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怎樣理解呢?

璃月九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是作者金伯利.布雷恩將自己在幼兒園多年的專業經驗與育兒心得融合在一起,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概念,並在書中記錄下自己多年的育兒心儀的與真實案例。

我個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家長不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能陪孩子玩耍、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最合適的陪伴者。

孩子的成長從小到大是離不開玩具的陪伴,但最重要的,是離不開家長的陪伴。現在很多人都在吐槽生活忙碌,工作繁重,沒有時間去陪伴孩子,也沒有太多事精神去教育孩子。只想著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交給學校,再或者交給保姆或各種教育培訓機構。

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小孩子並不需要有多麼華麗的衣服,多麼令人羨慕的各種技能,他們需要的只是來自於父母的陪伴和引導。


孕期育兒小貼士


這句話說的是“高質量陪伴”。舉個例子,我陪Kevin的時候,他會用自己的手當大吊車抓著我的胳膊慢慢往上“吊”,自己還要配樂“大吊車、真厲害,輕輕一抓就起來”。——Kevin,27個月➕

(ps:配圖是他把泥巴抹到額頭上了,我倆一起欣賞的時候記錄的😁)



我的媽咪是安暖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任何玩具都替代不了。

跟大家分享下我的親身經歷,說起來慚愧,我們家孩子在三歲前主要是奶奶帶,跟奶奶親,晚上睡覺也不願意跟我睡(因為沒有母乳,一直吃奶粉)。孩子性格也比較溫和,不算調皮,我們初為父母也沒有什麼經驗,孩子經常在家就是自己玩玩具,他也不吵不鬧。一直都沒認為有什麼不妥。直到孩子開始上幼兒園,老師跟我反映:孩子上學好長時間融不進集體,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玩,總是自己玩。另外就是毫無指令意識,老師說排隊等,他像聽不見樣的,非要單獨跟他,他才慢悠悠的去。上課也不敢舉手,有事不敢跟老師溝通。

說實話,這些情況讓我特別驚訝,也有些不知所措,想著他在家挺乖的。幼兒園班主任單獨找我,問孩子在家的情況,她也說了她自己兩個孩子的切身經驗,告訴我孩子現在的情況要引起重視,不管上班多忙,都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出去玩。之後我下班回家也放下手機,在網上找些親子游戲或者手工,慢慢地,孩子也喜歡跟我一起玩,話語也多了,表達能力也強了。在帶他到外面的遊樂場去時,總是鼓勵他交朋友,開始他不管跟別人講話,我就幫他問其他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嗎。小朋友其實挺樂意有人一起玩的,之後我們家孩子會學著我的方式去找小夥伴玩。

堅持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孩子性格變開朗了,也愛表達自己了,幼兒園老師反映的那些情況也逐漸消失了。現在他不管走到哪,都能主動交到朋友。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尤其是在孩子10歲以前。


與小屁孩鬥智鬥勇


嗨,我是Midou媽媽。

自從有了寶寶之後,我就加入了幾個寶媽群。裡面的很多家庭都是“喪偶式教育”,也就是說,只有媽媽在陪伴教育自己的孩子。

馬伊琍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有父親愛的孩子,TA會很自信;有母親愛的孩子,TA會懂得自尊自愛,尤其是女孩子”。

這就是說,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教育都是至關重要的。工作忙不是藉口,每天下班回家只要有15分鐘的高質量陪伴,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有安全感。

如何能有高質量的陪伴呢?——

要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要讓他知道和你在一起很舒服很開心,媽媽爸爸好像是自己的朋友一樣。這時候,有沒有玩具也就不重要了。

我們做父母的也會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不斷髮現自己的問題,並且時刻反省改變。這就是我理解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Midou媽媽的育兒經


就拿我兒子來說吧,其實我兒子玩具也挺多的,可是基本每個玩具他都是玩一天或者一會兒,玩明白了就扔到那裡不玩了!可是我在家的時候,就算是我把他不玩的玩具拿出來和他一起玩他也會玩的嘎嘎直笑,在或者什麼也不玩,我就追他,他在前面一邊傻樂一邊跑的飛快,一會躲在門後,一會躲在櫃子裡,一會又躲在窗簾後面,然後還大聲的喊“爸爸,猜猜我在哪?”我兒子拿我當成了他最喜歡的玩具,其實他要的不是玩具,而是我的陪伴,我和他的互動,我在家的時候,只要我在哪他就一定在我一米以內!包括看電視也坐在我旁邊看!我覺得有了他我才有了奮鬥的目標,絕望的時候才會重拾信心!




秋風瑟瑟涼


回答問題

一、孩子和父母多在一起玩,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母親是孩子最先接觸到的,如果缺失母愛的陪伴,一般孩子比較容易出現膽小與小夥伴交流比較內向,與父母的感情無法建立連接。父親陪伴的重要性 父親對孩子幼年陪伴的重要性,是很多家庭都容易忽視的。父親是孩子成長的路標,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關係著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孩子的智力和體格成長。很多家長現在忙於事業,不是讓老人看孩子就是請保姆,這樣情感上的欠缺也會在孩子生命中留下一些無法痊癒的內傷,甚至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如:婚後不會和伴侶相處、外表傲慢、心裡自卑、難和別人合作……這些成年後才顯現出來的問題,往往都可以追溯到孩子幼年時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二、孩子和父母玩,有利於父母對孩子早教。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其實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其作用會比他們在學校的重要,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性格,意識形成階段一定不能少了父母的陪伴,多多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早教其實很簡單,與孩子的相處中經常與孩子一起做遊戲,在遊戲中教育孩子一些知識,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更加深刻。平時沒事的時候或者在睡前給孩子講一些故事,通過故事讓孩子學到一些道理,更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父母的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擁有健康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其實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無論做什麼,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快樂的,

綜上所述,家長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這是很多父母的心理話。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如何去做一個好父母的,但是將孩子帶到這個世上,就需要父母們花費更多的經歷來陪孩子一起長大。父母的愛和陪伴將是每個孩子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兒科小科普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我是這樣理解的。

孩子一出生,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是沒有安全感的,特別需要媽媽和家人的溫暖懷抱。在家人的呵護下才能慢慢地適應這個陌生的世界。

寶寶大一點了,會呀呀學語了。更需要爸媽陪伴和教育。語言是人類聯繫感情的工具,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多跟寶寶交流,如果一個嬰兒的父母總是很忙,沒時間跟寶寶說話,那麼這個寶寶就很難學會說話或者很晚才會說話。

寶寶再大一點,就會要跟爸媽一起玩遊戲了。我天天跟寶寶在一起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當你把一堆玩具擺在寶寶跟前時,寶寶拿了一個他喜歡的玩具在玩,突然一抬頭,看見你手裡拿了另外一個玩具,他立馬就會扔掉自己手裡的玩具而來拿你手裡的玩具。我覺得寶寶這種表現不是自私,而是想和你一起共享這些玩具,想和你一起玩。和大人一起玩耍,也能激發寶寶的創造性,與獨自一人玩相比起來更加興高采烈。



2230492643孟雲


我記得有本書的名字就是這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是(美國)金伯莉·布雷恩!我覺得那本書裡面應該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同時作為一個新手奶爸,寶寶現在出生60天,我說一下我的一點體會

之前,作為一個男生,電腦應該是我最好的玩具吧,或者說手機,因為上面有各種各樣的 遊戲可以去娛樂,但是從寶寶出生之後也不是說刻意的去遠離這些遊戲,就是陪著寶寶,覺得他在笑,做出了一個奇怪的表情,然後逗他,這些都遠比遊戲裡面的要精彩的多。所以對於我來說孩子就是我最好的玩具,抖音上不是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就是#生孩子就是用來玩的麼?#所以我相信對於寶寶來說,父母在身邊陪伴他跟他一起,那麼我們也會是他最好的玩具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有仔細的想,什麼樣的玩具算是好玩具,玩玩具的目的是什麼,那麼什麼樣的玩具能幫你達成這個目的

比如有娛樂的玩具,那這種玩具,目的就是讓你開心,對於孩子說,先不管他怎麼去看待這個玩具,

對於我來說,就讓孩子開心這個目標來說,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玩具比下去,這點自信我還是有的


打怪升級ing


對於孩子來說,陪伴的意義遠遠大於玩具,所以這樣子看來,你還真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伴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方法很多,真正把學到的用於生活很少。

總之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不斷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斷因為表達順暢,所以減少發脾氣的現象;

不斷促進溝通,加深感情;

不斷學會結交新朋友;

不斷學會忍耐,學會面對逆境;

不斷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

不斷……

做好自己,孩子也就教好了。

小丸子一說:你有心事嗎?親情、家庭、學業、職場上的困惑?歡迎探討各種人生話題跟育兒話題。


小丸子的一說


這本書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她致力於從剛出生到6歲大的兒童的成長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美國兒童教育專家。

1.情感引導孩子

教育孩子不應該刻意逃避而是欣然面對。通過情感引導孩子,尊重孩子,沒有任何理由值得對孩子發怒。很多事情,真的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無條件的給孩子情緒的支持,是的,可是家長們總怕自己會走到放任孩子的那一面去。

關於孩子發脾氣:如果孩子犯錯或者發脾氣,一般是他的需求沒有得到真正滿足,給孩子一段『反思時間』或者『冷靜時間』,如果是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聊聊剛才的行為,並問她下一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親測有效。如果能提前告訴孩子我們的預期,他們一般會更合作。這裡有個值得借鑑的方略: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讓孩子知道你會幫助他。

關於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很多父母在兩者之間搖擺,其實中間那個度不好把握,大多數還是贊成『不打不成才』,畢竟這個符合中國的傳統,也相對容易讓孩子聽話,讓自己輕鬆。其實正如許多育兒書倡導的,不打孩子一樣也能教育好孩子。身邊這種例子也不在少數,也有家長告訴我在三歲後就不體罰孩子了。這樣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擁有更好的耐性,因為即便孩子當下答應你,偶爾也是會出現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耐心多溝通幾次才行,在被工作和生活壓力壓的喘不過氣的家長們,表現出這樣的耐心實屬不易,大多數已經透支了精力。

關於要不要讓孩子一直哭:這個問題很接地氣,很多家長都會有這個問題。我自己原來的觀念是,孩子總有不哭的時候,讓他哭好了,不能縱容他。甚至在他剛出生的時候,我還比較認同一種觀點,就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以後放不下來。這本書告訴我的觀點讓我在第二個孩子身上的實踐比較認同。這本書有個這樣的觀點,經常被擁抱和愛撫的孩子更獨立,更有安全感。我自己的實踐證明,孩子並沒有因為一哭就抱而變得更加難帶。

關於帶孩子外出:非常實用的一個建議,帶上孩子喜歡的玩具,那麼在飯桌上,他就可以在無聊的時候玩自己的玩具,不會打擾父母。但是也要知道孩子的專注力有限,不可能持續太長的時間,如果孩子累了煩了還是應該儘快帶孩子離開聚會。

2.情感引導的關鍵步驟

第一 播下種子,提前清晰準確的告訴孩子你的要求是什麼, 比如:現在媽媽要帶你出去當鞦韆,我們說好只能玩半小時的噢,等下媽媽還要去買菜。出發前說一次,路上說一次,開始玩的時候還可以再問一次,還記得剛才媽媽說過的話嗎?…… 好的,你去玩吧。

第二 觀察和判斷,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觀察的目的還在於體察孩子的需要。比如:出去外面吃飯時,我們常常怪孩子不聽話,跑來跑去,可你想想他聽不懂你們大人的聊天,他能不去做一些事情來引起你的關注嗎?所以我們在出去之前可以帶一些玩具和書籍陪伴他,當然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太久,我們也儘可能的快點吃完飯回家。

第三 聆聽,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聆聽,讓自己的視線和孩子齊平,進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第四 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拼的積木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倒了,他很生氣想打小朋友,這時候我們應該過來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需要媽媽的幫助嗎?” 或是 “我能感受到你很難過,可以說說嗎?”……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會情緒平復比較快。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發洩在別的人身上。

第五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比如:小朋友來家裡玩,他想要兒子手上的玩具,可這也是兒子的心肝寶貝,他不想讓。這時不能是簡單粗暴的跟孩子說,“快,把玩具讓給弟弟,你是主人。” 如果你強行讓他分享,這樣弟弟高興了,可是哥哥不高興了呀。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媽媽說:“你看現在你們兩個人都不高興是吧,那你們兩個能不能比賽一下,看誰更快想出辦法,讓兩個人都高興呢。”你知道孩子最喜歡比賽了,也許這時候哥哥會說“ 好,我先借你五分鐘,那你等下要記得還給我哦” ,弟弟說“ 好的,那你可以先玩我帶來的這個玩具“,而這時我們告訴孩子說,“孩子你做的太好了,你剛才的這個想法就叫做分享。” 這時候孩子才學會了什麼叫分享,也更樂於去實現分享,因為他知道了意義。簡單的告訴孩子你真棒,對孩子是沒有幫助的。

育兒之旅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學習和改進。任何時候改善親子關係都不晚,只要我們願意行動起來,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育兒即是育己,學會這套方式,不僅僅是幫助孩子,更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