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在我國曆史上,建碑紀念先人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做法,我國有關碑的文化源遠流長,還有不少史料、文化和故事都是由石碑流傳下來的。按說像石碑這樣的事物建設上是不會有什麼意外的,畢竟她的意義和作用擺在那裡,然而古代的時候還真有那麼一次,一個碑建了一半就廢了,而且這個碑還“廢”出了名,成了如今著名的旅遊勝地,你能想象嗎?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陽山碑俯拍,碑首和碑身在我國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西北側的陽山南坡,有這樣一個明代巨大的“爛尾”工程:陽山碑材,當地人稱之為“孝陵碑材”。石碑一般由碑座、碑身、碑首(碑額)三部分組成,是從山體上整塊開鑿出來,運輸到目的地經過雕刻後,再組裝豎立起來。而所謂的“碑材”,就是未完工的石碑石材。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民國時期陽山碑材老照片這張民國時期拍攝的照片可以同時看到碑座(近處)、碑首和碑身(右上角)陽山碑材有多大呢?我們通過下面的數字看一下: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9千噸;碑首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三萬餘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民國時期陽山碑材老照片左側碑首右側碑身,碑身橫在山裡,側面可以跑汽車。孝陵碑材,從字面上看應該是為朱元璋的孝陵建造的,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明史》中卻並無一字提起,因為它建到一半就廢掉了。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民國老照片:碑首那麼,陽山碑材是誰發起建造的呢?青龍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萬丈。兩頭未截空中央,旁有贔屓形更大。直斬奇峰為一坐,欲負不負身尚臥。高皇開創氣概雄,欲移此碑陵寢中。大書公德高祖宗,壓倒唐漢驚羲農。碑如長劍青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這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所作《洪武大石碑歌》中的著名詩句,袁枚認為“洪武大石”是朱元璋為自己陵寢建造的,但這與朱元璋節儉的性格不符,歷史上也沒有相關記載。經過努力,專家找到了一篇明永樂年間大臣胡廣的遊記——《遊陽山本業寺記》,遊記中記載:永樂三年秋,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東北之陽山,得良材焉。……特命翰林臣往觀。於是學士解公縉,侍講金公幼孜,暨廣偕往。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這一年的秋天,因為要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修建石碑,胡廣奉命和另外兩位大臣解縉、金幼孜前往南京郊外的陽山,察看在那裡進行的碑材鑿刻工程。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現在的碑首這種體量的石碑,一般是作為帝陵的神功聖德碑使用,但是,這塊巨大的石碑並沒有出現在朱元璋的明孝陵內,如今明孝陵方城內的神功聖德碑,體量比陽山碑材小得多。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直到1402年被其叔父朱棣推翻,短短四年時間,戰火不斷,建文帝沒有精力和時間為祖父朱元璋建造神功聖德碑。在佔領了南京之後,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明孝陵。在父親朱元璋的墓前,朱棣哭訴自己的不得已,為自己推翻侄兒的行為進行辯護,並很快下令,要為父親樹立一塊巨大的神功聖德碑,以完成明孝陵的全部工程。

朱棣對於朱棣而言,這是一個最好不過的機會,那塊高高豎起的石碑,將向天下的臣民充分顯示自己的孝心,也宣示著新任天子的威嚴和至高無上,是爭取正統話語權的第一步。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老照片:左側碑身,右側碑首1405年,朱棣下令徵集全國數萬工匠,前往六朝時期就已開鑿的陽山古採石場,利用其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鑿石制碑。為趕工期,工匠們被要求風雨無阻、日夜施工,並每人每天向監工交驗鑿下的石碴三鬥三升,13個月的辛勞開鑿,因累死、病死、摔死以及完不成任務被處死的工匠多達三千餘人,屍體則被隨意埋在附近的墳墓群裡,今日陽山“墳頭村”的村名即由此而來。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同樣角度:左側碑身,右側碑首奇怪的是,這項由皇帝親自下詔,興師動眾、規模宏大、勞民傷財的工程,卻在基本成型後被廢棄,成為明代最大的“爛尾”工程,最終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小得多的神功聖德碑矗立在明孝陵。關於這石材又為何廢棄不用,有兩個流傳較廣的說法:一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一說南京地理與氣候所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箇中緣由,無人知曉,依舊是歷史上的一個謎......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明孝陵神功聖德碑,通高10.86米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已經是南京地區最大的碑刻了,方城現已加了屋頂,看不到陽光了不過,以現代眼光考量,這場工程註定是要爛尾的,單體1.6萬噸的重量,且不說能否運送到明孝陵,即便到了明孝陵,三塊碑體78米的高度,3萬多噸的重量,根本無法豎立起來。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碑座傾斜開鑿,便於運輸600年前的明代人做不到,現代人也做不到。以朱棣之精明,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可能他需要的是建造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朱棣身為一個王爺,通過造反搶奪了自己侄子的天下。雖然最終坐上了皇位,但他知道他的地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心虛,借這樣一座當世最浩大的工程來穩定政局,轉移注意力。

明朝不為人知的爛尾工程,卻在明史上隻字未提,廢棄原因依然是謎

在朱棣達到自己的目的後,這座世界上最大石碑的建設工作也不了了之。幾百年後,這座“爛尾工程”已經成了當地的著名旅遊景點,人們依稀可以從這石碑碑材的痕跡上了解到這石碑背後的那一幕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