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解封!一個湖北地級市的社區戰“疫”親歷

等待解封!一個湖北地級市的社區戰“疫”親歷

中房報記者 田傲雲 湖北荊州報道

“該不會是疫情越來越嚴峻了吧?”

2月14日晚上11點半左右,荊州即將實行社區封閉式管理的消息開始擴散,周樂在微信群看到這一消息時,變得焦慮起來。

消息並非空穴來風。當天,荊州市舉辦的全市疫情防控視頻調度會議上,荊州市委書記要求升級管控,疫情形勢較嚴重的縣市要做到所有小區、樓棟、自然村灣等基層單位的全面管控,實行戰時管理,禁止人員進出。

周樂覺得,為了能夠儘快消除疫情,自2月13日起,荊州下轄的松滋、洪湖等地已陸續開始實行社區封閉式管理,荊州居民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數量還在不斷上升,疫情防控視頻調度會上的會議內容或許就是未來工作部署的一個信號。

如果真的把社區封閉,生活物資從哪裡來?這是周樂隨即想到的問題,“小區沒有封閉時去採買就很不方便,大清早就得趕去超市門口排隊挨個進,這要是把小區封了,那就意味著更難了。”

想著即將到來的社區封閉式管理,第二天一大早,周樂就開著車前往當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採購,“這地方離得遠,不方便,人們一般不怎麼來,這次過來也是想著多買些物資回去,即便不會封閉社區,也比去超市買要好些。”

也是在這天,周樂所在的城區發佈消息稱所有小區、村(居)民點一律實施封閉式管理,到2月16日,封閉式管控已擴至全市乃至湖北全省。少部分居民像周樂一樣做到了未雨綢繆,但很多居民將面臨著社區封閉後,生活繼續的問題。

社區團購

到2月16日,荊州市多縣市區陸續發佈了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有關事項通告。

“全市所有小區、村(居)民點一律實施封閉式管理。除醫護人員、醫藥物資配送人員、參與疫情防控人員、水電油氣與通信等基本民生保障從業人員外,其他人員一律不得出入。”

“所有未經縣、鄉鎮指揮部批准營業的經營場所,一律關閉。經批准的定點超市、集貿市場、藥店只准對代購配送員開放,一律不得對外營業。”

“所有小區(居民點)居民基本生活必需物資由配送企業或村(社區)組織配送。急需物品實行代購服務。”

管控升級後,周樂所在社區的工作人員建了個微信群,挨家挨戶上門讓每戶居民掃碼進群,群裡有已經提前聯繫好的超市工作人員,每天在群裡發佈今日貨存。“我們社區的定點超市比較小,東西品種並不多,就是能保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且需要達到一定數量才能配送。”

周樂很慶幸此前去了一趟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採購,“雖然看起來物資供應的問題不大,能夠保證基本生活,但根據鄰居在群裡的反映,他們買的東西里也存在很多問題,有的都壞和爛了。”

“其實這個問題在小區封閉前就已經暴露出來了。”周樂回憶,儘管一直都說生活物資儲備充足,但不管是從種類還是新鮮程度來看,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疫情發生後,很多菜市場都沒有營業,大多數人都是前往附近的的超市進行選購,到1月底的時候,受疫情影響,需要排隊去超市採購。“工作人員在超市門口挨個測體溫,五十個人為一撥排隊進去,大超市光是排隊都要繞幾個彎,好不容易進去了,菜的賣相也不好,小超市人少點,但東西也不行,有一次去水產區,發現魚蝦死了、臭了。”

“不僅僅是買的東西出現問題,小區封閉後,買不上生活物資的情況依然存在。”根據周樂的介紹,他們社區的團購群沒有套餐,只要購買金額達到100元就能夠配送,所以一般是居民把自己需要採購的物資信息發到群裡,再由超市工作人員算出金額後,付完錢後,等超市將物資運到小區指定地點後,就會在群裡通知居民去領取,但有很多鄰居購買的東西臨到配送時才發現很多已經沒有了。“一方面是確實供不應求,晚買一步可能就買不上了,另一方面是要買東西的居民太多,超市工作人員人手又不夠,所以也經常出現漏算的情況。”周樂說。

和周樂社區的團購方式不一樣,鄭宇所在的社區從一開始就是“套餐制”的銷售模式,主要是按照物資品種進行分類,有蔬菜類、肉蛋類、調料類、糧油類、日用品類,套餐價格在50元——150元不等。“不能單選,很多套餐裡的東西其實也用不上,如為了買大米,還要買掛麵、麵粉等其他物資,另外物價也比平常稍微貴了一些,不過特殊時期也能接受。”

由於其他居民團購的肉類不新鮮的情況時有發生,鄭宇一直都只購買蔬菜類套餐,一份50元的套餐包括五斤大白菜、三斤白蘿蔔、三斤土豆、兩斤黃瓜、兩斤花菜、一斤青椒,“大多數蔬菜比較好儲存,買一次可以吃幾天,就是太素了,來來回回又只是這麼幾樣菜品,大人還能忍忍,小孩子受不了,有一次晚飯我家小孩瞟了一眼,默默地扒了兩口飯就完事了,後來為了讓孩子吃飯,只好醃製了些蘿蔔,沒想到在孩子眼裡,竟然成了一道美味佳餚。”

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情況允許,我們也不想搞套餐制,但是小區居民人數多,超市很容易爆單,如果商品都拆分開來買,超市工作人員的節奏跟不上,其實只要去掉一些不合理的套餐,還是可以的。”

民間“覓食”

和省城武漢可以在網上通過美團、餓了麼、盒馬鮮生、京東到家等外賣平臺、生鮮電商採購相比,湖北省大多數地級城市無法通過電商外賣平臺這條渠道進行採購。

這條由互聯網搭建起來的另一條“生命線”在地級城市並不好走,往常可以通過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購買蔬菜水果的商店,也幾乎關停,“找吃的”成為社區封閉後部分居民的日常,為此,不少居民都加了好幾個群,“差不多買一種東西加一個群,好在沒有人哄抬價格。”

疫情期間學會做包子、發糕等麵食的文娜告訴記者,其實在社區封閉之前,政府就已經採取了較為嚴格的管控措施,比如限制外出,閒在家裡的文娜就做麵點,每天都會把做好的成品拍照發朋友圈,“管控加強後,開始有朋友找我買,可能他們是真的沒什麼吃的了,看到我在做就找我了。”

“其實社區封閉後,也有很多買菜的群應運而生,不過有人怕被騙,也怕東西不衛生,我畢竟是自己做著吃的,也放心些,現在每天大概接受預定40個包子左右,太多了做不過來,主要也就是給朋友。”

鄧麗經營著荊州的一家飯館十多年,地段好,加之做的都是本地特色菜,平日裡來吃飯的人也多。春節前,考慮到往年訂團年飯的顧客很多,鄧麗早早地就在飯館門口張貼了“接受預定團年飯的通知”,也進了很多貨,沒想到,疫情的到來使得此前進的貨全部積壓不說,還要餵養雞鴨等家禽,以及水產。

“大年三十封的城,就不讓營業了,只好把蔬菜和肉拿出來賣,但買的人不多,那時候城裡的物資供應還比較充足,後來把社區封了,居民被禁止進出,開始有熟人問我們飯館有沒有吃的,我尋思著,就做了些容易配送的菜,三公里以內的顧客都可以配送。”

一邊是把之前進的貨清庫存,一邊是到處找物資,“我做餐飲的,渠道稍微總是多一些,剛開始確實不好弄,到處都在交通管制,配送很成問題,我們都是大晚上去進貨,批發商也沒有辦法,都希望能儘快復工,一個賣水果的老闆,貨積壓著不能賣,全爛了,幾十萬元就這麼打了水漂。”

和鄧麗類似,沈慧經營著一家社區便利店,也不大,三十平方米左右,平常買的都是常見的日用百貨、菸酒副食,雖然不見得有市場剛上的新產品,但好在品類全,主要也是為社區的鄰居提供方便,“突然要買點什麼,又不值當去一趟大超市,一般也都來我店裡。”

“其實封城沒幾天,我們也停止營業了,人來人往的,害怕被傳染。”沈慧回憶說,“剛關門的時候還有鄰居打電話問,我雖然不好意思,也打著哈哈過去了,2月15日說要封閉社區了,後來看真的是不好買東西,套餐比較貴,也不能單買,考慮了一晚上後,才又重新開起來。”

沈慧經營的超市成為小區附近少數還在開門營業的店鋪,但特殊時期只出不進使得小店很快就被搬空,“因為社區封閉來得突然,重新開店沒兩天,餅乾、膨化食品、辣條、方便麵……只要是能吃的,基本上都賣光了,還有很多人問有沒有奶粉、尿不溼等物品。”

“因為團購物資種類有限,只要是缺東西,鄰居第一時間都想找我,但一開始我也沒有地方進貨,給供應商打電話,說市內交通管制很嚴,送不過來,吃的賣完後,主要是賣菸酒。”

一直沒有補到貨的沈慧也著急,“以前是供應商打電話天天求著我們進貨,現在反過來了,換成我求爺爺告奶奶地挨個每天和他們聯繫,直到2月底的時候開始有供應商可以送貨,不過也是把東西送到小區門口,我們自己再開車去接,這才稍微改善了缺貨情況。”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沈慧的便利店開始逐漸支撐起小區居民的需求,“其實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供應商有什麼就要什麼,再加上疫情下很多加工廠都沒有復工,很多吃的、喝的物資都還是年前的存貨,生產日期都不好,供應商也沒有辦法,只能儘量去協調。”

期待解封日

生活可以想辦法,疫情卻最煎熬人。“社區病例分佈情況公佈後,整個人都很慌了。”王寧說,隨著荊州城區的確診病例不斷增加,大家對於疫情的敏感度也在增加,雖然社區關閉後已經不怎麼出門,但發現小區裡真的有確診病例後,慌張和焦慮真的來了。

“其實早在社區封閉前,大家已經儘量減少出門,但畢竟生活在同一個小區,坐車經停武漢的都有被感染,那我們這長期生活在一個小區的是不是也會被傳染?”儘管一直身在疫區,但此刻王寧才發現自己離疫情這麼近,得知小區存在確診病例後,不僅僅是他,包括整個小區的居民都陷入不安的情緒。

緊張之後,王寧開始和家人回憶這幾天的活動軌跡,“不停地和家人覆盤,因為害怕自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被感染了,畢竟現在也不清楚身邊到底還有多少攜帶病毒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抵抗力還能抗多少次,甚至萬一不幸被感染了有沒有人管自己。”

“腦袋亂哄哄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不出去,一次性多買些容易儲存的物資。有時候天氣好,早晨看到小區裡還有些老年人沒防護就下樓鍛鍊、散步,很著急。”在王寧看來,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不再有新增感染病例,那就意味著居民要儘量減少出門,這個時候除了政府層面出臺相關管理政策外,居民自己也應該主動配合。

王寧和朋友在微信閒聊時曾不滿這些人的行為,沒想到朋友的小區同樣也有類似情況。“甚至還有些老人不戴口罩,真的是很無奈。”

沈慧所在的小區並沒有發現確診病例,但依然被不安的情緒所影響。“疫情來得突然,像酒精、消毒水這些物資都沒有儲備,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過了兩天,又有很多鄰居要買醋,一問才知道是買來消毒用。大家都知道這肯定不夠,但也沒有辦法,有總比沒有強。”

從大年三十開始值班,一直未曾休息過的基層工作人員吳磊告訴記者。“其實我自己每天都活在恐慌之中,尤其是發現有其他的基層工作人員感染之後,我更加害怕了,我也不能保證自己身上有沒有病毒。”

除去因為擔憂被感染帶來的焦慮外,網絡上流傳的疫情發展態勢和嚴重情況也讓不少人感到擔憂。“網絡上疫情相關信息太多,今天發佈,明天闢謠,真假難辨,但是卻給身在疫區的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恐慌,其實我們現在是最希望疫情能夠好轉的人。”多位當地居民表示。

截至3月5日,荊州市連續三天無新增確診病例。大家都在等待解封的那一天。(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