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的井水,造就豆腐飄香的建水


建水,雲南東南方向的一座小縣城,唐代南詔時期建城。一座如水平靜的古城,要了解建水,絕對繞不開的是這小小的豆腐攤,旁邊的玉米粒是用來算賬的,是不是很有一種遠古 “結繩計數” 的商貿味道呢?

豆腐塊由白色逐漸亮黃微焦,由緊實規則變得膨脹園鼓,食客們圍坐小桌,夾起烤好的豆腐塊,蘸上各自調好的蘸水入口,同時攤點主人會在面前放置一顆豆子用來計數:五毛錢一塊!這就是建水人的吃法。

街頭巷尾的遊走商販的筐內,豆腐塊也是常見的物品。稱上一袋子,可以回家烤著吃,豆腐在建水人的味蕾上深深滴紮根。

製作豆腐塊的小作坊,幾位婦女手腳麻利地製作豆腐塊,一塊紗布抓起一撮散沙的豆腐,幾次反轉包裹,一顆豆腐塊就完成,用重物壓上,瀝乾水分。

包豆腐的廚娘們此時成了指揮家舞蹈家,雙手上下翻飛,節奏很快卻絲毫不亂。據說一位“豆腐西施”一天能包裹2000個!

頗有年代感的木板裝滿排列整齊的豆腐塊,被裝上晾曬架,經過日光和微風的撫摸吹拂,就變成了讓建水人魂牽夢繞的故鄉美食。

好水才能出好豆腐,建水讓上天如此眷顧,古城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古井,從未枯竭。

風靡一時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建水豆腐讓很多人記住了它,一夜而為天下知。實際上,幾百年前,它已經早早就融入了建水人的尋常生活。

這就是那口上了電視的大扳井,《雲南通志》載:“溥博井在城西半里許,俗稱大板井,終年水潔,雨後尤清,供全城飲之,水潔味甘,貫甲全滇”。水質極佳,清冽甘甜,水面永遠盪漾在那裡,不滿不溢不增不減。

建水古城有上百口古井,被譽為“古井博物館”,現在大部分都能使用。單眼、雙眼、三眼、四眼,形態各異的井口,青石鑲砌的井口上深深的凹痕繩跡條條赫然,是歲月留給建水的印記。

探頭往下,湛藍的天空倒映水面,井水一汪汪如鏡片般明亮平靜,這溫潤透亮的井眼,彷彿看盡了建水的世事滄桑。

建水的古井,大都建有一方小廟,承載著融入文明的淵泉。

肩挑手提的勞作,幾百年來清冽的井水滋養著一代代建水人,歷經風霜,從未改變那份清澈靈動。提桶來此,與其說是打水,不如說是打撈那一段芬芳綿長的遠久歲月。

夜幕下的小店小攤,圍坐爐火邊,在很多建水人心中,生活離不開豆腐,烤的人悠閒,吃的人從容,時間就從這一烤一吃中靜靜流淌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