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一旦伊斯蘭化就永遠伊斯蘭”

,而且這一說法還一度在互聯網上盛行。但這一說法並非絕對化,在高加索地區有一個國家就沒有被“伊斯蘭化”,此國就是格魯吉亞。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格魯吉亞高加索中西部,南部與土耳其、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相鄰,北部與俄羅斯車臣共和國相接。而土耳其、阿塞拜疆、車臣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格魯吉亞卻信奉東正教,為何格魯吉亞沒被伊斯蘭化呢?

強烈伊斯蘭化從海上襲來

其實歷史上格魯吉亞並非沒有伊斯蘭化過,而且險些被伊伊斯化。巴統是格魯吉亞僅次首都第比利斯的大城市。歷史上,帖木兒入侵格魯吉亞後,格魯吉亞分裂成幾個邦國,所謂的高加索國家只是一個概念性國家。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後來格魯吉亞還面臨兩大帝國的統治,一個是波斯帝國,一個是奧斯曼帝國。其中波斯帝國曾佔領格魯吉亞卡爾特里王國、卡赫季王國,而奧斯曼則佔領梅斯赫特公國,並把格魯吉亞西部各邦都變成附屬,其中就有巴統。

巴統人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後,為了自保,紛紛信仰伊斯蘭教。從帖木兒入侵格魯吉亞,一直到19世紀,格魯吉亞國內一直存在伊斯蘭化的過程,其中有很多國王都信奉伊斯蘭教。

在俄羅斯還未佔領格魯吉亞時,格魯吉亞國內已經有1/3的人信奉伊斯蘭教,由於受波斯和奧斯曼帝國兩個國家影響,因此,格魯吉亞的穆斯林,東部為什葉派,西部為遜尼派。

格魯吉亞古代的伊斯蘭在中東地區很有勢力,他們在波斯宮廷擔任重要幕僚,在伊拉克,格魯吉亞人還建立的馬木魯克王朝。當時奧斯曼帝國還有一部分來自格魯吉亞的穆斯林士兵,戰鬥力極其強悍。

如果照此發展,格魯吉亞必然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了。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俄羅斯強行介入並阻止伊斯蘭化

18世紀時,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後,不斷向外尋找出海口,因此俄羅斯帝國向東向南不斷拓展領土。特別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為俄羅斯帝國崛起做出了貢獻。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俄羅斯帝國崛起後,必然要和其他強國發生衝突,其中最大阻力就是來奧斯曼帝國,因此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發生了5次俄土戰爭,最終打服奧斯曼帝國,並佔領格魯吉亞。

俄羅斯吞併格魯吉亞後,巴統地區的50萬穆斯林逃到土耳其,當時這些人進入安納托利亞半島,其中就有土耳其現任總統埃爾多安的祖先。

現在有一個奇怪數據,格魯吉亞人有400多萬,而土耳其有格魯吉亞裔的穆斯林150多萬,這就是當時俄羅斯佔領格魯吉亞形成的結果。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但巴統地區依然還留有少部分穆斯林,而且還形成了一個名為阿扎爾的共和國,主要以穆斯林為主,佔75%。

但蘇聯解體後,阿扎爾共和國的穆斯林卻開始減少,東正教人口數量增加到60%左右。據說該地在未來5年內,東正教將佔100%。

未被伊斯蘭化原因

我們從歷史上看,雖然俄羅斯帝國強大,而使一些穆斯林跑到土耳其,但格魯吉亞國內還有少量的穆斯林。而到了蘇聯統治時,蘇聯並沒有實施殘酷的清除穆斯林行動,而是採用一個絕招“民族認同”。

1926年以前,格魯吉亞巴統的穆斯林被稱為“格魯吉亞穆斯林”,1926年到1939年,蘇聯將阿扎爾共和國中的阿扎爾人劃為阿扎爾民族。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但1939年,蘇聯及時糾正這一民族劃分的錯誤做法,而是把這些人統稱為“格魯吉亞人”,這一民族確認起了關鍵作用。

那些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也願意成為格魯吉亞人,但問題來了,由於格魯吉亞人大都信奉東正教,他們把信奉伊斯蘭教的人視為外國人的宗教,這種把民族與國家認同綁在一起的做法起了效應。誰都不願當賣國賊,於是一些穆斯林紛紛轉為東正教。

當時一個很意思的現象,誰不轉為東正教,誰就是格魯吉亞的敵人。因此這種壓力很大,不改信仰就沒命。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另外,蘇聯推行世俗化和無神論的運動,也使格魯吉亞的穆斯林基本絕跡。在巴統地區,蘇聯的世俗化曾遭到宗教勢力的抵抗,當時爆發了一場騷亂,蘇聯出手鎮壓了騷亂,把一些宗教頑固分子流放到中亞,從此巴統地區再沒有宗教事務干擾蘇聯執政。

那麼蘇聯解體後,宗教應該恢復自由了,按理說,穆斯林應該增加,為什麼還要減少呢?

這個原因就與格魯吉亞自身有關,蘇聯解體前後,格魯吉亞國內的民族主義很強烈,他們主動格魯吉亞是“格魯吉亞人的”。而推動民族主義的就是東正教,於是伊斯蘭教被視是外國侵略造成的一種外來宗教。

探析:高加索國家格魯吉亞,歷史上如何成功抵禦“伊斯蘭化”?

而格魯吉亞的清真寺在蘇聯解體後得不到任何資助,格魯吉亞也切斷了巴統地區與土耳其、沙特等宗教國家的聯繫。

參考資料:《俄土戰爭》、《蘇聯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