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導讀】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這句話真是千古以來帝王之術的最佳說明。答案是皇帝並不是一直都重用誰,而是誰權利大了,就開始重用另一位,皇帝永遠都不會讓任何一位權利滔天的,因為到那時,倒黴的就是自己了。

以我們都知道的漢武帝為例,我們一起看下他的帝王之術你就明白了。

  • 為什麼不重用叔叔梁王?一個很明顯的殘酷現實。

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位的時候,發生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只得聯合自己的親兄弟梁王一起並肩戰鬥,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

之後,梁王居功至偉,甚至在竇太后的支持下還想當“皇太弟”,這麼大的壓力,漢景帝都差點無法支撐。漢武帝當時還是太子,如果不是他的母親王娡和他的姑媽長公主劉嫖從中運籌,這個太子之位差點就沒了。

這麼大的威脅,你說他即位之後還能重用自己的叔叔嗎?

  • 漢武帝更重視自己的舅舅嗎

漢武帝即位之後,他的母親成為太后,但這時竇太皇太后勢力還是很大。等到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算可以真正的掌權。

但是掌權之後就可以任由自己做主了嗎?沒了一個太皇太后,又多了一個太后,所以他的舅舅田蚡就成了當時的宰相,勢力有多大呢?就是他一舉把前任宰相,也是前太皇太后的餘黨魏其侯竇嬰給搞死的。

漢武帝會坐看舅舅一家獨大嗎?在竇嬰去世後不久,田蚡也莫名其妙的死了,據說是被竇嬰的鬼魂嚇死了,這個你會信嗎?這又是誰的手筆呢?

  • 所謂帝王之術就是平衡之術

平衡之術就是不讓一家獨大。

皇族強大的時候,就重用外戚,當前唐中宗李顯在位的時候不是還曾說過要把江山讓給老丈人的話嗎?

外戚強大的時候,就拉攏皇族,當李顯的皇位快要被她老婆韋后篡奪的時候,李顯不是得重用他的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嗎?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誰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那他就是皇帝的敵人!

學歷史我們經常批判那些重用外戚、甚至重用宦官的皇帝,他們真的都是壞皇帝嗎?他們是沒有辦法啊!


明哲話西遊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子方書法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古代做皇帝雖說是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唯一一人,但治理國家往往還是需要“助理”的,這些人或為身殘志堅的太監們,或為自家大舅。為什麼不用關係更為親密的叔叔而是大舅們呢?

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叔親舅疏的宗法制度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話雖如此,但其實叔叔和舅舅從血緣上來看都是差不多親。這裡所謂的“姑舅親”其實是一種感情的上的親,而在古代的帝王家中,皇家的法統來看,叔叔卻是更親。這個親不是說關係上的親,而是因為叔叔也是皇室中人,而舅舅屬於外戚,是“外面”的人。

故而舅舅從法理上不具有危險自己正統帝位的可能性,除非篡位。而叔叔卻是有可能可以繼承帝位的人選之一,因為宗法制度承認叔叔,不承認舅舅。

五代南唐時代,南唐元宗李璟,在南唐保大五年,以弟弟李景遂為皇太弟“五年,以景遂為太弟。”-《新五代史》

而且還把政務交由李景遂處理,但弟弟其實不太願意當皇帝,一直推脫不願,之後終於改立其長子李弘冀為太子,但二人的矛盾卻是埋下了禍患。

成為太子的李弘冀可能出於字自卑的心理,擔心父親再改立叔叔為太弟,竟然下毒手。《南唐書》記載:

弘冀刺知之,乃使親吏持鴆遺從範。使毒景遂,景遂擊鞫而渴,索漿,從範以進之,暴卒。

再如明朝建文帝時代,叔叔們各握重兵,朱允炆哪敢重用。因為重用很大的可能是養虎為患,令叔叔們在朝廷之中結交百官,豈不更危害江山社稷,所以對於叔叔而言,只有“削藩”的路子。

叔叔奪位的情況歷來都有,南朝宋明帝劉彧奪侄子劉子業帝位,南朝齊明帝蕭鸞奪侄孫蕭昭業帝位,南朝陳宣帝奪侄子陳伯宗帝位等等。

所以不能“養叔為禍”,因親而疏。

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

很多時候,皇帝重用舅舅,不是因為自身的緣故,而是因為母親也就是太后的原因。皇帝年幼,太后輔政,而太后能依靠的不是夫家的人而是自己的兄弟。

比如漢朝明帝病逝後,十歲的劉肇繼位為漢和帝,之後任用母親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多次對匈奴用兵,但竇憲後來膨脹了,13歲的漢和帝聯合宦官除掉竇氏一族。

東晉時期的庾太后在其丈夫晉明帝死後,晉成帝繼位,太后哥哥,晉成帝舅舅庾亮輔政。

東晉的朝廷初期其實非常的亂,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晉成帝在位期間,任用舅舅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雖然收效甚微。

等等。

真的愛舅舅

雖說是皇帝,但也有看重情誼的皇帝。

北魏宣武帝元恪在外祖父高揚死後,開始思念起舅舅來,就把舅舅高肇兄弟幾人都徵召入宮,封高肇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顯為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

之後高肇擔任尚書左僕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還兩次娶北魏公主為妻,更是達到權傾朝野的地步。

宋朝曹皇后的弟弟曹景休,傳說中八仙之中的曹國舅,宋英宗雖是宋仁宗的養子,卻也在即位後對舅舅很照顧,曾被封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年老時還允許入宮親侍太后疾。

結語:

皇帝重用舅舅的原因有多個,但最為重要的還是應屬舅舅不具有宗法制的法統的原因。但懼怕叔叔謀權而重用舅舅,卻往往導致另外的局面,也就是外戚弄權的情況,輕者為不法之事,重者顛覆朝廷,危險係數也是很大的。


南嶺說史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

道理其實很簡單,這與我國封建王朝實行的皇位繼承製密切相關。

皇帝自稱天子,宣揚君權神授,只有擁有皇室血脈的人才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皇帝的叔叔

皇帝的叔叔同樣屬於皇室成員,理論上是具有皇位繼承資格的,基本上都會被封為王爺。

如果皇帝重用自己的叔叔,一旦這位王爺大權在握,即便他自己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也難保他的部下不想來個“黃袍加身”!

畢竟從龍之功的封賞之重沒有多少人能夠拒絕誘惑,一旦有機會誰不想鋌而走險試一試呢?

歷朝歷代王爺造反可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比較著名的就有西漢“七王之亂”、晉代“八王之亂”、明代“靖難之役”。

皇帝的舅舅

而皇帝的舅舅屬於外戚,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外戚想要獲得和維繫權勢,只能依賴皇帝。

所以,外戚的興衰榮辱基本上都寄託在皇帝的身上,他們的利益與皇帝高度重合。

即便權勢滔天,外戚依舊需要維護皇帝的權威,才能保護好自己。

雄才大略如漢武帝,遠征匈奴也是重用外戚衛青霍去病,而沒有大膽啟用宗室將領。

總結

因此,古代皇帝大多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對自己的叔叔嚴防死守。

歷代被重用的皇帝的叔叔只有周公旦、多爾袞等寥寥幾位。


歷史痴


皇帝重用舅舅無外乎三個原因:

  • 太后把持朝政,為了與皇帝抗衡,重用自己的孃家人,形成太后黨,此時皇帝較弱,屬於被動重用舅舅。比較出名的有秦宣太后,漢朝呂太后,竇太后,王太后,唐朝武則天等。
  • 舅舅確實是能臣幹吏,或出於鞏固自己的權勢,必須要重用的,屬於主動認命。漢武帝時的田玢,唐高宗的長孫無忌等。
  • 為了討好母親。這一類也屬於主動重用。多因為母親出身低微,而有意抬高。比如漢衛子夫。

那麼為什麼不願意重用自己的叔叔呢?

  • 機會太少。自己的父皇在位的時候,基本把能力特別強的,勢力大的基本都肅清了,剩下的就是無心政治,貪圖享樂的。比如嘉慶帝的五叔,就是個極聰明,又會保護自己的人,所以從來不露出他的政治能力,嘉慶也就沒辦法用。
  • 威脅太大。叔叔是能夠篡位,而且可以被皇室認可的。因為他們輩分高,話語權重。所以歷代皇帝多不給叔叔們實權。篡位的比如:漢武帝時的梁王,宋趙德昭的叔叔趙光義(雖然是正統繼位,卻違背母親和哥哥的遺願,斬殺侄子,把皇位傳給兒子),明建文帝的叔叔永樂帝。

綜上,基於這兩個原因,權衡輕重的話,皇帝們都喜歡用自己的舅舅,而不是叔叔。


考古論今


古代皇帝之所以不用叔叔而用舅舅,其實主要關係到皇帝自身的權力安全問題。

一、皇權繼承權:

自古無情最是帝王家,古代皇族為了爭奪帝位繼承,權骨肉親情之間自相殘殺那是常有的事。

而皇子都擁有皇權繼承權,皇帝的叔叔就是上一代皇帝的皇子,是擁有皇權合法繼承權的。

明朝朱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朱棣作為建文帝的叔叔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奪了建文帝的皇位,自己當皇帝。

因此做皇帝防的就是這些皇族叔叔,而作為皇帝外戚的舅舅,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

皇帝的舅舅又因為與皇帝的母親與皇帝本人的關係才能得以皇親國戚的威名,這一切都是藉著皇帝而來。因此皇帝的舅舅是與皇帝站在一條船上的,如果皇帝完蛋,那他這個舅舅也就沒多大威信,除非手裡掌握重權。

因此皇帝舅舅是最希望皇帝好的,對皇帝也是最上心的,對皇帝也是很好。有句話說的好嘛:侄兒像母舅!說明侄兒與舅舅的關係是很好的。

三、來自皇帝母親對孃家的支持:

皇帝雖然是天下之主,但皇帝還是要敬重自己的母親的,而作為皇帝的母親,是因母憑子貴而得到太后位置。也就是說皇帝母親也是依靠自己的兒子皇帝,作為皇帝的母親為了自身權力的考慮就需要提拔自己人,作為自己的勢力集團。而皇帝母親能信任的也只有孃家人,因此皇帝的舅舅就會得到皇帝母親大力支持。

四、皇帝需要扶持自己的勢力:

作為皇帝最重要的是要維護自身權力,而朝廷勢力錯綜複雜,如果作為沒有自己的勢力集團,即便作為皇帝也很難控制權力。

而能讓皇帝放心又能幫助自己的放眼全國,也就只能是皇帝母親那邊的親戚,也就是皇帝的舅舅。

皇帝扶持自己的舅舅作為一方勢力,制衡其他勢力集團,因此外戚的勢力權力逐漸做大,也就形成了外戚專權。

總結:

皇帝出於自身權力安全的考慮,加上又有皇帝母親在後面的支持,因而重用舅舅,而疏遠叔叔。


熠良晨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待;但對於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後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後讓蕭道成佔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麼皇帝們就那麼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據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麼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儘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託於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後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並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麼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交流



青言論史


叔叔是本家,舅舅是外戚。叔叔養肥了,大概率會搶皇位;舅舅養得再肥,也不敢隨意搶皇位。

歷史上,養肥了的叔叔們搶皇位,只要搶到皇位,基本上就可以踏踏實實坐江山了。以舅舅的身份搶皇位不在少數,能夠成功的卻屈指可數;可一旦失敗,舅舅們的下場可謂慘烈之極。

比如說,兩漢交替之間的“舅舅”——王莽。

王莽何許人也呢?王莽家族能夠騰龍而起,離不開一個有權勢女人,那就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她是漢朝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的皇后、第十二位皇帝漢成帝的親媽。如此,王莽與漢成帝算是親老表了。

憑藉這層關係,王莽在西漢末年的權勢,逐步升高,最終奪了漢家皇位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外戚身份奪取皇位、並取得成功的人。被奪取皇位的小皇帝劉嬰,最後也被王莽殺死,斷送了大漢江山。

這就是皇帝重用舅舅的下場。

以外戚身份奪了天下的王莽,也沒落得什麼好下場。

史書記載,王莽篡漢的消息傳到他姑姑王政君耳朵裡時,這位80歲的老太皇太后非常生氣,直罵王莽忘恩負義。最終,王政君無法阻擋王莽篡漢這一事實,只得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以洩其憤。

王莽篡漢,此大逆不道之事,必然引起很多人的反對。

比如說,王莽想重用新都相孔休,被人家之間拒絕;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重臣,也紛紛離職抗議。

王莽篡漢第一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第二年,東郡太守翟義聚義十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發動反王莽起義;第三年,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第四年,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

可以說,自王莽篡漢那一刻起,反對他的起義,從未間斷。

公元23年,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敗逃。逃亡途中,被起義軍所殺,王莽死後,起義軍官兵將其分屍示眾,並將他的頭顱仍在南陽街頭當球踢。可憐一代梟雄,最終落了個身碎名列的下場。

後人是如何評價這位篡位成功的皇帝的“舅舅”呢?請看《漢書》記載:

“諮爾賊臣,篡漢滔天,行驕夏癸,虐烈商辛。百王之極,究其奸昏。”

簡單翻譯就是:王莽你這個大敗類,吃人家的、喝人家的、穿人家的,最後還倒打一耙搶了人家的江山,如此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活該下地獄!

中國封建歷史共2000多年,由舅舅成功篡位、並坐穩江山的人有幾個呢?

只有隋文帝楊堅一人,號稱得國最易。

由此也可以看出,舅舅想謀反篡位得天下,並非易事,否則,就會亂了體統。漢高祖劉邦稱帝時,就立下一道鐵律:“異姓不得稱王。”這一條鐵律,恰是防止外姓旁人奪權的“基本國策”。

縱觀歷史,雖然異性想稱王很難,可是同姓王一點都沒給皇帝家“丟臉”。

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北齊的“皇叔”們挨個兒造反、唐朝的數次玄武門之變、宋朝的斧聲燭影、明朝的靖難之役……這些“國難”無一不是由皇帝的叔伯們發起,雖然有成功、有失敗,但是卻給後世的皇帝敲了警鐘:“叔伯兄弟不能不防啊!”

因此,到了清朝,清朝的皇帝為了避免出現叔叔造反的現象,乾脆將他們全都籠絡在京城,吃著皇糧供養他們,不許他們手裡有一兵一卒。

果然,終清一朝,沒有一例皇叔造反。

可嘆的是,清朝的皇帝對自己的叔伯兄弟防的死死的,對自己的舅舅們也防的死死的,卻沒能防得住一個女人……


祗樹


古代皇帝多重用舅舅而不重要叔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舅舅是外戚,一般來說是沒有登上的皇位資格的,而親叔叔本身就是皇位爭奪的有力競爭者。相對於外戚奪位來說,皇族內部的皇位爭奪更易於讓朝廷大臣接受,對於大臣來說,反正皇室沒變,忠君更多的是忠於皇室還不只是僅僅皇帝一個人。

可以看到歷史上有叔叔奪取皇位的例子,最為出名的就是朱棣奪取朱允炆皇位的靖難之役了,還有明朝一次不成功的奪位經歷,朱高煦要造反奪取朱瞻基的皇位。無論是朱棣還是朱高煦,朝廷上下竟然都有人追隨造反,可以說明皇室內部的爭奪皇位在朝廷上是有一定接受度的。所以為了自己還有子孫的皇位來說,一般是不敢重要叔叔的

至於舅舅呢,屬於外戚,外戚可以專政,可以權傾天下,這些事情朝廷大臣會不滿,但是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接受,但是隻有一點是不能做的那就是篡位,所以一定程度上,外戚的危險性要比皇室中人低很多。也正是這樣,只要不是年幼的皇帝,都可以將外戚控制在手裡。

同時還有一點,無論是舅舅還是叔叔,對於皇帝來說都是自己人,皇帝需要手中有一股力量去平衡朝臣和宦官,既然舅舅的危險性遠低於叔叔,這樣以舅舅為代表的外戚就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去平衡朝廷。畢竟對於皇帝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皇位的穩定,其次才是朝廷天下。


楓葉0829


首先要說明一下,皇帝是從秦始皇才有的稱謂,也是從秦始皇之後,皇帝更喜歡用舅舅,而不是叔叔。在秦始皇之前,其實君主(不能稱皇帝)還是很喜歡重用自己叔叔的。

這裡也多說幾句,秦始皇前後差距這麼明顯,根本上是因為政治制度的變遷。秦始皇之前分封制是主流,分封制最大的特點是,整個國家的統治靠的都得是自己的兄弟,一子繼位,餘子分封,雖然也有很多爭奪君主位子的事情發生,但是不管奪位的有幾位,繼位的是誰,凡是沒有奪位的兄弟,都是要分封的,治理國家還是要他們的參與,其實說白了那個時候國家就是一個大的家庭,普通的人家是一個兒子幾畝田,而皇家是每個兒子一個封國。比如很有名的周公,召公都是皇帝的叔叔,比如也很有名的四君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春秋戰國其實就是一群子侄兄弟,叔伯大爺在打架(除了齊國等幾個非姬姓國家)。

而秦始皇之後則變成了郡縣制,後面雖然有行省制等,也都是郡縣制的演變發展。和分封制本質上的區別就是,郡縣制的長官不再是皇帝(這個時候可以稱皇帝了)的子侄兄弟,叔伯大爺了,而是皇帝任命的人。任命的人也不再是終身的了,可以隨時罷黜換人。另外長官也不再是世襲的了。這樣,皇家那麼一大家子人,如果不當皇帝,就很有可能不再擁有權力了,可能也會富貴一生,但也可能是戰戰兢兢的一生。

另外皇帝喜歡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大致有下面幾方面的原因:

1.       舅舅大多情況下只能是舅舅,而叔叔很可能就成了繼承人

首先皇位太誘人了,一旦坐上那個位子,就擁有了無上的權力。但是一般都有一個傳統,皇帝必須是一個姓傳下來的,如果換了姓就會改朝換代,例如武則天當了皇帝其實那段時間國號已經不是唐了,而是周。不過呢,改朝換代很困難,例如呂后權勢熏天,還封了自己的子侄兄弟為王,但是最後還是被滅了。舅舅和自己雖然是親戚,但是他是異姓人,不是天家的人,自己去當皇帝太難,而且他的權力很容易被制約,他只能依附於自己,相對好控制。而叔叔就不一樣了,他和自己同姓,也就是說他當起皇帝來阻力不會有那麼大。太重用他,一旦他擁有了足夠的權力和勢力,極有可能就把自己踢掉自己當皇帝了,那時候王叔就會成為皇叔了。

2.       一些叔叔是失敗者

失敗者的叔叔當然很好理解了,就是當年和自己的老爹爭奪皇位的人,這樣的叔叔肯定對失敗心有不滿,一旦有機會,肯定是要東上再起的,用周潤發的話說就是:我失去的,我一定要親手拿回來。這樣的人不殺了就不錯了,還重要,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嘛。

1.       一些叔叔就無心參與朝政

皇家少不了的就是皇子間爭權奪位,而經歷了這些的皇子,雖然可能自己沒有參與,但是依然會心有餘悸,那是手足相殘,你死我活,沒有親情,沒有兄弟,只有成王敗寇。看看九王奪嫡之後雍正對兄弟的處置,沒有參與奪位而活下來的皇子,誰還願意再參與朝政?

2.       真正參與朝政的叔叔,也都是謹小慎微

不多說,就一句話,伴君如伴虎,知道自己處境尷尬,還沒有自知之明,那就是在找死。有人會說楊家將裡的八賢王,那我告訴你,那是故事,是演藝,歷史上的八賢王趙德芳,早早就被宋太宗給弄死了。即便是演藝中,你看八賢王有多大權力?皇帝重用的是自己的老丈人潘仁美!

3.       重用舅舅其實和重用太監是一個道理

舅舅和太監有一點是很像的,那就是他們的權力都是皇權的附庸,都是皇權的外延,皇權是樹幹,他們的權力就是葉子,沒有了皇權的支撐,他們的權力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用著放心。

開始為什麼喜歡用叔叔舅舅,因為這些人親吶,都是自家人,在沒有合適通道選拔官員的時候,沒有合適制度制約丞相的時候,用他們放心。其實說過來,說過去,喜歡用誰不僅僅是誰的才能更大,更多的是誰對自己的威脅更小。你看後面幾個朝代主持朝政的都是誰?舅舅少,叔叔也少,都是科舉選拔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威脅更小,而且有很多制度和方法去制約和防範他們對自己產生威脅。

一句話,都是為了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