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發朦“凍”態各不相同,都能放心吃嗎?

每逢冬季溫度降低時,家裡的食用油就來“凍”態了:有的出現絮狀物,有的出現一些顆粒,有的變成了固態的白色膏狀,要倒出來都有困難;不禁懷疑是不是買到了有質量問題的油。

植物油發朦“凍”態各不相同,都能放心吃嗎?

實際上,大可不必擔心!如同水在0攝氏度下會結成冰一樣,這些都是食用油在低溫下出現的物理現象,並不會影響或改變油的品質,不影響食用。

你知道嗎?食用油從澄清透明轉為發朦、結晶甚至凍結,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食用油主要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結合形成的甘油三酯,不同的油組成結構不同,如果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越高,低溫條件下就越容易發朦、結凍。

植物油發朦“凍”態各不相同,都能放心吃嗎?

動物油的飽和脂肪相對來說更高,家庭中燉的肉類,放涼後表面就會凝結,就是這個原因。

日常的植物油中,稻米油、花生油比較容易發朦,而菜籽油最抗凍。

其次,食用油中含有其它微量成分,如蠟質、谷維素、植物甾醇等,這些成分在較低溫度下會緩慢結晶析出,影響油品的透明度,使油品出現發朦現象,甚至出現絮凝狀沉澱物。

蠟質是植物天然成分,對人體無害;而谷維素、植物甾醇等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營養素。

通常情況下:

棕櫚油、花生油、棉籽油等在冬季會發生結晶析出或完全凍結;

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一般在室溫4-10℃時,不會發朦;但如果在更低溫度條件下長期存放,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也會出現發朦或凝固現象。

對於食用植物調和油,如果配方中有容易凝固的植物油,如花生油、棕櫚油、棉籽油,那麼這種調和油在溫度較低時就容易出現發朦、結晶或凍結現象。

另外,影響食用油發朦、結凍的因素還有原料產地、品種、加工工藝及儲存環境、存放時間等。

幾個常見問題:

問題一為什麼有的油發朦,有的油呈現棉絮狀,有的出現顆粒狀,有的又是沉澱呢?


植物油發朦“凍”態各不相同,都能放心吃嗎?


低溫下,食用油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凍”態,是因為影響油脂結晶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

油種不同、結晶物質不同、降溫速度不同、環境溫度不同、油脂受到的震盪程度不同等,從而造成的晶體大小、結構不同。這種外觀的變化只表明油脂結晶的程度,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如菜油、花生油、調和油在溫度<10℃靜置的情況下,會呈現發朦現象。如溫度繼續下降,靜置時間更長,則調和油、花生油中的晶體會慢慢變大呈現混濁及沉澱現象。

豆油在0℃下靜置超過30小時,就會出現結凍現象,如降溫過程反覆且有一定震盪時,也會出現沉澱現象。結凍後的豆油如溫度回升,會逐漸融化成顆粒狀晶體。

問題二、為什麼同樣是豆油,有的已經結凍而有的還沒有呢?


植物油發朦“凍”態各不相同,都能放心吃嗎?

油脂發朦結凍是液態向固態變化的結晶過程。同樣是豆油,因為產地不同,脂肪酸組成、分子結構存在較大的差別,在結晶過程中,有的易形成晶核,結晶速度快;而有的則不易形成晶核,結晶速度慢。

不同品牌的豆油,精煉程度、加工工藝、儲存環境各不相同,這些差別直接影響了結晶的速度和晶體的大小,從而導致即便是同一種油,抗凍性也會有所不同。

問題三:為什麼同一生產日期同一箱油中,有的已經發朦結凍了,而有的還沒有呢?


植物油發朦“凍”態各不相同,都能放心吃嗎?

油脂結晶過程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肉眼看上去相同的兩桶油,因為成分細小差異、無法控制和記錄的環境因素等,可能出現不同狀態。

例如將相同的兩瓶水放入冰箱冷凍,在較短的結晶瞬間,兩瓶水的結晶速率也不是一模一樣。

同批次食用油產品結晶過程也會產生差異,有的會先發朦結凍,而有的會遲一些。如果持續地、長時間地將植物油儲存於特定低溫下,最終都會發朦,並不是越早發朦的油質量越差。

總之,低溫下食用油發朦凝固是正常的物理現象,其本身品質、成分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味道也不會改變。只要適當溫熱,食用油會自然融化,恢復成液態,可以放心食用。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