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人類自打有文明開始,就與祭祀、崇拜、宗教緊密聯繫。不管哪個民族,最初文字記錄的基本都是占卜的卜詞,這一點從我國殷墟發掘的甲骨文上就可以很清楚地表明。而宗教的傳播又與人類的遷徙、行商、征戰緊密相連。古西域不僅僅是絲綢之路,也是人類遷徙之路、民族融合之路,又是行商之路,還是征戰之路(據說十字軍東征還經過這裡),所以它必然也是宗教、文化的傳播之路。這種文化傳播還是雙向的。

考古在新疆發現了拜火教、佛教、伊斯蘭教傳播、發展、興盛,以至有的宗教衰落、湮滅的大量信息。我們遊歷新疆重點不在考察宗教,但所見所聞所攝也印證了這條線索。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1. 10月31日.在石頭城北側外城的高處北望,便是世界唯一的一塊“三教墓地”,它濃縮了世界東方宗教三大教的歷史進程。從公元三世紀以前的拜火教,到八世紀在新疆逐漸消亡的佛教和八世紀後興盛並延續下來的伊斯蘭教墓地。其中,這裡的拜火教寺廟是世界唯一一座還存在地面建築的拜火教寺廟,而且這座寺廟的發現把世界拜火教存在的歷史紀元提前了近一千年。只是這座拜火教寺廟沒有文字記載,所以這座寺廟只是有極高的保存保護價值,發掘價值卻不大了。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2.拜火教寺廟的遺址。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是拜火教。因為火是人類文明的起源,許多民族都有火的崇拜,也就有自己的”拜火教“。公元前20世紀,人們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但直到公元六世紀,瑣羅亞斯德在古波斯集“火神”崇拜之大成始創拜火教,曾是古波斯帝國的國教。新疆拜火教的流傳,與操東伊朗語支語言的一些部族、部落在天山-帕米爾高原地帶的遷徙有關。而新疆的民族構成,與這種民族遷徙有密切關係。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3. 10月31日.拜火教寺廟大殿殘址。我們帶隊的朱老師說,早些年來這裡的時候,牆上高處的龕裡還擺放著兒童的乾屍。由於新疆的拜火教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誰也說不清擺放這些兒童乾屍的寓意是什麼。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4.拜火教寺廟殘址全景。新疆的宗教在公元3世紀以前,以拜火教為主,有寺廟遺址、古墓葬等考古發現佐證。這個時期的民族遷徙,很顯然是以遊牧民族的遷徙為主。這一點從古樓蘭的考古也可以說明問題,古樓蘭建國於公元前二世紀,也出土過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但出土最早的漢簡是西漢時期的,說明中原民族是晚於遊牧民族遷徙到西域的。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5.在拜火教神廟遺址北側幾十米處,是一座佛教寺廟大殿的遺址。這座佛教寺廟是青磚、夯土、壘石混合性建築,大殿是無樑柱的穹頂。大殿地基和圍牆則是以河灘卵石砌築面成。公元3世紀到10世紀,隨著古絲綢之路的興盛,東西方文化交流不僅促進了人口的繁盛,絲路城鎮的興起以至西域36國的出現,也促使古印度的佛教的傳入。後來考古發現的許多寺廟遺址、佛洞遺址和歷史典籍記錄了這一切。隨著交流的增多,人口密度的增加,公元3世紀以後,佛教成為新疆各民族佔統治地位的宗教,西域36國中大多數奉之為國教。

古絲綢之路不是一日而盛的,一般認為起源於漢武帝時代(公元前202年始)。“絲綢之路”之名是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起的,他認為始於公元前114年,這裡有一個時間差。也有人認為,絲路的東端河西走廊有個玉門,而不是“絲門”,說明絲路最早不是以流通絲綢為主的,而是流通玉石為主的,而這些流通都是以人的流動為前提的,而不管哪種宗教都是隨人的流動而逐漸傳入的,這就形成了最初的宗教遷徙。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6.佛寺大殿還有佛教壁畫的殘跡。這些被毀壞的壁畫不像敦煌壁畫那樣,是被人盜剝走的。這些完全就是被人為的破壞了。為什麼有人對古蹟這麼偏激呢?這使我想起了阿富汗的“巴比揚大佛”。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7.在拜火教神廟遺址東北側幾十米處,又有一座伊斯蘭教清真寺遺址和墓地。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於阿拉伯。9世紀初,在中亞地區已得到了廣泛傳播。10世紀以後,在新疆伊斯蘭教以“聖戰”的方式消滅了其它宗教。伊斯蘭教佔統治地位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逐漸鞏固了統治。這裡在這麼小的範圍內,聚集了新疆歷史上三大宗教遺址,可謂濃縮了新疆的宗教史。隨著熱兵器投入戰爭,石頭城的防禦作用逐漸降低,清末石頭城走向了沒落,城北的這一塊宗教“博物館”也被廢棄。這個伊斯蘭清真寺倒塌後,被當作了伊斯蘭墓地,現在許多墳墓也已經廢棄塌陷。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8.在距塔什庫爾幹縣城10多公里的提孜那甫鄉曲什曼村,有一處拜火教墓葬遺址--“黑白條石古墓葬遺址”。通過C14測定,這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相當於秦朝前300年左右。墓地直觀的印象是放射狀的黑白石塊條紋表現光線的明暗,是較為直接的太陽崇拜文化遺蹟。類似的太陽崇拜遺蹟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墓葬形式,可以確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的文化遺存。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09.“黑白條石古墓葬遺址”位置最高的一座墓,是一個圓形淺穴石坑墓,發掘前高於地面,遠處就是其標誌性的特徵--石塊組成的黑白相間的放射狀圖騰。最終認定這裡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壇。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0.被髮掘的古墓北側,是一片未開發的古墓群。只是這裡缺乏相應的文物保護條件,且沒有常住人口,發掘後無法進行文物保護,在對這片墓地進行了小部分發掘後,便不再進行發掘了。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1.古墓群在曲什曼村東北的一個臺地。臺地東鄰塔什庫爾幹河。這條河邊的路就是古絲綢之路的一段,從古墓的規模來看,當年這裡是一個比較大的居民點,或許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但所有的痕跡都被時光消磨殆盡,更可惜的是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文字記載。只知道當年唐僧取經就是從這裡走出國門,卻不知唐僧走到這裡的時候這裡是人聲鼎沸呢,還是和現在一樣荒涼……這裡的人們命運如何,他們什麼時候,為什麼丟下了祖先,放棄了家園?……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2.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這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靠西的大型石窟群。最早的洞窟開鑿於公元 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它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共有石窟236個,存有壁畫的洞窟有 80多個,壁畫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石南窟群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

人類的遷徙是逐水而行的,沿塔什庫爾幹河—塔里木河向西向北就是絲綢之路的北線,從石窟的規模就可以知道,當時這裡是一個人口眾多,物資繁盛的交通樞紐,也是古西域民族遷徙、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節點。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3.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根據測定石窟大致分為四個時期:初創期(公元3世紀末到4世紀中葉),多為方形窟,以47號窟為代表;發展期(公元4世紀中葉到5世紀末),出現了以中心柱窟為中心的洞窟組合,包括僧房、講經堂、禮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態,此時畫風為暈染法,菱形格構圖,以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內容為主,38窟畫的是摩詞薩王子捨身飼虎的一個本生故事;繁盛期(公元6-7世紀),石窟中一半是這個時期建築而成的,造像普遍採用金粉或金箔敷貼。在此方形窟中因緣畫較為突出,建築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因緣故事就是記釋迦加牟尼成佛後,雲遊四方,傳播佛法,常以因緣故事喻人,就產生了因緣故事,傳播因果輪迴之說。如第8窟的菱格因緣圖,畫的是猴子奉蜜於佛,佛雲有蟲,猴去蟲又奉之,又曰太濃,猴就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眾弟子飲了,猴很開心,一高興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過佛,來生生於富貴人家做了富人,此類因緣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種上千幅,但內容較難識辨,其種類數量卻屬國內罕見;衰落期(公元8-9世紀),它的衰落可從古代一些遊人任意的刻劃就可以看出,如眾多僧徒在此,遊人豈敢胡做非為?只有逐漸廢棄才會如此。克孜爾石窟的衰落與戰爭有關,據克孜爾石窟佛塔下一個斷為兩截的唐開元三年(715年)紀功碑可知,公元8世紀初,此地曾為大破吐魯番的一個戰場。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4.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千佛洞下面立有一座鴆摩羅什的青銅雕像,鴆摩羅什出生於龜茲,是我國古代有名的高僧,與直諦、玄奘並稱為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譯出佛經74部,384卷,對我國佛教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鴆摩羅什8歲隨母去天竺學佛,12歲歸來便成為大師,從一個不識字的兒童,到成為一位佛學大師,只用了4年,用現在的話說,他絕對是一個“學霸”兼“牛人”。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5.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47窟為中心禮拜窟。石窟的前室鑿有露天大佛像,與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類似。此窟分為前後室,左右兩壁各鑿出的五排方孔,應為木窟簷的痕跡,從正前壁殘存的大圓孔石臺的大立佛像站立的情況來看,這裡曾有一個高16米左右的大立佛。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6.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47窟後室。壁畫下面的石臺上原來塑有涅磐佛,只是可惜已經毀壞了。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7.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32窟建於公元五世紀,壁畫為佛教故事,畫風粗獷豪放。只是講解員介紹時不讓錄像,記不住其中的故事了。其實,為了參觀這個千佛洞,我做足了功課,甚至帶了8mm的魚眼鏡頭。可到大門口才知道,到這裡參觀不許帶照相機。這霸王條款訂得真是……所以,這些照片全是手機拍的,幸虧現在的手機能幹照相機的活兒。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8.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這顯然是鼎盛期的石窟,壁畫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筆觸細膩傳神,人物既有動態,也有表情。由於其鼎盛期僧眾信徒眾多,供奉無數,佛像精美且貼有金箔,這就成了西方探險家盜竊的目標,圖中被摳掉的部分,就是更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現藏於德、英、法等國的博物館或被西方人收藏。

反映佛教經典的本生故事的壁畫,是克孜爾千佛洞的精華,在世界上堪稱一絕。它不僅藝術水平高,別具一幟,而且數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龍門、雲崗 3處石窟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倍,在全世界實屬罕見。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19. 10月22日.克孜爾石窟(千佛洞)。有許多精美的壁畫被外國“探險家”盜走,現在收藏於他們國家或民間的博物館內。這是一幅從國外博物館拍攝回來的這裡的壁畫,畫面內容顯然是不同人種和諧相處的場景,從他們倆親暱的動作、表情中,你就沒看出點什麼?這也說明古絲綢之路上,那時就不僅有“國際貿易”、“跨國移民”、而且還有“異域婚姻”、“出國留學”等等事件的發生了。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20.10月25日.策勒縣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的佛堂坐佛像。佛寺”坐北朝南,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米、東西寬1.7米,佛像緊貼北牆壁。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目前所發現的中古時期最小佛殿,故有人稱之為“小佛寺”。達瑪溝位於和田策勒縣城東行約30公里。這裡自古便被稱為西域佛國,名為于闐。于闐是佛教傳入我國的必經之地,也是中原大乘佛教的策源地。玄奘之前,中原高僧們西天取經,頂多是到達于闐這個“西天”而已,沒幾個真的能到達“天竺”。

坐佛塑像佛像背光、袈裟式樣和衣紋走勢表現出典型的犍陀羅雕塑藝術特徵。佛身肩寬,胸平、腰細,衣服為通肩式,溼衣貼身,身體輪廓分明,其階臺式的衣褶流行於公元5到6世紀;由覆蓮臺和束腰須彌座構成的佛座遠小於坐像,這種坐佛像與佛座是典型的西域佛教藝術風格,延續使用時間很長。根據以上因素推斷,1號佛寺坐佛造像年代有可能在6到7世紀。壁畫中人物形態圓潤豐滿,為典型中、晚唐時期特點,壁畫繪製年代可能晚於塑像年代相當長時期。託普魯克墩佛寺壁畫如果不存在全面剷除重新繪製的可能,則使用時間相當長,佛寺應當是一次建成直到被毀。可能毀於公元10—11世紀喀喇汗王朝推行的伊斯蘭聖戰中。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21.10月25日.策勒縣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出土的壁畫殘片“釋迦牟尼講法圖”。壁畫中人物形態圓潤豐滿,為典型中、晚唐時期特點,壁畫繪製年代可能晚於塑像年代相當長時期。

從佛寺雕塑受古希臘、古印度(犍陀羅雕塑)藝術風格影響,而壁畫又受中晚唐藝術風格影響來看,這個時期絲綢之路不僅僅是經商之路、民族遷徙之路,而且還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之路。這些是我見到的古畫壁畫中最傳神、最細膩、最能體現釋迦牟尼是印度人面貌的一幅。只可惜是殘片。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22.10月25日.策勒縣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出土的“千手觀音”壁畫殘片。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唐代開始逐漸作為主佛像被供奉,不過她可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佛。這幅壁畫從風格上看,有明顯的隋唐佛教壁畫的風格。這幅壁畫還說明,佛教自“天竺”傳入後,不僅在中國紮根,而且與中國文化交融後得到發展並又西遷,開始影響西域佛教的發展。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23.10月25日.策勒縣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出土的“漢族人像”壁畫殘片。畫像中的人物面龐俊逸,身著赭紅色的官袍,頭戴典型的唐代幞頭帽。壁畫反映了千年以前于闐的社會風貌,圓領官衣作為一種時尚在於闐流行。這是中原文化對於闐各民族生活影響程度的體現,壁畫描繪的是供養人的形象,他們的穿著打扮完全是唐式。看來“大唐盛世,萬朝來賀”絕不是虛言,通過絲綢之路的傳播,大唐日常生活文化甚至對西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24.蘇巴什佛寺遺址,又稱昭怙釐大寺。古代,蘇巴什是有名的女兒國。蘇巴什古城是古西域規模最宏大的寺院群了。這個遺址傍山而建,南北長535米,東西寬170米,始建於東漢(公元1世紀),陏唐(6-8世紀)盛極一時。9世紀曾遭戰火所焚,後雖重建但漸趨衰微。大寺近2000年雖歷盡滄桑,但建築規模宏大,且還有完整的地下洞窟遺存,地面舊佛堂、佛塔、僧房和城堡的牆垛遺蹟依然清晰可辯。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25.蘇巴什佛寺(又稱昭怙釐大寺)遺址。位於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城東北20公里處。庫車古時屬龜茲國,所以它不僅是古西域最著名的寺院之一,還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佛寺最早建於東漢,現存遺址為魏晉時代的佛寺,殘跡宏大,分東、西二寺,分佈於銅廠河東西兩岸,互相對望,這些寺院歷史上曾經沿用近千年。鴆摩羅什曾在此開壇講經。隋唐達到繁盛,僧侶多達萬人。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經路經此地,亦駐留兩個多月 。直至9世紀被戰火摧毀。14世紀此寺徹底廢棄。該佛寺遺址在歷史上曾先後被稱作雀離大寺、雀梨大寺、 昭怙釐大寺等,現稱蘇巴什佛寺遺址,俗稱蘇巴什古城。蘇巴什是維吾爾語,意為“水頭”或“龍口”。該遺址經過千年的風雨侵蝕及外國探險隊的挖掘破壞,現已面目全非,但現存的殘垣斷壁和佛塔仍顯示出昔日的宏偉和壯觀。


南疆擷拾集之--第二篇:絲綢之路和宗教、文化遷徒

26.蘇巴什佛寺的中部宏偉佛塔.這座佛塔雖為夯土建造,斜坡臺階的下部被山洪沖毀,但當年的恢宏氣勢仍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可以想象當年在這萬人齊聚的寺廟舉行盛大佛事慶典的時候,塔上佛像金身閃耀,周圍旌幡如林,香火繚繞,僧眾排列在佛塔四周和長達30多米和臺階之上。當佛號唱起時,鍾罄齊鳴,鼓號震天,寺廟內外萬頭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