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信息技術全面滲透,未來防控管理全面現代化

3月6日傍晚,工業和信息化部放出一條消息,“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在全國上線了。

這是在工信部授意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推出的小程序,全國16億手機用戶可免費查詢包括國際行程在內的,過去14天停留4小時以上的到訪地,並獲得綠色或紅色通行卡。

當疫情防控下沉到社區,從高大上的AI、大數據,到簡單快捷的小程序,各種信息技術正全面緩解社區的壓力。

社區是疫情防控承壓閥門

所有的服務和重大事件的防控都在基層、在社區,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唐燕副教授所言:“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當前,如果說醫院是抗戰的第一戰線,作為基層治理單元的社區可謂是抗戰的第二戰線。社區這條戰線看似後方,在一些地方甚至看不見什麼激烈的硝煙,卻是長期持久助力疫情緩解直至解除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政部辦公廳、中央網信辦秘書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近日聯合印發《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指引》,要求各地推進社區防控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減輕城鄉社區工作者工作壓力。

智慧城市邊界越來越清晰

城市治理對應著社區,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則體現於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疫情讓全社會認識到智慧城市的重要性。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開放且複雜的巨系統,通過此次疫情防控對人流、物流、信息流、跨部門業務管控等智慧城市諸多典型場景的演練,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AI、地理信息等信息技術充分展現出對城市運行與指揮調度、應急管理、輔助決策的強大支撐能力。

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在這個幾乎人人有手機的時代,在疫情防控的“網格化”措施管控中,通過網絡運營商就可以追蹤手機接入基站的數據畫出一個人的大致交通痕跡,隱瞞不報的情況不應出現。

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在抗擊疫情中提供了多方面支持,顯示出基礎數據平臺建設、大型工程系統支撐、跨技術融合解決場景等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