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造國際空間站,允許16國合作,美國卻因不達標被淘汰

目前的國際空間站是由多個國家共同建造的在軌道上運行的人工製造航天器,國際空間站其實是當年美國航空航天局製造的一個自由空間站計劃。早在1987年該計劃就被提上日程,但是在老布什執政期間,該計劃被停頓下來。1993年,NASA重新啟動該計劃,並與俄羅斯進行合作洽談,決定聯合建立空間站。

1994年到1998年期間,為了減少未來國際空間站在建設和使用中的風險,美國與俄羅斯提前預演了兩國航空器在空中對接的項目,同時為了保證空間站上一些實驗項目的完成,美宇航員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上整整工作了2年,2年時間裡,兩國在生命科學等各大研究領域都有突破性的進展,同時,這些提前合作也也為未來建造國際空間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要造國際空間站,允許16國合作,美國卻因不達標被淘汰

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建設正式啟動,由俄羅斯製造的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隨後第二階段的建設也啟動,也就是初期裝配階段。在這一階段,由於大部分組件在地面就已經安裝配備成功,因此宇航員在太空只需要進行簡單極少的操作便可以成功將組件與空間站主體連接在一起。

2006年,地球上直播了國際空間站上的活動,標誌著國際空間站正式建成。參與建設國際空間站的除了由美國與俄羅斯之外,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一共16個國家參與了建造空間站。

而中國因為種種原因被美國拒之門外,當時俄羅斯航天局曾經提出對中國有關空間站的建議進行鑑定,但是遭到美國拒絕。當然我國當時的航天技術水平確實無法和現在相比,有實力的國家才有話語權,航天領域也是如此。

2028年是美國國際空間站的最後服役時間,美國國際空間站如果服役技術,那麼宇宙上將沒有國際空間站,於是中國決定建設自己的空間站接棒美國空間站。隨後,中國空間站“天宮”核心艙亮相在世人面前。

中國要造國際空間站,允許16國合作,美國卻因不達標被淘汰

我國在2017年開始就逐漸在為建設國際空間站打基礎,空間站的貨物運輸系統在2017年就已經正式啟動,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承擔著貨物運輸的任務,隨後它與天宮二號實驗室在太空中完成了完美對接,這就是運輸系統正式啟動的標誌。而2020年,我國將正式發射空間站的核心艙部分。我國空間站的建設當然也邀請了聯合國各成員國的參加,其中有27個國家和地區申請了我國國際空間站的相關項目。最後17個國家一共包括9個項目成為了空間站科學實驗的首批入選項目。此次空間站建設的9個項目設計到天文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等。舉例來說,比如太空腫瘤項目,通過研究人體腫瘤在太空中的變化,來解決人類腫瘤的治療問題。也許未來,腫瘤病人可以在太空環境下得到治癒。

中國要造國際空間站,允許16國合作,美國卻因不達標被淘汰

中國國際空間站內雖然只能容納3人,但是空間站中的設備都是與國際化接口的最先進科學實驗櫃,同時在空間站的艙外還有可開展實驗的空間,因此中國空間站的相關科學項目一定會有突出的研究成果。

我國此次面向世界發出的空間站合作邀請,涉及到國家、組織、學術機構等等,沒有任何限制。但在最終的合作名單中,沒有美國的身影,並不是因為我國排斥與美國的合作,而是因為美國提出的項目在技術和價值上沒有達到相關標準。

我國空間站在未來的建設中,還將發射一個十幾噸的光學艙,光學艙裡會架設一套口徑兩米的巡天望遠鏡,該望遠鏡將對40%以上的天區進行觀測,這對於太空研究有很大的作用。

空間站的建設意義重大,美國從國際空間站獲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而未來,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我國也會獲得不同領域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為國家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將是不可估量的。例如醫學上的相關研究,對於研發新型藥物,治療疑難雜症,提升人體素質都有很大的幫助;空間材料方面的研究,對於先進材料裝備的製造,以及未來工業的發展也將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空間站建成使用後,將是未來唯一的一個空間站,那那些沒有與中國合作的國家,比如美國,未來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將何去何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