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正義》

《陰符經》相傳為黃帝所作,或稱《黃帝陰符經》,其實際的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已有不少考證論辯的專著,如王明反駁幾種舊說,否定黃帝或商未、週末等時期之說,也指出非北魏寇謙之與唐代李筌的作品,大約成書於六世紀中晚期之際,為北朝久經世變的隱者所著 。龔鵬程否定李筌著作之說,斷定非周秦舊籍,也排斥為南朝楊許輩或北朝寇謙之輩等著述之說,指出在唐朝以前即已成書 。李大華認為《陰符經》的成書當在東漢以後,運作於南北朝時期,秘密流傳於隋、初唐、中唐等時期,自李筌始公開流佈 。蕭登福則有不同的考證結論,認為此書代有沿承,應是先秦舊籍,是無可懷疑,其中容有後來增篡者,但無損於其為先秦舊典 。

不管此書著作於何時,真正廣為流行是唐代中期以後,從此有不少的註疏文本,來詮釋與發揮其經義,成為道教重要的經典,此經也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宋代朱熹與明代焦竑等都曾批註過此經。此經雖僅有四百字,言簡意賅,其抽象性的觀念有著寬廣的義理涵蓋面,可以從不同時代的思想潮流進行多元的詮釋。從唐代進入到宋代道教的內養理論有著更進一步的積極發展,內丹學說逐漸體系性的發展,對《陰符經》的詮釋,更重視「天機」宇宙論與人心結合的生命實踐,肯定以「人」主體操作為核心的創生價值 。尤其是到了北宋時代在官方儒釋道並尊的格局下,道教隨之復興與發展,廣設宮觀與齋醮祭祀,以及禮遇道士與招徠隱逸,還設立道學制度,提倡學習道經。此時《陰符經》頗受重視,當時道士注此經者,以蹇昌辰較有代表 。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黃帝陰符經正義》


《正統道藏》收入有《黃帝陰符經解》 ,其下標有「同知建隆觀事賜紫道士保寧大師臣蹇晨解」,但是在序末題為「蹇昌辰謹序」,宋代鄭樵《通志略?藝文略》收錄此書題為「蹇昌辰注」。有可能「蹇晨」為「蹇昌辰」的筆誤,或者也可能名「晨」,字「昌辰」。由於此人生平資料闕如,已難考證。建隆觀是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年間重修開封太清觀而得名,是京城由國家修建的宮觀,納入官方的祭祀體系之中,沿襲了唐、五代以來的道官制度,「同知建隆觀事」是指蹇昌辰是建隆觀的知事,是管理宮觀事務的道官。「賜紫道士」是指由皇帝賜紫服的道士,「保寧大師」是由朝廷所封的師號,根據李攸的《宋朝事實?道釋》的記載在當時皇帝的道士師號確實有「保寧」,其排行是位於倒數,出現的年代較晚。真宗在大中祥符年間經常賜道士師號與紫衣,大約可以推知蹇昌辰為真宗之後被禮遇的道士。

蹇昌辰應是一個學術涵養有限的道士,缺乏對儒釋道三教義理的嚴謹分疏,是採用雜揉的方式混在一起隨意解說,是較貼近於民間傳教的通俗說法,其關注的重點不在於思想的理論建構,著重在生命養生的具體修煉上,是以天人感應神學為基礎,肯定人身合道的天賦本能,強調經由心性的修持就可以達到天人交感的境界。認為個體的生死是自然的現象,是天地運行的必然之理,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人道法則,解決之道在於從人道提升到得道成真的仙道,超脫出色身形骸的生死限制。本文從「人身即天道」、「生死即自然」、「修身即神道」等三個面向,探討蹇昌辰如何經由《陰符經》來開示人身成道的修持法門。《陰符經》的主要內容,就在於肯定人相應天地鬼神的機權與妙用,其主要的方法在於「陰陽相勝之術」,即人身要經由修道契入到陰陽的消長變化與生克法則之中,使生命能順乎萬物變化的常數,即「賊命之機」,所謂「賊命」,是從有限的人身提升到無限的仙道。

道教的各種人身煉養的法門,主要是著重在與陰陽的相互鍛鍊與融合上,追求人身與陰陽的辨證統一,合乎宇宙根本規律的道 。蹇昌辰對天地的常數,似乎偏愛陰陽,罕言五行,或者是以陰陽來涵蓋五行,認為陰陽是宇宙所有常數的根基,是修身的根本要訣所在,如續曰:

進退用其爻,動靜合其卦,故離得陽以兆形,坎得陰以成體。是之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則陰符妙義,非高真上仙之資,其孰能與於此玩之者,可以心知,不可言告,故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是矣。

或許蹇昌辰是以《周易》的卦爻之理來詮釋《陰符經》,故較偏向於陰陽學說,如「進退」、「動靜」等都是源自於陰陽的二元作用,是以陰陽來解說卦象變動的常數法則,比如從離卦與坎卦中爻的陰陽變動,得出「離得陽以兆形」與「坎得陰以成體」,即從爻的進退與動靜,造成離卦與坎卦變成了全陽的乾卦與全陰的坤卦,此即人身修道的常數,要轉化為全陽之體與全陰之體,方能達到「高真上仙之資」。人身從坎離轉為乾坤,符合「一陰一陽之論道」的原理,將人心昇華為道心,故能「繼之者善也」與「成之者性也」,是指人身在陰陽合德與剛柔有體的運作過程中,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進而能繼善成性,成就至善心性。蹇昌辰認為《陰符經》的妙義,就在於「可以心知」的陰陽常數上,是經由人身的修道來契合陰陽生生不已的造化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