衣服後跳江而死,陳友諒的士兵看到朱元璋跳江後都紛紛下水打撈好去爭功領賞,於是朱元璋就趁亂逃了出來。


後來朱元璋在稱帝之後大封功臣爵位,可韓成的母親卻發現沒有自己兒子的名字,心中十分的不滿和憤怒。可自己一個鄉間老婦人根本進不了皇宮訴說,而 此事又沒有大臣願意幫忙,於是韓成的母親決定鋌而走險,在朱元璋外出視察的時候攔住其御駕大罵朱元璋忘恩負義,以此吸引朱元璋的注意從而訴說兒子的冤情。

朱元璋在聽到老婦人自報是韓成的母親後,立即想起了曾經的驍勇大將為了解救自己而主動犧牲,自己在建國後不但不封其爵位還讓其母親流落民間,心中很是愧疚和不安並連忙向韓成的母親賠禮道歉,當即對韓成母親說的:“朕的失察沒有給韓成封爵,也沒有照顧好韓成的老母,從今以後您就是我的母親,只要有我一口飯就不讓您老人家餓著”。

於是朱元璋就把韓成的母親接到皇宮裡當做自己的老母贍養,並隨後冊封韓成為侯併為其建造府邸,這樣韓成的妻子和兒女才有了更好的住處,韓成的功績也漸漸的被人知曉。這才有了老婦人大罵朱元璋後反而讓其主動認錯的故事。


傅愛燈具


洪武年間,朱元璋曾經在應天(南京)城“馬家橋”附近,被一個老婦人攔了御駕,並且被破口大罵。一向眼裡揉不得沙子的朱元璋,這一次不但沒有發飆殺人,然而心存愧疚,並賠禮道歉,且將老婦接進宮中,養老送終。

老婦人當年罵朱元璋的“馬家橋”,被後人稱為“罵駕橋”,現在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武定門內。


這個老婦人只是一個普通應天人“田德顢”的母親。

這個田德顢原本與朱元璋沒有半毛錢關係。他既不是早年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兄弟;也不是在朝做官的什麼大人物;他只是一個普通而老實的小市民。但是為何他的母親要痛罵朱元璋?

原因還要從朱元璋早年修建南京皇宮說起。


當年朱元璋拿下應天府(南京)之後,在建元稱帝之前,首先要考慮的那必然是修皇宮。修皇宮的第一步就是選址。

最終選定的地方便是金陵名勝“燕雀湖”附近(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門外北側)。為什麼選擇這,古人相信王氣。因此即便是湖也要填,是山也得搬。

燕雀湖與玄武湖是南京古代的著名的兩大湖泊,兩湖以鐘山為界。玄武湖在鐘山的西面,因而被稱為“後湖”;燕雀湖在鐘山的南面,因而被稱為“前湖”。


“燕雀湖”因為南北朝時期,梁武帝長子“昭明太子”蕭統下葬時“燕雀護陵”而得名,因此也被稱為“太子湖”。

“平湖岸側見高墳,萬土銜來燕雀群。鑑面無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儲君。”——宋·楊修之《燕雀湖》

“燕雀湖”原本水域很大,因此當朱元璋決定在該地營建南京皇宮(南京明故宮)時,曾經敕令遷三山、填燕雀,因此燕雀湖大部分填塞,現在的水域不及此前十分之一。

但是要填那麼大的水域來建宮殿,在明代的技術水平之下,仍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填湖的時候,經常發生剛填好,隔天就被大水又衝掉的情況。

因此人們覺得這個湖永遠“填不滿”,這是因為缺乏“法寶鎮物”的原因。

可是很多方法用了,請了厲害的道士也只恨自己道行太淺。後來有高人指點,燕雀湖填不滿,自然就要找一個叫“填得滿”的人投入湖裡,“燕雀湖”便能填滿了。

所以這個老實人“田德顢”就應為名字和“填得滿”諧音,就被填了“燕雀湖”。

但是“田德顢”卻是一個獨子,而且早年父親病故,家中唯有一老母,無人贍養,只能終日以淚洗面。

某日,“田德顢”的母親聽說朱元璋要從馬家橋過,便在此攔駕唾罵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又悔又氣。圍著填湖,把老百姓的兒子給投到湖裡去了,還不贍養人家父母,簡直豈有此理。朱元璋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當過乞丐。哪能容得下這種草菅人命的事情呢?

事情是手底下人做的,但是這個罵名是要記在朱元璋頭上的。

如今被人攔駕指著鼻子罵,朱元璋什麼時候受過“此等禮遇”?於是朱元璋做了兩手安排,一是懲辦草菅人命之人;二是賠禮道歉,且將老婦接進宮中,養老送終。


當然這個故事或許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那就是這個老婦人,是當年在鄱陽湖之戰,身穿朱元璋元帥服、替朱元璋去死的韓成的母親。

但是炒米以為這個版本的說服力比較弱。

首先,很多南京人並不認為“罵駕橋”和韓成老母有關;

其次,韓城當年託付老母給朱元璋,但朱元璋如若真的忘記,又用誰敢提這事兒?沒人敢騎,在家中的韓成的老母,又怎會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替朱元璋死去的?


炒米視角


朱元璋是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皇帝之一,而且也以殺心很重而聞名,尤其是其當上了皇帝之後,更是無人敢惹,甚至人們遠遠的看其一眼都會感到不寒而慄,但是一日,朱元璋卻遭受到了一個老婦的咒罵,而朱元璋卻為其賠禮道歉,這是為什麼呢?


老婦攔御駕

一日,朱元璋如往常一樣御駕出遊,但是今天卻發生了不同於往日的一件事,一個老婦攔住了朱元璋的御駕,並對其破口大罵。

朱元璋一時有些蒙了,卻沒有生氣,反而引起了朱元璋的好奇心,好久沒有這種被罵的感覺了,此人又是誰呢?於是,下車上山盤問。

老婦人見到朱元璋下車了,便質問了其九個字:“你還記得韓成嗎?”,朱元璋聽此大為失色,立馬鄭重起來,並且將老婦人攙扶到自己的御駕上,好生照料。

韓成究竟是何方神聖,要讓朱元璋如此鄭重?

原來這個韓成並不是一方神聖,而是朱元璋的一個侍衛,在朱元璋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的時候,由於起初陳友諒的船堅炮利,朱元璋屢屢失利,甚至有一次都被陳友諒的大軍團團圍住,險些就此命喪黃泉了。

一次,朱元璋與陳友諒又進行了一次小的戰役,如其所料想的一樣,此次仍然沒有攻破陳友諒的堅船,就在朱元璋準備撤退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原來是朱元璋的帥船擱淺了,而就在這時被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帶人給團團圍住了,事到如今朱元璋本以為自己必死。


而就在這時韓成挺身而出,並對朱元璋說到:“上位,請允許我化作您的樣子,給我兩個侍衛以及一個小船,你們掩護我從北邊突圍,而上位您則喬裝打扮成普通士兵模樣,從南邊突圍。”

朱元璋聽此,起初不肯答應,不想讓別人因自己而死,但是由於韓成態度堅決,以及朱元璋也不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便答應了且問道:“韓成,你世間可還有什麼牽掛?”

韓成答道:“我是家中獨子,唯獨有一個老母親,不知如何安胖”,朱元璋聽此說道:“放心,倘若我今日能逃脫一劫,必定為你贍養老母親”,二人說完便展開了行動。


由於,韓成長的和朱元璋比較長相,再加上張定遠等人立功心切,竟一時間幾乎全部都去追趕韓成喬裝打扮的朱元璋,而真正的朱元璋則趁亂突圍了,自此之後才有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因此,可以說韓成是朱元璋的一個大恩人。

老婦為何要攔御駕,並且大罵朱元璋?

說到這裡,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朱元璋答應韓成日後幫助其照顧老母親,但是朱元璋稱帝后,由於事務繁雜,活著的人都想不起來,更何況死去的人,因此,朱元璋很快的就把韓成這個人給忘記了,更別提為其照顧老母親了。


韓成的老母親見此,很不開心,照顧不照顧自己無所謂,兒子韓成以命換來的功績不應該就這樣的被淹沒了,於是,老婦打算為自己的兒子鳴不平,因此這才有了老婦攔御駕並大罵朱元璋一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尤其是亂世中的帝王,必定是踩著無數的枯骨,從而站到了世間的最高峰,而這些枯骨則有的是敵人的,有的卻是自己的人,韓成便是自己人中的一個。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這件事確實是朱元璋錯了,人家兒子替他死了,他卻把這件事忘了,但是知錯就改,朱元璋也算是善莫大焉了。

事情要從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決戰說起,當年當過和尚的朱元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造反。經過幾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勢力發展的越來越大,勢力弱時還沒人注意你,但是勢力強大了,肯定會遭受別的造反勢力的攻擊。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並且改名為應天。後來經過四年的努力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佔領了大部分的江浙地區,向西與徐壽輝相鄰,東南與張士誠相鄰,北面有元軍。這時候劉伯溫建議朱元璋避免腹背受敵雙線作戰,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一統江南。

然後這時候西面的陳友諒(徐壽輝已經被陳友諒殺害並且掌握了大權)已經視朱元璋為大敵,大戰一觸即發。公元1363年,陳友諒趁著朱元璋南方兵力薄弱,親率大軍進攻洪都(今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以很少的兵力拖住了陳友諒的大軍,給朱元璋贏得了時間。



朱元璋準備充分後,親率20萬大軍救援洪都,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在戰爭初期,有一次水戰中,朱元璋的乘座的戰船被陳友諒部將張定邊發現,張定邊率領主力直奔朱元璋而去,而且把朱元璋的船隊重重包圍。

朱元璋身邊戰將傷亡嚴重,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形勢十分危急。朱元璋所乘的戰船在混戰中慌不擇路,擱於淺灘,為陳友諒部將陳英傑所困。朱元璋見狀哀嘆道:“孤舟被圍,勢不能動,雖有神鬼,亦何能為!”朱元璋打算犧牲自己保全將士的生命,而陳英傑也答應朱元璋如果自刎而死,會放了朱元璋的部下。朱元璋回到船艙想寫好遺書,就去自刎。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與朱元璋外貌相似的韓成挺身而出,對朱元璋說:“臣願代死,以報厚恩。敢快請主公把衣服脫下與臣互換。朱元璋其實早有此意,只是不便明說,現在正好韓成挺身而出,朱元璋心理大喜。

但是面子工程還是要做的,於是對韓成說:“我豈忍卿之死,以全我生。”但是眾人早就把朱元璋的衣服扒下換上韓成的衣服,韓成穿上了朱元璋的衣服。這時朱元璋問韓成“兄弟還有什麼後事交代”,韓成說:“臣一身為國,豈復念家。”說完就登上船頭大聲到,“陳將軍,你若能放了我的部下,我就投水而死。”



陳英傑以為他真是朱元璋,於是當即答應了下來。韓成遂投身入湖,陳英傑以為真是朱元璋,馬上派人打撈屍體要回去邀功。朱元璋趁機逃出重圍,後來再次組織全軍反擊,終於射殺了陳友諒,徹底消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力。

朱元璋滅了陳友諒,又掃平張士誠,一統天下。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然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可能是因為事情太多,朱元璋忘記了當年代他而死的韓成。


而韓成死後,韓母孤苦無依,所以才會有韓母在橋上攔御駕,大罵朱元璋忘恩負義。朱元璋一聽是韓母,立馬想起了當年忠心代他而死的韓成。頓時羞愧難當,立刻把衣衫襤褸的韓母接入宮中,好生奉養。朱元璋並且追封韓成為高陽侯,建高陽侯府,等侯府建好,才把韓母由皇宮接到侯府頤養天年。而當年攔御駕的橋也被後來的人稱為“罵駕橋”,現在雖然橋已經沒有了,變成了一個居民小區,但是地名仍然在。


通過這個事情,可以看出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初期還是比較重情義的,雖然忘記了韓成之功,但是知錯能改,善待了韓成母親,還是值得稱讚的。至於後來屠殺功臣,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比如可能大臣確實有不法的事情,當然也是老朱為了加強皇權。總而言之,朱元璋並沒有很多段子上面說的,動不動就殺人,那些都是為了黑老朱而編出來的。


楚風說歷史


在古代,攔皇帝的車駕可不是什麼小事,攔住皇帝的車駕後,又大罵皇帝,那更是自尋死路,但是在明太祖朱元璋這裡,有一位老婦人不僅又攔又罵,最終不但沒有被當成賊人殺掉,而且被朱元璋態度極其好的賠禮道歉,最後也為這位老婦人養老送終。


那麼這位“大膽”的老婦人是何許人也?朱元璋又為何對她如此恭敬呢?

當街攔御駕,破口大罵皇帝,這在古代任何一個王朝那都是大罪,而這位老婦人在罵了朱元璋之後,反而被朱元璋好生對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這位老婦人是一位叫做韓成的人的母親。

韓成何許人也?乃是朱元璋麾下之將,亦是朱元璋救命之恩人。



韓成此人在朱元璋剛開始起義時就跟著他了,是朱元璋的老班底人馬,跟著朱元璋四處征戰。後來,在朱元璋勢力發展壯大後,就開始了和當時一些大的割據勢力的戰鬥,陳友諒就是其中一個大的割據勢力。

說起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戰鬥,就要說說鄱陽湖大戰這一場二者之間的決戰性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朱元璋雖然最終勝利,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差點死在這場戰役中。

戰鬥中,朱元璋所在的船被陳友諒部下的船包圍了,朱元璋這邊陷入危機,周邊都是敵軍,一時半會等不到援軍,強行突圍很難,而敵軍也不會給朱元璋突圍的機會,朱元璋自己都感覺走不了了,活下去的可能性很低。



而當時,陳友諒的部隊還沒有完全攻到朱元璋那兒,而朱元璋還有一些緩衝時間,這個時候,韓成站了出來,因為韓成與朱元璋相貌有些相似,所以他告訴朱元璋,要替朱元璋去“死”,為朱元璋爭得一線生機,而且不由得朱元璋去考慮,就將朱元璋的衣服穿上,然後韓成站到船頭,向陳友諒一方的戰船喊話,說若是能放過“他”的部下,則“他朱元璋”就自殺於此,否則就是“他”率領部下與他們繼續打,打到最後一人。

請以身代。遂賜龍袍,冠冕,與太祖同。對敵眾投水中,賊以為太祖果死,困遂解。

而陳友諒一方的人聽到這話,認為也可以,不去跟他們殊死搏鬥,只要朱元璋死了就行,於是就同意了這個請求,而“朱元璋”也自殺了,在自殺後,陳友諒一方的人爭著去搶“朱元璋”的屍體準備邀功,而朱元璋本人則趁亂逃出,回到自己的大部隊中。



韓成在朱元璋稱帝后,追封其為高陽郡侯。而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在看到韓成的老母親攔車駕並大罵之後,不僅沒有大怒,反而十分愧疚,認為自己對於韓成家人的照顧不周,使得他的老母親生活都沒有依靠,於是,就將這個老婦人妥善安排,併為她養老送終。


說與山鬼聽


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濠州鍾離人,家裡一貧如洗,他幼時靠著給地主放牛混口飯吃,父母在蝗災去世的時候窮的沒地沒棺材安葬,他給地主下跪都不幫他,還是鄰居劉繼祖可憐他給他一小塊地才埋葬了父母。

朱元璋去皇覺寺出家了,他出家可不是看透俗世,而是實在走投無路了,可是在寺廟他也被人欺負,也得外出化緣才能填飽肚子。

朱元璋思前想後,乾脆投奔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鬧起了革命。

這一次他走對了路,英勇善戰的他得到了郭子興的重視,娶了他的義女馬秀英,之後打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推翻元朝後自己在應天府登基做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朱元璋其實還是算一個勤於政事的明君了,可是關於他的野史八卦卻有很多。

野史中他都是一個殘暴的君王,一會殺了一個半夜給他送宵夜的宮女,一會殺了和他在微服私訪途中交談的瓜農,一會又要殺給他做飯的廚子......朱元璋被黑得也很慘了。

不過今天要說的這件事情可不一樣,說的是朱元璋在應天府“馬家橋”附近,被一個老婦人攔了御駕,還被這個婦人怒氣衝衝地罵了一頓,可是奇葩的事情發生了,朱元璋不僅沒有怪罪於她,反而還給他賞賜了一座豪宅,子孫更是封了王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話說有一日,朱元璋正坐在轎子裡閉門養神了,忽然前面傳來了一陣嘈雜聲,他掀開轎簾子一看,外面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婦人正在和自己的隨從大吵大鬧了。

朱元璋趕緊止住了隨從,朱元璋出身底層,對於老百姓還是非常好的,都在午門外設立了“鳴冤鼓”,老百把姓可以擊鼓喊冤了,現在這個婦人敢攔自己的轎子,想必也是有天大的冤情吧。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老婦人不僅沒有感激他,還指著他怒氣衝衝地罵上了,痛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就忘恩負義。

朱元璋一看,嘿,居然敢罵當今皇帝了,就問她是何人,這個老婦人答道:“我乃韓成之母。”

聽到“韓成之母”幾個字,朱元璋傻眼了,再一看老婦人衣著破爛,和乞丐一樣,他趕緊走下轎子給老人賠禮道歉,還接回了皇宮讓人好生伺候著,直到給老人的豪宅修好才送她回去。

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因為這個叫韓成的人救了他一命了。

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交戰,可是陳友諒的水師強大,而朱元璋的部下水戰能力並不行,沒過多久,朱元璋的戰船擱淺,手下的得力干將部將宋貴、陳兆也先相繼戰死。

陳友諒的部將陳英傑讓朱元璋自刎,自己就放朱元璋的大軍出湖,為救大軍,朱元璋準備自刎,可是被部將韓成攔住了,韓成不想群龍無首,不想功虧一簣,自願替朱元璋死。

“古人云殺身以成仁,屬下不才,但與主公狀貌相似。自請替主殞身,雖死九泉之下,也對得起沿淮父老。"韓成和朱元璋很像,換了朱元璋的莽袍玉帶後,投湖自盡,還真的騙過了陳英傑。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封了很多功臣,可是卻把韓成給忘記了,如今看著韓成的母親白髮蒼蒼 ,衣著破爛,活成了一個乞丐,別提有多內疚了。

內疚之後當然就是要彌補了,好在朱元璋現在是有著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他立馬封韓成為高陽郡侯,封他的妻子為誥命夫人,還招他的兒子韓錦虎做了駙馬。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件事幹得不錯。

對了,當初老人罵朱元璋的“馬家橋”,現在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武定門內,也就是被改名的“罵駕橋”,要是大家去了南京,可以去看看這座罵皇帝的橋了。


湘西小木魚


朱元璋被老婦人攔駕大罵,是因為他該罵,所以朱元璋對老婦賠禮道歉,還為其養老送終。



老婦人為什麼罵朱元璋,這其中有一個故事,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朱元璋的勢力不如在元末建立大漢政權的陳友諒,陳友諒是漁民出身,經過篡位奪了天完國的政權,一面進行反元戰爭,一面與同是起義軍的朱元璋打仗,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戰爭前後進行了三年多。

最後一次大戰是在1363年的鄱陽湖戰役,這一戰陳友諒率領水陸兩軍60萬人,而朱元璋才20萬人,朱元璋迎戰的很艱難,在一次對戰中,朱元璋的戰船不小心擱淺了,這下可不得了,打水戰船擱淺了,這可是進不得退不得,很快,陳友諒部下陳英傑的船隊圍了過來,陳英傑想著朱元璋這下是插翅難逃了,就讓人喊話:“朱元璋,你只要自我了斷,我便饒了你的手下。”


朱元璋此時也覺得走投無路了,就想答應陳英傑的條件,來換取那些跟他一起出身入死的兄弟們的性命,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的部將韓成站了出來,要朱元璋把袍服、鞋子脫下來,他願意假冒朱元璋替死。

韓成是朱元璋的老鄉,長相、身材與朱元璋極為相似,朱元璋說道:“我怎麼忍心讓你去死。”韓成回道:“自從起義以來,我們歷盡艱辛,現在眼看元朝將滅,百姓能重見天日,如果主公現在死去,那就會群龍無首,豈不是功虧一簣?古人說殺身成仁,屬下不才,但與主公容貌相似,自請替主隕身,雖死九泉之下,也對得起沿淮父老。”

說完就去扯朱元璋的衣服,眼見陳軍越來越近,朱元璋只好讓韓成換上了自己的衣服、鞋子,韓成換好服裝後,站在船頭,對敵軍大呼,如果陳軍放了自己部將,他便投湖自盡,陳英傑以為朱元璋願意自盡,便答應了,於是韓成代替朱元璋跳了湖,陳軍見韓成投湖,都想爭功,紛紛下湖打撈屍體,朱元璋躲在船內,騙過了陳英傑,獲得了逃生機會,趁著陳軍亂成一團,逃出了重圍。


朱元璋逃出生天後,再次組織反擊,終於打敗陳友諒部隊,陳友諒也被流箭射中而死。

後來朱元璋平定了天下,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並大封功臣,卻把韓成忘了,所以韓成家人也沒得到恩賞,可憐韓成的老母親無依無靠,只好乞討為生。

這一天,朱元璋鑾駕經過南京城一座橋時,正在這裡乞討的韓母見到皇上的御駕,想著自己的兒子為國捐軀,而朱元璋卻忘恩負義,自己如今過的這麼苦都是拜朱元璋所賜,於是心一橫,攔住朱元璋的鑾駕,痛罵朱元璋忘了鄱陽湖一戰中為他而死的韓成,朱元璋聽她說起韓成,才想到自己把忠貞的韓成給忘了,不禁愧疚難當,趕緊跟韓母賠禮道歉,得知韓母無依無靠,將韓母接到宮中,並下令追封韓成為高陽侯,賜建宅第,等高陽侯府建好後,才將韓母送回。


韓母攔駕罵朱元璋的橋被後人稱為罵駕橋,現在南京只有橋名卻見不到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