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殺氣最重的詩是哪一首?

李偉125037753


古代殺氣最重的詩是哪一首?

殺氣這兩個字讓人有些不寒而慄,不過唐詩裡面的確是有很多充滿殺氣的作品,例如李白的《俠客行》;賈島的《劍客》;貫休的《獻錢尚父》等等,那都可以說充滿了殺氣。不過我們還是要把這種詩區分開來,畢竟這些作品,所描寫得只是俠客身上的殺氣,詩人也只是高度讚美了俠客身上的精神。儘管這些作品充滿了殺氣,但是這種殺氣,讀來一點也不害怕,反而是讓人欣賞。

那麼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黃巢的作品,他的這首《不第後賦菊》,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唐詩裡最具有殺氣的一首詩。當時黃巢還是一位青年,也像那個時代大部分的讀書人一樣,希望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從而實現人生理想。但是現實有的時候就是那麼殘酷,由於他沒有任何的關係,再加上當時晚唐整個社會黑暗,所以他沒有考中。這件事情對他打擊太大了,於是他事後寫下了這首詩,通篇充滿了殺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寫下這首詩的若干年後,他終於成為了農民起義首領,還真的殺進了長安城,可見青年時代的黃巢也是一位憤青,而在這首詩中,我們一讀便是能夠感受到那份殺氣。當時詩人內心是很傷感,明明有才華,想要通過科舉實現人生理想。但是現實就是那麼無奈,這也使得他骨子裡就充滿了悲憤。

唐朝的詩人他們天生就與眾不同,而且每個都才化橫溢,據說黃巢5歲的時候就會寫詩,所以說少有詩才,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又是鬱郁不得志。成年後參加科舉屢試不第,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之下,使得他內心極為傷感,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也是充滿了殺氣。這也可以想象,一位有才的青年,想要實現人生理想,可是在現實的世界裡,他又無能為力,這對於任何一個來說,那都會是一種打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這開篇的第一二句,那便是殺氣騰騰,寫得極為有氣勢,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之後,這世間的有的花都凋謝了,只有菊花還在綻放,並且開出了豔麗的花朵,看上去非常的漂亮。這兩句看似很普通,要是在結合下面的兩句,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句同樣別具一格。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最後這兩句極為霸氣,那份殺氣也更為濃重,等到菊花盛開之後,那香氣在整個長安城瀰漫,整個京城的地面上,全部都是一片金黃的菊花。在這兩句中,詩人正是借景抒情,表達了內心的無奈,還有骨子裡的悲痛之苦。

黃巢這首《不第後賦菊》,雖然表面上看是在詠菊,但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無奈,還有對於現實的不滿。通篇所以描寫得殺氣騰騰,讀來也是令人感慨萬千。所以我個人認為,只有這一首詩,可以稱得上有殺氣,也是唐詩裡最為有氣勢的一首詩。


品詩讀詞


詩詞通常是有感而發,然後揮筆寫就,對於能寫出有殺氣的詩的人,手上的刀劍都是見過血的,如宋江、李白等,辛棄疾等,但能寫出有殺氣又有霸氣的詩,只有那些經歷過戰場的廝殺,血肉的磨盤的英雄、梟雄才能寫得出來。

文人型:

  •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王維《老將行》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擋百萬師。
  • 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 王昌齡《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李白《俠客行》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 辛棄疾《破陣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古代的文人墨客,雖然有的不會武功,唯由寫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傳遞自己的愛國熱情與天下有識之士共鳴。而手上沾過血的文武俠客寫出的詩殺氣就重了,殊不知李白號稱“青蓮劍仙”在遊歷的過程中經常與人切磋打鬥,他的武功造詣在唐朝排行第二;辛棄疾,被稱“南宋第一古惑仔”,人家的最拿手的是帶兵打仗,副業才是寫詩,因此他才能寫出這樣帶著殺氣的詩。


將領型

  • 岳飛《滿江紅》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陳毅《梅嶺三章》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 黃巢《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將領級人物寫的詩,帶有的殺氣更濃,能想象到的場面更宏偉,這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才有的見識,才能寫下如此有魄力的詩。


帝王型

  • 朱元璋《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這是一種何等的氣魄才能寫下的詩,天地萬物在朱元璋眼裡盡皆螻蟻,眼裡對這為僧人滿是不屑,這是掌握了生殺大權的人才有的鄙夷天下的自信,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歷史上的偉人帝王離我們太遠,而在近代歷史中,只有一位談笑間決定世界格局;舉止間盡顯偉人風範。秦皇漢武在他眼裡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就如成吉思汗也只識彎弓射大雕。他從戰爭中走來,奠定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他集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於一身,也只有他的詩才最為霸氣、自帶殺氣、最切實際。


毛主席《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大國布衣


古代殺氣最重的詩詞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全詞如下: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公元1140年岳飛統領岳家軍,大破金兵於郾城,進軍朱仙鎮,準備渡河收復中原失地。但朝庭卻令其退兵。皇帝趙構擔心岳飛破金迎回徽、欽二帝,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而岳飛主張抗金,所以岳飛必須死,於是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氣沖天。是英雄壯歌,千古絕唱!


夕陽紅155908541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殺氣較重的詩歌,那一首能比得上這首《殺人歌》。

《殺人歌》

男兒當殺人,殺人不留情。千秋不朽業,盡在殺人中。

昔有豪男兒,義氣重然諾。睚眥即殺人,身比鴻毛輕。   

又有雄與霸,殺人亂如麻,馳騁走天下,只將刀槍誇。   

今欲覓此類,徒然撈月影。

君不見,豎儒蜂起壯士死,神州從此誇仁義。  

一朝虜夷亂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

我欲學古風,重振雄豪氣。名聲同糞土,不屑仁者譏。   

身佩削鐵劍,一怒即殺人。割股相下酒,談笑鬼神驚。   

千里殺仇人,願費十週星。專諸田光儔,與結冥冥情。   

朝出西門去,暮提人頭回。神倦唯思睡,戰號驀然吹。   

西門別母去,母悲兒不悲。身許汗青事,男兒長不歸。   

殺鬥天地間,慘烈驚陰庭。三步殺一人,心停手不停。   

血流萬里浪,屍枕千尋山。壯士征戰罷,倦枕敵屍眠。   

夢中猶殺人,笑靨映素輝。女兒莫相問,男兒兇何甚?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伶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君休問,男兒自有男兒行。   

男兒行,當暴戾。   

事與仁,兩不立。   

男兒事在殺鬥場,膽似熊羆目如狼。

生若為男即殺人,不教男軀裹女心。

男兒從來不恤身,縱死敵手笑相承。

仇場戰場一百處,處處願與野草青。   

男兒莫戰慄,有歌與君聽。  

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

雄中雄,道不同。

看破千年仁義名,但使今生逞雄風。

美名不愛愛惡名,殺人百萬心不懲。

寧教萬人切齒恨,不教無有罵我人。

放眼世界五千年,何處英雄不殺人。


sw大王叫我來巡山


"殺氣"何也?一曰兇惡之氣勢;二曰陰森肅殺之寒氣;三曰軍旅殺伐之氣氛。徜徉在浩瀚無垠的詩海中,持一顆敬畏之心,存一絲慰藉之情,去找尋那最具"殺氣"的一首詩。

一曰兇惡之勢

《荀子·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其行。"即聲勢盛大的樣子,來勢兇猛;樣子兇猛。打開詩集,細細品讀,在歷史的長河中探索,在盛世與亂世的往事中查詢,終於李太白一首《俠客行》映入眼簾:

劍客太白書寫此詩是對自我的真實寫照,一如既往地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志。然而快意恩仇的江湖背後,我反倒更喜歡那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他們的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千里之行,無人可擋。他們為人仗義行俠,事成之後,連個姓名也不肯留下)。而其中單憑一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就能感受到劍客對於行不義之事,做不義之人此舉的憎惡;持鋒利之劍,斬鼠輩小人,表現出劍客獨特的豪邁氣概與灑脫情懷。然而褪去這種俠客固有的氣質,這句詩所表現出來的殺氣還是折煞眾人的。十步殺一人的背後,暗指其高超的武藝,千里不留行更是著重突出其殺氣騰騰,無人可擋的氣勢。如此一來,兇惡之勢的殺氣足矣。

二曰陰寒之氣

《後漢書·魯恭傳》:"自三月以來,陰寒不暖,物當化變而不被和氣。" 顧名思義,霜降之時,隆冬之季,春雪初化天,天寒地凍,折膠墮指,而這類都只能算的上是中原評判的標準。可曾想八月初至,而滿天飛雪寒風刺骨的場景?這就是陰寒之氣,來自西域的殺氣——岑參筆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通看全詩,寫陰寒之氣而不提一個"陰"字或者"寒"字,但是通過詩人筆下所描繪的意境就已經將眾多讀者帶入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使得縱用那狐皮袍保暖的人也感受到寒氣侵膚,更何況是那些還穿著鐵甲的都護呢?單從衣著的對比就不難看出大雪過後的嚴寒之氣。一望無際的沙漠都結了一層冰,萬里墨紙也將天空遮蔽的嚴嚴實實,黃昏之時,一場洋洋灑灑的大雪再次落下,被冰凍的紅旗再也無法在風中搖曳。這裡,詩人二次寫"雪",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一靜一動之間,更是將雪後的寒冷表現的淋漓盡致。

總的來講,這首詩可能不是寫雪景、寒冷之勢的最佳候選。但是岑參卻將他眼下所見的八月邊塞雪景描寫的出神入化,雪景的構造所體現的不同於中原寒冷的殺氣,也並不見得比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要差。所以在陰寒之氣這一塊,我還是更青睞於這首詩。

三曰沙場之死

嚴格意義上講,這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實實在在的殺氣,就如《前漢書平話》:"戰塵鬱郁;殺氣騰騰;遮籠四野;蔽塞五方。"這種軍旅征程,奮勇殺敵的氣概。回望歷史的戰爭年代,這種軍旅詩並不少見,從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到王翰的《涼州詞二首》;從辛棄疾的《如夢令·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到岳飛的《滿江紅·寫懷》;從王昌齡"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破敵決心到曹松"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爭慘烈,都無不體現著戰場的殘酷,透露著戰爭的殺氣。而這些軍旅戰爭詩(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岳飛的《滿江紅·寫懷》了。

這首詞總的來看是描寫的是岳飛渴望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一片赤膽忠心。但是細細品來,這首詞卻也是殺氣重重,上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而正是這種當時無可奈何的境遇才激發了他內心的殺氣,一股"犯我中原者,雖遠必誅"的殺氣(嚴格來講,岳飛當時的軍事行動在現代人看來並不算抵禦外族侵略,這場曠日持久的金人南下漢人反擊活動,歸根結底只是中華大地上歷史上兩個民族的衝突)。

下篇則是直接突出描寫作者在戰場的一些構想行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同樣拋去愛國的情懷,再看一次也不難發現這些場面過於血腥殘暴,遠遠超越殺氣。在我看來是沙場殺敵表現殺氣的經典代表。

古代詩詞猶如萬丈星河浩瀚無垠,已知的文化我們尚且無法完全領略,更何況諸多的有待探索之物。鄙人文學淺陋,以上不過是自己的主觀意見罷了,正真的"殺氣"還望諸君細細品讀後發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歷來現實


詩裡藏著一個人的靈魂,暗含殺氣的詩,背後一定是個殺氣騰騰的人。

能寫出大氣磅礴、殺氣沖天的詩,一定是手握寶劍、上馬殺敵的亂世梟雄。

旭哥給大家解讀三首殺氣沖天的詩,由三位不同時代的梟雄所寫,而且都和一個人相關。


第一首:黃巢 《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有沒有感覺殺氣撲面而來呢,黃巢出身鹽販子家庭,卻有一顆文人的心,向通過科舉博取功名,奈何幾次科考,都名落孫山。

屢敗屢戰,屢戰還是屢敗,再有耐心的人,也無法忍受,黃巢在最後一次落榜後,在離開長安前,憤怒的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詠菊》。

如果再給唐王朝一次重新開榜的機會,想必一定會毫無猶豫的將黃巢的名字寫在狀元的位置吧。

因為多年後,正是黃巢揭竿而起,成為唐王朝的掘墓人,了卻了當年寫《詠菊》時的心願,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二首:朱元璋 《詠菊》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朱元璋的這首詩,明顯和黃巢的《詠菊》一脈相承,但殺氣更重,氣勢更足,霸氣側漏,甩開了黃巢好幾條街。

實際上,這首詩是朱元璋在起事之初,想到了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同樣是出身於微末,卻能帶百萬兵甲縱橫天下,一時興起,模仿黃巢的《詠菊》而作。

同為《詠菊》,但氣勢明顯不同,這也預示了二人的格局和命運,一個只是亂世的梟雄,一個是開國的君王。

後世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作了一首《詠窪》,風格和黃巢、朱元璋的《詠菊》完全相同,但其中的意境大家自己去品味。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第三首:宋江在潯陽樓上題寫的一首詩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一直以來的人設都是“忠孝”,但在潯陽樓上卻寫下了這首殺氣沖天的反詩,身在吳地,心在水泊梁山,如果有實現宏圖大志的一天,黃巢又算得了什麼!

詩的內容和宋江“忠孝”的人設是截然相反的,在結合宋江後來接收朝廷詔安的事實,可以說,這首殺氣沖天的詩,只是宋江身逢絕境時,一時興起而作。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宋江豈敢笑黃巢!



長安旭哥


古詩詞裡朱元璋殺氣最重,上下五千年沒對手!

逐鹿天下,朱元璋和同為農民起義軍,陳友諒進行決戰,雙方在鄱陽湖水域已展開了數場生死之戰。



一天夜裡,朱元璋帶領著幾個貼身衛兵,前往金陵附近般若寺拜佛求香。

般若寺的長老主持發現,朱元璋一行人都佩戴兵器,誤認朱元璋等人是散兵遊勇,對朱元璋產生怠慢之情。



老和尚注意到朱元璋身著布衣,外表看器宇不凡,具王者風範。

老和尚便上前詢問朱元璋姓名,朱元璋不肯託名相告。

經不住老和尚叨擾,朱元璋提筆在寺廟牆壁上寫下了一首霸氣外露的詩,

《不惹庵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漢,

~只憑嘵嘵問姓名!

書寫完,朱元璋帶著自己的侍衛便頭也不回的下山了。


朱元璋起兵,從鳳陽一個風餐露宿小乞丐,到最後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元帥。

四方交兵,刀口舔血,殺戮何止千萬?

~ 他殺氣不重,誰殺氣重?


桔紅蘋果


說到古詩裡殺氣最重的詩,首先想到的是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和黃巢的《不第後菊賦》。但在其它詩詞大家的作品中,也不乏有充滿殺氣的作品呈現。如李昌符的《書邊事(一作邊行書事,一作塞上行)》

朔野煙塵起,

天軍又舉戈。

陰風向晚急,

殺氣入秋多。

樹盡禽棲草,

冰堅路在河。

汾陽無繼者,

羌虜肯先和。

蒲松齡《蒲松齡撰 自勉聯》

有志者,

事競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

天不負,

臥薪嚐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

(個人從不把它當做作者自勉的對聯欣賞,總覺得它就是一首詩)。

而更具殺氣可與李白《俠客行》不分一二的就當屬辛棄疾的《男兒行》了。就分享幾句吧:

男兒當殺人

殺人不留情

千秋不朽業

盡在殺人中

昔有豪男兒

意氣重然諾

睚吡即殺人

身比鴻毛輕

又有雄與霜

殺人亂如麻

⋯⋯

此詩殺氣太重了,就分享到這吧。

附上一句新看到的,殺氣更重的,您上眼瞜瞜(作者忘了,寫於何時不知道):

若你為本門傷她一分

我便屠盡你滿門

若你為天下人傷她一毫

我便屠盡天下人

太晚了,就到這吧!





戒在小智


殺氣最終的無疑是黃巢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全詩沒有一個血腥字,但殺氣沖天。

不愧為沖天大將軍。

其次是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的《念奴嬌·詠雪》: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顛狂,素麟猖獗,掣斷珍珠索。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

誰念萬里關山,征夫僵立,縞帶沾旗腳。色映戈矛,光搖劍戟,殺氣橫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與談兵略。須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完顏亮的這首詞寫得大氣磅礴,一句看似平淡的“平填了山中丘壑”,卻是殺機四起,氣吞萬里。

施耐庵看中這首詞的殺氣,引用在《水滸傳》林沖雪夜上梁山這一回中。


沂藍書院趙月光


岳飛的《滿江紅》,民族英雄岳飛在與金兵征戰中,看到金兵入侵殺人放火,燒殺搶掠,恨意叢生,征戰中沙溢頓起,寫下了這首詞。

他寫道: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個是正義之殺,為了民族大義而殺,為救國民於水火而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