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猶太-以色列研究的新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中以建交使猶太學在中國勃興,以色列研究也進入了學術界的視野。新世紀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中以創新全面夥伴關係的建立,猶太-以色列研究成為我國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典型案例,其成長模式與發展態勢值得總結與借鑑。

中國第一批猶太研究機構是20世紀90年代前後出現的,有上海社科院上海猶太研究中心(1989年)、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中心(1992年)和山東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1994年),潘光、徐新、傅有德、肖憲等是我國猶太學研究的先行者。新世紀以來,黑龍江社科院黑龍江猶太研究中心(2000年)、河南大學猶太研究所(2002年)、北京大學希伯來和猶太文化研究所(2009年)等陸續建立。伴隨著區域與國別研究在中國的興起,強烈的現實關切推動原有的學術機構拓展研究領域,或者進行結構性調整,如山東大學組建了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並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拓展了原有研究基礎,成立了以色列研究機構。我國一些主要的中東研究機構如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雲南大學西南亞研究所、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等也逐漸成為以色列研究的重鎮。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順應潮流,建立了一批新的猶太-以色列研究機構,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猶太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以色列中心、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的快速增長、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化並顯現出熱點紛呈的局面,是我國猶太-以色列研究最顯著的特點。例如,猶太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也是比較深入的領域。肖憲的《中東國家通史:以色列卷》、張倩紅的《以色列史》和《猶太文化》、傅有德的《現代猶太哲學》、徐新的《猶太文化史》和《反猶主義:歷史與現實》、潘光的《猶太文明》、徐向群的《沙漠中的仙人掌——猶太素描》等一直擁有廣泛的讀者群。新世紀以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有關猶太-以色列的立項超過了40項,其中潘光為首席專家的《來華猶太難民研究》、張倩紅為首席專家的《猶太通史》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嘗試多視角、多維度研究以色列國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歸納如下:

第一,以色列的地緣環境、國家政治與安全問題。以色列特殊的地緣環境一直是學界所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圍繞著阿以關係、巴以衝突以及中東變局、伊核問題對以色列的影響,中國學者發表了一系列有見地的科研成果,如殷罡的《阿以衝突:問題與出路》及其相關成果被廣泛引用。政黨政治是以色列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以色列國家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學者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以色列政黨政治的發展歷程、工黨興衰浮沉、利庫德集團的政治軌跡、阿拉伯政黨以及以色列共產黨的政治參與等。近年來一些青年學者比較深入地探討了以色列的安全理念、以色列國家安全委員會、安全立法等問題。在面臨中東地區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勢力威脅的情況下,以色列的反恐舉措一直備受關注,中國學者研究了以色列的反恐機制、國家反恐戰略、社會防控體系以及網絡安全體系、網絡犯罪的治理、涉毒問題的管制等。

第二,以色列的經濟發展模式及創新體系研究。長期以來,中國學者對以色列的經濟發展模式、傳統經濟的轉型與現代經濟體系的建立、水資源利用以及高效農業的培育給予了高度重視。學者們的立足點不僅僅是介紹以色列經濟發展的狀況,還著力於挖掘以色列經濟對中國的啟示;有些學者還就兩國的現代化之路、從內向型經濟到外向型的轉型以及沙漠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力圖總結以色列在高科技產業發展、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水安全戰略及對水資源的控制與分配、海水淡化處理、廢水和汙水的處理與再利用、農業物聯網發展、荒漠化修復、食品安全問題等方面的成功經驗。

201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以色列國關於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發佈,以色列成為繼瑞士之後第二個同中國發展以“創新”為標誌的夥伴關係國家,中國也掀起了研究以色列創新的熱潮。學者們認為,以色列在加大教育投入、提升研發能力、著力於技術轉化、健全法治體系、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推動國際合作、完善城鎮治理體系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對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第三,關於以色列外交關係及中以合作研究。長期以來,學界一直重點關注美以關係,研究內容既覆蓋了不同歷史時期美以關係的演變、美以特殊同盟的形成等,也特別聚焦了美國中東戰略調整對以色列的影響、奧巴馬時期美以關係的裂痕與評估等。特朗普執政以來,中國學界持續密切關注美以關係的升溫,尤其是美國大使館遷館事件以及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所引發的國際反應,並從不同視角分析了特朗普政策的歷史原因與現實關切。除了美以關係以外,學者們也關注以色列與伊核危機、以俄關係、以色列與歐盟的關係、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以色列對哈馬斯的政策、以色列與土耳其的關係等。

近年來,中國與以色列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迅猛發展,學界在中以關係問題上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色列人的中國觀、“一帶一路”倡議在以色列的反響、以色列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中以人文交流機制的建立、中以創新合作聯委會的成立與工作機制、中以創新合作的成就與困難等主題,還探討了中以創新發展模式的異同以及中以之間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機遇與挑戰。

“彈丸之地”以色列能夠成為中國學術界經久不衰的研究熱點,確實是一種獨特的現象。作為區域與國別研究中的一道風景,中國的以色列研究既有國際視野,又不乏中國特色,其特點可概括如下:

第一,注重現狀研究。猶太學初興之時,中國學術界的聚焦點主要集中於猶太曆史文化領域,如希伯來聖經研究、古代猶太社會研究、猶太啟蒙運動與宗教改革、不同時期的來華猶太人等。新世紀以來,由傳統的猶太曆史文化向以色列國家的轉向明顯,更多的學人把研究領域聚焦於當今以色列國家的方方面面。從研究導向來看,現實意識與當下情懷明顯上升;從成果內容來看,越來越多的人著力於探討現實問題,描述以色列國家的特性與發展歷程,挖掘以色列因素在中東地緣環境乃至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

第二,注重從區域研究的視野中觀察以色列個案。中國學者普遍認為,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中東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世紀鉅變,民族國家建構以及發展道路的選擇是中東國家不得不面對的永恆主題。整體來看,當今中東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普遍受挫,經濟現代化模式紛紛失敗,威權政治面臨諸多挑戰。但是,處於中東地緣環境中的以色列卻因為歷史傳統的差異而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今天以色列雖然存在著“猶太國家”與“民主國家”的激烈博弈,政治碎化與族群分裂的現實依然嚴峻,但以色列的經濟現代化模式以及政治文化的建構歷程在中東地區獨樹一幟。因此,中國學者從中東大格局中觀察以色列個案,總結其經驗教訓,並分析其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啟示。

第三,關注非主流及少數族裔的學術表達。中國學術界一方面聚焦於以色列的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官方歷史敘事,尤其是關於猶太復國主義的迴歸歷程、以色列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篇章、移民社會的發展、創新型國家的成長以及國際影響力等;另一方面,對非主流的學術表達如後猶太復國主義思潮、多元文化主義、以色列國家的異質表達者也予以關切。從研究對象上看,既聚焦主體民族在以色列的發展歷程,也關注少數族裔阿拉伯人、貝都因人的生存狀況及其社會訴求與現實困惑。

總體來說,中國的猶太-以色列研究興起得較晚,但在學界同仁的努力下,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成績。當然,它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習慣於某些套路式的觀點,深入的個案分析不夠,富有學術深度與創新性的成果不足等。因此,真正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且與國際學術界深度接軌的猶太-以色列研究體系仍任重而道遠。

(作者:張倩紅,系鄭州大學亞洲研究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