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散戶化是一種趨勢嗎?

AnitaSong


最近科創板的大幅度上漲,導致很多機構賺的盆滿缽滿,不管打新中的科創板股票還是等到上市後買入的機構都出現明顯的賺錢效應,而且科創板的對於散戶50萬的額度限制,很多普通投資者基本無緣科創板的操作。

特別在本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個股出現明顯的回落,唯獨科創板個股出現機構資金抱團買入和遊資資金的扎堆買入現象,市場的短期活躍資金全部湧入科創板個股,無法開通科創板權限的九成以上散戶投資者逐步開始出現抱怨市場的情緒,開始討論市場是否存在去散戶化的趨勢,國家管理層限制我們普通投資者關於科創板的交易,認為該板塊交易風險較高。

但是通過上市後的兩週表現看出科創板成為賺錢效應最好最為安全的走勢,市場國家也存在去散戶化的意願呢。下面我們重點討論下去散戶化是否是一種趨勢,該趨勢大概率時候會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上圖為上週五科創板個股情況,並且科創板個股的上漲是在當天市場整體出現大幅度下挫的情況形成。

去散戶化的體現

去散戶化的首先提出和被市場的大肆宣傳提出是在2017年市場中 ,該年市場經歷過的投資者肯定深有體會,機構重倉的白馬藍籌個股出現了明顯的上漲,散戶持有的個股出現明顯下跌,機構抱團取暖買入的個股集中在白馬藍籌個股,市場走勢明顯出現兩極化,白馬藍籌個股在2017年市場中整整上漲了一年,帶動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出現明顯的上漲,但是一些小盤股散戶投資者鍾愛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個股明顯回落,帶動創業板指數全年走出下跌趨勢,具體看下圖:

所以在2017年市場中只要業績較好或者盈利較穩定的個股往往是機構鍾愛的白馬和藍籌類個股出現大漲,散戶鍾愛的業績不穩定的小盤股機構持倉很少的個股出現了明顯的回落,機構甚至是國家隊出現大幅度賺錢,散戶賺了指數不賺錢,市場一直在討論國家管理層是否讓市場逐步形成去散戶化,參考下圖市場對於2107年的討論:

在去散戶化提出後市場已經過去接近兩年後的今天,科創板的出現這一觀點再次被市場推出到風口浪尖,市場認為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去散戶化是必然趨勢,下面我來說說我個人觀點。

去散戶化的前提

我個人認為市場在去散戶化形成之前,市場必然要形成幾個前提現象,才能夠說明市場去散戶化是一種趨勢。

第一,市場投機氛圍較低,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必然是機構之間的博弈,散戶如果不注重公司的價值後預期未來價值的情況下隨便買賣股票基本很難出現賺錢效應,再次短期大幅度被惡意炒作個股較少,那些毫無價值的業績一塌糊塗的個股一旦題材符合熱點後該股就出現大幅度上漲,如果這類炒作熱度不減的話,市場投機氛圍仍舊存在,散戶和遊資仍舊熱衷炒作的話,不符合去散戶的趨勢。

第二,機構基金賺錢效應較好,如果散戶願意去把錢給機構操作。首先機構的賺錢效應等到散戶的認可,如果機構操作手法在很多情況下仍舊跟隨市場波動一致的話,散戶投資者寧願去自己買賣股票,首先通過市場公佈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收益率情況來看的話仍舊不太理想,所以散戶更不願意去購買這些基金產品了,去散戶化仍舊趨勢還為時過早。

第三,投資者的整體素質和層次,如果A股投資者仍舊是一些80年後包括80年以前的經歷市場的暴跌暴漲的投資者,已經習慣於A股投資風格,這部分投資者整體的投資習慣還是以題材熱市場炒作的個股為主,導致很多遊資的機構資金仍舊選擇這類方法去割我們散戶投資者的韭菜,去散戶化還為時過早,如果投資者的層次整體換血大部分90年後的投資者是市場主力軍的投資者,這部分投資者更願意去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選擇購買基金產品的話,我個人覺得去散戶化將會是一種趨勢。

所以目前A股市場三點前提條件都不符合,現在談去散戶化還為時過早,現在科創板的大幅度上漲也符合A股市場特點,熱衷於炒作新鮮的市場板塊,等待熱度過後自然出現分歧,比如2010年的創業板開閘也存在類似情況,再次也從側面體現A股投機氛圍不減。

比如今年市場走出一波強勢的反彈,很多投資者紛紛開戶和老股民賬號啟用的情況,都認為A股短期的上漲能夠賺一波快錢,也再次體現了投機性氛圍,仍舊還是一些經歷過暴漲暴跌的老股民。


總結:目前A股的情況談去散戶化為時過早,我覺得十年以後去散戶化才能成為一種趨勢。

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道破天際


今年的A股市場跌幅較大,從2018年2月份到目前8月份,股市趨勢一直是一路向下,同時由於已經距離上一波牛市2015年超過3年,熊市三年期間,不少散戶投資者已經離開了這個市場,賺錢效應差,虧損概率高於賺錢概率,所以散戶投資者在不斷的減少。

去散戶化是每一個國家的股市發展必經的過程,股市若想健康發展,就必須知道股市存在的根本意義:股市一方面是為實體經濟企業發展輸送資金,另一方面是可以通過投資企業獲得企業發展的紅利與報酬。這才是股市建立的根本意義,而不是從股市中投機炒股賺錢,不論哪個國家在股市發展過程中,一定是前期股市是大量散戶參與,中期散戶開始減少,然後機構投資者開始占主導地位,隨後股市才可能走上慢牛發展的道路。

股市為什麼要走去散戶化道路?

說的不好聽的,如果把股市比喻成一個人,那散戶的存在相當於人體中細菌的存在。人體中不能沒有細菌,但是也絕對不能有太多,多了這個人就會生病,有各種病,那他還能健康成長嗎,只有細菌降到一定程度,對人體健康不起副作用,這個人才能健康成長。

為什麼我要把散戶比喻成細菌。因為散戶占主導地位的股市,一定是不完善的。首先散戶在市場中基本是以投機為主,與股市本意相背離。而且絕大多數的散戶在股市中都沒有專業的投資能力,買賣股票都是靠運氣或者別人告訴的消息票。這些行為在市場中都是不良的投資行為。散戶眾多還會導致,大量的散戶被莊家割韭菜,使得眾多上市公司大股東、遊資把股市當成提款機,散戶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不斷的被各路莊家資金當成韭菜,這就是為什麼散戶即使在牛市時也能賺錢,更別是在熊市了。

去散戶化並不是要把散戶完全去掉,是要把股市的投資結構改變,機構主導的股市一方面投資能力要強於散戶,另一方面機構選的更多的是長線持股,價值投資。割散戶韭菜容易,但是割機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更有利於股市制度建設。美股就是實實在在的例子,因此能創十年牛市的記錄。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本人問答,認為對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點贊,也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你把你瞭解的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訴大家,一起學習一塊進步!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交流,歡迎大家!


材疏學財


幾乎所有成熟的市場都是由機構投資者為主。

而A股因散戶“太多”,市場“暴漲暴跌”,相當不成熟!

所以主流觀點都認為,A股要成熟,必然是要去散戶,最終才會像成熟市場一樣。

A股真的能去散戶化嗎?

去散戶化真的是一種趨勢嗎?

自2016年開始,滬指在上證50帶動下,表現總體強於中小創和深成指。

中小創板塊裡小盤股較多,散戶居多,所以似乎有一種散戶將要被“拋棄”的感覺。

隨著A股指數入摩、入富成功,養老金、銀行億萬理財資金等也要入市,指數型投資可能會在未來成為主流。

這種情況下,散戶如果還是像以往緊抱題材概念股,炒小炒新,最後結果可能會血本無歸。

這在今年很多莊股、爆倉垃圾股上可以看出,受傷最大的還是散戶。

隨著新股數量不斷增多,個股的選擇是越來越難,散戶炒股如果選不好股,將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難賺錢。

所以所謂的去散戶化,其實是逼迫散戶轉型,向中長線邁進,對於短炒的監管打壓更多。

但是這樣就可以阻擋A股股民嗎?

這樣就能讓散戶退出,把錢交給所謂的專業機構管理嗎?

當然不會!

自股市誕生在中國的那天起,就早已預見A股散戶的瘋狂。

要知道中國散戶軍團是世界最龐大的,而專業機構在A股其實表現都非常一般,A股股民寧願錢爛在自己手裡也不願意交給這所謂的專業投資者。

要想把散戶都趕走,除非世道變了。

否則在A股談去散戶化,和扯蛋沒區別。


星星股經


去散戶化是一種趨勢,並且是必然趨勢,在未來我國股市不斷成熟化的道路上將會為股市成熟奠定基礎。為什麼?

一、去散戶化不是說股票市場不需要散戶,而是降低散戶的份額佔比以及更好的引導散戶投資者合理的進行投資。很多投資者會片面的認為去散戶化就是將散戶逐步的退出股票市場,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國股票市場散戶投資者的缺點很是凸顯:不專業、不職業;沒有專業的理論,沒有交易的策略;既不理性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絕大多數的散戶投資者都是情緒化交易,而這種交易更多的是失敗的,並不能在股市中進行創收。而去散戶化呢?只是將散戶的資金更好的引導入市,基金、理財都是由專業的投資者進行打理,比自己投資更加適宜。

二、去散戶化更加能夠穩定市場漲跌,未來也會發生向美股一般的十年長牛,甚至更長時間的牛市。美股歷史中也是出現過大起大落的階段,也出現過散戶投資者比例遠遠高於專業投資者的時候,1945年時,美股散戶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比例達93:7,比現在的A股散戶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7:3的比例還要大。但是,現在的美股散戶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的佔比呢?3:7,更多的是專業投資者。難道這麼多年美股的散戶投資者被去掉了嗎?並沒有,而是轉換為了基金、理財等等的投資方式。並且對比成熟市場的美股,要想發展成為成熟市場,去散戶化是一種趨勢。


厚金說


是一種趨勢,但不會消滅散戶。

這就像鼠標的趨勢一樣,它成了電腦的主要輸入設備,但沒能代替鍵盤。

股市的本來功能,是企業的股權有個公開的,日常的交易渠道,但市場建立後,在股市上操作的人,主要是單純的交易,通過股價差價賺錢。

股票的流動性也是因為有大量的交易者,如果股市中僅幾個交易者交易,那麼股票成交是很困難的。不信可以看看現在的新三板。

股價的波動,需要大量的參與者,如果股市上僅幾個交易者,那麼股價就沒有波動了。而任何人如果要想在股市的波動裡賺錢,他就要比其他參與者聰明,能力強。機構的優勢就在這兒,它是團隊,有各種人才,有大量數據,有足夠的財力等等。如果股市上都是機構了,那麼機構的優勢就沒了。這個就像動物世界,如果都是食肉動物,那麼很多小食肉動物就沒有生存空間了,只能做大食肉動物的犧牲品。

所以,當機構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市場結構就天然地開始抑制機構增加。

A股市場上,機構數量還有上漲空間

有點像房地產初期,很多地產公司誕生,很多其他行業的大企業、大工廠也弄出些資金成立房地產部,但是到了房地產飽和後,很多小公司做不下去了,大工廠的房地產部也關門了。

現在A股市場上,機構數量還沒到飽和,大量機構還是以割散戶韭菜為主,到了開始有機構相互割韭菜時,機構就開始增長乏力了。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上,機構相對比較飽和,但他們依然沒有消滅散戶,還是有很多個人炒股的。我們現在能買到有些美國人寫的證券交易方面的書,這些書有的就是散戶寫的,相當於美國的牛散。從中還能看到,美國有些小的理財公司,客戶群很小,類似我們的一些小私募。這些人其實也是散戶,相當於美國的漲停敢死隊。

當機構相對比較飽和後,市場主體是機構,於是小陰謀詭計都沒用了,那麼大家主要偏向價值投資,剩餘的散戶也只能跟隨這種趨勢。


海螺008


回答問題之前先來樂呵樂呵吧,

上週末因為要出去吃啥和老婆起了爭執, 我想吃料理,老婆想去吃火鍋, 一直爭執不下,後來老婆說:“要不來猜硬幣,你猜對,就聽你的!” 我想了想:“行啊。” 老婆掏出一枚硬幣,問:“是几几年的。。。”

你笑了嗎?下面開始進入正題了哦!

從歐美股市趨勢來看。去散戶化是一個大的趨勢 但是機構力量達到一定比例以後 機構資金佔比和成交佔比就沒有繼續提高 而是保持一個比例 大概維持在60-70%之間波動。

中國目前機構持股大概在。可是中國公募基金在2007年最有發言權。佔總市值達到25.7%。所以當年牛市也是由公募基金髮動的 出現了中國船舶。中國平安 中信證券。中國神華等超級牛股。

但是此後公募基金髮展逐漸式微。2020年12月到2016年12月公募基金年底持股18128.46。 13274.45。 14061.46。13539.25。 15369.33 18811.76億元。可見公募基金髮展並不順利。經過六年發展。基金持股佔總市值從6.83%下降到3.28% 佔流通市值從9.39%下降到4.23%。

公募基金髮展停滯。在於收益率不高。老鼠倉傳聞很多。基民利益不能保證。

但管理層一直把中國股市炒小。炒差 炒概念的陋習歸咎於散戶。把牛短熊長歸咎於散戶。所以大力發展機構。鼓勵養老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外資進入市場。打造機構市 平緩市場波動。可保險資金成為野蠻人。瘋狂舉牌。瘋狂利用資金優勢自己影響力割韭菜 引發野蠻人的質疑。

今年公募基金主導了瘋狂的權重白馬股走勢。讓科技成長股跌不斷。這種價值投機就是15年科技成長股投機的翻版。機構投資充滿情緒化 充滿趨勢化。

因此機構投資行為並沒有得到市場廣泛認可。在中國去散戶化雖然是一個漫長的規程 但是對於一點也不具備投資常識的投資者 隨著市場IPO常態化進行。市場存量公司越來越多。存量公司質地 參差不齊。選股難度越來越大。同時市場整體走勢也因為擴容。貨幣政策 宏觀經濟和國際金融動盪。走勢也變得更加的波動多變。操作難度越來越大。所以對於一些沒有任何投資常識投資經驗的人出現虧損概率越來越大。被市場淘汰的概率越來越大。

但是一些具有投資經驗。投資技巧。投資知識的散戶 可以憑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 與機構博弈 並會成為市場贏家。因此所謂去散戶化不會一蹴而就。是一個緩慢的規程

以上我為大家分享的答案,有不妥的地方歡迎朋友來指出。下面為大家介紹我通過經驗總結出的另一種選股戰法,我早期炒股的時候專注於各種指標,通過各種指標來選擇牛股和加倉,感覺所有的指標都是能幫助到我。但是做了一段時間,感覺獲利不穩定,也小。於是融合多種指標,總結出一套選擇牛股成功率極高,能提起知曉莊家佈局動向,捕捉在低位起漲大牛股的選股戰法,那就是:“底部引爆指標”,在這套指標的指引下我幾乎從未失手。

我來給大家看一下我的實戰案例:

再分享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底部引爆選股法的操作要點:底部即買入,引爆即加倉,同時出現底部和引爆信號就是最佳的買入時機。

大家可以看到這隻股票前期處於不斷下跌狀態,如果不是底部引爆指標出現,玄陽也不會去關注他,大家可以看到該股18號出現底部指標,隔天就出現了引爆標誌,玄陽果斷提示大家進行買入,短短10個交易日斬獲51.76%,目前漲勢仍然很可觀。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很不錯呢?我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發現的一支同時出現了底部和引爆信號的個股,該股之前一直在底部放量,結合指標數據來分析,是符合較高水平漲幅標準的。因為一些原因,代碼不方便公佈。

玄陽這一生沉迷股市,也算終有所得,此指標本想直接帶上來分享給大家的,但是平臺不允許,所以直接分享在我公眾號:玄陽講財經,大傢俬信我,即可領取源碼,安裝在通達信等炒股軟件即可使用。


小怪獸


我認為去散戶化是未來股市發展的一種趨勢。

散戶在股市中屬於弱者,缺少對股市的系統性認知以及在消息的獲取上具有明顯的滯後性。接下來我以個人的從業經驗來說一下股民的兩大致命傷。

1、缺乏系統性的股市知識

對於一般的散戶而言,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科教育,對股市的分析一般是不全面的,這種不全面、不深度直接導致了散戶無法較為準確的把握股市大盤和個股的走勢,也很少能夠真正抓住正確的買賣點。目前雖然大多數的股民都在不斷的從網絡和書本中獲取一些股市分析知識,但是一方面這些知識比較零散,另一方面股民們繼續學會了也難以判斷究竟什麼時候用什麼分析方法比較好。這些綜合起來,就導致了股民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虧損的狀態。主力和遊資也正是抓住了散戶的這個特性進行短期炒作獲利,也就是股市中常說的“割韭菜”,而主力和遊資的這種行為又加劇了市場的波動以及對中小投資者和上市公司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所以未來更有可能是“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散戶逐漸退出市場,將錢更多的投入到機構中。

散戶除了上面的系統性認知的缺乏之外,還在消息的獲取上有一定的滯後性。

2、消息獲取的滯後性

一般股民獲取信息的渠道都是通過中國證券網、巨潮資訊網或是東財等知名的一些金融軟件,但是這些消息是公開的、共用的,也就是說當你獲取到這些消息的時候,其他的散戶也全部能夠獲取,而此時主力或許已經提前獲知並且做好了套子等待散戶入局。對於短線操作者而言,這就導致了散戶只能被動跟在主力屁股後面撿一些邊邊角角,而無法使得自己的獲益最大化,反而可能面臨被套的局面。最終的結果還是市場的波動加劇,散戶虧損和上市公司股價異常。循環往復,最終散戶會被一點一點的剔除出市場。

除了上述散戶本身的操作缺點可能導致最終股市成為一個去散戶化的市場之外,投資方式的改變也將會推動股市逐漸成為一個機構多於散戶的證券市場。

價值投資風格的開啟

有人說2017年是價值投資的元年,關於這個觀點我本人在分析過相關的機構觀點和監管層行為之外,對此觀點較為認同。價值投資的開啟,也就意味著散戶會越來越沒有發揮“才能”的餘地,因為價值投資往往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識以及更毒辣的眼光,而這兩者大多數散戶都沒有,但是主力專業的團隊卻可以做到,這最終也會導致散戶會一點一點的被市場淘汰。

所以說,市場最終會成為機構之間博弈的市場,而不是現在這樣散戶遍地的市場。


民眾投顧


怎麼總有人在大談特談去散戶化,只有一個且是唯一的一個理由,把錢交出來找專業的機構替你打理。想來誰都能理解,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前提條件,必需有其存在的生態環境。散戶是構成股市生態的一環,就像食草動物處於弱勢,但它仍是大自然生態的一環。這一環缺失了,生態環境就破壞了。當然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食草動物會被食肉動物吃掉一些,但決不是全部。在股市一些散戶,肯定會有因為虧損而退岀股市,但也決不是全部。否則,保護中小投資者就成為騙人的假話。可以說散戶是股市裡不可缺失的一環,是被認可的。不然,管理層完全有能力通過制管理辦法,把散戶全部清場。


西客26


我認為去散戶化是一種趨勢,但這是人為的一種趨勢,不是發展的一種趨勢。有些事物不能刻意的去扭轉它的運動方向,需要完善。



假設一顆大樹,樹幹有存在的價值,那綠葉是否也有存在的價值。什麼叫枝繁葉茂?

單純的從保護投資者利益考慮問題,投資者不參與,不需要保護。散戶雖小合起來就大。


美國虛擬經濟發達,美國要的是全世界的錢,需要大資金。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是有區別的。中國是實體經濟發達,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



中國的老百姓,願意用自己多餘的資金,投入股市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有什麼不可以呢?只要能承受虧損或盈利就可以了。


股市要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散戶,散戶是弱勢群體。關鍵是對上市公司的監管。


a海市蜃樓zh


A股市場一直以“波動率高,投機性強,散戶化程度高”的特徵被認為是非常不成熟的市場。面對這種狀況,有些專家認為,A股市場之所以走勢疲弱,原因就在於投資者結構不合理,個人投資者比例太高。如果市場要成熟起來,就要來一次去散戶化,通過購買機構投資者發行的理財產品等方式,讓散戶逐漸退出市場。


深交所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近兩年股市波動率的驟然下降,中國股市不僅達到了波動率大幅降低的要求,中小投資者的比例也出現了顯著降低跡象,而平均證券賬戶資產量卻呈現提升趨勢;有些專家認為,這是一個比較積極的信號,也印證了市場逐漸往成熟的方向發展。


所以現在中小投資者持股賬戶減少,確實表明股市的投資者結構在慢慢改變,投資機構化正成為滬深股市發展方向,也證明了去散戶化必然成為一種趨勢。


  但從股市運行角度而言,如果市場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機構投資者,肯定也不是一個完整的股票市場。畢竟,散戶是A股市場交易基石,如果沒有散戶參加交易,市場自然交易清淡,由此會造成惡性循環,A股市場的未來成長空間也就漸漸失去,這樣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因此,雖然A股去散戶化的事實,還是要問一句——“在一個波動率驟然下降、去散戶化趨勢愈發明顯的A股市場,投資者賺錢真的就變容易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