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電視劇、電影剪輯屬於什麼領域?

山谷浪人


你好,我是中樂看電影

最佳答案

剪輯藝術是電影電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剪輯藝術隨著電影的誕生髮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影視剪輯編輯藝術又推動了電影電視的發展和成熟。

  影視藝術的有四個基本特性 。一是:視覺和聽覺形象。影視藝術是視聽藝術,電影電視都是通過畫面和音箱,直接訴諸於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產生佔83%的視覺形象和佔11%聽覺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銀幕形象,進行敘事、抒情、表意,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審美的愉悅。

  二是時間和空間藝術。影視藝術既是空間藝術,同時又是時間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體。電影電視都是時間的移動中展示空間,同時又是在空間變化中展示時間,二者聯繫緊密,不可分割。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複合,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是影視藝術的又一基本特性。

  三是逼真性和運動性。影視是“活動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現生活,又能生動地表現生活的運動狀態和主體動作。逼真性和運動性是影視與生俱來的的本性。藝術家要努力發揮影視藝術的這一特性,將影視片拍的真實、生動、精彩。影視剪輯也要運用剪輯技術剪除虛假,剪出動感,剪輯出內在的真實與外貌逼真高度統一的影視片。

  四是綜合性和藝術性。影視既是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又有人類文化藝術發展的結晶。影視是新興的綜合藝術。科技是影視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綜合性和技術性也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把握的。

  剪輯在影視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剪輯,作為影視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電視電影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獨立出現並逐步完善的。同時剪輯藝術的進步,又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影視藝術的提高和發展。影視剪輯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即:正確、合理、高明的剪輯,能夠增強影視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反之,錯誤、平庸、低劣的剪輯,就會減弱甚至破壞影視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剪輯(Film editing)是電影的後期製作流程之一,是由電影剪輯師將前期拍攝的視覺素材與聲音素材重新分解、組合、編輯並構成一部完整電影的過程的總稱。電影剪輯要處理的最基礎問題,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間和空間關係。而剪接(cutting)指膠片的具體工藝處理,蒙太奇既指鏡頭組接的藝術技巧,又常指由剪輯而獲得的藝術效果,但在有些國家,蒙太奇也是“剪輯”的同義語。

  將一部影片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和組接,最終編成一個能傳達創作者意圖的作品,是電影創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一部影片從拍攝到完成的一次再創作。

  目錄 [隱藏]

  1 剪輯綜述

  2 素材的工藝處理

  3 剪輯的過程和功能

  4 主要剪輯技法

  4.1 傳統剪輯技法

  4.2 創造性剪輯

  4.2.1 敘事、戲劇性效果剪輯

  4.2.2 模擬、表現性效果剪輯

  4.2.3 速度、節奏性效果剪輯

  5 著名影人談剪輯

  6 參考

  剪輯綜述

  早期階段的電影只是將舞臺劇原封不動地拍攝到膠片上,實際上是舞臺劇的活動照相。20世紀初,從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的拍攝方法,將內容分解為一個個不同的鏡頭分別拍攝下來,譬如用近景、特寫等鏡頭來突出細節,用全景、遠景來介紹環境,用一系列短鏡頭的快速轉換來製造氣氛和節奏,從而使電影擺脫了舞臺劇活動照相的框框,成為一門獨立的現代藝術,也由此產生了剪輯的藝術。

  Edwin S. Porter一般被認為是最早發明剪輯的電影導演之一。愛迪生公司早期製作的電影多是靜止拍攝的短片,隨著電影長度的逐漸增加,Edwin S. Porter拍攝了里程碑般的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 Great Train Robbery,現在被當作早期剪輯術的範例。

  剪輯本來是導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電影從早期的無聲片發展到有聲片,剪輯的工藝越來越複雜,加上電影表現手法的不斷更新,導演的創作任務也愈來愈繁重,他不可能再有時間,甚至未必有能力再去親自操作剪輯設備、並剪輯影片了,於是便逐步產生了剪輯專業人員:剪輯師和剪輯助理。剪輯師同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一樣,是導演的親密合作者。他從攝製組的籌備階段開始,參加與導演有關的一切創作活動,如討論分鏡頭劇本、排戲(即拍攝前的分鏡頭排練)等。他須充分理解編、導、演的構思和設想,然後根據導演提供的分場、分鏡頭劇本和拍攝時的更為具體的方案剪輯影片。分鏡頭(導演設計)與蒙太奇(鏡頭剪輯)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前者是意圖,後者是實施。因此,也有人稱剪輯為“分鏡頭的後期工作”。但“後期”並不意味著單純的工藝操作,它是一個富有創造性勞動的階段。鏡頭組接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銀幕形像的完整性和感染力,決定著完成影片的質量。

  對剪輯依賴的程度,因不同導演的工作方式而異,但剪輯師除了較完整地體現導演創作意圖外,還可以在導演分鏡頭劇本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剪輯構思,建議導演增加某些鏡頭或刪減某些鏡頭、重新調整和補充原來的分鏡頭設計,以使影片的某個段落、某個情節的脈絡更清楚、含義更明確、節奏更鮮明。

  素材的工藝處理

  剪輯是一項既繁重又細緻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則幾百個、多則上千個鏡頭。畫面部分有內景、外景,有實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內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攝的,剪輯時要按照內容的順序重新編排;影片中的重要鏡頭因表演或技術上的原因,往往要反覆拍攝數次,需要剪輯時要進行選擇。大部分的鏡頭都拍得較長,須從中尋找最為理想的剪接點;有些要作長短鏡頭交叉出現的畫面,連續拍在了幾條膠片上,需要在剪輯時分切成很多的鏡頭,再按照最有效的鏡頭順序排列起來。

  聲音部分有先期錄音、同期錄音、後期配音3種錄音方法,對這3種錄音方法所錄下的聲帶,要以不同的工藝和方式進行處理。先期錄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樂段,須嚴格按照音樂的旋律和唱詞與畫面組合;同期錄音的聲帶多半是“對形”的對白和音響效果,通常都和相應的畫面同時剪輯;後期錄音的內容有“對形”的對白、內心獨白及旁白,有背景氣氛音樂,有“畫面”和“畫外”的音響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畫面剪定的基礎上錄音,這就要求剪輯時預先考慮到聲畫結合和聲音所能構成的一系列藝術效果。在影片沒有最後剪輯定稿之前,須妥善、有條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畫面和各種聲帶,以便需要延長時再黏接上去。

  剪輯的過程和功能

  從鏡頭到場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組接,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以至綜合剪等步驟。

  初剪一般是根據分鏡頭劇本、人物的形體動作、對話、反應等將鏡頭連接起來;

  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行修正;

  精剪更為細緻、準確,對畫面反覆推敲;

  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的鏡頭都齊全、每個場景已基本剪好後,在對整個影片的結構和節奏做整體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調整和增減。有些片斷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與前後場景連接起來看,會感到太緊湊或太鬆弛,這就需要通過剪輯加以調節。這一關係到影片總體結構和節奏的調節工作,通常是導演和剪輯師共同研究決定的。

  主要剪輯技法

  剪輯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組成的動作事態外觀的自然、連貫、流暢,又要突出鏡頭並列賦予動作事態內在含義的表現性效果。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辯證統一,是剪輯藝術技巧運用於電影創作的總則。為要實現上述雙重功能,需要掌握傳統的剪輯技法和創造性的剪輯藝術技巧。

  傳統剪輯技法

  連貫、流暢是傳統的剪輯技法,也可稱作剪輯的基本功。這一技法的功用主要有兩個:

  一是在鏡頭的組接和修剪中,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感,使觀眾感到所有畫面是一氣呵成地進行的;

  二是在影片的段落轉換中,使上下兩個段落之間既有一定的連貫性,又能清楚地劃分出段落的界限,使觀眾不致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連貫、流暢的剪輯技法,就鏡頭轉換而言,須注意以下幾點:防止錯亂。鏡頭動作間的銜接須準確無誤,既不脫節也不重疊;人物行動的方向、彼此間的空間關係,不致因鏡頭轉換而造成視覺印象的混亂。如畫面中的人物在他的書房裡活動,上一鏡頭他由書櫃向寫字檯方向走去,並且是由畫面的右邊走出畫面,那麼下一個鏡頭他走到寫字檯旁,必須是從畫面的左邊進畫。右出左進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是流暢的。如果上鏡頭是右出畫,下鏡頭又是右進畫,同一人物在兩個鏡頭中的行動方向勢必相對起來,容易在視覺上造成錯亂。尤其是剪輯雙方交戰和追擊等場面,方向性必須清楚,否則就會使觀眾難以區分兩方。

  鏡頭轉換協調。剪輯往往以不同鏡頭中動作事態的造型、節奏類似的部分為剪接點,以達到和諧的轉換。常見的技法是“動接動”、“靜接靜”。

  “動接動”指在鏡頭的運動中和人物形體動作中切換鏡頭,如上鏡頭是搖攝,在未搖定時切換到另一個搖攝鏡頭上,而且搖的方向、速度接近,銜接起來的效果相當流暢,觀眾會隨著鏡頭搖動非常自然地從一個環境或景物過渡到另一環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的運動中轉換鏡頭,“動接動”的原理是相同的。“動接動”更多是在人物的形體動作中切換鏡頭。如人發怒時拍桌子的動作,在電影裡往往就是上下鏡頭的剪接點,即上鏡頭手舉起,下鏡頭往下拍。

  “靜接靜”指在一個動作結束後(或在靜場時)切換鏡頭,切入的另一個鏡頭又是從靜到動。“靜接靜”多半是轉場時運用,即上一場結束在靜止的畫面上,下一場又從靜止的畫面開始。靜接靜既是銜接和諧的需要。又可留給觀眾思考的餘地。省略實際過程。就是通常所謂的緊湊剪輯,即同一動作內容可通過鏡頭的轉換來省略其間不必要的過程,而仍然保持動作的連貫流暢。有的對人物意向表白、間接暗示行動過程的省略,有的省略動向動勢壓縮實際過程。

  如一個演員正在向階梯跑去。在左面的鏡頭進程中,觀眾已開始認識到,既然這個演員朝階梯跑去,那麼當他真正到達時,他就會跳上二、三級臺階。在這樣的情況下,把表現演員到達階梯底部前幾英尺時的鏡頭(右上)剪接到他已經踏上兩三個臺階的鏡頭(右下)前,常常是能夠讓人接受的,這就壓縮了動向動勢的實際過程。

  連貫流暢的傳統剪輯技法,鏡頭的轉換習慣用“切換”(將分切的鏡頭畫面直接黏連),但場面段落的轉換,一般用“漸隱、漸現”表現上一個場面段落的結束和下一個場面段落的開始;用“化”來表現一段省略掉的時間過程,劃分兩個不完整場面的段落;用“劃”來表現地點、場合、事件的變換,劃分兩個以上的不完整場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攝影方法制作在膠片上的“光學技巧”。此外,還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劃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換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轉換時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鏡頭做為下段落的開頭。

  傳統的剪輯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再現生活中的一切過程。緊湊剪輯、省略剪輯也說明了鏡頭間動作純粹自然的連貫並非總是必要的,壓縮(或延伸)真正的時間,讓有意義的動作事件全部表現,把自然動作減少到最低限度,是連貫流暢剪輯技法的一條重要補充原則。

  創造性剪輯

  剪輯藝術技巧,在長期的製片實踐中,已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歐美的理論著述中,有時統稱為創造性的剪輯;特別是經過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導演師的開拓探索和理論總結,已形成為蒙太奇的某些根本性的原則和法則,並被作為電影藝術獨特的結構表現手段,滲透於電影創作的全過程。常見的創造性剪輯技巧有下面幾種

  敘事、戲劇性效果剪輯

  儘管經過劇作構思、分鏡頭攝錄,但電影敘事的生動、戲劇性效果,最終還取決於剪輯能否控制關鍵鏡頭的時間安排。敘事技巧的要點是,運用調整重點、關鍵性鏡頭出現的時機和順序,在鏡頭動作事態的連貫中,選擇恰當的剪輯點,使每一個鏡頭動作的新發展都在戲劇上最合適的時刻表現出來。故事片常提前暗示或有意延緩“危機”、“事變”來製造緊張期待的懸念、出人意外的驚恐。

  模擬、表現性效果剪輯

  內容或形式不同的鏡頭間的對列,是創造性的剪輯廣泛運用的表現手法。一般引人注意的是通過剪輯的安排和穿插,將一些與直敘故事的內容相對比或者相類似的鏡頭並列在一起,以取得揭示內在含義、渲染情緒氣氛的藝術效果。表現性剪輯的要點是在保證敘事連貫性的同時,利用連貫性表現超越直敘事態之上的思想與情感。這樣的剪輯不但不使觀眾感覺到跳躍和不舒服,反而恰恰符合情緒和節奏的需要。它大膽地簡化自然動作,有選擇地運用統一的情緒,來集中渲染氣氛和情緒。

  速度、節奏性效果剪輯

  當不同景別的鏡頭組接技巧在空間的具體造型方面成為電影獨特表現手段的早期,已發現鏡頭持續的長短,在心理方面具有影響情緒的感染力。

  鏡頭短,畫面轉換快,引起急迫、激動感;鏡頭長,畫面轉換慢,導致遲緩乃至壓抑感;長短鏡頭交替切換可造成心理緊張度的起伏。因此,剪輯控制畫面的長短,可強化或減弱鏡頭切換中動作事態的速度,調整與敘事內容格調相應的情緒節奏。

  這種通過鏡頭長短對比形成的速度節奏的技巧效果,一般稱作剪輯調子,通常叫作快速剪接或慢速剪接。鏡頭的長短基本取決於鏡頭畫面內容的簡繁,畫面快慢的切換不能超越鏡頭內容含義的充分表達和為觀眾瞭解的最低時限。剪接調子也表現於場面或情節的段落。快速剪接段落,往往與慢速剪接對列,起互相強調的作用。一個場面(段落)的剪接調子,是由其中那些佔有一定長度、一定放映時間的鏡頭數目來計算的,稱作剪接率。數目少意味著場面內長鏡頭佔優勢,稱作剪接率慢或慢調剪接;鏡頭數目多意味著場面內短鏡頭佔優勢,稱作剪接率快或快調剪接。

  準確運用速度節奏技巧的經典例子,是愛森斯坦的《戰艦彼將金號》。全片由3大段較大的運動組成,每段又分佈著無數較小場面不同調子的運動。在敘述兵艦起義的第一大段中,水兵和軍官衝突時調子越來越強烈,最後水兵起義奪取軍艦達到高潮,是用逐漸強烈的畫面片斷以及相應的愈益緊急的剪接調子;高潮後逐漸進入一組平靜的場景,一個水兵的葬禮使用極長的迴轉的鏡頭,這些鏡頭都使用平靜的、緩慢的剪接速率。這裡顯示出不同場面剪接調子間的強烈對照。








中樂看電影


視頻幾乎所有領域都可以發,這要看你的內容是涉及到哪個領域了,比如綜藝節目,屬於娛樂領域等。不過指望剪輯視頻不是長久之計,而且很容重複。如果條件可以,最好自己拍視頻。


月在天空


屬於影視領域,不過有些平臺沒有這麼細分,比如360快傳號,它就沒有影視這個領域,只有電影,如果都沒有,我個人認為可以歸為娛樂這一大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