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島之戰,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人的“玉碎戰術”


阿圖島之戰,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人的“玉碎戰術”

01

二戰後期,美軍為了更快速和有效地收復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被日軍佔領的島嶼,採用了一種蛙跳戰術,也叫跳島戰術。

就是對於一連串的島嶼,不採取依次逐個攻佔的方法。

而是在佔領某個島嶼後,丟開眼前的下一個島嶼,跳到島鏈後面的島嶼去攻打。

在跳島戰術中,美軍選擇避開日軍防守力量強大的島嶼,跳過去改在日軍兵力薄弱的島嶼登陸。

對於那些跳過去的島嶼,則進行海空封鎖,切斷其補給物資的供應,同時對島上的日軍工事開展空襲。

這種戰術的好處是,不但可以大大加快前進的速度,更是可以避免在攻堅戰中的大量人員傷亡。反觀日軍,耗費巨大建成的軍事堡壘失去了用武之地而無所作為。

日軍整體的防禦鏈被打碎,變成了一些孤立的據點,最終自生自滅或者等著被收拾乾淨。

在1943年6月到1944年7月的新幾內亞戰役中,麥克阿瑟指揮美澳聯軍沿著新幾內亞海岸,避實擊虛,跳過日軍重兵防守、一時難以攻克的據點,成功地實施了十幾次兩棲登陸,將日軍分裂開,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在小範圍內將日軍孤立起來,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繫,加以逐個擊破殲滅。

盟軍推進1800公里,得以直逼菲律賓的棉蘭老島。

後來在太平洋戰場,盟軍先後跳過了加羅林群島、臺灣島等大多數島嶼,奪取了塞班島、硫磺島、沖繩島。

一系列越島登陸作戰粉碎了日軍的嚴密防線,使得盟軍迅速的打開通向日本本土的大門。

02

一般認為,蛙跳戰術正是在新幾內亞戰役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不過,這種避實擊虛,放棄戰略價值不大的島嶼,直接攻取戰略要地的思想,也是源於新幾內亞戰役一個月前的一場戰役帶來的經驗教訓。

在北美大陸西北部,美國飛地阿拉斯加的南端,隨著阿拉斯加半島向西呈弧形延伸的是阿留申群島。

這個位於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的群島,由一串小火山島組成,綿延長達1900公里。

而在這個島鏈的最西端,是一個長約64公里,寬約32公里,名為阿圖島的小島。

阿圖島之戰,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人的“玉碎戰術”

​1941年12月7日,隨著日本偷襲美國海空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在此後歷時3年多的大戰中,盟軍與日軍以太平洋和周邊國家為戰場展開了殊死拼殺。

1942年6月,日軍發起了中途島戰役。對位於美國本土西海岸和日本之間的太平洋航線中點,作為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的中途島發起攻擊,企圖將這個對東京構成威脅的美軍基地一舉拿下。

為了分散美軍對中途島的注意力,日軍首先派遣了一支艦隊進攻美國人的阿留申群島,試圖牽制美軍,把美軍艦隊吸引到北面去。

不過,美國人設法截獲了日軍高層的通信信息,發現了山本五十六的計劃。

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決定對阿留申群島不採取任何行動,而將艦隊主力派往中途島作戰。

在中途島海戰中,美國海軍以僅損失一艘航母的代價,擊沉日本海軍飛龍、蒼龍、赤城和加賀4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艦,成功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的進攻。

不僅取得一場大勝,而且從此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形勢。

阿圖島之戰,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人的“玉碎戰術”

03

在北太平洋,日本人倒是如願在阿留申群島西端沒有防守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成功登陸,佔領了這兩個偏僻荒蕪,常年冰雪覆蓋的小島。

隨後,日軍顯然發現了這兩個島嶼的戰略價值,它們是控制白令海出口的鎖鑰,也是日本通往北美和北歐的捷徑。

這裡還能作為進攻美國西海岸地區的跳板,成為轟炸美國本土的基地。於是,日本人開始在島上修建機場和永久工事。

對於美國人來說,兩個小島的失守標誌著美國領土被敵軍侵佔,這讓他們感到奇恥大辱。

同時在軍事上,日軍佔領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讓美軍如鯁在喉,限制著美軍在這個地區的行動。

隨著在太平洋上轉入反攻,美國人在解決南太平洋的威脅後,決定拔除這兩個讓他們心神不寧的釘子。

1943年5月,原本準備增援北非與德軍作戰的美軍第7師被緊急派往北太平洋戰場。

此時,經過一年多的經營,日軍在兩個相距不遠的小島上都部署了不少的守備部隊,其中在基斯卡島有5000多人,而阿圖島上有2000多人。

由於缺乏在凍土地帶施工必需的大型機械,兩個島上修建的機場都還沒有完工。

日本海軍通過補給艦和潛艇加緊向兩個島嶼運輸物資,直到日本到阿留申群島的運輸線被美軍封鎖。

美軍收復阿留申群島的戰役開始了,考慮到基斯卡島防守的日軍較多,美軍首先選擇相對好打的阿圖島動手。

在小小的阿圖島上,日軍集中了2600多兵力,憑藉堅固的工事據守。

而參加登島作戰的美軍步兵第7師卻有著多達11000人。

阿圖島之戰,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人的“玉碎戰術”

​可是美軍的登陸並不如想象的那麼輕鬆。這支原本是要開赴北非作戰的軍隊,之前一直在加利福利亞炎熱的沙漠中訓練,而這裡卻要頂著凜冽的寒風,在冰雪覆蓋的山坡和泥沼中作戰。

除了白令海惡劣的環境,更要命的是美軍顯然低估了敵軍的實力,對島上日本守軍的情況缺乏必要的瞭解,適合寒冷地帶作戰的武器裝備也不足。

就連按計劃為登陸提供火力支持的輕型護衛艦,也因為事先對阿圖島海域缺少必要的勘測而不能靠岸。

幸運的是,惡劣的氣候無意中幫助了美國人。原定的登陸時間被推遲了幾天,日本人看到美軍一直沒有動作,以為是情報有誤,便放鬆了戒備。不期而至的大霧也為美軍做了最好的掩護。

04

5月11日,美軍登陸部隊竟然沒有遭遇守軍任何阻擊。

登上阿圖島的美軍遇到的麻煩還是來自糟糕的天氣,他們在大霧中摸索著,艱難地將大炮和車輛拉到崎嶇的沙丘上建設灘頭陣地,在刺骨的寒風中度過一個難熬的夜晚。

第二天早晨,日軍才發現美軍已經登陸,隨即組織強大的火力發動攻擊。

在阿圖島北部登陸的美軍被日軍以山炮和榴彈炮壓制在登陸場陣地上,日軍狙擊手也趁機逞威。

登陸美軍一整天動彈不得,大批士兵陣亡。這個地方因此被美軍稱為 “血腥角”。

後來美軍還是依靠組織突擊部隊跨過山脊,與日軍展開肉搏近戰,在取得優勢後才阻止了日軍的炮擊,登陸部隊轉危為安。

在南部登陸的美軍遭遇了更大的麻煩,他們按計劃前往馬薩克灣與北部登陸美軍匯合,同樣遭到了山谷中日軍防禦工事炮火的襲擊,被困在馬薩克山谷中6天無法脫身。

士兵們冒著炮火慌忙開挖散兵坑躲避,可是凍土中的坑剛挖好不久,融化的凍水就湧了出來。

士兵們只好在刺骨的凍水中藏身。當指揮官命令前進時,凍僵了的士兵們根本無法行動,嚴重凍傷造成大量的減員。

阿圖島之戰,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人的“玉碎戰術”

​幸虧北部美軍突破了日軍的層層阻擊,不斷向南邊靠近。

迫使日軍只好後撤到阿圖島東部的克萊維斯山口做最後的防守,被困在山谷中的南部美軍才得以脫離險境。

克萊維斯山口是通往奇恰戈港所在半島的關隘,港口一帶是日本人最後的堡壘,那裡建築了完備的工事和火力網,貯存了大量的武器彈藥。

奪取克萊維斯山口的戰鬥開始了。缺少重武器支援的步兵們藉助手榴彈,攻下了山口一側的冷山制高點。

而對另一側安伯角的進攻,接連4天均未成功。

21日凌晨,兩個排的美軍趁黑爬上山頂,衝進戰壕用刺刀殺死20多個日軍。

一個日本兵突然拿起機槍掃倒兩名美軍,然後縱身跳下懸崖。

05

攻打奇恰戈港的戰鬥驚心動魄。美軍沿著半島向海邊推進,在通過一個山脊時被日軍的強大火力死死困在山下。

這時一位名叫喬治的排長冒著日軍的炮火,勇猛地衝上山去。獨自一人在山頂與日軍搏鬥,子彈打光了以後,他居然拎起步槍砸死了4個日軍。

這個排長只是手臂受傷,奇蹟般的回到山坡上繼續指揮他的部下前進。

殘餘的日軍被壓縮到港口周邊的山谷中。29日,戰鬥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愈加慘烈。

美軍指揮官尤金少將決定在清晨發起總攻。

誰知道瀕臨絕境的日軍困獸猶鬥,指揮官山崎大佐不約而同地在凌晨3點搶先發起了反攻。

他糾集剩下的1000兵力,連傷兵也加入其中,發起搏命式的攻擊。日軍企圖衝出包圍,奪取美軍中心營地的輜重和彈藥庫。

深夜,日軍突襲隊悄悄摸上美軍的陣地,將許多熟睡中的官兵扎死在睡袋裡。接著他們又襲擊了一個美軍救護所,喪心病狂地將醫護人員和傷兵們殺戮殆盡。

當這幫野獸般的日軍突襲隊衝到克萊維斯山口時,卻被那裡由工程兵和後勤人員組成的美軍後備梯隊殲滅了。

眼看死亡衝鋒反擊無望,日本人開始了最後的瘋狂。

戰地醫院用嗎啡殺死傷員,士兵們數百人聚集在一起,採取把手榴彈貼在自己的頭部或胸部引爆的方式,開始集體自殺。

阿圖島之戰,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人的“玉碎戰術”

​第二天早晨,美軍官兵們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幕:山谷裡堆滿了那些頭部與軀幹支離破碎的日軍屍體,其狀慘不忍睹。

阿圖島戰役,美軍549人陣亡,1148人受傷,但有2100多人因為惡劣的氣候生病喪失戰鬥力。

而日軍的2630名官兵只有28人活下來當了俘虜,讓世人見識了什麼是日本人野蠻兇殘的玉碎戰術。

至於另外那個基斯卡島,兩個多月後,當美軍調集了3萬多大軍和強大的艦隊,殺氣騰騰衝上島時,卻發現已經是空無一人。

半個月前,日本人就藉助大霧掩護,登上軍艦逃之夭夭了。

害得登島的美軍和加拿大友軍還在大霧中發生了互相射擊,造成20多人陣亡的烏龍事件。

阿圖島戰役的經驗教訓,也為美軍後來為了避免大量傷亡而發明的跳島戰術提供了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