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戰之62:金剛四艦

瓜島就像個無底洞,美日雙方都在不斷地往裡面填人、填槍、填飛機大炮,當然還有戰艦。截至1942年10月,雙方的潛艇、驅逐艦、巡洋艦、運輸艦跟航母都上過場交過手了,唯一缺的就是戰列艦還沒開過火。

雖然10月11日午夜的海戰中日軍炮擊艦隊損失了古鷹跟吹雪兩艦,但運輸艦隊完成任務,700餘名日軍跟榴炮等重裝備順利在瓜島卸貨。

這時,島上日軍人數大約是15000。但日本人比較保守,覺得仍然不足以對付島上的1萬美軍(實際是2.3萬),所以計劃在14日再次增兵4500,要達到2:1的優勢才有把握。

面臨的老問題就是瓜島空權。

11日白天對亨德森機場的空襲陸航已經出過力,那麼,現在該輪到海軍了:用艦跑打爛亨德森機場一樣可以遏制美軍戰機,讓運輸艦隊撤退時免受空襲。

10月14日凌晨,時間0133,金剛跟榛名號戰列艦開始轟擊亨德森機場,之後的一個半小時內,兩艦往亨德森機場一帶傾瀉了近千發14寸/356mm炮彈。

炮彈基本上集中在2200米見方的範圍內,美軍90架戰機損失48架,陣亡41人。但對陸戰一師而言,最驚人的效果天亮之後發現茂密的椰樹林全被打掉,居然遠遠看見了日軍的登陸活動。

這個確實蠻有戲劇性的,呵呵。

儘管美軍幾小時內修復亨德森機場並使用戰機攻擊了日軍艦隊,但並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收穫,日軍登陸成功,運輸艦隊全身而退。

太平洋海戰之62:金剛四艦


炮擊亨德森機場是二戰中日軍戰列艦在瓜島第一次開火,這裡就說說金剛級金剛、榛名、比睿跟霧島號四艦的來歷吧。一戰前的戰艦用到二戰,也蠻不容易的,經歷了兩次改裝。

俺喜歡追根溯源,所以得從明治維新開始說。

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是1860年生人開始啟蒙的時間,這批人在1905年時正值壯年,於是設計了薩摩型戰列艦。薩摩是日本人自己設計的第一型戰列艦,之前或者是買的成品,或者是買的設計。

雖然參考了英國納爾遜級的設計,但薩摩型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16門12寸/305mm主炮,即全大炮(all big-gun)佈局。

這一關鍵跟1906年英國革命性的無畏戰艦(HMS Dreadnought)完全一致,追求的是彈道一致性,用猛烈的火炮覆蓋/摧毀敵艦。無畏號影響之大,以至於後人將戰列艦分成了前無畏級跟後無畏級。

其實,本來恐怕是應該分成“前薩摩級”跟”後薩摩級”的。但日本人沒錢了,薩摩最後妥協為4門12寸主炮加12門10寸副炮。結合十餘年後日本下水的世界第一艘原生航母來看,日本人的學習跟創新能力,不可小視。

無畏號一出,頓時在各國引起一場軍備競賽,近如歐洲各國,遠至南美的智利阿根廷無不爭先恐後造新艦,生怕一個不慎就被鄰居滅了。

日本帝國當然也不甘人後。

薩摩級的薩摩號1910年下水,已經比兩年前的英艦HMS Invincible號更落後了,日本國會於是在1911年通過預算,新建扶桑號戰列艦外加四艘戰列巡洋艦。

這戰列巡洋艦就是27000噸的金剛級。

雖然叫“金剛級“而且恰好是四艦,但跟四大金剛沒什麼關係,首艦金剛號名字源自日本南部1125米的金剛山。當然了,這金剛山估計還是跟佛教的金剛是有關係的。

估計是這時期日本的設計經驗仍然不足,所以在1910年11月日英達成協議:金剛號由英國Vickers公司設計建造,但技術圖紙交給日本,其餘比睿、霧島跟榛名號三艦分別對應在橫須賀海軍工廠、三菱跟川崎建造。

Vickers多次合併之後,成了現在英國宇航的一部分。

比較有意思的是扶桑號雖然是戰列艦,但噸位跟金剛級差不多,不到30000噸,而且是1912年3月才動工-------比金剛號晚了一年多,參考了金剛的設計。

而且金剛級的建造過程中也有改動:吸取了薩摩號下水即落後的教訓,所以金剛號採用了當時尚未入役的14寸45倍口徑主炮,8門雙聯裝。

與此同時,日本派出兩百餘名技工、工程師遠赴英國,觀摩、參與了金剛號的建造過程。綜合之前日本外購戰艦英國佔了絕大多數這一事實,可以說,如果美國海軍是英國的嫡傳弟子的話,日本算是俗家弟子。

英國海軍當時天下無敵,日本人是在向最強者學習,所以才有了之後的進步。

金剛級四艦的入役時間,分別為1913~1915年不等。

動力方面,金剛號採用的是煤/油混合燃料,兩臺蒸汽輪機推動四軸螺旋槳的方案,航速達到30.5節/56公里/小時的速度。“混合燃料”指的是可以往燃煤上澆油以獲得更大動力,所以,金剛號的儲煤量為4200噸,燃油1000噸。在此配置下,以14節速度巡航的里程可達到8000海里/15000公里。

1922年華盛頓條約簽署後,金剛級四艦有幸躲過了被拆解的命運,1929年開始第一次大改。大改內容包括降低燃煤增加燃油攜帶量,航程增加的不多但煙窗少了一個,煙霧減少改善了艦橋視野。

同時,舷部裝甲也有所改進,另外就是配置了水上飛機。

1931年改裝完畢之後,金剛級變成了戰列艦。

1933年2月25日。在日內瓦召開的國聯會議上40國投票認定日本帝國侵犯了中國主權,要求其退出中國東北,唯一反對票為日本自己。為表示不滿,日本代表松崗洋右當場退出會場。

退出國聯之後,日本帝國決定不再遵守1922年的華盛頓條約級1930年的倫敦條約,開始 擴張海軍。

1935年中至1937年初,金剛級進行了二次改裝,換掉了舊的鍋爐跟蒸汽輪機,改為全部燒油。舷部裝甲帶也從原來的6~8寸改為8~11寸,主炮塔裝甲改為10寸,彈藥庫裝甲增強為4寸。此外,防空火炮也有所改進。

兩次改裝之後,金剛級的排水量增加到了37000噸的水平。由於動力系統也做了改進,所以改進後的金剛級仍然有30節的速度。

8門14寸/356mm主炮,副炮根據各艦不同,為8~16門5寸或6寸。

基本上,這就美軍在1942年遇上的金剛級四艦。

回頭看了一下,主題不清有點亂,所以就不用點讚了,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