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網評:中國經濟“吸睛”之處在哪裡?

經過連續多日的奮戰,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已初步呈現持續向好局勢,生產生活秩序也正在加快恢復。近日,多位全球商界人士、跨國公司高管紛紛表示,中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推動了復工復產,勇戰疫情的中國值得敬佩,他們更堅信中國經濟擁有強大韌性與光明未來。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緣何會如此“吸睛”,令國際社會普遍看好?其主要看點在於過硬實力、強勁動能、澎湃活力、光明前景。

“吸睛”之處在於過硬實力。過去一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左右,持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綜合來看,在世界經濟增長趨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巨輪堅定前行,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既有經濟總量的邁進,又有經濟質量的提升,充分彰顯了中國經濟穩定向好的基本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也充分展示了大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韌性、潛力和活力。在抗疫的關鍵時刻,這份優秀成績單不僅為我們戰勝疫情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我們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增添了底氣,堅定了信心。

“吸睛”之處在於強勁動能。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考,儘管暫時遭遇風浪,但是中國經濟巨輪有足夠的底氣劈波斬浪,行穩致遠,在高質量發展航道上繼續穩健前行。伴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經濟新的優勢正加快形成,新的增長點競相湧現,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新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為應對各種挑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過去一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4%,快於規模以上工業2.7個百分點;服務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38.9%;網絡新勢力加速形成,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9.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0.7%。

“吸睛”之處在於澎湃活力。放眼現實,雖然疫情對當前經濟特別是對交通運輸、文化旅遊、酒店餐飲和影視娛樂等服務消費造成了一定影響,但與數字經濟有關的商業模式卻展現出獨特優勢。除了傳統零售業與“互聯網+”實現融合發展,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一系列“雲端經濟”發展也在提速,成為我國新經濟不斷髮展壯大的生動寫照。恰如一些國際觀察人士所表示的,中國全民抗疫帶火了“宅經濟”與“雲生活”,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不僅順應了民生需要,釋放出新興消費潛力,還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新空間。為抗擊疫情,中國正在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可以預期,疫情過後,中國經濟發展將迸發更多活力。

“吸睛”之處在於光明前景。全面、辯證、長遠地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全球供應鏈重要樞紐,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對外直接投資國,中國經濟韌性強勁,內需空間廣闊,產業基礎雄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1萬美元臺階,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人,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而這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心,也是國際觀察人士的普遍共識:隨著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逐步實現,中國經濟運行一定能夠儘快恢復活力。(羅建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