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系統|如何找到知識源頭?

輸入系統|如何找到知識源頭?


這段時間比較喜歡看高曉松的書,各種文史哲的知識信手拈來,大飽眼福。

在講到個人影響力的時候,他提到一個概念“能量密度”,就是一個人能影響多少人,往往取決於這個人的能量密度。

這有點像人生的閱歷。

1)古代,豐富閱歷可以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實現。

那時候的書很少,因為印刷的工具比較原始,能流傳的也是人類的精華。

滿打滿算也就幾千本,但出行卻很難,走上一年才能到達幾個地方,所以那時候選擇飽讀詩書來豐富人生是主要途徑。

2)現代,互聯網高度發達,知識本身變得越來越廉價。

任何一個有著正常學習能力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抵達大量的知識。

而印刷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躍,大大降低了印刷和出版的成本,出書門檻降低不少(選書真的是門學問啊,市面上充斥者各種不少垃圾書)。

這個時候,你要是讀了萬卷泡沫書,又有何用?

還好,現在的出行成本大大降低了。

今天,人們從北京乘飛機到紐約只需要大約 13 小時,這是在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的古代人無法想象的。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先行萬里路,回過頭來再選擇充實自己的好書,讀上基本,即可。

但我沒機會行萬里路,我就是想呆在家裡學習增加能量密度,怎麼辦?

努力找到知識源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輸入系統|如何找到知識源頭?


長江的源頭: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

知識源頭,就是知識發源的地方,它們剛剛被創造出來,濃度、純度極高,有著豐富的營養。

▶ 為什麼要找知識源頭?

曾在《躍遷》裡看到一個笑話:

二戰時將軍視察前線,看到一個新兵很緊張,於是給了他一塊口香糖。

“好點了嗎?”將軍問。

“好多了,長官。不過這口香糖為什麼沒味道?”士兵問。

“因為我嚼過了。”將軍說。

回想一下,我們有多少都在嚼著別人嚼過的口香糖,並且還沾沾自喜。

這些口香糖充斥著各大媒體APP、朋友圈、雞湯文、所謂的暢銷書。

源頭的知識濃度和質量極高,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就像原

漿的酒一樣。

下游則被人稀釋、被汙染,順流而下、支流越多,混入的雜質越多。

你看一千篇心靈雞湯,不如看一本好的心理學著作。

你看一百篇微信網文,不如看一篇專業的報告、前沿論文。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想學RIA拆書法,為何不直接去看趙周的著作呢?

想學正宗的管理,為何不去看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

想規劃人生,為何不去看瑞 達利歐的《原則》呢?

想做投資人,為何不直接去看巴菲特的《滾雪球》《跳著踢踏舞去上班》呢?

知識的背後,是人。

知識源頭的背後,是大師。

▶ 如何找到知識源頭呢?

1.自主尋找知識源頭。

如何自主辨別、尋找知識源頭,可參考古典老師的方法,他把知識分為四個層次。

1)一手:知識的源頭。

在知識的源頭,是一群站在人類認知邊緣,研究、思考、驗證的人。

他們有的去世了,有的還在世。

前面有提到一些,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向,找到那個領域最正宗的大師和它的著作。

比如,想了解一下曾國藩,肯定得選擇唐浩明;想了解蘇東坡,肯定得找林語堂啊。

輸入系統|如何找到知識源頭?


《蘇東坡傳》

另外,還有一些前沿的東西,在研究論文、行業學術期刊和行業最新數據報告裡,在大師的腦子裡、筆記本里,這些都是他們最新鮮的思考。

想盡辦法,找到一手資料。

別怕麻煩,好書、好資料真的不多。

2)二手:忠實轉述一手信息。

這類知識,含金量高,能夠被忠實地轉述,有著清晰的論據和出處。

它們在名校的教科書、MOOC、維基百科、行業調查報告等等裡。

這些大多是講述底層邏輯、思考質量高、略微燒腦的書和文章,比如我最近在看的《窮查理寶典》,收錄了大師查理芒格的不少講話和文章,精髓保存相對講好。

輸入系統|如何找到知識源頭?


查理芒格

還有個方法,就是去找行業裡的領軍人物、大咖推薦的書單、豆列、公眾號文章等,如果你在行業內足夠信任他,可以順藤摸瓜。

3)三手:為傳播而簡化和極端化觀點的陳述。

這類知識大多是在暢銷書裡,因為受眾多數認知能力較低(有時也不是認知的問題,因為人的大腦本身就是個認知吝嗇鬼,只選擇輕鬆的東西輸入),書里加入了大量案例、故事和不精確的概念,特別是那些盲目追求乾貨、工具的書,他們認為魚乾才是魚的精華。

相關誤區,參考閱讀:談學習 | 學習的誤區有哪些?

4)四手:出於各種動機充滿個人經驗的情緒化表達。

選擇四手知識的人最慘,他們是培訓機構眼中的“韭菜”,割完一波又來一波,想學點東西的人,盲目的報學習班、買雞湯書,這些課裡、書裡,講一個觀點,灌你無數雞湯。

對了,下次看到標題黨直接可以略過。

2.跟隨站在知識源頭的人。

你要實在不會自己判別四種知識,可以找人、找信得過的平臺。

比如得到、TED等,裡面有不少人都是能量密度較大的,可以參照學習,跟他們站在一起。

輸入系統|如何找到知識源頭?


還有一些當紅的知識IP,比如薛兆豐、李笑來、萬維鋼、採銅、古典等,這些都是比較嚴謹的學者。

別怕麻煩,牛人真的也不多。

3.自己努力成為知識的源頭。

這是我們所有學習者應該樹立的目標,可以選擇坐在火箭上,佔領頭部行業;可以選擇大量實踐、總結規律;可以博覽群書、探尋底層規律等等。

哲學家羅素在《人類的知識》中寫道,一個人求知的過程,就像是一個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霧靄籠罩的高山,一開始他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所有的東西都無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時,這座山的各個部分才漸漸地清晰起來。

朋友,希望你能看清這座山,希望你能站在知識的源頭。

好了,為了提高認知效率,我們必須得找到濃度高、純度高的知識源頭,下次咱們分析如何帶著極強的目的去學習這些知識。


不說了,今天30歲生日,朋友喊我聚聚。

2018,我們一起找到知識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