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唐朝鄭浣憑一張餅斷定侄孫無法成為好官


見微知著,唐朝鄭浣憑一張餅斷定侄孫無法成為好官

鄭浣,本名涵,又名澣[huàn],河南滎陽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一年(公元776年),唐代宰相鄭餘慶之子。

貞元十年(794年)考取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後歷任集賢院修撰、右補闕、起居舍人、考功員外郎、河南尹等官職。

唐敬宗在位時期,鄭浣歷任國子監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官職。

寶曆二年(826年),唐文宗即位,鄭浣升任翰林侍講學士,奉旨編撰《經史要錄》,留有文稿三十卷。

大和二年(828年),鄭浣升任禮部侍郎,不久遷任兵部侍郎,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奉詔回京任職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未能赴任而病逝,享年五十三歲。

鄭浣受父親影響,為人節儉,看不慣奢侈浪費行為。

鄭浣的父親鄭餘慶德高望重,崇尚節儉,為官清廉,以敢於直言進諫聞名朝野,“尤以清儉為時所稱”。

見微知著,唐朝鄭浣憑一張餅斷定侄孫無法成為好官

《太平廣記》記載:有一天,已經退休的鄭餘慶宴請屬下比較親近的官員,一向節儉的宰相請客可是個稀罕事兒,“眾皆驚”,大家感到很奇怪。

官員們敬重有威望的老上司,凌晨就來到府上,等到太陽都老高了,鄭餘慶才出來接待客人,老鄭和客人侃侃而談,聊了很長時間,大家都餓了。

鄭餘慶吩咐僕人說:“處分廚家,爛蒸去毛,莫拗折項。”

——叮囑廚師,一定要去毛蒸爛一些,千萬不要弄斷脖子。

眾官員心中暗喜,哈喇子都快流出來了,大家相顧微笑,心領神會,甭問了,這一定是蒸鴨子或者小雞、大鵝啊!

見微知著,唐朝鄭浣憑一張餅斷定侄孫無法成為好官

等了半天,飯菜終於做好了,僕人擺放好碗筷餐具,端來鮮香的醬醋,又過了好一會兒,主食和菜餚才端上桌,客人們傻眼了,原來是每人一碗米飯,一隻蒸葫蘆。

見老鄭吃得格外香甜,這些吃慣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眾官員只好硬著頭皮,勉強把米飯就著葫蘆吃了下去。

有其父必有其子,鄭浣在父親的教誨之下,一向以“儉素自居”。

晚唐官員、學者高彥休在《唐闕史》一書中記載:“尹河南日,有從父昆弟之孫自覃懷來謁者,力農自贍,未嘗干謁……”

鄭浣升任河南尹的那天,叔叔家有個堂兄弟的孫子自覃懷(今屬河南沁陽)來投奔他。

這人論輩分是鄭浣的侄孫,從來沒到鄭府拜謁,一直在鄉下務農,沒見過啥世面,也不懂得交往的禮數,舉止粗魯,穿著土裡土氣早就過時的粗布衣裳。

見微知著,唐朝鄭浣憑一張餅斷定侄孫無法成為好官

鄭浣的兒子、侄子和僕人等很多人都嘲笑此人,唯獨鄭浣可憐侄孫,問他來是不是有所求。

鄭浣侄孫說:“某為本邑,以民侍之久矣,思得承乏一尉,乃錦遊鄉裡也。”

——我一直在老家,做平民百姓很久了,爺爺如今做了高官,我希望能當個縣尉,將來可以衣錦還鄉。

鄭浣做官重視清廉名聲,以他的威望,給郡守寫一封信,就如同胳膊指使手指一樣簡單。

鄭浣答應給侄孫寫信舉薦,臨行前,找來侄子、外甥,大家吃頓飯為他踐行。

見微知著,唐朝鄭浣憑一張餅斷定侄孫無法成為好官

宴席上,有一道蒸餅,鄭浣的侄孫吃餅的時候,扒掉外面的一層硬皮扔掉,只吃裡面軟嫩的部分。

鄭浣很生氣,對侄孫說:“皮之與中,何以異也……”

皮和瓤有區別嗎?你怎能如此輕浮奢侈浪費?應當保持淳樸的習慣才是。我可憐你穿著破衣裳,以為你能知道稼穡艱辛,沒想到你還沒等富貴發達,舉止輕浮就已經超過了五侯之家的紈絝子弟!

鄭浣撿起侄孫扔棄的餅皮,侄孫驚慌失措,端起盤子。

鄭浣把餅皮都吃了,而後起身送侄孫回客房,贈送五匹縑帛,把侄孫打發回老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