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看中國兩代“軍神”如何運用"攻其所必救"之戰術思想


我國古代之兵學聖典《孫子兵法》有兩條非常著名的戰術思想,

其一,“攻其所必救”,其二,“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兩條戰術思想都在說同一個問題:與敵大戰,在什麼地點打,什麼時間打,為將者都要想辦法充分調動敵人,讓敵人按照自己的"指令"行動,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打贏戰爭。

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運動戰之鼻祖孫臏,利用"攻其所必救"的戰法,充分調動魏國大將龐涓率領的軍隊,不但成功"圍魏救趙",還在運動中消滅了魏國主力大軍,動搖了魏國在戰國時期的霸權。此戰之後,孫臏使用"減灶法",引誘魏軍深入,並在馬陵山地再次消滅魏國主力大軍,幹掉龐涓,報了自己被龐涓割掉膝蓋骨的一箭之仇。

兩千年後,中國新一代"軍神",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的劉伯承元帥,在抗日戰爭中,也是使用同樣的戰法,半個月之內,在神頭嶺和響堂鋪伏擊戰中,消滅日本侵略者近兩千人,擊毀大量汽車,俘獲大量槍支彈藥,狠狠地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

公元前354年,戰國前期第一霸主魏國為了進一步維護霸權,派遣大將龐涓率領大軍討伐趙國。魏軍在龐涓這位戰國名將的帶領下,勢如破竹,很快攻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告急,派出使臣向東方另一個大國——齊國求救。齊國為了維持天下均勢,不讓魏國滅亡趙國,一家獨大,給齊國造成威脅,於是決定救援趙國。

齊國派出大將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帶領八萬大軍救援趙國。大軍出發後,田忌欲率領大軍直撲趙國邯鄲,與魏軍大戰,孫臏向田忌建議道: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魏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敝於魏也。"——《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孫臏指出直接和魏軍大戰,對齊軍不利,對齊國更不利,不如根據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在攻打趙國邯鄲之際,直接引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龐涓引兵回救,再設法消滅魏軍,這樣趙國邯鄲之圍自然解除,還能重創魏軍,於齊國更有利。

一眼千年,看中國兩代“軍神”如何運用

孫紅雷扮演的孫臏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率軍直取魏都大梁。

在齊軍即將進入魏國邊境的時候,為了麻痺敵人和掩蓋攻打魏國大梁的目的,孫臏派出小股部隊攻打魏國軍事重鎮平陵,此股部隊不但能起到牽制平陵魏軍的目的,還為後面消滅龐涓救援大軍做準備。孫臏和田忌則親率主力大軍圍攻魏國都城大梁。

正當孫臏、田忌猛攻魏國都城大梁的消息傳到龐涓軍中之時,龐涓剛好攻下趙國都城邯鄲。獲知齊國猛攻大梁消息的龐涓,來不及多想,留下一部分人馬駐守邯鄲,即親自率領輕裝主力大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欲挾攻取邯鄲之威勢,一舉將齊軍消滅於大梁郊野。

孫臏和田忌獲知龐涓已經回兵救援大梁的消息後,立即將主力大軍秘密轉移至龐涓回救大梁的必經之路桂陵地區埋伏,準備伏擊魏軍。

原本魏軍剛剛打下趙國都城邯鄲,兵鋒正盛,然而經過晝夜不停的急行軍,到達桂陵地區時已經是人困馬乏,士氣低迷,面對突如其來的齊國大軍,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再加之齊軍以逸待勞,士氣旺盛,結果魏軍立刻便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很快被齊軍大敗。

一眼千年,看中國兩代“軍神”如何運用

桂陵之戰軍事地圖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也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個計謀——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

桂陵之戰,孫臏運用自己高超的軍事修養,用"攻取所必救"的戰術思想,充分調動魏軍到自己選定的地點進行決戰,大敗魏軍,取得戰爭的勝利,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桂陵之戰十三年後的公元前341年,不甘心霸權動搖的魏國,將目光投向了同為三晉(魏、趙、韓三家分晉而立國,因此歷史上通常將這三個國家統稱為三晉。)之一的韓國。此時的韓國,通過法家士子申不害的變法,國力逐步增強,剛剛有點起色,面對強大魏軍的攻擊,自然無法匹敵,於是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在和朝臣們充分討論之後,決定救援韓國。

齊威王命田忌等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援韓國。孫臏和田忌還是採用老辦法,兵鋒直指魏國都城大梁,正在圍攻韓國的龐涓被迫再次撤兵回救大梁。

魏王得到齊國救援韓國,再次干預三晉之事的消息後,氣憤異常,決定發全國之兵,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欲與齊國決一死戰。

孫臏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使用"減灶法",在撤退過程中不斷減少兵士做飯的灶臺,並派出少量兵士假裝逃亡,故意被魏軍抓獲,以造成一個齊軍倉皇逃跑,士卒逃亡,不能與魏軍相抗衡的假象,用以迷惑魏軍,從而達到不斷引魏軍深入,調動魏軍的目的。

龐涓果然中計,認為齊軍兵士大半逃亡,實力大減,正是徹底消滅齊軍的最佳時機,生怕齊軍跑了,他讓太子申帶領步兵主力慢慢追擊,自己則帶領輕裝騎兵快速追擊齊軍。最終輕敵冒進的龐涓,在馬陵山地陷入孫臏精心為他準備的伏擊圈,全軍覆沒,自己也兵敗自刎。孫臏總算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報了龐涓割掉自己膝蓋骨的一箭之仇。

滅掉龐涓騎兵主力後,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太子申率領的步兵主力,並俘獲太子申。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力減弱,失去霸主地位,再也沒有重新崛起,直至被秦國滅掉。

一眼千年,看中國兩代“軍神”如何運用

馬陵之戰軍事地圖

馬陵之戰,孫臏先是使用"攻其所必救"的老辦法,逼迫龐涓回救大梁,解決韓國的危機,然後再運用"致人不致於人"的戰術思想,調動敵人,誘敵深入,待敵人到達自己選定的戰場後,再全殲敵軍。

孫臏也因桂陵、馬陵之戰,名列中國古代名將榜。孫臏之後,歷代亦有不少將領將"攻其所必救"這種戰術思想運用得非常精彩,近代將此戰術思想運用得最是爐火純青的當屬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的劉伯承元帥,而劉伯承元帥運用此戰術最有代表的當屬神頭嶺伏擊戰。

一眼千年,看中國兩代“軍神”如何運用

劉伯承元帥像

1938年3月,八路軍129師奉命進至晉東南襄垣地區,側擊由邯鄲向潞城、長治進犯的日軍第108師團一部。129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市長徐向前根據日軍"一處受襲,他處必救"的行動特點,結合黎城、潞城之間的有利地形,決定打一場"攻其所必救"、"圍點打援"的伏擊戰。他們派出部分兵力突襲黎城,調動潞城的日軍出援,然後在神頭村以西的神頭嶺的公路兩側伏擊日軍。

一眼千年,看中國兩代“軍神”如何運用

神頭嶺伏擊戰軍事地圖

3月16日凌晨4點,已經做好戰鬥動員的八路軍突襲黎城的戰鬥打響,潞城日軍按照劉伯承元帥的"指揮",派出1500餘人向黎城方向支援。9點30分,潞城支援的日軍進入八路軍的伏擊陣地,遭到八路軍的猛烈攻擊,全軍覆沒。

3月30日,劉伯承元帥再次在邯鄲至長治的公路線上的響堂鋪地區精心佈置了一場精彩的伏擊戰,伏擊日軍輜重部隊,殲滅400餘人的日軍。

神頭嶺、響堂鋪伏擊戰,八路軍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一共殲滅日軍近兩千人,給了入侵晉東南的日軍狠狠地一擊!

此後,劉伯承元帥,將這兩次戰鬥的經驗傳授全軍,成為八路軍以及後來的解放軍打敗敵人的一個重要法寶。

劉伯承元帥和孫臏雖然是不同時代的"軍神",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運用同一種戰術思想,起得戰爭的勝利,這不得不說是兩位相隔千年的偉大軍事家一種別緻的"心有靈犀"。

參考資料:《中國戰爭史》、《中國曆代戰爭史》《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