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比較高的人都有哪些特點?

旅途的時光


小時候被帶去專業機構測試,做了幾個小時的試題後,得出智商是140。
首先要說明智商高也有不同情況,不是體現在所有方面的,在我的情形裡,我獨特的方面是有超乎於常人的理解能力 (comprehensive ability)。有的人會具備超常的記憶能力,有的人會具備對於數學的操場領悟力。有的人能夠很快的對圖像進行處理,不一概而論。
超出常人的理解能力指的是在學習具象性事物時容易總結歸納,分析出表面現象背後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3-4歲的時候通過自學就識得幾千個漢字,但是學英文卻沒有那麼快,因為漢字是像形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 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通過圖形來理解很方便,所以學習漢字對我來說非常容易。學習英文就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它是和聲音相關。
2. 很容易理解抽象的或者複雜的概念。小時候看的就是《十萬個為什麼》,百科全書,佛教,菜根譚和南環瑾的等書,和各種戰略的故事。需要提一下的是我是一個女生,但是我的寫作方式和溝通方式偏理性,如果不放個人頭像,會被人誤認為是男生。
3. 特別看重做事的方法論。小學時候只顧玩和看課外書了,比較擅長玩需要戰略規劃的遊戲。雖然考上了全市最好的中學,初一時候是全班倒數第一,然後開始研究每一門課,以什麼樣的方式學習才能最容易拿到最高的分數。爭取做到以最大的效率完成必須做的事情。 剩餘的時間就會用在其他我更喜歡的事情上。後來效率提升了後,中考前還能做到每天晚上9點睡覺,看半小時漫畫,最後全市中考第四名,4萬考生。

4. 能夠很快的學習到各種技能。 不能否認,一般智商高的人對於他人的感知是比較薄弱的,所以我很多時候是以高智商來代替低情商。會詳細去研究如何可以提高對周邊人的共情力或者感知力的方法,因此人際關係如果用心去感受,也不會很差。甚至有一階段MBIT測試還是ESTJ。


但是這些並不能保證你的成功。這樣子的能力需要應用在恰當的環境中,才會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然後說一下我這類型人的痛苦。
1. 孤獨感: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關心了很多議題,同齡人不太會關心。尤其是作為一個女生來說,當你很小的時候喜歡的是科學,經濟,戰略,軍事。而其他女生喜歡的都是時尚化妝明星。對於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本質更感興趣,經常問自己的就是宇宙為什麼出現,人的意義是什麼?你就是那個不一樣也不太能被理解或者接納的人。
2. 容易無聊:看多了歷史,覺得很多社會上發生的現象就是一次又一次重複。所以對很多事情都覺得無趣。

3. 容易懶惰:因為學習很容易,所以不會很努力。因為可能選擇很多,所以也不會珍惜很多機會,只有錯過了才會後悔。


4. 不在意外在的東西:智商高也不能代表他的動機就一定會和其他人一樣,追求金錢、財富,名聲等方面。對我來說,智慧上的挑戰更有趣,所以如果用外在的很多標準來衡量。


5. 容易不耐煩:如果智商高也很容易產生不耐煩的情形。對於不容易理解一些在自己看來很簡單的東西的人的不耐煩,在工作中容易半途而廢,或者是因為比起長期堅持一件事情,學習新技能更容易,而會不斷學習新技能,忽略了在一個領域中深耕。


總結一下,高智商的人表現不一定是外人在意的那種優秀,但是內心世界肯定是很豐富的。


顧而言之


我很小就知道,自己並非是一個智商特別高的人,但由於運氣比較好,讀高中起我便一直處在「高智商」人密度較高的環境中。多年的觀察和學習讓我意識到,高智商的人其實多種多樣,並不能一概而論。但究其根本,他們還是有一些相似的特性的。總結之,這些特性分為兩類,一類是「核心特性」,一類是「可選特性」。


核心特性

所謂的「核心特性」,是指我觀察到的高智商的人基本都具備的特性。主要有兩點:一是好奇心,二是專注力。


  • 好奇心

學習能力是高智商人群做所必備的特性。一個不能快速吸收到知識的人,很難被稱之為高智商。決定學習能力的一個很根本的因素,便是他是否對事物具有好奇心。一個沒有好奇心的人,即使被別人強迫著去學習知識,一旦外力消失,便會不思進取,在這種情況下,他很難搭建好自身的知識體系。這樣的人,即使擁有思維的潛力,也無從發揮,只會逐漸歸於平凡。


  • 專注力

專注力是指在處理事務上有在短期內具備極高效率的能力。高智商的人未必是勤奮的,但他們總能在需要高效的時刻變得十分高效。他們通常對自身的成長有一定的要求,也能看清自己成長速率的上限。他們明白,溫和地進步並不能在長期內讓他們變得十分厲害,根據他們對自身未來的不同要求,最適合他們的成長方式有兩類:一類是始終保持高速進步,另一類是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平凡,但在需要的時候變得極為高效。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調動他們的專注力才行。而這種調度注意力的能力,拉開了他們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


可選特性

所謂的「可選特性」,是指並非被所有高智商的人所具備,但在高智商群體中更多具備的特性。這些特性不能成為他們的根基,但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 (1)極強的概括能力

他們很善於總結,並且對於不同的傾聽對象,他們可能根據對方的水平,提供不同的總結版本。


  • (2)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他們知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他們不容易對一個事物產生「刻板印象」,更願意去挖掘事物細小的變化,並對這些變化進行歸納和總結,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 (3)自洽的處事原則

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原則,這套原則通常不會充滿矛盾。如果你試圖動搖它的處世原則,他會用邏輯捍衛它。但與此同時,如果你用事實和邏輯去挑戰他,他也更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


  • (4)討論問題時對口徑的執著

他們深知,這世界上大部分無謂的爭論,其本質在於討論口徑的不同。所以在爭論一個問題前,習慣於先確認口徑。在大部分人眼裡看來,這種做法冷酷無情,但的確提高了他們處理矛盾的效率。


  • (5)對多樣性的包容

他們不會輕易去反對不符合自身立場的事情,只要這些事情對自己、對社會無害,他們更傾向於支持,或是冷眼旁觀。這是因為,他們對自身的「適應力」極為自信,可以和各種各樣的人和睦相處,因此不必通過抱團反對其他事物的方式來獲取安全感。


  • (6)珍惜時間

他們很清楚時間對他們的價值,往往傾向於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他們能從獨處中獲取能量(比如看書、學習),也對社交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更願意和同樣聰明的人一起相處。


  • (7)即使有優越感,也不會來源於身份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實力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並且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信,因而無需通過身份來證明自己的聰明。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是北大的學生而自豪,只會努力去展現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8)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現不同的個性

他們知道,自己無需在所有的人面前展現自己的聰明。因此在很多不值得表現的人面前,他們會展現自己平凡的一面,不會讓「聰明」成為他們社交中的累贅。


因為這樣的特性,在很多人平凡人的眼裡,那些聰明人有時好像平淡無奇;

而那些真正平淡無奇的人,卻往往覺得自己才是聰明人呢~


曾加


智力,

分為兩種,

流體智力(以生理為基礎的)和晶體智力(在實踐中以習得的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

我們一般說這個人聰明,會默認是因為流體智力,但是聰明本身是流體加晶體構成的,並不一定以天賦為主,所以會出現“大家認為他很聰明,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很笨”的情況。


我就是這樣的例子。我小時候沒人說我聰明,我技能點也沒加那個,加上人小沒什麼經歷和思考,所以也沒什麼。有意思的是,我工作之後,已經很多人跟我說我很聰明瞭!尼瑪,我可是打小以笨出名的好不好!我的老師,我的父母,我的鄰居,都在灌輸這樣的想法好不好!而且我自己也知道,我腦子裡沒想法!為啥工作之後有了這麼反差的評價呢?

大學四年,因為學雙學位是心理學,使我有了很多向內思考的契機(雙學位的考試周可是半個月啊,還不閉門苦學?不能總苦學啊,正好我的二學位是心理學,休息的時候就多思考人生吧)。

不停地向內思考,讓我找到了很多聰明解決問題的替代解決方案。

聰明其實主要體現在臨場反應和發散思維。都是有思考模式的。只要按照模式去思考,都能得到差不多的答案。我所做的就是將思維方式在腦子裡比別人多運行了很長時間。所以我也會給人以“反應快,總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類似的感覺。

我一直認為大家看出來的,是智慧,這才是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大家說的,是聰明,只是流體智力而已。

具體思考模式之類太無趣了,視點贊和評論數決定是否繼續更吧。


月火連城


說個真事。

初中有一哥們,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

他看起來並不是很聰明,跟大家沒什麼不同,甚至看上去還有點憨憨,見了誰都是笑嘻嘻的。象棋,乒乓球,籃球這些運動都會一點,但都不厲害,誰都能虐他。

要說有什麼特別的,那就是人脈特別好。同學們都喜歡他。

平時的學習成績只是操持在班級前五,並不算出彩,但奇怪的是每次大考竟然都是年級第一。

我曾問過他為什麼,他每次都是撓撓頭笑著說:“運氣吧。”


如果只是這樣,我肯定不會對他有這麼深刻的印象。轉變在後來發生的一件事上。

一次期末考試,這哥們又不出意外的考了年級第一。當時我幫老師批試卷,在辦公室裡聽老師們聊天。

老師們聊到這哥們竟然都是說好話,那個誇的呀,我心裡都很不是滋味,怎麼從來沒這麼誇我過!於是我哼了一聲:“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運氣好麼?”

班主任聽了這句話突然就沉默了,過了一會突然叫我過去,一臉嚴肅對我說:“你真的覺得他只是運氣好嗎?”

“是啊,他自己都這麼說,而且他平時考試都跟我差不多啊”

“唉,我告訴你,其實他(此處是名字)才是咱們班學習最好的。平時考試他都是故意不考第一。上次乒乓球比賽,他都是故意輸的,他的水平絕對比那天的表現要高很多。”

說完班主任停頓了一下就不再說話了。

留下我一臉懵逼,他為什麼要故意輸呢?為什麼要故意表現得那麼差,哪裡都不如別人呢?

知道今天我才明白他是真聰明。

我處處逞強,而他處處示弱。

而他那時才上中學,這麼小就明白了“示弱”的道理。不是聰明是什麼?我一直認為情商和智商本質上是一樣的。


紅領巾小學——寢室長


智商,就是智力商數,是指個人智力和人類總體平均值的比例乘以100。所以智力是人類平均水均的人,智商就是100。

智力不是指為人處世,不是情感處理,不是自我情緒控制,也不是知識經驗,很多人把這些本事和智力混為一談。智力是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五大能力的集合。
智商高的人邏輯思維強,空間想象力高,能在大腦裡想象幾何空間圖形,通常理科比較好。空間想象力很強的話,甚至能夠光靠大腦想象組合出機械。一般人在腦海想象一個東西,做出來後就發現各種漏洞,與現實不符,而智商高,能更好地想象出現實相符的結果。觀察力,想象力強,所以寫實風格繪畫也會很好。同樣沒學過畫畫的兩個小學生,智商高的孩子第一次畫就能畫出圖形立體感,近大遠小的規律。邏輯思維能力強,代表著能清楚理解事物的邏輯因果關係,能從因推出果,也就是推理能力強。智商高不僅理科好,文科基礎也不會差,因為他們能很好理解語言規律,記憶力也好,所以基礎語言不會差。
人的大腦資源有限,智商高的人通常情商低。當然也有例外,這裡不討論那例外的。智商高,情商低,表現就是比較像機器人。就如前面說的,語文基礎好,但是情感表達不行,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文章邏輯清晰,但是死氣沉沉,無法生動表達出人物的感情,像機器人寫的。很多時候,連他們自己的情感也不好表達出來。低情商意味道人際交往能力不會太好,不會有太多朋友。從小人沒朋友,家人也不理解,極端的話可能會出現反社會人格。

yoksain



智商是遺傳基因控制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高智商的人肯定不在少數。那智商高的人表現特點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高智商的九大具體表現:

1.嚴謹的邏輯性

他們對事情的考慮會更加的嚴謹和科學,不會只看片面,而是從大局出發。他們看重科學的證據,不膚淺地看問題,擁有讓他人羨慕的清晰思維。

2.精準的敏銳性

擁有較高思維水平的人,它們在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能夠迅速地做出最正確的反應。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會從多方面去考慮,思維不僵化,可以很快的看到事情的根本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法。

3.善於觀察他人行為

情商高的人會留意他人的肢體語言、方言甚至是臉部微妙的抽搐。他們能從一個人的手勢、表情和肢體語言來了解其性格特徵。

4.能很好的認清自我

情商高的人知道,最大的缺陷不能說明你弱勢的一面,而最大的優勢則可以顯示出你強勢的一面。他們會充分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來彌補自身不足。

5.堅定自己的目標。

  不論要花費多長的時間,他們都會為成功而不斷努力。他們願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因為,只要不放棄,成功終會如約而至。

6. 強大的內心驅動力。

  長久的內心推動力是高情商的人容易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們不去想最後的結果究竟如何,而是享受整個過程。因為,個人的成長並不是源於成功的那一刻,而是源於為成功奮鬥的整個過程。

7. 在必要的時候敢於說不。

  情商高的人知道即使是面對好東西,也要把握適度的原則。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所有事情,所以會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

8. 活在當下

  情商高的人會合理規劃時間,不會簡單地“度過”每一天。相反,他們會積極體驗每一天每一刻的細膩與微妙。

  

9. 知道自己為什麼不高興

  情商高的人不會讓自己的消極情緒影響自己。他們會主動尋找自己不開心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從中尋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一改進。並以一種更加樂觀向上的態度去面對新的一天。


快去看看你身邊是否有著智商超群卻深藏不露的人吧。

  


逝去的是時間還是友誼


在一般人眼中,學霸就是屬於智商高的那種人。很多人都會把學習成績怎麼高考的考分以及是否上名牌大學來判定他是否智商高。這只是冰山一角,是顯現出來的一小部分狀態而已,其實水面下才是冰山的主體。智商高的人有很多種表現,我們可以來探討一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智商的這個問題。就必須先明確兩個概念,一個是流體智商,一個是晶體智商。

流體智商一般跟你的生理因素有關,是與身俱來的智力能力。但凡學校裡或者社會上做那些智商測試,基本都是跟流體智商有關。一般智商低於70分以下的就會評定為低智商人群,又可稱為智障人群,而高於130分以上的則被定義為高智商,俗稱天才。流體智商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發生峰值變化,一般30歲左右到達峰頂,隨後會隨著年老逐漸退化。所以,所有的智商測試都是必須考慮年齡的因素,在同齡的智商水平中進行的。

流體智商一般跟記憶、知覺、以及思辨能力有關,與腦結構與神經遞質有關,與生活環境和受教育水平無關。

晶體智商則完全不同,與社會經驗與受教育程度相關,一般指知識面、生活閱歷、為人處世以及應對困境、抗挫折的能力等。晶體智商會隨著社會經驗的豐富,以及個人對生活的覺察能力的提升而增加,一般閱歷越豐富,晶體智商越高,正所謂“薑還是老的辣”,不會因身體狀況的衰退而降低。

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學歷的學霸並不是高智商的代表,能聽從自己的內心,管理好自己生活,處理好與家人以及朋友的關係,在社會環境中能遊刃有餘的生活的,才是智商高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般智商高的人是不會提這個問題的,呵呵,祝福樓主。


鵜鶘心理


智商高的人行動和思維和常人不同,言語比其他人清楚,目的名確.

智商高還是要靠行動來表現的,只不過是一個詞,高到哪?難道也能用一個度來衡量嗎?其實高智商是一種綜合的表現,具體表現在反應迅速、記憶力強、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等等等等。在生活裡,高智商的表現除具備上述特點之外,還須在人際關係、待人接物、工作生活、品德修養等方面表現突出,人沒有完美的,無非就是需要具備這些綜合素質,一旦具備了這些素質,理所當然的就成了高智商之類的人才。

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就等於提高智商,智商不是你自己給自己就可以鑑定的,這需要別人對你的評價,我說了,智商只是一個詞,是人的自身綜合能力結合這些能力所創造出來的效應產生的界定。跟你講個小故事,真實的,我們單位一同事的孩子,被他媽媽譽為聰明絕頂,數學總是全校乃至全市第一,但是這個孩子除此之外無一特長,就連下個方便麵也不會,老大不小了,從沒自己買過一次東西,連個鞋帶都得他媽媽出門前給他打好,話也不會說,見了大人連個尊稱都不會叫,很多人都私下說這孩子是個高智商的傻子,我們真不知道他的將來會如何。所以,某些方面的突出只能算作是先天裡有點對某些事物有興趣反應,高智商的人首先是有良好的素質作為基礎。



一本正經的說實話


智力測驗分為團體測驗和個人測驗兩大類,相對應的也就有團體智商和個體智商兩種類型。要測驗具體數值,就要有相應的工具。對個體智商的測驗,通常採用斯比量表和韋氏量表,這兩種量表在國內都有本土化的工具。團體智商測試則採用瑞文測驗等工具。

斯比量表的歷史最為久,其創始人是法國人比奈和西蒙,所以最初叫比西量表。比西量表採用的是比率智商,其計量方法是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100。假如一個5歲的孩子智商是120,即意味著5歲孩子的“心理年齡”達到了6歲,擁有6歲孩子的智商。後來斯坦福大學的推孟在這個基礎上編制了“斯坦福-比內”量表,簡稱“斯比量表”,引入了“IQ”的概念,使智力測量正式成為一門科學。比率智商最大的缺點,是它很難衡量成年人的智商,因為成年人智商基本是穩定的,你說一個20歲的人擁有24歲的智商,在道理上講不通。今天已經很少採用比率智商了。

現在用得更多的是韋氏智商測試。韋氏智商測試包括知識、領悟、空間能力、數字廣度等多個維度,測量的得分要轉化為標準分,以便和同齡人進行比較。韋氏智商採用“離差智商”來描述智力水平,平均分100,標準差為15。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智力測驗如果僅有一個得分,意義並不大,需要建立常模,才能知道這個得分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就好像一個學生期末考了95分,表面上看起來不錯,但如果他們班的其他同學都是96以上,他的得分反而是最低的。所以知道分數的同時,還要知道這個得分在群體中的位置,才能進行比較。既然要進行比較,那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測試過程和環境的標準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比較就會有偏差。

智力測量是心理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學問,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智力測驗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新的工具和測量方式必將大量湧現出來。


揹包包大人


你不知道的“高智商的壞處”:


我們的大多數教育體系,都是圍繞智力建立起來的。人們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都能儘可能的“聰明”。但其實,“聰明”也許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正面。相反,它有可能給你造成很多問題。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智商測試剛剛被髮明出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招募中,智商測試被用來作為甄選的條件之一。不久之後的1926年,心理學家Lewis Terman做了一個關於智商的長程實驗,他從加州的各個學校中挑選了1500名IQ得分在140以上的學生,其中有80人IQ在170以上。這群孩子被稱作“白蟻”(實驗代號),隨後的幾十年裡,心理學家追蹤了這些孩子一生的起落。

像預期中一樣,“白蟻”中的許多人獲得了財富和名望,他們的平均薪酬是普通白領的兩倍。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達到了心理學家Terman的預期。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著更底層的職業,比如警員,船員以及打字員。這次試驗的數據結果顯示,

智力與成就之間遠沒有達到完全相關,智商高和能否成功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繫。此外,聰明同樣沒有能夠給這些人帶來更多的個人幸福。白蟻人群中,離婚、酗酒與自殺的比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同。

如今“白蟻”們已經陸續離開人世,這個研究的結果顯示,聰明不等於更好的人生。在最好的情況中,一份極高的智力只是不改變你的生活滿意度;但在最壞的情況下,它意味著你實際上更不容易滿足。

雖然不是每一個高智商的人都會過得悲慘,這個結果仍舊令人費解。為什麼高智商不能轉化為一種長期的福祉,讓個體受益呢?


“聰明”也是一種負擔

一種可能性是,你的天資變成了一種負擔。

的確,在1990年代,在世的“白蟻”們被要求回顧過往八十多年的人生。許多人都表示,他們並沒有享受自己的成功。相反很多人都聲稱,某種程度上一直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兒時的預期,而深感困擾

對於很多“有天賦”的孩子,這種“負擔”的感覺都是一種揮之不去的人生主題,尤其是還有他人的期待共同發揮作用的時候。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數學神童Sufiah Yusof。她12歲考入牛津大學,在畢業前因為不堪壓力輟學,開始當服務員。之後她成了一名應召女孩,在性服務的過程中用她背誦公式的本領取悅顧客。

除了負擔感之外,焦慮感也與高智商同行。有人說,“

聰明人對這個世界的失敗看得更加透徹。當我們對此視而不見的時候,聰明人時刻保持清醒,為人類的現狀和他人的愚蠢而憂心。”

持續的焦慮感可能是智力的一個標誌。心理學家Alexander Penney研究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人確實有著更高的焦慮水平。不過,事實的真相併不是上文所說的那樣,這些聰明人並沒有什麼更深刻的焦慮感。事實上,他們大多數的焦慮都是尋常的、日常的顧慮。“並不是他們的擔憂更深刻,他們只是對更多的事情更頻繁地擔憂”,Penney說。“如果發生了消極的事情,他們想得更多。”

隨著探索的深入,Penney發現這似乎與語言智力相關(語言智力是IQ中的一項)。他推測更好的口才讓這些人更容易用語言表達焦慮,並反覆地思考它們。不過Penney也指出,這並不一定是一種缺點。“也許正是因為頻繁的焦慮,他們比常人更多地解決問題”,他說,這可能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聰明”讓你的決策更“愚蠢”

高智商的壞處還不止上述這些。

我們通常認為高智商的人能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殘酷的真相是,更高的智力並不等於更明智的決定;實際上,在某些事情上它可能令你的選擇更愚蠢。多倫多大學的Keith Stanovich教授多年研究測量理性。他發現,公平公正的決策和決策者的智力水平是相互獨立的

此外他還發現,決策者會受到“我側偏見” (Me-side Bias)的影響。“我側偏見”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在收集信息時,更多關注支持我們原有預判的部分。也就是說,當我們收集“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決策時,我們很容易選擇那些“站在我們這邊”的證據,而忽視了客觀的其他信息

。因此,明智的辦法是在尋找結論之前先拋開所有的預判。但Stanovich發現:和智力水平一般的人相比,聰明人並不會更多的選擇這種明智的辦法來避免“我側偏見”的出現。在這一點上,聰明人並沒有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這還不是全部。研究還發現,智商高的人更可能存在“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即由於自己的偏見而存在的盲點。那就是,雖然他們很容易看見並批評別人的錯誤,但他們卻更少看到自己的缺點

此外,他們更容易輸於“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賭徒謬誤”是指,如果擲一枚硬幣10次都是正面朝上,賭徒會覺得,第11次反面朝上的幾率就變得更大,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第11次反面朝上的幾率和前10次的結果無關。但高智商的人卻比智商一般的人更容易輸在這樣的“賭徒謬誤”上,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判斷更加自信

智商高的人,因為對自己的決策/判斷力更有自信,他們也就更傾向於依賴直覺。研究顯示,智商為140及以上的人,有兩倍於普通人的可能,會刷爆他們的信用卡。

實際上,Stanovic說,“在網絡傳播虛假信息的人,通常是智商更高的人。”顯然,聰明的人可能是危險的,愚蠢的,誤入歧途的。


“智慧”和“聰明”的區別

如果聰明並不能帶來理性的決策和更好的人生,什麼才能?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Igor Grossmann教授認為,我們需要考慮一個更古老的概念——“智慧”。“智慧的概念有一些飄忽的特質”,他承認,“但如果你仔細查閱它的內涵,很多人會同意,智慧的定義正是:有能力做出‘不受偏見影響的決策’。”

在一個實驗中,Grossmann教授向他的志願者們展示了不同的“社會兩難困境”(Social Delimma)——從“如何應對克里米亞戰爭”,到報紙上提問欄目中刊登的人們訴說的種種困擾。志願者們被要求討論這些困境。同時一組心理學家評價著他們的邏輯過程和“是否容易出現偏見”。心理學家們的評判內容包括:他們提出的觀點和討論

是不是邏輯完整的;他們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是有限的——即他們對於自己智力的“謙遜”;以及他們是否會刻意無視那些不支持自己觀點的重要細節

研究者認為,這幾個問題代表了更“智慧”的思考方式。結果顯示,在這幾個問題上,獲得心理學家們高分評價的那些志願者,有著更高的生活滿意度、親密關係質量,還有更低的焦慮水平,也想得更少。——這幾點正是所有典型的“聰明人”都缺少的東西。研究還發現,智慧的思考方式甚至能保證更長的壽命——那些獲得高分的人活得更長。至關重要的研究結果是,Grossman教授發現,智商與一個人在上述評估問題中的表現毫不相關,智商高不能代表更多的智慧。“聰明的人雖然可以非常快速地產生觀點,闡述為什麼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但很可能會用一種有偏見的方式。”


智慧是可以習得的

Google已經聲稱它計劃以類似“對自己智力的謙遜”(即能夠了解自己的知識是有限的,不高估自己)這樣的特質來篩選候選人,而不再依據完全的智力和技能測試。相信未來越來越多的僱主會重視“智慧”而不是智力。

幸運的是,不論你的智力高低,“智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非常相信智慧能被訓練”,Grossmann說。他指出,當我們能更多考慮到他人,而不僅僅是自己時,我們更容易放下偏見。按照這個邏輯,他發現,只需簡單的用第三人稱(“他”或“她”,而不是“我”)來討論你自己的問題,就能創造出必要的情緒距離,來減少你的偏見,從而能夠讓你獲得更明智的簡介。

挑戰在於如何讓人們承認自己的缺點。

如果一直以來,你都活在“高智商”的光環中,你會很難接受它其實矇蔽了你的決策力。蘇格拉底早就看破了這一切:最智慧的人其實是那些承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有能力客觀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是比高智商更重要的事情。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