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諸葛亮劇照

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北伐之際,派大將呂蒙突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逃至臨沮時,被吳將馬忠伏殺,吳蜀聯盟自此徹底破裂,兩國反目成仇。

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漢建魏後不久,劉備也在成都登基稱帝,三個月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御駕親征討伐孫權,欲奪回荊州,孫權聞訊後,派使者向劉備求和,劉備不同意,兩軍相持七八月後,蜀漢軍大敗於夷陵,劉備幾乎全軍覆沒,損失幾萬人,劉備為此感到愧恨,次年四月劉備一病不起,病逝於永安。

當劉備的生命進入倒計時時,他急召諸葛亮、李嚴到永安交代後事,往往新、舊政權交替之時,各種勢力錯綜複雜,容易出現動亂,劉備精明一世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安排“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顧名思義就是劉備把幼主劉禪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並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且以諸葛亮為文掌管行政大權,李嚴為武掌管軍事大權。

從劉備的託孤可以看出,除了諸葛亮以外,李嚴也是欽定的託孤重臣。那麼作為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諸葛亮,劉備生前託孤為什麼把軍事大權交給李嚴呢?這恐怕要從蜀漢政權的派系開始說起。

劉備自登基以來,根基不穩,蜀漢政權存在三股勢力,即本土勢力、劉璋舊部、劉備親信。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劉備劇照

(一)本土勢力(益州集團)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室衰弱,朝綱混亂,劉焉向漢靈帝提議,派清廉的官員去地方州擔任長官,並自請擔任益州牧,此時在益州擔任刺史的是郤儉,他沒有行政能力,靠花錢買官坐上刺史的職位,郤儉為官期間貪得無厭、橫徵暴斂,讓老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封劉焉為陽城侯,命他逮捕郤儉。

劉焉在去往益州的途中,郤儉被黃巾軍首領馬相殺害,馬相在益州稱帝沒幾天就被本土豪強大族賈龍一行人殺害,賈龍隨即迎接劉焉入蜀,賈龍因鎮壓黃巾軍有功,被劉焉任命為校尉。

當時以賈龍為首的益州本土豪強,他們希望劉焉做個傀儡長官,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奈何劉焉不是懦弱無能之輩,他也想獨掌益州大權,但是初來乍到的劉焉無兵無權,想要立足談何容易。

劉焉最初實行一系列有利於百姓的政策,很快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待他站穩腳跟後,便開始打擊本土豪強,藉故殺害王鹹、李權等十幾人,從而引發賈龍之亂,賈龍兵敗被殺,自此劉焉與益州豪強的矛盾開始激化。

州從事賈龍領家兵數百人在犍為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龍乃選吏卒迎焉。——《三國志·劉二牧傳》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劉焉畫像

(二)劉璋舊部(東州集團)

劉焉眼看益州人靠不住,於是想發展自己的勢力,正好此時南陽、三輔一帶的流民大量湧入益州,劉焉將他們收編,為自己所用,這股勢力史稱“東州軍”。

劉焉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一邊對付地方豪強,一邊極力拉攏東州軍,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劉焉雖然暫時在益州站穩了腳跟,但是益州人與東州軍之矛盾卻沒有得到改善。

劉焉去世後,並沒有立繼承人,他的四個兒子只剩下兩個,即三子劉瑁和四子劉璋,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劉瑁理應即位,但是益州本土豪強認為劉璋柔弱,好控制,便擁立劉璋為益州牧。

劉璋性格柔弱,缺乏謀略,根本駕馭不了益州本土勢力和東州軍,原本依附劉璋父親的張魯也自立門戶,與劉璋為敵。

建安五年(200年),益州本地豪強趙韙發動叛亂,益州各地紛紛響應,東州兵拼死抵抗,才將起義軍鎮壓,可見劉璋在益州的日子並不好過,為了改變局勢,他不得不求助於自己的宗族兄弟劉備。

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三國志》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劉璋劇照

(三)劉備親信(荊州集團)

劉璋畏懼北方的張魯,又聞訊曹操欲伐漢中,非常害怕,於是採納張松的建議邀請自己的宗室兄弟劉備入蜀對付張魯,此時的劉備在荊州是夾心餅乾,北有曹操,南有孫權,日子過得艱難,對於劉備來說取益州是上策。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派諸葛亮、關羽留守荊州,自己親率幾萬人馬入蜀。

劉備入蜀一年後,藉口支援孫權,向劉璋借兵,劉璋可氣憤了,劉備自入蜀以來不但沒有消滅北方的張魯,還問自己借兵,於是劉璋只撥給劉備四千老弱殘兵,劉備一怒之下率兵攻打益州。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也率軍入蜀,劉璋仁弱不想連累無辜百姓,加之益州將領紛紛投降,讓他無心抗戰,萬般無奈他選擇投降。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建國號“漢”,這支跟隨劉備入蜀的一批人,被稱為“荊州集團”。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諸葛亮劇照

(四)劉備臨終前為什麼把軍事大權交給李嚴?

李嚴本來是荊州南陽人,最初在劉表手下任職,曹操攻取荊州之後,李嚴不願降曹,於是逃往益州投靠了劉璋,劉備反客為主奪取益州後,李嚴投降劉備,所以說李嚴屬於東州集團。

劉備登基以後,根基不穩,各派系分立,他面臨的是三股勢力,即益州集團,東州集團,荊州集團。

1)益州集團,益州本土就有兩股勢力,一股是本地籍官僚,他們在東漢時期就在朝中為官。另外一股是本土豪強,這兩股勢力合稱益州集團,代表人物有譙周、彭漾、張松等人。

2)東州集團,劉焉、劉璋入蜀時,帶著一批人,加上之後投靠他們的賢才良將,形成“東州集團”,代表人物有李嚴、吳懿等,他們都是劉璋的舊勢力。

3)荊州集團,

這股勢力是跟隨劉備入川的一批人,代表人物有諸葛亮、魏延、楊儀等人。

劉備登基以後極力拉攏士族,不惜用和親的方法,劉備晚年又遭受夷陵之戰的慘敗,動搖了國之根本。劉備臨終前面臨蜀漢政權的特殊性和夷陵之戰帶來的損失,交代後事成為難題。

劉備想要穩固荊州政權,他就要與東州集團搞好團結,而且還要防範益州集團。只有協調好新舊勢力之間的關係,蜀漢政權才能長治久安。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李嚴劇照

所以說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是曹魏,也不是孫吳,而是在其內部,內部不團結,政權自然不穩固。

劉備託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是劉備精心設計的政治安排,目的是為了平衡各方勢力,鞏固蜀漢政權。加上李嚴很有能力,選他主管軍事最合適,劉備希望他在各派系分立的情況下,充當潤滑劑。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