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第二次布諾戰爭(公元前218年-前201年)漢尼拔進攻羅馬本土

羅馬在第二次布諾戰爭中坎尼會戰慘敗後,真實形勢遠不是教科書裡那樣輕描淡寫,隨後就一路開掛滅了迦太基。事實上,當時的羅馬已經到了懸崖邊上,接近亡國的邊緣。

坎尼會戰後的羅馬面臨生死存亡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將漢尼拔與羅馬共和國發生“坎尼會戰”,羅馬7萬士兵戰死,羅馬執政官(相當於元首)鮑魯斯、前任執政官塞爾維烏斯以及80名元老院成員全部陣亡,軍隊陣亡數相當於全國28萬兵役人口的四分之一。加上前217年的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執政官弗拉米尼及1.5萬羅馬士兵陣亡(另有1.5萬名被俘)。羅馬接連失去統帥,喪失了大量社會精英和軍隊主力,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死難者,全國陷入一片哀痛之中。

更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坎尼戰役的重大影響,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部落、意大利南部地區以及西西里都蠢蠢欲動,有倒向迦太基的危險。這種形勢,有點像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已消滅了哥舒翰率領的唐軍主力,長安危在旦夕。漢尼拔從羅馬城以北的特拉西美諾湖一直殺到羅馬城東南面的坎尼,羅馬主力被殲滅,國家岌岌可危,通往羅馬城的道路已經完全敞開了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羅馬元老院緊急選舉獨裁官,額定300名元老只剩133人

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最終是以羅馬的全勝而告終,漢尼拔成為了失敗的名將,羅馬是怎麼絕地翻盤的呢?除了羅馬自身的頑強,很重要的一點是西方歷史學家所不願意提及的,那就是漢尼拔自身出現了重大戰略失誤。

漢尼拔的抉擇:將羅馬“連根拔起”還是“剪其枝葉”

坎尼戰後,羅馬本土主力被殲,首都空虛,無論按照當時的形勢,還是按照正常的邏輯,漢尼拔都應該直接進攻羅馬城,就像後來的蠻族做的那樣。羅馬城在當時是一個有幾十萬人口的大城市,在古代越是大的城市越是不好守,糧食的大量消耗,水源地的切斷,都可以讓一個大城市迅速崩潰和投降,尤其是羅馬城這種純依賴水道輸送水源的城市。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羅馬城強大的水道供給系統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


但是漢尼拔卻選擇放過羅馬城,轉而到意大利南部攻城略地去了。看看他到底採取了哪些戰略:

戰略之一,積極策反羅馬的意大利同盟。漢尼拔選擇不進攻羅馬城,而把策反南部的意大利同盟作為首選,這自有他的道理。意大利中南部地區是羅馬在公元前4世紀以來逐步征服的地區,其中的塔蘭託,直到公元前272年才征服。這些意大利同盟有派兵參加羅馬作戰的義務,卻沒有公民權,跟羅馬之間矛盾重重。而且意大利南部跟迦太基的傳統勢力範圍西西里靠近,漢尼拔策反意大利同盟,不僅可以分化瓦解羅馬的資源和力量,還可以打通前往西西里島的通道,從而通過很近的海路與迦太基本土連成一片。如果漢尼拔藍圖能夠實現,就完成了“戰略大迂迴”,進而將羅馬困死。

戰略之二,積極鼓動馬其頓進攻羅馬。在布諾戰爭前,隨著羅馬的不斷擴張,特別是把意大利南部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地紛紛納入版圖,希臘傳統強國與羅馬早已產生地緣衝突,特別是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和伊庇魯斯,幾十年前的“皮洛士戰爭”就是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為救援意大利南部跟羅馬發生的戰爭,也差一點把羅馬給打垮。這一次,漢尼拔把希望寄託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身上,鼓動他儘快出兵,在羅馬東部沿海登陸,跟他一起合擊羅馬。

而腓力五世也確實承諾了要出兵羅馬,連當時的羅馬人都認為馬其頓的進攻是遲早的事。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馬其頓王腓力五世曾承諾進攻羅馬


戰略之三,引誘和迫使羅馬進行會戰。漢尼拔把部隊開到了意大利南部,進攻坎帕尼亞,這是羅馬的主要“糧倉”。如果這些地區都叛歸漢尼拔,漢尼拔不僅可以得到軍隊所需的給養,而且對於羅馬來說是一種實力的嚴重削弱。如果地區不願意臣服,漢尼拔則蹂躪他們的土地,破壞他們的農作物,從而引誘和迫使羅馬主力前來會戰。這樣使得羅馬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最後羅馬人不是餓死,就是出來戰死。

漢尼拔的戰略看似完美無缺,按照正常的推演,曾經強大的羅馬最後會在各方勢力的絞殺下成為一座孤城。漢尼拔的軍隊將與來自馬其頓的軍隊、迦太基本土和西西里的軍隊在羅馬城下會師,接受羅馬人的跪地投降。所以,西方歷史學家認為漢尼拔是偉大的戰略大師,並給予“戰略之父”的美譽。

但是戰局的發展真的會如漢尼拔所預料的嗎?

漢尼拔的上述戰略,看似都很有道理,但這些戰略都有一個通病,全部都是“被動式”的,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意大利同盟瓦解、寄託在馬其頓腓力五世出兵羅馬、寄託在羅馬人繼續跟他打會戰...但問題在於,這些都不是漢尼拔自己可以掌握得了的。真正的大戰略家,應該是把戰爭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漢尼拔規劃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按照他的原有預料在發展:

其一,大部分意大利同盟並沒有如漢尼拔預期的叛離羅馬。除了卡普亞、塔蘭託兩城被漢尼拔成功策反外,意大利南部各城鎮還是繼續對羅馬效忠。好不容易勸降的卡普亞還對漢尼拔提出了一個強硬的要求,不得強迫卡普亞居民參加迦太基的軍隊,導致漢尼拔的軍隊數量無法得到補充。這樣意大利南部的戰事反而把漢尼拔拖入了持久戰的泥潭。

一方面漢尼拔需要不斷進攻那些不願意臣服的城鎮,對他們進行逐個摧毀,而當地居民又十分強悍,漢尼拔前後一共摧毀了400多個城鎮,把意大利南部搞得生靈塗炭,但也僅此而已,白白喪失了寶貴的時間。羅馬得到喘息之機,不僅藉此穩定了北方波河流域的凱爾特部落,還通過公民兵役制緊急建立新的軍團,逐漸恢復到跟漢尼拔的力量均勢。另一方面,除了卡普亞城,坎帕尼亞其他地區依然堅持對抗漢尼拔,還協同羅馬軍隊進攻和包圍卡普亞、塔蘭託。卡普亞、塔蘭託反而成為被包圍攻打的兩座孤城,漢尼拔則變成了救火隊員,一會兒救援卡普亞,一會兒救援塔蘭託。羅馬人是工程建設方面的天才,他們建造的防禦設施,可以一面進行圍城,一面抵擋漢尼拔的進攻。漢尼拔由此喪失了戰略主動,被羅馬人牽著鼻子走,進攻羅馬城變得遙遙無期。

漢尼拔為了有效佔據控制南部城鎮,將一部分軍隊分散為駐軍,卻屢屢遭到當地居民的襲擊,軍隊數量不斷減少,比如前210年,薩拉皮亞城背叛時處死了漢尼拔派駐的500名騎兵,雙方力量的天平慢慢開始向羅馬一方傾斜。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羅馬海軍海峽巡邏,馬其頓王腓力五世望洋興嘆


其二,馬其頓腓力五世並沒有如漢尼拔預期進攻羅馬。腓力五世雖然向漢尼拔承諾要派軍在意大利東海岸登陸,他也知道坎尼戰役後是消滅羅馬絕佳機會,但腓力本人卻是個缺乏雄才大略、猶疑不決的人物。蒙森《羅馬史》認為腓力心胸狹隘,甚至嫉妒漢尼拔所取得的成就,而不願意助他一臂之力。事實上還有其他重要原因:

一方面,腓力缺乏海軍,他只有一些小船,無法對抗羅馬人強大的五排戰艦,而羅馬海軍巡遊於希臘北部和意大利之間的海峽,這讓腓力望而生畏,甚至提出讓漢尼拔派船把他的軍隊“接送”到羅馬的荒唐要求。另一方面,腓力優柔寡斷,缺乏長遠眼光,只關注擴充自己的大希臘領地,不合時宜地發動了與埃託利亞人的作戰,暫時無暇顧及對羅馬作戰。結果,直到第二次布諾戰爭結束,腓力五世都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到羅馬,這讓漢尼拔滿懷希望的夾擊羅馬計劃完全落空。當然,作為唇亡齒寒的後果,也後續導致了輝煌一時的馬其頓最終被羅馬所吞併。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古羅馬廣場的元老院是保存最完善的遺址,下圖右邊方房尖頂


其三,羅馬也沒有如漢尼拔所預期的被迫進行會戰。羅馬在坎尼會戰後,羅馬元老院意識到前執政官費邊的“拖延戰略”是正確的,於是緊急將他選為獨裁官,獨裁官是羅馬在戰時非常時期才選舉任命的全權首腦。費邊堅決實施所謂的“費邊戰術”,採取與敵周旋、避免決戰的方法,讓漢尼拔嫻熟的會戰指揮能力無所施展。漢尼拔在羅馬腹地到處破壞性作戰,包括摧毀了羅馬的“糧倉”坎帕尼亞地區,但為什麼羅馬沒有產生饑荒?這是因為羅馬共和國的商業日益發達,通過海路運輸,埃及等地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抵羅馬。羅馬在第一次布諾戰爭中取得的鉅額賠款,以及國庫儲備、公民財富用來購買糧食綽綽有餘。即使戰時糧食最緊張的年份,糧食價格也僅僅上漲了三倍,這跟中國古代被圍城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羅馬用不著被迫跟漢尼拔決戰,跟他周旋綽綽有餘。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埃及的糧食源源不斷輸入戰時的羅馬

隨著力量的此消彼長,到了前212年,羅馬本土的戰爭形勢已經逐步逆轉。即使漢尼拔使出了“圍魏救趙”之計佯攻羅馬,想調動羅馬軍隊以解開卡普亞之圍,也沒有收到預期的成效。羅馬大軍則分別在公元前211年攻陷了卡普亞、前209年收復了塔蘭託

,令漢尼拔喪失了在意大利南部的立足點,此時漢尼拔已經無力迴天。

當然,除了漢尼拔在羅馬本土戰事的最終失利,迦太基在西班牙、西西里都在形勢佔優的情況下遭到了失敗,固然跟羅馬名將西庇阿的橫空出世有關,羅馬在西西里也走了狗屎運,迦太基的遠征軍包括統帥在內,由於駐紮在一個瘴癘橫生的低窪地區,全部遭受瘟疫而覆滅。所以迦太基的失敗不能都怪在漢尼拔的頭上,漢尼拔已經做得很好了,雖然他曾經有機會憑藉一己之力戰勝羅馬,但因為戰略上的短板,最終卻錯失良機。

漢尼拔在離開羅馬,坐船返回迦太基的那一刻,也許內心非常懊悔沒有在坎尼會戰後第一時間進攻羅馬城。

當初漢尼拔為什麼不進攻羅馬?

原因一是漢尼拔缺少把握。共和國時期的羅馬是公民兵役制國家,在戰時的動員力十分恐怖,17歲到60歲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其中17歲到46歲公民參加軍團的野戰軍,高齡者負責守城。這跟迦太基採取僱傭兵制,經常面臨缺兵少將的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羅馬共和國的兵役體制,羅馬人的愛國情懷,著實讓人敬畏,漢尼拔擔心的可能就是羅馬人舉國跟他拼命,畢竟他從腓尼基和西班牙帶來的老兵日益減少。與其做一頭直接撲向羅馬城的雄獅,他更願意做一條不斷收緊羅馬脖子的蟒蛇。

另外,不進攻羅馬是有先例的,在“皮洛士戰爭”(公元前280年-前275年)中,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一度戰勝了羅馬軍主力,他本身也遭受了較大損失。考慮到羅馬城會拼死反撲,皮洛士沒有乘勝進攻羅馬城,而是轉戰西西里驅逐迦太基的勢力,結果讓羅馬得到喘息之機,他也最終被羅馬打敗。

漢尼拔的戰場命運,本質跟皮洛士如出一轍,只是戰略上稍勝一籌。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皮洛士戰爭後,羅馬吞併塔蘭託,將意大利南部全部納入版圖


原因二是迦太基短於攻城。漢尼拔雖然在野戰中屢屢得手,但史料也反映出,迦太基部隊缺乏攻城能力。羅馬人是建築方面的高手,建城技術先進,他們的城池、防禦設施都由磚石建造,十分堅固。對於迦太基這種商業民族來說,羅馬那樣的高牆深池令人望而生畏。如果頓兵堅城之下,而羅馬利用公民兵役制,四方援軍源源不斷,這大概會令漢尼拔很頭痛。

所以,漢尼拔選擇避免直接進攻羅馬城,轉而通過外交分化、外圍壓力的綜合施策來迫使羅馬屈服。

原因三是漢尼拔的信息閉塞。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後,曾長期無法跟迦太基本土取得聯繫,相當於孤軍奮戰。坎尼戰役後,漢尼拔對於羅馬還剩多少軍隊並不清楚,他完全高估了羅馬當時的實力。他如果知道羅馬其餘軍隊大多派往了西西里、西班牙,而羅馬城還違反以往的原則,緊急武裝了8千奴隸加入軍隊,授予他們公民權,還把神廟收藏的一些破銅爛鐵、舊式武器都拿出來裝備軍隊,漢尼拔如果知道這些,沒有理由不選擇進攻羅馬的。

漢尼拔跟本土重新聯繫要等到佔領意大利南部港口的時候,而此時羅馬城已經脫離了危險期,漢尼拔卻陷入了南部的持久戰泥潭之中。到戰爭後期,隨著部隊減少,羅馬日益強大,即使漢尼拔想進攻羅馬也發現沒那個實力了。


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犯了哪些戰略失誤,導致羅馬絕地翻盤?

結語

西方歷史學家,包括羅馬史的作者對漢尼拔在戰略上讚譽有加,說他在布諾戰爭中算無遺策、毫無瑕疵,迦太基的失敗是其他各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漢尼拔在指揮作戰、意志品質等方面確實可圈可點,一度取得了巨大的軍事成就,勝利曾經離他近在咫尺。但漢尼拔在坎尼戰役後的戰略失誤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直接進攻羅馬城,沒有把戰爭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採取了一系列意在分化意大利同盟、盼望馬其頓出兵、期待羅馬跟他會戰等“被動式”戰略,結果卻一個都沒有實現,導致了功敗垂成,最終成為西方戰爭史上中悲劇英雄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