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子朱標如果不死,能壓制住眾多藩王嗎?

今古言堂


如果懿文太子朱標沒有病逝,而是順利的繼承皇位,可以說眾多藩王弟弟們是不敢造次的,甚至就是他同樣做出了與他兒子朱允炆相同的削藩行動,也是產生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來看看朱標是何許人也,熟悉歷史的人都是知道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就是朱元璋和大腳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當然朱棣在篡位之後也說他是馬皇后的嫡子,不過在明朝滅亡之後在南京他的謊言還是被拆穿了,其實朱棣這麼做很好理解,自然是抬高自身的地位,為他繼位創造一個合法的藉口而已,而朱元璋一輩子只有馬皇后一個皇后,在古代嫡子有著優先的繼承權,就像李世民也是隻有一個皇后長孫氏,而能夠爭奪皇位的其實就是他的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了,而其他的兒子繼位的可能性不會太高。

可以說朱標在繼承權上就是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他是嫡長子,而實際上朱元璋在他十歲的時候也已經確定朱標成為繼承人了,而這個時候的朱元璋自立成為吳王,朱標就是世子的身份,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也是毫不猶豫的確定了朱標成為太子,甚至給朱標安排了很多能人作為他的老師,像李善長、徐達等等,這樣的舉動就是在全力的培養朱標。

不要認為老師只是傳授一些知識,其實這就是在為太子培養自己的班底,要知道李善長和徐達都是明朝開國六國公之一,身後自然有著一大群人才跟隨,如果將來朱標繼位的話,這就是他能夠依仗的政治資源,這一點在清朝能夠很好的體現,就像光緒的帝師翁同龢,在光緒成人執政之後,不是獲得了最大的權利,甚至能夠光緒最信任的臣子了。當然朱標的太子做了27年的時間,雖然不是歷史上做太子時間最長的人,但是確實權力比較大的太子,可能也就是李世民短暫的做過兩個月的太子,能夠在權力上壓制朱標吧,但是李世民的情況是李淵都被他控制住了,而做兩個月太子僅僅是為了有一個緩衝的時間段而已。

朱元璋在外出征戰的時候,都是太子朱標監國,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任,而且在朱標生下第二個兒子朱允炆之後,朱元璋也就讓朱標處理朝政,一切政事都是先交給太子處理,然後在奏報朱元璋,“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這麼做就是在培養朱標的執政能力,要知道古代的太子雖然是二把手,但是確實是皇帝最忌憚的一個人,畢竟一個盼著皇帝早點死的人,你說皇帝要怎麼想,雖然說這個人是他的兒子,所以基本上能夠看到皇帝在位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給與太子實權,也讓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太子沒事可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而導致最後被廢的情況了。

朱元璋不但給了兒子實權,甚至沒有想過換太子的想法,就是李世民在確定李承乾為太子,還是更加喜歡李泰,在確定李治的時候,還試探過長孫無忌李恪的事情,但是朱元璋沒有這個心思,並且對於其他的兒子遠遠沒有朱標這樣關心,這樣就不會給其他兒子有著非分的想法了,在朱標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弟們絲毫爭奪儲位的心思都沒有,並且在他們成年之後都外派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所以首先一點就是朱標得到了朱元璋給與的眾多政治資源,能夠培養自己的心腹,而且弟弟們根本沒有實力與他爭奪,並且還在監國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執政經驗。

第二點就是朱標有著眾多可用的人才,其實也能夠說是政治資源,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殺掉了開國的絕大部分功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標的去世,為了培養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元璋害怕這些功臣朱允炆壓制不住,所以乾脆都清洗掉了,來看看朱元璋都給朱標準備了哪些人才吧,首先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也就是說常遇春家族是他重要的支持者,雖然常遇春病逝的早,不過常茂和常升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常遇春的妻弟藍玉,這是朱元璋給與朱標最重要的大將了,在開國武將病逝或者殺得差不多之後,藍玉就是軍方最核心的人物了,還有鎮守雲南的沐英,這是從小看著朱標長大,並且堅定的支持朱標,如果不是因為朱標去世,沐英也不會傷心過度而去世,要知道沐英也是明朝的一員猛將,能夠永久鎮守雲南,能夠看得出他的軍事能力和對於朱元璋的絕對忠心了,所以有著這些人的輔助,如果朱標在繼承皇位之後馬上削藩,有著藍玉帶著一大群武將,給朱棣一萬個膽子也不敢造反啊,面對朱允炆他都差一點失敗,並且拿出皇帝身邊有奸臣的說法,但是這個藉口在朱標身上完全就是不合理啊,所以就是比實力朱棣等藩王也是完敗。

第三點就是朱標這個人宅心仁厚,在兄弟之間的威望非常高,朱元璋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皇帝,性格方面自然是火爆的,但是朱標從小就是溫文爾雅,可能朱元璋也知道打天下確實需要他這種性格的君主,不過二代君王一定要學習儒家思想治國,在朱標成為吳王世子之後,朱元璋就給他請來了宋濂等大家悉心教導朱標,也就是從小接觸儒家經典,使得朱標的性格仁慈寬厚,並且對待弟弟們也是非常的友愛,他的弟弟們犯了一些錯誤之後,都是他從中調和,就是朱棣都是受到過朱標的調和,所以在兄弟之間朱標的威望太高了,在朱標巡視陝西的時候,秦王朱樉因為在當地多次犯錯而被召回京師,朱標調查情況,回到京城進獻陝西地圖,同時替弟弟秦王求情,最後在讓朱元璋將朱樉放回西安,所以朱標在弟弟之間的威望非常高,《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壓制這些藩王不成問題,甚至這些藩王因為朱標的仁厚,可能還會站在朱標的一邊,就算是想要造反,可是實力不允許啊,其實哪怕他在位一天,在傳位給兒子朱允炆的話,其實情況都會是另外一番情景了,畢竟朱標能夠留給朱允炆一大堆有用的人才,相信收拾朱棣真的不在話下了!


語說漫談


1、朱標不死,那麼很多功臣都不必死。朱標早就被確定為接班人大力培養,朱元璋要殺人的時候,他經常會進善言。其實這是典型的讓兒子恩加於臣下。活命之恩,日後這幫人敢不效死?朱標從小跟著老爹火裡來水裡去,一幫打江山的舊臣也是承認這個太子的,不必要怕朱標威望不夠而大加屠戮,至少和朱元璋打江山的小字輩,全部不用死,朱標肯定罩得住,可能藍玉也不用死。這一來帝國能多留下不少人才。

2、朱標不死,不會像朱允炆那樣用人。他參政多年,政治上比朱允炆不知道成熟到哪裡去了。

他有自己多年一起走過來的太子黨,哪還會有李景隆什麼事。

3、那麼朱標削藩嗎?我覺得會,這是加強集權的必由之路。但是他削藩一幫弟弟們應該不太敢造次。如果溫和一點,不會迅速激化矛盾,很可能會有好的結果。到時候兄弟和睦,為了帝國各盡其力,那場景還是很美的。

4、老四造反?朱標削藩你找啥藉口造反?反了也沒戲。

其實朱允炆自己不作死朱棣都贏不了,當時朱棣在北方都被圍了三年沒作為了,只是朱允炆一句不能讓我背上殺叔之名,朱棣才會逃過一劫,要不然你憑區區燕地對抗政治成熟的中央政府簡直痴心妄想。

5、說朱標太軟嗎?不,朱標不是劉盈。和朱元璋比起來,他是仁慈的,溫和的。那是臉厚心黑的朱八八啊!劉盈不能成事,劉邦早就知道子不類父。朱標如果是這樣,大力培養了那麼多年能看不出來?那朱元璋也太差勁了。

6、那麼基本上大明帝國開國不會有啥太大的風雨。會按部就班的成為一個穩定而強大的帝國。遷都嗎?難講,但是基本不會到北京了。明朝多少制度是成祖時候建立的?然而現在連成祖都沒有了。


關河南望


朱標:朱元璋長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為吳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為皇太子,是繼位早定的未來皇帝。

由於一些文學作品和電視劇的渲染,我們對於這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優柔寡斷”、“在父親鐵腕下成長的膽小鬼”等等。可實際情況是如何呢?如果朱標不死,是否真的能壓制住九大藩王,尤其是燕王朱棣呢?明朝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又是否會發生呢?


要了解這些,就必須從朱標的生平來說起了

朱元璋經常自比漢高祖劉邦,對於後代的培養方向來說,朱元璋也和劉邦一樣,希望找一位優秀的守成之君。在對朱標的教育上,朱元璋也始終堅定地往這方面前進,沒有更改過目標。

從朱元璋給朱標安排的老師來看,其中文學方面有劉伯溫、宋濂、章溢、葉琛等“浙東四先生”教導,治國武事兩方面則是“文官之首”李善長和“武將之首”徐達來負責。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期望是:治國有道、文武全才、禮敬群臣、仁厚寬宏、聰明機智的儒家理想世界中那“聖君”般的人物。而朱標也完全照著這方面來成長,建文重臣方孝孺就讚美過朱標是:“孝友仁慈、為人友愛、仁孝感嬰孩”。

這樣一個百姓愛戴、群臣擁護,又佔著正統優勢的朱標,如果他能正常繼位的話,“靖難之役”就絕對不會發生,就算真的有個萬一,朱標也能最終降服不聽話的弟弟們。別的不說,單從朱元璋給朱標安排的兩個強有力支持者就可見一斑了。


第一個就是次子秦王朱樉,他管轄著陝西全省以及甘肅、青海部分地區,佔據著“坐著之可爭天下”的八百里秦川,兵力、疆域都是九大藩王中最強的。對此朱元璋和朱標這對父子就來了一場“胡蘿蔔加大棒”的戲碼。

朱元璋先高調宣佈自己要遷都關中,讓朱樉為了給父親一個好印象,在秦地大造宮殿,縱容部下搶掠,甚至還發生了火燒官員府邸的事。結果朱元璋把朱樉下獄,讓太子朱標巡視陝西,等到朱標回來後,極力保證朱樉的清白。就這樣,朱樉回到了陝西,而且對哥哥朱標是感恩戴德。朱元璋的白臉和朱標的紅臉,在朱樉身上得到了印證後,又開始對第二位藩王“下手”了。

第二位就是老三晉王朱棡,他鎮守的太原乃兵家必爭之地,兵精糧足,而且和燕王朱棣一樣,是負責北境蒙古的藩王之一。比起朱樉來,朱棡完全就是一副紈絝子弟的樣子,所以朱元璋不需要給他來陰的,直接光明正大說他驕奢淫逸、敲詐勒索、結黨營私,讓錦衣衛前去捉拿。恰好這時朱標又巡視到了太原(真巧!),朱棡於是苦苦哀求朱標,希望他在父親大人面前給自己開脫。

朱標回南京後就向朱元璋保證:弟弟絕對沒有說謀反什麼的,最多就是好玩好鬧而已。最後朱元璋也放過了朱棡,又給朱標收下了一個得力助手。

而燕王朱棣呢?雖然他的聲名很好,但也有不少人彈劾過他,比如藍玉和晉王朱棡,兩人就說過燕王朱棣會謀反之類的話。當然這些彈劾依舊在朱標的勸諫下,成為了一紙空文,所以朱標在位的話,朱棣是不敢動的。在對待侄子朱允炆上,朱棣至少還能用“削藩”來做題目,可對著哥哥朱標,朱棣完全就是“出師無名”了,畢竟他的命都是哥哥給保下來的。

加上北方兩個實力最強的藩國都已經被朱標收服,就算到時燕王朱棣真的謀反的話,恐怕還沒渡過黃河就得給秦兵給撲滅了。更不用說朱標還在時,朱元璋給他留下的文臣武將:藍玉、傅友德、馮勝、王弼、耿炳文、郭英等等。



一貳一橙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引得各大藩王不滿,最終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走皇位。如果建文帝的父親朱標沒有死,眾藩王還敢不敢反,他又能否制服各大藩王?

首先得分兩種情況,削藩和不削藩。我覺得,削藩則反,壓制不住;不削則不反,完全壓制得了。

若是不削藩,以朱標的威望完全不用擔心。

最大的對手:心有不甘的朱棣

朱允炆為什麼當了沒多久的皇帝就被九大藩王逼下臺?有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削藩,給了各位藩王尤其是朱棣造反的好機會。要說九大藩王誰對皇帝之位的威脅最大,朱棣當之無愧。朱棣這人一直都有當皇帝的野心,在朱標還在世的時候,朱棣就對皇位有所覬覦,但是礙於朱標是長子,他並沒有表現得有多明顯。相比朱標死後較為安分,但在很多方面還是有所體現他的不甘心。比如他渴望得到朱元璋的關注,朱標是長子,從小獲得的資源就不同,朱元璋也比較偏愛他,一直將他當皇位繼承人來培養。而朱棣呢?出身不如朱標,他剛出世時,朱元璋的事業正在進行到關鍵一步,根本沒空管他。等有空管的時候呢,兒子又太多了,26個兒子,還有好多養子,哪還有他的份。朱棣就一直對此心存不滿。有朱標壓在他前面,他就只能通過打勝仗來獲得朱元璋的關注。

德高望重的太子朱標

為什麼說朱標不死而且不削藩的話朱棣極有可能不會造反,因為朱標這個人不管是在大臣還是眾兄弟中名聲都極好。可以說朱標要是生活在現代,那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名師教導出來的學生,學習成績又好,又懂禮貌,對兄弟們十分友好。他從小就在名師宋濂的教導下學習經傳,接觸儒家思想,為人寬厚仁慈。朱元璋想要殺他的老師宋濂的時候,朱標與母親馬皇后一起求情救下老師。而且朱標在監國執政的時候,更是秉持四個原則“仁、明、勤、斷”,希望能實行寬通平易之政。在大臣中口碑極好。

在諸位藩王中威信也很高。他身為大哥,對弟弟們十分愛護,向秦王朱樉(shang),晉王朱棡(gang)、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幾個弟弟犯錯時都會從中調和求情,可以說朱棣是受恩於朱標的,對朱標當太子還是不敢有任何異議的。即使他想篡位,也怕落下個忘恩負義的名聲。

強行上位的皇太孫朱允炆

朱標的意外死亡讓朱元璋很是難過,即使這樣,他也不願從剩下的兒子中重選繼承人,而是強行選擇15歲的朱允炆為繼承人。一個沒經歷過考驗的小子,居然從一堆垂涎皇位的叔叔中搶走了皇位,換作是誰都會不服氣吧,最不服氣的當屬燕王朱棣了,要說從朱元璋的兒子中重選太子,論打仗論心計都非他莫屬,可偏偏不是他,這讓本來就有想法的朱棣更加不服了。而朱允炆一上臺就大刀闊斧的削減藩王權利,將其貶為庶人。換作是你,恐怕你也要造反吧。

權利面前不講親情

漢景帝削藩的時候有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這句話用在朱允炆身上是極其合適的,但在朱標身上就是削則反,不削則不反。自古以來,皇帝都行加強中央集權,橫不得把所有的權利握在自己手裡,你越是怕藩王的權利過大威脅到你,越削減藩王權利,藩王就越容易造反。畢竟誰都不願意將自己的權利拱手讓人,誰還不是辛辛苦苦一點一點積累大的權利啊。

就算朱標活著,如果他也執意要削減地方權利的話,藩王們恐怕記不得你的恩情,你想要奪我權利,那你就是我仇人。就算是朱元璋面對一堆勢力已經形成的藩王,怕也難說勝負。而造反的結果,不好說。朱標的實力還是不容小覷,可不是他兒子朱允炆能比的,光是身邊的大將就會比朱允炆只多不少,至少像藍玉、傅友德這些後起之秀就不會被朱元璋殺。到時候兩虎相鬥,勝負還真的難猜。

但是按照朱標的性格,登基後應該不會像他兒子下手那麼狠,因為他兒子迫不及待削藩的原因是因為壓制不住這些皇叔,而朱標就完全沒有這種擔心,以他的威望,只要不過分,朱棣多半會選擇好好的呆在北方鎮守邊疆。

世間的事哪有什麼如果,不過是後人的一點猜想罷了。誰有能完全說的準呢?


雨霽視角


現在網上都有一種言論,朱標是最有權利的太子!不是沒有道理,朱元璋能把皇位直接傳給孫子,沒傳給其他兒子,除了立嫡不立長,就是對兒子深深的愛,因為在朱元璋心中,馬皇后和朱標才是真真一家人,其他兒子就沒有這福氣,朱標年紀小小就立為世子,名分早定!經過幾十年,在朱元璋下屬中,早已把朱標當為朱元璋的接班人,朱標從小,朱元璋就找大儒宋濂等進行教育,所以朱標仁愛寬容,對弟弟關愛,對大臣寬容,比起朱元璋的殘酷,臣下怎能不喜歡這樣的太子?朱元璋早早鍛鍊朱標鍛鍊行政能力,所以朱標也是很有能耐的!朱標那麼殘酷的人,為了皇位萬世傳承對其他有威脅的臣下殺殺殺,但是對求情的太子,沒有嚴厲懲罰,只是因為兒子的不理解,而像普通家庭那樣拿起棍棒打兒子,而太子直接逃走,也沒有震怒,動廢太子念頭,所以作為太子,上得父親疼愛,下得弟弟尊敬,中得大臣們支持,所以太子之位穩如泰山!




凡人說財


朱標死後,諡“懿文太子”,當了一輩子的太子,是極其不容易的。他能否壓制住諸多藩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對比來認識朱標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早年就被朱元璋定為接班人

當朱元璋還是吳王時,朱標就被確立為“世子”就是法定接班人,受到過良好的帝王教育,一開始就拜明朝與劉伯溫齊名的大儒宋濂為師,可以瞭解到朱元璋對朱標的重視。教育對改變命運有著巨大改變,對於朱標來說不僅有著老師的悉心教育,還有在戰場上與自己的父親一起學習的機會,來開闊自己的見識和本事。朱元璋不是生下來就是皇帝的,他是最典型的草根出生,從乞丐一直做到皇帝的位子,有一定可以肯定的,他是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中,走向皇帝的位子。而身為兒子的朱標,在他身邊正是可以學習變強的路。對於朱標的兒子來說,只是朱標突然死去之時的無奈之舉,並沒有受過多長時間的帝王教育,這二者的區別可想而知。


朱標當了37年太子是不容易的,在這三十七年中,有多少朱元璋的兒子想要獲得太子之位,我們是不得而知的,但是肯定的是在中,有著許多次攻擊。朱標在三十七年的太子生涯中一直屹立不倒,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應出朱標手段能力之強。

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遺產

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留下的政治遺產是極其忠心,但是又沒有多少實戰能力的儒士比如方孝孺等。在朱元璋知道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太子之時,他就開始著手準備為自己孫子統治江山做準備,他認為朱允炆沒有經過戰場的磨礪,受過的帝王教育有不足鎮壓不了跟著自己打天下的諸多功臣,於是就大殺功臣,並且 分封諸王來保衛自己的孫子,沒有想到是自己的兒子朱棣反叛了,有沒有可用之人來保衛自己。如果朱標不死這樣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至少在朱元璋對待功臣上面沒有這麼殘暴,因為認定自己兒子能夠鎮壓住陪伴自己的功臣。所以當朱棣反叛時,面對不是方孝孺般的儒士,而是跟著老朱出生入死的大將藍玉等,朱棣要跟他們幹還是嫩了許多。

聲望不同

朱標在世在諸王之中,多有讚譽,常常能夠調和諸王和大臣,改變老朱過於剛強的執政手段。但是老朱的孫子朱允炆這不是如此,一開始還沒有立威就開始謀劃削藩,使得諸王人人自保,這是逼著諸王謀反,觸及到利益誰都不是好惹的。這就導致二者面臨的問題不同,朱標在世,他們不會反,也不敢反,因為不會那麼急功近利的削藩,也有能人在手。而朱允炆沒有一手好牌在手,還想趕緊加強中央集權,必然會導致朱棣的反叛,而無力抵抗。


可惜歷史不可以重來


新知識的探索者


明太子朱標也算是運氣很不好的太子了,當了一輩子太子,板上釘釘的準皇帝,只可惜死在了老爹朱元璋的前面。他死後諡“懿文太子”,後來代替他做了皇帝的兒子朱允炆追尊他為“孝康皇帝”,也算是圓了他的皇帝夢。題目問,如果朱標不死,能壓制住眾多藩王嗎?

這裡的藩王主要就是指朱棣吧!因為在所有藩王中,朱棣的實力威望都是最大的。後來的“靖難之役”也證明了朱棣的野心。當朱棣取代侄子朱允炆做了皇帝以後,又把朱標的諡號復原成“懿文太子”,朱允炆軟弱無力對抗強悍的朱棣,地下的朱標也只能任憑他把自己的諡號改著玩,但是如果歷史有假設,朱標如果不死,朱棣他還敢嗎?當然不敢!

首先看一下朱標自己的實力,他在出身上就佔盡了優勢,是朱元璋和深愛的馬皇后的長子,不管因為父母的感情還是立嫡立長,朱標都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朱元璋對他也是很喜歡,在做吳王的時候就立朱標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洪武元年立為皇太子,更是寄予厚望,找了最強陣容的輔導班子把朱標培養成一個沒有自己身上文盲和暴戾氣息的仁厚君子。朱元璋和他一個黑臉一個紅臉一唱一和,給朱標擼著權杖上的利刺,讓朱標無論在朝野大臣中還是眾兄弟藩王中都建立了很好的人緣和很高的威望。



再次看一下朱標的後盾: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胡美、李伯升、廖永忠、趙庸、王溥、楊憲、康茂才、張興祖、顧時、耿炳文、湯河、劉基、張溢、範顯祖等,幾乎覆蓋所有功臣干將,這些人物除了朱元璋,哪個敢惹?!擁有這麼大個東宮班子,明擺著是朱元璋給朱標保駕護航的,大明天下都是他們打下來的,幾個小小的藩王還敢有什麼動作嗎?!

最後看一下朱棣,朱棣有能力很像朱元璋,這一點朱元璋不是不知道,只是他已經打下了江山,需要更多的是文治守江山,而朱棣不僅有自己尚武強勢暴戾的缺點還有一半血是元朝的(朱棣生母是朱元璋俘虜的元朝皇室的一位女兒,後來被朱元璋賜死),所以朱棣在朱元璋心裡再優秀,即便朱標死了,也沒有讓他接班,而是直接給了隔代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可以想象朱棣心中的不平!朱棣後來還是取代了侄子朱允炆,打的是“清君側”的口號!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改回洪武。試想如果朱標活著,朱棣有什麼理由“清君側”?!



最後朱棣成了歷史上少數以藩王身份成功反撲中央的皇帝,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可憐朱元璋精心培育朱標一家,最後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勝者為王,不管怎樣,大明還是他老朱家的,朱棣也確實比懦弱的朱允炆適合做皇帝,只是朱標一生太悲催,萬事俱備只等繼位,可惜等來的是一場風寒要了性命!


墨梅逸清寒


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確實是對朱元璋打擊很大,這才有了後面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的暴君形象。凡事都有兩面性,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給後來的朱允炆登基帶來了不可挽回的代價。觀景假設太子朱標沒有早逝,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結局呢?



朱標的太子地位名正言順,深得眾人愛戴

太子朱標是在朱元璋的寵愛之下長大的,從小就得到名師宋濂的教導,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曠世明君。長大後的朱標為人寬厚仁慈,不但深得弟弟們的愛戴,同時也得到朝廷大臣和老百姓的認可,這一切都為朱標登上帝位創造了很優越的條件。

朱標的英年早逝,徹底大亂了朱元璋的部署,不知何故朱元璋在還有眾多皇子的情況之下,竟然選擇了讓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他的這個決定要說眾多的皇子沒有意見那是假的,但迫於朱元璋的威嚴,這些皇子只能把心裡的不快掩藏起來。

朱允炆登基後,害怕他的叔叔們起來造反,於是進行了過激的削藩政策,朱棣就是抓住這一點有了藉口起兵造反。如果是朱標登基繼承帝位,這麼多兄弟對他虎視眈眈,他也會像朱允炆一樣進行削藩,但他不會大刀闊斧的把這些藩王一擼到底,而會是採取比較柔和的削藩政策,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他這個眾望所歸的大哥。

朱標不死,登基後執政手腕也會比朱允炆高

朱允炆被趕下帝位,最主要的是實行了過激的削藩政策。如果他在休養生息後,再在一個合適的時候進行削藩,其結局也許將是另外一個境遇。當時他的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就是個半桶水,他們建議朱允炆進行激進的削藩政策,這才有了朱棣的“靖難之役”。 如果朱標登基稱帝,他一樣也會進行削藩,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方式。但朱標身邊的治世能臣還是非常多的,他們肯定能給出一個合理的循序漸進式的削藩政策給朱標。



朱標不死,身邊會有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將忠心輔佐他

太子朱標的人格魅力毋容置疑,他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朱元璋也有很多的幫助。例如每次朱元璋親征後,太子朱標都是在京城監國,朱元璋會讓朝中的左右丞相協助他工作。朱元璋就是想讓朝中這些大臣們忠心輔佐太子。 後來朱元璋還讓常遇春的女兒嫁給朱標,這樣一來就直接讓明朝兩大名將(常遇春、藍玉)和太子朱標成為了親戚關係。試想一下有如此多武力爆棚的武將和文臣輔佐,其他皇子有誰敢不服,就算有不服的,朱標也完全可以拿他開刀。



最重要的一點,朱標的存在可以讓很多開國功臣能倖免於難。

到了朱允炆登基稱帝后,明朝的開國功臣所剩無幾,有的也都是平庸之輩,那些功勳顯赫的肱股之臣幾乎都被朱元璋屠殺殆盡。這些大臣被殺,大多數是發生在太子朱標死後。朱標死後,朱元璋並沒有想要把皇位傳給其他皇子的意思,他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就開始為朱允炆登基稱帝拔刺。

如果朱標沒死,朱元璋原先為他選好的執政輔佐之臣是不會被殺的。以朱標的能力完全有能力駕馭這些功勳顯赫的大臣們。有這些能人的忠心輔佐,朱標根本不怕其他藩王造反。



終上所述,朱標如果沒有英年早逝,在他登基稱帝后,就連雄才大略的朱棣只能仰天長嘯:“既生瑜何生亮?”


觀景說史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朝太子朱標如果不死,能壓制住眾藩王嗎?答案是能夠。

朱標何許人也?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子,無論是在道義上、還是在情義上,朱標都是朱元璋諸多兒子中的佼佼者。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或許就沒有後來的“靖難之役”了,燕王朱棣也就老老實實做他的王爺。



那麼朱標有何能力,能夠壓制住眾藩王?

其一,朱標威望甚高,而且富有執政經驗。

作為朱元璋的長子,早在朱元璋自立為吳王的時候,正值十歲的朱標就立為世子。更不可思議的是,直到朱標病逝,歷時二十七年的太子生涯,朱元璋愣是沒有換太子的心思,而且眾藩王都很服這位大哥,在他們成年後,紛紛離開南京,前往封地就藩,沒有絲毫爭儲之心。

甚至是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就令太子朱標監國,可以說很信任他這個兒子。不僅如此,在朱標二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就將今後一切政事交於太子處理,然後奏聞。

所以說朱標十幾年的從政經驗可不是他後來那個便宜兒子朱允炆能夠比的。即使是以軍功為搶眼的老四朱棣,也與朱標相差甚遠。

其二,朱標為了寬厚,深得人心。

雖然朱標是朱元璋的親兒子,但兩個人的性格截然相反。朱元璋性格火爆,動不動殺人,而朱標性格溫文爾雅。在眾大臣心目中,可以說日後仁君中不二典範。雖生長於皇家,但無紈絝惡習,為人忠厚,無論是對待臣子,還是其他人,都十分尊敬。有老爹朱元璋的對比,可見朱標在朝野上下的擁戴程度。

當然了,他對大臣如此,對待宗親也是如此。朱標為人友愛,作為大哥,十分愛護他的弟弟們。每當藩王惹了什麼事情後,他都竭力求情,因此眾藩王都十分尊敬他。

所以綜合原因,朱標如果不死,別說壓制眾藩王了,藩王起造反的心思都沒有。

我是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青史回聲,歡迎關注我。

青史回聲


歷史不能假設,如果要娛樂一下到是可以。

從可以讀到關於明史看,朱標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一直留在朱元璋身邊輔政,得到精心栽培。朱標天性寬厚,聰明能幹,深得文武大臣擁戴。朱標兄長也做得到位,跟朱棣一干弟弟關係不錯。朱棣聞聽朱標死後,痛哭流涕,我想事真。假如明史被篡改,恰好說明朱棣認同朱標接老爹班,而不認同朱允炆這小子做皇帝。同理,朱標坐得正統,政行通暢,也不會實施削藩去刺激兄弟。再往後幾代,或許就沒誰有本事造反。

朱標接朱元璋的班,肯定會順利。一是兄弟情深,二是眾臣擁護,三是天性仁厚,眾望所歸吧,朱標應該是可以鎮住這幫藩王。造朱標的反,風險係數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