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21世紀商業評論》執行主編吳伯凡說過他的一個經歷:

他研究所畢業的時候去找工作,那天要跑5家單位面試。中午的時候,飯也來不及吃,忙著坐公交趕去面試。

等車的時候突然下起了雨,這時候過來了一位老太太,穿的衣服很破,頭髮亂糟糟的,手裡還拿著一個空的啤酒瓶。

老太太走到吳伯凡面前,用他聽不懂的話跟他連說帶比劃了好久。

吳伯凡以為他是來要錢的,當時雖然沒有發作出來,但心裡很牴觸,很厭惡。

老太太看他沒反應,就無奈的搖搖頭走了。

當老太太走了後,吳伯凡才突然意識到,他並不是來要錢的,她應該是想告訴自己,公交車已經不在這裡停了。

想到這裡,吳伯凡內心充滿了歉意。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在這個故事裡,老太太沒能說服吳伯凡的原因有幾個:一是言語不通,二是衣衫襤褸,三是吳伯凡當時的心情很低落。

其中外貌因素佔了主要部分,它讓吳伯凡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是一個乞丐,使他的“預期心理”出現了偏差從而產生了牴觸情緒。

那麼什麼是“預期效應”?“預期效應”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瞭解一下。

01 什麼是預期效應?預期效應的科學依據

預期效應源於心理學家廷波克1928年對猴子做實驗。

指的是:我們的行為不是受行為的直接結果的影響,而是受預期行為將會帶來什麼結果所支配

預期效應對自己、對他人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對自身的影響,可以這樣來理解:

學霸之所以能成為學霸,首先是自己想成為學霸,然後才會按照學霸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最終才能成為學霸

也就是說,不但要敢想,還要敢幹才行

對此,美國著名社會網絡學家巴拉巴西,對報考過哈佛這類名校的學生做過一個追蹤調查。

調查發現,那些報考了名校,但沒被錄取的學生,他們今後的發展並不比那些被錄取了的學生差。

但有一個重要前提是:他們必須報考過名校,擁有上名校的野心

這個野心對他們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

上面說的是“預期效益”對個人自身的影響,下面再來看看“預期效益”對他人的影響

我們還是通過一個實驗說起。

這個實驗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最具影響力的說服力大師凱文·霍根,在《槓桿說服力》一書中提到的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實驗選取了51名男性和51名女性,男性和女性彼此都沒見過面。

實驗的內容是在雙方不見面的情況下,僅通過打電話交流後,說出對彼此的印象。

在打電話之前,實驗人員會向男性隨機出示一張女性的照片,告訴他們照片上的人就是將要和他通話的那個人。但實際上,出示的照片並不是電話那頭的人。

實驗結果顯示:當男性看到美女照片時,他們會覺得和自己打電話的人開朗、大方、幽默;

而如果看到的是相貌平平的照片時,他們會覺得電話那頭的女性是一個古板、笨拙,甚至是有點社交障礙的人。

這是實驗的第一個結論:一個人的顏值,會影響我們的心理預期。也就是說以貌取人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個實驗還有更深一層的結論

當女性受試者被問到對男方的印象時,那些被男方認為很漂亮的女性(其實不一定,因為男方看到的照片是假的),由於男方在通話中表露出來的積極態度,使得女方對男方的印象也很好。要知道,在實驗中,女方並沒有看到男方的照片。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這個結論的邏輯是:首先我覺得你很好,那我說話的語氣和內容大概率就是積極正面的。

當你接收到我的正面的、積極的反饋後,大概率也會給我一個正反饋,這樣雙方的交流就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之中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請求是被接受還是被拒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這個事物的預期。佛家講“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根據這個實驗,凱文·霍根博士針對如何說服他人,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 第一,在說服別人之前,我們自己必須認可這件事;
  • 第二,基於我們自己認可的事情,我們才能充滿自信地建立“心理預期”;
  • 第三,別人首先是被我們的自信感染,進而覺得我們提出的“心理預期”是有可能實現的,最終才有可能被說服。

02 對自己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並真誠地與對方交流

在說服別人之前,我們自己要為自己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預期,對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

惟其如此,當我們把信息傳遞給對方的時候,對方才能感受到我們的這種信心,才有可能接受它。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對於我們要說服對方去做的事情本身,應該是真實的、可行的。否則,我們的說服就成了趙本山在《賣柺》中演的那個大忽悠了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比如你要讓對方支持你做一個項目,必須以真誠的態度去和對方交流,並且毫無保留地告知這個項目的相關信息,對方參考決策。

當對方通過你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斷,同意你的請求時,對方會認為他之所以同意和你合作,是他自己的決定,而不是被你說服的。

正如著名辯手黃執中所說:“沒有人喜歡被說服,因為如果他被說服的話,也就意味著他輸了。”

同樣,我們之所以去說服別人,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為了純粹的“說服”,而是為了“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code>如何建立心理預期/<code>

針對如何建立良好的心理預期,凱文·霍根博士給出了以下2點建議:

(1)用紙筆記錄下那些,與你的預期不符合的事情,儘量多記錄一些細節,持續一週;

(2)在接下來的一週裡,你需要把你想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同樣把細節記錄下來。

比如你下週要去向一位客戶介紹你的方案,那麼你需要把衣著、開場白、項目涉及到的各個關鍵點都詳細記錄下來,在頭腦中把各個細節進行推演。

並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不斷重複這個推演,讓每一個環節都像電影的特寫鏡頭一樣在頭腦中呈現出來。

當你達到這種狀態時,就會發展出一種自我確信的能力。而這種自信能力,能使你在和客戶交談的過程中,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自信與專業,才有可能贊同你的提議,提升你拿下項目的成功率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我國游泳世界冠軍莊泳在訓練時也會用到類似的方法,他說

我有時候會在腦子裡訓練,例如想象自己拿到冠軍時的場景、節奏和動作。如果比賽的時候我能夠找到這種感覺,成績就會很好。

03 說服的最高境界是把“他們”變為“我們”中的一員

前面說了那麼多,你一定發現了在說服的過程中始終存在兩個群體:“我們”和“他們”

我們和他們之間,天然存在著一條界限、一種防禦心態。要想成功說服對方,最有效的方式是把我們和他們都變成“我們”。

因此,我們在說服對方的時候,需要努力去營造一種共同的認同感。

只有當被說服的人對我們有了認同感之後,他才會認為:他答應按我們的建議去做,不是因為被說服了,而是因為我們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

那麼,應該如何製造認同感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你應該”,變為“我需要”。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春嬌和志明是一對情侶。快到情人節了,春嬌想,志明總該要有所表示吧,交往第一年,我們總應該去吃頓情人節大餐吧,總應該過浪漫一點的夜晚吧。

結果,志明很倒黴,要上班。

他跟春嬌講,春嬌很生氣:你應該要為我想一想。

志明也很生氣:你應該要體諒體諒我,誰想上班。

這就叫“你應該”,永遠容易讓人吵架。

應該代表你不這麼做,你就是錯的,道理就是這樣,對錯就是這樣分的,那我就沒有選擇了。

可是,如果把所有對話改成“我需要”,整個氣氛就會不一樣。

我們交往第一年遇到了情人節,我需要你能夠對我做一些浪漫的表示,我很需要能夠感受到你對我的重視。

志明要上班,沒辦法。我也不想上班,可是這樣我很為難,因為我知道你會生氣,這時候我很需要你的體諒。

“我需要”代表選擇權在你手上。

你可以選擇滿足我或不滿足我,這時候人是最容易被說動的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code>進一步理解“我們”和“他們”/<code>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和“他們”,增加說服的成功率,我們有必要再看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穆扎費爾·謝里夫做的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叫:羅伯斯山洞實驗

謝里夫的研究團隊精心挑選了22名當地的男孩,這些男孩的年齡、信仰、身高、胖瘦、智力水平等各方面條件都差不多。

孩子們分為兩組,並被先後帶到羅伯斯山洞國家公園,每一組孩子事先都不知道另一組的存在,他們都以為在營地裡只有他們自己。

直到有一天,他們被告知營地裡還有另一組人員的存在。這時,孩子們都把對方組的成員視為競爭對手,對彼此充滿了敵意。這種敵意表現在平時的遊戲、比賽以及吃飯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是大打出手。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後來研究人員設計了新的場景

他們堵住了營地水管的閥門,跟孩子們說,有外邊的人搞破壞,要求孩子們齊心協力,檢查所有的水管。

一開始,孩子們對此並不積極,但兩組孩子之間的衝突逐漸減少,爭吵逐漸消失了,兩隊之間達成了停戰協定。在接下來的一些實驗環節中,兩組的孩子甚至互相嬉戲玩耍起來。

瞭解“我們”和“他們”後,我們就知道,要想說服別人,就應該在溝通過程中營造一種身份認同感。

那麼身份認同感應該如何塑造呢?

可以借鑑得到APP的創始人羅正宇的一個案例。

羅正宇在得到APP上賣過一種行李箱。他在闡述購買理由的時候提到一點:

上面有得到APP的專屬標誌,當兩個人在機場看到彼此行李箱上的同一個標誌時,就會發出會心一笑,認為對方是自己人。

由此可以看出,找到雙方身上共同的那個點,是製造身份認同的一種有效方式,具體還可以是

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老鄉;

我們都用同一個品牌的手機;

我們都是胖子;

甚至我們都看過同一部電影。

說服他人的兩大法則: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

在說服或交流過程中,製造認同感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表演”的舞臺交給對方

比如你去上司辦公室,希望他能同意增加活動經費時,不要一上來就說一堆話,試著說服他,讓他相信你的策劃有多棒。

而是嘗試用問題作為開場白,讓出談話的控制權,先讓上司表達自己的想法。

你只需要問他,希望這次活動起到什麼樣的效果,然後告訴他你需要更多的資金來實現這些計劃。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營造出很融洽的說服氛圍,提升你說服的成功率。

04 結語

今天我們講述瞭如何用好“預期效應”與“身份認同”說服他人,下面再來簡單總結一下

要想說服他人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想法是切實可行的,並對此充滿信心。只有這樣,我們在向對方傳遞信息的時候才會從容自信

通過自己的真誠表達,才能在對方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不僅有利於消除對方的防禦心理,同時也能使對方對我們的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與期待。

我們在說服對方的時候,需要努力去營造一種共同的認同感。

只有當被說服的人對我們有了認同感之後,他才會認為:他答應按我們的建議去做,不是因為被說服了,而是因為我們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

說服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把控好說服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最終達到我們的心理預期,成功說服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