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江東汪郎


在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的時候,當時李太后的態度其實很關鍵,而李太后此前已經將高拱解決掉了,她之所以會這麼做,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萬曆皇帝掌握實權,避免朝臣分了皇權,而且在李太后看來,無論是高拱還是其他臣子,都只是治理國家的一顆棋子,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任由他們越級,所以出於對皇權的保護,在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非但沒有阻止,還很支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除掉張居正後可以讓朝廷有一筆進賬

其實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階層在看待君臣關係時十分實際,如果大臣過於貪腐,就意味著他們手中所擁有鉅額財富,將這樣的大臣扳倒自然可以充盈國庫。而且在李太后的第二個兒子成婚的時候,當時李太后就曾經表示過,給兒子結婚用的珠寶不是很好找,還讓萬曆皇帝幫忙想辦法。當時萬曆皇帝藉著這個話頭就開始批評當朝的貪官,萬曆皇帝認為,就是因為有這些貪官在,所以導致珠寶等價格都不斷上漲,物價也受到了影響,期間萬曆皇帝還點名批評了張居正。隨後李太后就表示,將張居正抄家自然就有錢了,所以從這段對話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李太后對待張居正的態度。

2、 除掉張居正就可以除掉了朝政威脅

如果說張居正的貪汙腐敗是萬曆皇帝、李太后深惡痛絕的一點,也是除掉他的主要原因,而這背後更深一層的原因就是張居正已經威脅到了皇權,這是李太后絕對不能容許的。張居正當時對於朝政的干涉太多,而且隨著他在朝中的地位日漸提升,他居然開始有了不該有心思,據說當時有人給張居正送去了一副對聯,這幅對聯不一般,是由純金打造的,而且對聯的寓意就是暗指張居正有當天子的命,其實按照對聯的寓意來看,是應該送給皇帝的,可是張居正卻欣然接受了,可見張居正是有野心的,他的存在自然會威脅到朝政。

其實張居正在萬曆皇帝年幼時就一直教導他要做一個正直的帝王,當時張居正在萬曆皇帝和李太后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較崇高的,可是張居正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的同時,也讓張居正慢慢變得貪婪起來,除掉他也已經是勢在必行。


歷史課課代表


別胡謅八扯地為張居正和李太后辨白了,″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可不是妄言。張居正是個情聖,欲力超強,隆慶嗚呼時李太后二十剛過,這一對乾柴烈焰政治上相依為命,如果不弄出點感情上的才子佳人身心互補來,似乎有悖情理!

張居正晚年已經徹底把權力交給萬曆,他得痔瘡後被萬曆整得七葷八素,可見他對皇上已經構不成威脅,李太后沒由頭聯合兒子來整他。

萬曆整張居正,李太后當然心疼,也曾出頭責罵兒子,但被萬曆:"我早知道你們那襠事,只不過不挑破"的暗示給堵住了嘴,有口難言而已。畢竟這事如果公開,大明江山坍塌不說,當事人誰也好不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張居正無論從政治還是生活上一手帶大了萬曆,他能長大成人,全靠張.李.馮聯盟,可以說沒有張居正,就沒有萬曆。就這種關係,萬曆就算不感恩,也沒由頭恨張居正,而且恨到骨子裡去。但現實卻是:張居正死了不久,就被萬曆抄家鞭屍,而且累及家人一一這是多大的仇恨啊?

唯一原因,就是張李那襠事萬曆從小就知道,男孩,對這事往往特敏感,男人,最容不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人給自己的老爹戴綠帽子!


文刀沐子


慈聖皇太后李氏,是一個有心機、有能力、有眼光也知道隱忍的女性,也是明朝後期一位女性政治家。正是有了她對張居正的支持,張居正才有了進行改革的條件。

李太后據說名叫李綵鳳,原本只是裕王府上的一個宮女,只是在偶然的機會被裕王朱載垕臨幸,生下了一個兒子朱翊鈞,在朱載垕成為隆慶皇帝后,母以子貴,李綵鳳也被冊封為貴妃,並在兒子朱翊鈞繼位後被尊為皇太后。

(李太后與張居正)

朱翊鈞坐上帝位時,年僅十歲,正處在一個“主少國疑”的環境中。而太后李氏背後又沒有外戚撐腰,太后本人也不是一個善於弄權和治理國家的女人,所以她必須要找一個人來處理千頭萬緒的國事。


當時可以勝任的人有兩個,一是張居正,另一個是高拱。還有一個輔臣高儀只是名義上的閣臣,早被高拱排擠到一邊涼快去了,所以競爭只能在張居正和高拱之間展開。

隆慶在遺詔中告訴萬曆:“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的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怠荒,保守帝業”。

又要求三位輔臣要遵守祖制,保固皇圖,與司禮監太監馮保一起輔佐小皇帝。所以當時的政治局面是內閣和司禮監共同決定國家大事。

遺詔中並沒有提及李太后,也沒給她安排任何政治任務。所以說,這時的李太后僅僅是太后,隆慶是沒有想讓她干預國事的。

而司禮監的馮保與首輔高拱歷來有矛盾,在馮保將由秉筆太監升任掌印太監時,高拱就跳出來反對,先後保舉了陳洪和孟衝擔任掌印太監,所以馮保一直想扳倒高拱。

而身為次輔的張居正也清楚的知道,高拱不下臺,自己永無出頭之日,政治抱負也無從施展,所以張、馮二人很快結成了同盟,目標就是趕走高拱。

(張居正)

在後宮中,李太后對馮保是相當信任的,她對陳洪和孟衝事事逢迎隆慶皇帝,並引導皇帝天天淫樂早就不滿。

任何一個女人都無法忍受丈夫天天抱著別的年輕女子,所以她把這個賬算到了陳洪和孟衝頭上,對馮保卻是言聽計從。

高拱是個有能力的首輔,但有點不把太后放在眼裡,他反對馮保掌握大印,也是為了自己專權的方便。高拱想挑戰內監和內閣聯合掌權的體制,是李太后不能容忍的。


因為內監只是皇帝的奴才,他們代表的就是皇權,因此李太后會義無反顧的站在馮保及其盟友張居正一邊。

這場鬥爭的結果是,李太后以皇帝和兩宮太后的名義驅逐了高拱,這也是明代首例后妃違反不得干政的祖制。

不久後,高儀病死,朝廷事務完全落到了馮保和張居正手中,他們可以大刀闊斧的做他們想做的事了。

而李太后也被張居正以皇帝的名義尊為慈聖皇太后,同隆慶的皇后仁聖皇太后陳氏並駕齊驅。可以說,李太后和張居正實現了雙贏。

(張居正與馮保)

張居正幫助李太后實現了政治上的地位,同時又在生活上非常關心這個女人。李太后信佛,可是印佛經施捨需要大筆資金,按照規定這個錢國庫是不能出的。

張居正使用變通之法,將皇室的一些財產劃到李太后名下,解決了太后急需的資金問題,自此深得李太后的歡心。

李太后和張居正有一腿的事,在野史中都寫濫了。當時有一首童謠唱到:“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正是說張居正和李太后之間的曖昧關係。

張居正是個大帥哥,在原配顧氏去世後,與續娶的王氏感情並不好,所以年紀並不老的太后對張居正有點意思也是很正常的。

張居正也寫過一首詩祝賀太后生日,詩中寫道:“白燕飛,兩兩玉交輝,有時紅藥階前過,帶得清香拂繡闈”。

就連看到這首詩的戚繼光也認為張居正寫得太露骨了。

當然,張居正和李太后的曖昧關係,正史上是沒有的,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想像了。但李太后對張居正十分尊重,言聽計從,這是板上釘釘的事。

(李太后與馮保)

張居正改革,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李太后。是她將“大柄悉以委居正”,張居正擔任首輔十年,幾乎是“獨相”,其他的閣臣都是湊數的,朝廷大事都是張居正一言而決。

就連萬曆大婚後,按制應該親政,張居正也上表致仕,可是李太后以“內外一應政務,(萬曆)尚未能裁決”為由,仍然事事依賴張居正。

張居正的改革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沒有李太后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張居正在擔任首輔的十年中,也遇到過無數次彈劾,特別是他父親死後,張居正不去奔喪,而是以“奪情”的藉口賴在位置上不走,讓朝中官員十分不爽,彈劾的奏章也雪片一般飛到宮中。


這些人佔據道德高度,逼得張居正都要跪下了,是李太后在背後支持張的奪情起復,說:“先生一旦遠去,則數年啟沃之功盡棄之矣!先生何忍?”可以說,要不是李太后的支持,張居正的改革早就夭折了。

張居正去世僅僅六個月,萬曆就開展了對老師的清算。馮保被廢,張居正的一切榮譽被剝奪,家產被抄,甚至家屬被餓死,長子上吊自殺。他的新政許多被廢止,被罷免的官員重新起復,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精明的女人)

令人詫異的是,在為時一年多的倒張運動中,李太后居然一聲不吭,從沒有站出來幫張居正說一句話,這與她之前的表現大相徑庭,令人不解。


有人說是萬曆掌握了她和張居正之前姦情的第一手資料,所以萬曆報復張居正時,她沒臉出來幫老情人說話。這種說法雖然符合情理,但卻沒有任何根據,也不見任何記載,可信度不高。

我們分析李太后的行為,要考慮到她的立場。她之前支持張居正,目的是為了兒子的皇位穩固,皇權不失。

江山是朱家的江山,張居正也好,馮保也罷,只是打工仔,兒子坐穩江山後,她必然將兒子的利益放在首位。莫說張居正不一定是情人,就算是情人又如何?

秦宣太后不是為了兒子的江山,殺了幾十年的老情人義渠君麼?在政治面前,在利益面前,感情不值一提。

張居正已死,兒子需要靠打倒張居正樹立自己的威信,做母親的怎麼會不支持兒子,而去支持一個外人?

另外一個方面,張居正的改革也觸動了整個官僚集團的利益,李太后的孃家人也未能倖免。

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是個庸碌之人,他關心的是自家的榮華富貴,是想沾女兒的光,讓全族人過上好日子。可是張居正在時,並不買李偉的賬,所以張居正死後,李偉成為倒張最堅決的人之一。

而李太后也是封建貴族的代表,她必然要考慮這些宗室和貴族們的權益。如果一味打壓這些人,會影響兒子的統治穩固。

(小萬曆與兩宮太后)

從張居正本人來說,他的個性也太強了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點狂。

他曾說過:“吾非相,乃攝耳”。(我不是丞相,是攝政)

在許多大事上,張居正是乾綱獨斷的,甚至不用告訴小皇帝。

張居正本人的生活過得非常奢侈,他回鄉時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轎子,裡面有好幾個房間,可謂應有盡有,奢華之極。


而張居正每每在皇帝面前要求皇帝厲行節約,連過年組織一個飯局都要捱罵,所以張居正死後,別人將張居正的真實生活告訴萬曆時,萬曆開始不信,後來發現是真的,氣得臉都白了。

而李太后也認為張居正之前騙了她們母子,是個表裡不一的奸人,所以她也不願意為張居正出頭了。

萬曆親政後,李太后很快也露出了變通人的本性,也變得追求享受起來。她將父親由伯爵升為公爵,提高孃家人的待遇,又花費四十萬兩銀子大建慈寧宮,將主要精力放在享受生活上了,她也無暇顧及當年那個首輔冤還是不冤了。

參考資料:《明史》、高拱《病榻遺言》、《萬曆起居注》


剛日讀史


當時,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手中已經沒有權力了,說了不算。既然說了不算,如何出面阻止呢?而且當時李太后的耳目已經被萬曆皇帝切斷了,她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為了防止李太后干預清算張居正之事,萬曆肯定做好了方方面面的準備,第1個就是不讓他的母親李太后知道。



當張居正死的時候,萬曆皇帝已經掌權十幾年了,之所以之前不清算張居正,還是礙於張居正的威嚴和李太后的面子,而且當時他也沒想到去清算。因為當時朝堂上都是張居正的耳目。當時,張居正也以皇帝他爹自居,誰敢清算他啊?

那麼張居正死了以後,萬曆皇帝為什麼敢清算呢?主要是萬曆皇帝手裡有權了,他死了以後,大臣都不就怕他了,彈劾他的人也多了。關於他的信息渠道暢通了,知道了他更多的罪狀。而且最最關鍵的是張居正,李太后和馮保組成的制衡集團已經被打破了。

馮保是太監的頭,李太后是太后,後宮之首,張居正是內閣首輔,這是後權,宦權和相權進行聯合制衡,壓制住皇權的一種格局。



之後這種制衡失效,因為他們三人都不同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權力,特別是隨著張居正的去世,馮保也被萬曆趕出朝廷。所以李太后一人孤掌難鳴,再說她被奪權了,她沒有辦法,有心無力。在後宮做一個無奈的吃齋茹素,努力讓自己清心寡慾的邊緣人物。

不得不佩服李太后會調節心態,她的壽命比較長,她活到了69歲,在1614年去世,之後6年,萬曆也追隨他母親而逝。

關於張居正和李太后的傳說也比較多,二人關係曖昧,也有傳聞說還生了孩子。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作為女人,姿色可能這是最大的資本了。而且李太后長得還算比較漂亮,不然作為宮女,怎麼會得到皇上的恩寵呢?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也不少,秦始皇的母親和假太監嫪毐也生了兩個兒子,最後被秦始皇都摔死了。羋月為了兒子的江山也是和車渠國國王好了幾十年,之後設計把車渠國國王殺了。



當時,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還是個懵懂的少年,之所以萬曆之後能順利的親政,得益於李太后這個堅強的後盾。李太后本身作為一個宮女出身,自身能力也不強,不太懂政治,只好依靠太監和大臣,但是她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馭人有術。讓張居正和馮保都能忠心耿耿的為自己效力。

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不長時間,立即抄了張居正的家,推倒了他的墓碑,挖了他的墳。並且他的長子被逼自殺,其他的家眷被流放。而且在清算張居正的同時,萬曆還不解氣,也把馮保給流放。

作為一個兒子,如果聽到母親的風言風語,這應該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而這個源頭就在於張居正,所以萬曆不對張巨正恨之如骨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萬曆沒有做一下換位思考,如果不是他母親做出的犧牲,怎會有他後來的輝煌,可能他自己早就被收拾了。

而當時的張居正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只想到了眼前,估計沒有想到,以後有可能被萬曆秋後算賬。

有時候我們就是想當然的認為,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沒有看到本質。如果有權力能說了算,誰也想去說了算。為什麼張居正在死前沒有被清算呢?萬曆還是比較高明的,當然他覺得此時時機不成熟,雖然有勝算的把握,但是會掀起比較大的波瀾,對朝廷穩定不利,所以他在隱忍,在尋找時機。

其實縱觀一下歷史上,“主少國疑“,等少主長大後順利繼位的,都是在背後有一個默默支持的,有能力的女人,或者是他的母親,或者是他的奶奶。比如輔佐了兒子和孫子兩代的孝莊太后。

後來,20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牢牢控制著朝政,內部沒有出現什麼叛亂,所以他還是有兩下子的,不然也不會有“萬曆中興“的輝煌。


歷史漫談君


張居正是明代萬曆朝前十年政策的制定者和實際掌權者,這位明朝的首輔大臣憑藉著一己之力的改革,為日益衰落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積貧積弱的明朝因為他的改革又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可以說無論對明朝這個國家還是對於萬曆皇帝個人,張居正都是恩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死後不久卻遭到了清算,不但削奪了張居正的官爵,還對他實行抄家,甚至差點掘墓鞭屍。他的家人親屬,也全部流放到邊疆地區,這其中,不包括張居正年邁的老母親在內,很多都餓死在路上。張居正生前重用的那些官員,萬曆皇帝也都給予削職甚至問罪斬殺的處分。實際上在張居正掌權的十年間,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對於張居正還是非常尊重的,李太后稱呼張居正為“張先生”。那麼為何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時,李太后不出面阻攔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三個字:“沒必要”!

明穆宗隆慶皇帝駕崩時年僅三十六歲,當時的李貴妃才27歲,隨著李貴妃的兒子朱翊鈞登上皇位,李貴妃也得以母憑子貴,與明穆宗皇后陳氏並尊為皇太后。因為李太后守寡時非常年輕,而朝政的事情經常委以張居正,所以一些野史傳聞便說李太后與張居正關係曖昧,更有甚者竟然言之鑿鑿的稱李太后與張居正“有一腿”,甚至於萬曆帝之所以在張居正死後對其進行瘋狂的報復,都是以為張居正曾經睡了皇帝的親孃。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非常荒謬的。李太后雖然青年寡居,但是其並沒有與張居正發生不齒之事,這種事情也不可能發生,首先當時穆宗的正宮皇后陳太后尚在,李太后雖然與其並尊為太后,但古代嫡庶有別,若是李太后行為不軌,陳太后完全可以召集群臣當場賜死李太后,並且張居正身為臣子,也並不敢與當朝皇太后發生不倫之戀,位高權重的張居正,什麼樣的女子沒有呢?所以,張居正與李太后的緋聞純屬杜撰,不必相信。

雖然李太后與張居正沒有坊間野史傳聞的那些腌臢事,但是這位李太后對於張居正確實是非常不錯的,因為皇帝年幼,兩位太后又不懂得朝政事務,所以李太后便放手把權力交給張居正為首的輔臣,並且對他們非常信任,張居正的改革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放手去幹的,實際上如果沒有張居正十年改革積累下來的財富,恐怕後來萬曆皇帝想折騰也沒有本錢啊。

萬曆皇帝小時候非常頑皮,以至於李太后有時候都管不了他,但是萬曆皇帝卻非常害怕張居正,每次萬曆皇帝胡鬧時,李太后便用張居正嚇唬他,時間長了,在年幼的萬曆帝心裡,張居正成了一個陰影性的人物,這也為後來萬曆帝整肅張居正埋下了伏筆。

後來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時,張居正已經去世了,自己的兒子對於一個死人的清算,實在沒有必要出面阻止,萬曆皇帝清算去世的張居正,就如同漢朝時的漢宣帝在霍光去世後清算霍光一樣,這種事情雖然是一種洩私憤的報復行為,但是實際上是給活人看的,所以這種既得罪人又對自己沒好處的事情,李太后沒必要做。除此之外,李太后還深知,作為首輔的張居正掌控朝廷中樞那麼多年,無論如何,都有意無意的培植了一個忠於自己的勢力集團。而剛剛親政的萬曆皇帝要自己做主,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打擊這個勢力集團。只有把這個勢力集團打壓下去了,萬曆皇帝的皇位才不會受到影響。這也是李太后沉默的原因。


歷史微書


很多電視劇小說描繪李太后和張居正的關係,那簡直就是“單純的男女關係”。按這個邏輯,張居正有事,李太后無論如何都應該出面的。但是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竟然毫無動靜。不應該啊,畢竟“黑心宰相上過你的龍床啊”。


所以很容易得出個結論,“原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實際上萬歷初期的政治格局,從一開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為那是典型的“主少國疑”的時代。而宮廷之內,朝堂之上,充滿了野心家。

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個宮女。她入王府之時,裕王也不過是個坐冷板凳的王爺而已。而最終能夠最終成為聖母皇太后,是她畢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為她生了萬曆。所以萬曆是她唯一的資本。

亂世離人命,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之中,李太后實際上是根本沒有任何心思如談情說愛的,即便她仍處於應該談情說愛的年紀。

看看隆慶的正牌皇后陳皇后吧,你們可曾還記得此人?這個隆慶生前最愛的女人,隆慶時期,整個大明王朝最尊貴的皇后。到了萬曆年間,還有幾個人記得她呢?


在扳倒高拱之後,最終形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格局,那就是馮保、張居正、李太后這三角穩定的權力格局。

很多電視劇和小說把這三人之間的關係又描繪成穿一條褲子的關係。這其實又錯了。既然是權力鬥爭,那就是為了共同利益可以沆瀣一氣;為了個人利益又相互鬥爭、相互制約。

李太后是無法忘懷當年,那個聲音比雷聲都大的高拱是如何說“小皇帝怎麼能當家”的那副欺負孤兒寡母的那副德行的,但是高拱是壞人嗎?好像並不是。那個說話細聲柔氣的馮保,總是非常體貼關懷小萬曆,小萬曆稱呼他為“大伴”,大事小事恨不能鹹決於他,可是她是好人嗎?好像並不是。還有那個說話滴水不漏,總是面無表情,但是總能在最關鍵時刻拿處解決方案的張居正,亦正亦邪,總讓人捉摸不透。


而李太后能從一個宮女變成太后,就說明了她絕對不白給。她是一個非常睿智的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

張居正有經邦治國之才,那麼我將萬曆定位成小學徒,向你學習理政,將來做一代聖君。總有一天,小學徒會出師。但是在出師之前,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一定要約束好萬曆,千萬不能出一絲差錯。你要權力給你權力,你要名聲給你名聲。總之,在萬曆親政之前,你要啥我給啥,你要上龍床,便給你上龍床!

因為有司禮監和內閣這種權力制約的設置,李太后放心大膽地讓張居正如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其實這種平衡只維持到萬曆6年。

從萬曆元年(1573年)到萬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宮的這段日子,李太后對萬曆的管教相當嚴格。幾乎時刻關注萬曆的學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陪讀的媽媽們。萬曆有絲毫懈怠,便會被李太后責罰。史書中,關於李太后管教萬曆的例子不甚枚舉。因為李太后明白,在這種環境下,你沒有資格懈怠。你必須學會如何理政如何治國,如何用人,最終才能不受制於人。


萬曆6年(1578年),萬曆大婚,按照傳統,皇帝大婚後便可以親政了,也就是說輔政大臣此刻得歸政於萬曆了。而李太后則主動從乾清宮搬回慈寧宮。名義上,萬曆自己結婚了,李太后不適合再住乾清宮了。實際目的就是在做榜樣,歸政萬曆。然而張居正卻絲毫沒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沒有得到歸政的萬曆,開始懈怠,玩樂。李太后藉口萬曆割了一個小戲子頭髮的事情,揚言要廢了萬曆,結果張居正帶頭求情。李太后果真要廢了萬曆?你若真這麼想腦子就要糊了。她所做的,無非是不讓這句話從張居正口中說出來而已。

直到20歲萬曆要求親政,李太后破口大罵,30歲之前都不要想親政的事情,好好跟著張先生學習。這話又是說給張居正聽的。

但是同年張居正竟然莫名其妙死了,關於張居正的死因,史書上各種矛盾各種不一致。相對官方一點的說法,那是因為痔瘡死的;相對野史一點的,是海狗腎吃多了,馬上風死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別人”盼”死的呢?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萬曆前10年,創造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居功至偉!但是他嚴重地破壞了權力結構的平衡,而且非常不客氣地吹牛“吾非相,乃攝也!”這也是他身後的悲劇所在。

或許是李太后那種態度害了張居正,張居正竟然把一個女人的話信以為真了。抑或張居正看過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的下場以後,早就對自己的結局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才在生前如此地有恃無恐!

從萬曆親政後,對張居正表現出來的恨,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年幼時受張居正的壓抑究竟有多深。

而此刻的李太后是不會傻到再替張居正說話的。原因很簡單,現在掌握權柄的是自己的兒子萬曆,為了有這天,她已經說過多少違心的話了?



炒米視角


慈聖皇太后李氏,是一個有心機、有能力、有眼光也知道隱忍的女性,也是明朝後期一位女性政治家。正是有了她對張居正的支持,張居正才有了進行改革的條件。張居正是算是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他的出現也使岌岌可危的明朝出現了迴光返照的跡象.至於他為什麼死後遭到清算,主要是因為在他給明神宗做帝師的時候對他的這個皇帝學生管教相當嚴格,導致明神宗對他又敬又怕.而他獨攬大權20餘年,也得罪了不少權貴.他死後那些他得罪過的人為了報復,上書要求清算張居正,而是張居正的政敵清算張居正,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得罪了很多人,損壞了他們的利益,在張居正死後趁機報復,脅迫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進行迫害,在大臣的慫恿下,結束了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這也正中明神宗的下懷.在清算了張居正之後,明神宗便將他老師的教導放到一邊,開始了腐敗的統治,而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萬曆整張居正,李太后當然心疼,也曾出頭責罵兒子,但被萬曆:"我早知道你們那襠事,只不過不挑破"的暗示給堵住了嘴,有口難言而已。畢竟這事如果公開,大明江山坍塌不說,當事人誰也好不了。

張居正晚年已經徹底把權力交給萬曆,他得痔瘡後被萬曆整得七葷八素,可見他對皇上已經構不成威脅,李太后沒由頭聯合兒子來整他。萬曆整張居正,李太后當然心疼,也曾出頭責罵兒子,但被萬曆:"我早知道你們那襠事,只不過不挑破"的暗示給堵住了嘴,有口難言而已。畢竟這事如果公開,大明江山坍塌不說,當事人誰也好不了。

實際上萬歷初期的政治格局,從一開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為那是典型的“主少國疑”的時代。而宮廷之內,朝堂之上,充滿了野心家。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個宮女。她入王府之時,裕王也不過是個坐冷板凳的王爺而已。而最終能夠最終成為聖母皇太后,是她畢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為她生了萬曆。所以萬曆是她唯一的資本。

張居正有經邦治國之才,那麼我將萬曆定位成小學徒,向你學習理政,將來做一代聖君。總有一天,小學徒會出師。但是在出師之前,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一定要約束好萬曆,千萬不能出一絲差錯。你要權力給你權力,你要名聲給你名聲。總之,在萬曆親政之前,你要啥我給啥,你要上龍床,便給你上龍床!

此時萬曆皇帝已經親政,大權在握,對張居正的勢力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算,急於擺脫張居正的陰影。李太后雖貴為萬曆皇帝的母親,但畢竟還是女人,更礙於身份,且張居正已死,自然已經沒有必要去為其後人和馮寶說情。 而且,李太后和張居正也一直是一個政治團體。如果說萬曆皇帝恨張居正,心裡肯定也記恨著李太后。 其實李太后對萬曆皇帝的管束很嚴,她知道做皇帝不容易,必須把兒子培養好,於是全面開啟虎媽模式。 萬曆皇帝被搞到壓力山大,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天不亮都要起床,可能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可李太后要求萬曆必須做到。 有一次,皇帝喝了酒發瘋剪了一個小太監的頭髮,太后聞知此事,穿上布衣,褪下所有的首飾,宣告要到太廟廢黜萬曆皇帝,另立萬曆皇帝的弟弟朱翊鏐為皇帝。 萬曆得知此事,急得不得了,抱著媽媽的裙角求饒,最後總算是寫下了罪己詔,這件事才算完。


血祭軍鑑


萬曆荒唐,但大家也別覺得管教他的李太后就是什麼正經人,李太后和萬曆是一對垃圾母子。

  • 因此,一生為朝政殫精竭慮、極力推行各種改革的張居正,遭到萬曆清算時,沒有人幫他說話。

萬曆和李太后都清算了張居正。舉個例子:

萬曆是個嗜錢如命的人,所以在恩師去世後,就派人去張居正家抄家,想要大撈一筆。

這樣荒唐的行為,竟然得到了李太后的認可。不僅如此,李太后也準備從張居正那裡撈一筆。

根據《明史·馮保傳》的記載:

  • 時潞王將婚,所需珠寶未備,太后間以為言。帝曰:“年來無恥臣僚,盡貨以獻張、馮二家,其價驟貴。”太后曰:“已籍矣,必可得。”


原來,當時李太后的小兒子潞王即將成婚,她派人去抄家的目的,是要找尋上等珠寶給小兒子辦婚事。

由此可見,母子倆是垃圾到一塊去了。


事實上,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關係並不像大家相像的那樣和睦。

張居正約束小皇帝,李太后支持;但是如果觸及李太后,譬如勸諫她不要奢侈,這就是得罪她了。

  • 搞笑的是,民間後來還有傳言,說是“張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影射張居正和李太后有曖昧關係。

這真是冤枉死了。

我為張居正一大哭!

總而言之,這對垃圾母子對張居正的報復是毫無良心的。


HuiNanHistory


李太后是萬曆皇帝的生母。在萬曆初期,支持張居正改革,教育萬曆皇帝,在萬曆初年的政治生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萬曆皇帝長大後,張居正病死。萬曆皇帝覺得年少時期自己的成長經歷備受壓抑,開始清算張居正。

張家被抄家,家屬或被流放,或被充軍,慘不忍睹。張居正本人,也差點被開棺鞭屍。

目的這一切的李太后,對此沒有任何反應。令後人頗為費解。要知道,李太后和張居正的關係一直很和睦。

這一點有兩點原因。

一是李太后和張居正之間本來就有嫌隙。李太后的父親李偉是一個小市民,靠著女兒的地位封為伯爵,但不改貪財本性。李偉承接了一單軍需生意,為前線軍士製作禦寒的棉衣。為了貪財,李偉價值二十兩的棉衣壓縮成二兩銀子的劣質產品,導致士兵因為寒冷而被凍死。消息傳出,朝野震怒。張居正知道後,把問題踢給了李太后。李太后痛斥了父親一頓了事。但是李太后內心已經有所不滿,感覺自己顏面盡失。

二是張居正死後,李太后對朝政的影響力下降,也無心管理。李太后晚年最喜歡的事情是禮佛。她本身也不是一個貪權的人。萬曆親政後,李太后基本上退居後宮,不問政事。萬曆清算張居正時,李太后曾經倚重的大太監馮保也被貶到南京,遠離權力中心。內廷和外廷,李太后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代言人。

所以,李太后對張居正的身後遭遇,基本上處於沒有插手的狀態。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猜測,李太后明面上沒有什麼行動,可能暗地裡也想了一些辦法。張居正八十的老母,在抄家後,特意留下幾十畝良田,給她養老。後來對張居正家的破壞,在經歷最殘酷的階段後,也漸漸終止。


熊沾沾


李太后是明神宗的親生母親,屬於明朝歷史上較有作為的太后之一,其與張居正是政治盟友,甚至在野史上還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而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清算張居正,並不是李太后不想出面阻止,而是李太后已經死了,無法出面阻止了。李太后死於萬曆六年(1578),此時張居正的宰輔地位根本沒有動搖,而是時隔四年後的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後,神宗皇帝才開始對其清算。

政治有仁義,到頭還是交易

先帝明穆宗原本有兩個寵妃一個是正宮陳氏,一個是太子朱翊鈞(萬曆皇帝)的生母李氏。明穆宗駕崩,神宗登基後,以太監馮保為首的後宮為了討好新皇帝,通過各種方式暗地裡向張居正傳達兩後並立的意思。張居正是什麼人,捕捉到這個信息後,趕緊在朝會上提建議,加封李氏為皇太后,後宮由正偏房走向兩房並立的局面。

政治方面,之所以張居正和李太后能夠走到一起,純粹是出於政治交易。當年作為先帝明穆宗的幾大託孤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高拱不是李太后的人,李太后也對高拱有著一大堆意見,相對而言張居正就顯得懂事乖巧許多,至少張李二人相處時,還是有很多政治共識。

這種政治共識的基礎是權力來源不正,李太后的後位本身就來得不正,雖然她是皇帝的生母,但不是正宮,張居正作為託孤大臣之一,但不是首輔。兩人出於對權力的相互成就才走到一起,而且也達到彼此共同的期望。二人走向權力的過程都是通過非正常手段,但不可否認合作推行的萬曆中興,卻是給明朝帶來一次全方位的振興。

據史學家統計,張居正變法中的"一條鞭法"改變明朝困擾多年的財政危機,徹底清查出民間私有土地的畝數,朝廷國庫逐年增加,最多是達到一千三百萬石。同時興修水利、整頓吏治、鞏固邊防軍事等諸多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

張居正也因此順利坐上首輔大臣的座位,但接下來張居正才發現首輔做起來實在艱辛,一方面要打理朝政,一方面還要做太子老師。

願望莫過張老師,只為李後背黑鍋

張居正可能是歷史上最冤枉無奈的老師沒有之一,張居正給皇帝朱翊鈞當老師期間,真是頭都大了。皇太后李氏是個嚴格教子且又教子無方的母親,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嚇。

有一次,明神宗在宮裡開宴會,喝得稍微有點高,就讓近侍們唱歌聽。近侍說自己不會唱,明神宗一聽火冒三丈,拔劍就要殺近侍,幸虧左右攔住。此事傳到李太后耳朵裡,李太后命人把神宗皇帝喊來,一頓訓斥,細數他幾十條過錯。

母親教育兒子從來都有,可是李太后居然迫使明神宗下罪己詔。罪己詔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下的,皇帝得犯下很大的政治失誤才會向天下人低頭認錯,也等於是讓天子向臣民們作檢討。如此一來,神宗皇帝感覺自己顏面掃地,但懼怕於母后的威嚴不得不下罪己詔。

更為可笑的是,野史傳聞神宗皇帝少年時期,開始對兩性有些好奇,進而臨幸一個宮女。這事又被李太后知道,後宮一時炸開鍋。李太后可能是情緒太過激動,居然對神宗皇帝說,你如果不聽話,就讓張居正一班朝臣廢掉你。李太后雖然處於愛子心切的角度,但是這句話一旦說出,無異於將張居正等人推向君臣矛盾的頂尖。李太后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神宗皇帝自然無可奈何,但是張居正是臣子,神宗皇帝就會覺得自己一個君王,每天都要活在被一幫大臣說廢就廢的危險中。所以,明神宗對張居正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仰仗、恐懼、厭惡、憎恨、感恩等等,可謂是百感交集,任何矛盾的積蓄始終都會有一個限度,隨著時間的增長,君臣之間越來越接近矛盾的爆發點。

人死清算,可悲可嘆

這種矛盾的心裡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神宗皇帝一直沒有發作。直到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終於在朝中異己者挑唆下,明神宗帶人直接把張居正家抄了底朝天,居然查出黃金萬兩,白銀十多萬兩,萬曆皇帝面對恩師張居正如此龐大的財產,腦海裡又浮想起恩師生前對自己諄諄教誨要做一個勤儉節約、愛民如子的皇帝,一時悲憤之餘削去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名分。

張居正屬於明朝期間知識分子的縮影,教條頑固、倔強不知變通的性格在其仕途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所謂死後抄家家產龐大,我們暫且不說,畢竟這些都是張居正的政敵所撰寫,其中的真實與否,已經無從考究,單純拿他和李太后主張的改革來說,雖然沒有被貫徹至終,但也為明朝神宗執政期間帶來短暫的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