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蜀國為什麼要斬殺大將魏延自毀長城呢?

騎蝸牛走高速


不可否認,魏延無論在劉備活著的時候,還是在諸葛亮主政時期,都是蜀漢在北方抵禦曹魏的一員大將,稱之為長城並不為過,他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諸葛亮死後,如果魏延還留著,這段長城就可能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不僅起不到防禦作用,而且可能隨時爆炸,毀掉了整個蜀漢。

因為在不同時期,魏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01

劉備時期,魏延可謂是真正的北方長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邀請入川抵抗漢中張魯,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當時,劉備把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都留在了荊州,魏延就成為了劉備手下為數不多的猛將之一。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後,劉璋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並派遣劉璝、張任、冷苞、鄧賢、吳懿等進攻劉備。

劉備孤軍無援,而且糧草不繼。劉備率領黃忠、魏延等大破劉璋軍。之後,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魏延升為牙門將軍。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重鎮雒城,隨後參加了圍困成都的戰役。

在這個過程中,魏延的確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立下大功。並以此博取了劉備的信任和器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漢中對峙,終於逼迫曹操撤軍。

劉備佔據了漢中,自立為漢中王,提拔魏延由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任命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成為獨擋一方的大將。

就劉備佔據的地盤來看,除了荊州就是漢中最為重要。當時,大多數人都以為張飛應當出任漢中太守,但劉備卻意外的任命了魏延。無論資歷還是戰功,不得不說,魏延與張飛還差得很遠。如果說張飛性情暴躁,不適合獨當一面的話,那麼智勇雙全、穩健謹慎的趙雲,也比魏延更有資格出任這一要職。

由此可見,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和器重。魏延是僅有的可以與關羽相提並論、獨當一方的大將,完全稱得上是劉備的北方長城。

在之後的數年內,雖然曹魏在漢中方向,並沒有真正發動有威脅的進攻,但魏延還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劉備夷陵之戰、及諸葛亮遠征南中時期,魏延固守漢中,保障了蜀漢北方的安穩。

02

在北伐戰略上的分歧,是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戰後,蜀漢徹底失去了與曹魏爭奪天下的資本。能否生存下去,也成為了問題。

此時的曹丕已經根本不把蜀漢作為了存在,不必說蜀漢對曹魏的威脅,就是滅掉蜀漢也不需要興師動眾了。只要消滅了孫權,就可以平定天下。

利用這個戰略機遇期,諸葛亮經過五年的苦心經營,終於把蜀漢從瀕危的邊緣拖了回來,恢復了一點元氣,但還根本無法與曹魏爭鋒。

此時,諸葛亮採取以攻代守的策略,決定北伐。其戰略目的並非是要消滅曹魏,匡扶漢室,一統天下。根本目的是減輕孫吳的壓力,維繫孫劉聯盟的存在,避免蜀漢滅亡的命運。

但魏延卻不明白蜀漢面臨的困境和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力主子午谷奇謀,想一舉戰勝曹魏,統一天下。其何談容易,又是何等的幼稚?

在諸葛亮生前,儘管魏延屢屢提出不同的意見,但攝於諸葛亮的權威,魏延只能隱而不發。

雖然魏延與諸葛亮存在著分歧,但諸葛亮還是承認魏延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也想利用其能力,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

在這個時期,魏延協助諸葛亮北伐,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為蜀漢防禦曹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已經沒有人能夠節制魏延。魏延一意孤行將是大概率事件,必定會按照自己的戰略思路去與曹魏進行對抗。

就蜀漢的實力,即使諸葛亮在世也不能撼動曹魏,區區一個魏延又能奈何得了曹魏?

按照魏延的策略,那就是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

如果不除掉魏延,魏延就不再是蜀漢的長城,而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啥時候引爆,蜀漢就啥時候滅亡。

為了蜀漢的安危,為了保障諸葛亮的繼任者貫徹他的戰略思想,必須除掉魏延。

除掉了魏延並不能徹底擺脫蜀漢滅亡的命運,但起碼不會因為自己找死而立刻死亡。

因此,在豹眼看來,斬殺魏延不是自毀長城,而是清除不定時的炸彈,為了延續蜀漢的存在。


豹眼看歷史


與其說蜀國要殺掉魏延,倒不如說是魏延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絕路。

魏延作為從龍之臣,在蜀漢後期,除了諸葛亮無人能夠壓得住他

魏延,雖然是在赤壁之戰後的長沙之戰時才投靠劉備的。但是,那時候的劉備勢力還不大,麾下的人才還是較少的。而魏延和黃忠等人的加入,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劉備的用人之急。況且,魏延的軍事才能很不錯,一直被劉備所重用,在參加了多次重大戰役後,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

換句話說,魏延雖然比不上關羽和張飛,甚至是糜竺和簡雍這些從劉備微末便跟隨的人,但總的來說還是趕在劉備創業之期便投靠了,一直陪著劉備打天下,從漢中王到蜀漢之君,也算得上是較老一派的人物。

到了蜀漢的後期,隨著五虎上將等蜀漢第一階梯的那些老將逝去之後,以魏延為首的第二階梯的武將開始接管了那些老將的位置。而在這第二階梯的武將中,魏延又算得上是張苞和關興等年輕將領的叔叔之輩。從這,就可以看得出魏延在蜀漢後期的武將中的位置了。

至於文官方面,當時能夠掌管文武兩道的人物就只有諸葛亮。雖然諸葛亮不是武將,但是他丞相的位置,再加上他在蜀漢勢力中多年的表現,一直讓他在蜀漢有著超然的地位。所以,後期的蜀漢,能夠真正壓得住魏延的就只有諸葛亮一人,連後來被諸葛亮寄予重望的姜維都不行。

可是,就算是這樣,魏延的桀驁性格還是讓諸葛亮難以接受,特別是魏延的用兵,以及他和同僚的相處方面。

魏延的用兵和諸葛亮相悖,蜀漢的後期經不住魏延的胡亂折騰

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全才的人物。但是,如果細看的話,諸葛亮在政治和後勤方面的能夠比他的軍事能夠更為突出。

而諸葛亮用兵,講究的是步步為營,是穩。如果沒有太大的把握,或者是沒有太大的必要,諸葛亮是不太會採取冒險的行動的。就拿諸葛亮空城計退司馬懿來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在冒險嗎?是的,這裡面的確有冒險的成分。但是,這卻是在有把握的前提下,進行一定合理的冒險。因為諸葛亮熟悉司馬懿的性格和用兵習慣,在某種程度上,司馬懿和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同類。同時,雖然當時的蜀漢方面看是處於劣勢,但是諸葛亮完全有把握安全的退回邊地。

所以,以諸葛亮的穩來說,魏延的用兵就是奇,帶有冒險精神。在子午谷計劃中,魏延就敢拿幾千兵馬去過子午谷,把勝利的籌碼壓在夏侯楙是個不懂軍事的紈絝子弟身上。因此,針對這一計劃,用兵謹慎的諸葛亮第一想法就是不同意,再考慮到敵我雙方的實力,以及子午谷當中的不確定因素後,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這一計謀。

實在是,以蜀漢後期的僅有兵力來說,每一個戰事,每一個計劃所用到的兵力都要精打細算,絕對經不住太大的折騰。所以,諸葛亮害怕自己在去世之後,在蜀漢無人能夠管的住魏延的前提下,怕魏延把蜀漢給“禍害”了。這樣一來,諸葛亮怕對不住劉備的重用之恩。

可惜的是,諸葛亮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而魏延在看到諸葛亮大庭廣眾之下拒絕了他的建議後,心中不免產生了苦惱。同時,再加上平時他和諸葛亮的一些不愉快,更是加劇了二人的緊張關係。

在蜀漢後期的派系之爭中,魏延就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在後期的蜀漢集團中,有著四大派系。在蜀漢手中還掌控著荊南的地盤,以及有著劉備的有意控制時,這四大派系的內部爭鬥還不算激烈。

但是,隨著關羽失荊州和敗走麥城後,蜀漢的地盤大大減少;地盤減少的同時,也讓蜀漢的勢力發展有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僅靠益州這一塊利益蛋糕完全滿足不了利益的需求,特別是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而薨之後,這種內部爭鬥愈演愈烈。

在派系鬥爭中,首先出局的就是元老派。因為關羽和張飛這些人都屬於元老派的人物,關羽丟了荊州,糜芳作為國舅投降了江東。這一系列的事件,讓元老派的面子和威望大失。因此,在後期的爭鬥中,元老派根本爭不過其餘三派。

魏延和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荊州派的領軍人物。可是,作為荊州派成員的魏延,卻是一個政治不太成熟的人物,或者說是他的性格使然。魏延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和關羽較為相似,都是一個性格較為自矜的人,特別是在得到重用和隨著戰場的勝利次數增加,這種性格更加的突出。

因此,魏延的這一份傲氣讓他和同僚的關係並不是很好。譬如,和元老派的劉琰。劉琰是蜀漢的都鄉侯,在豫州的時候就跟隨劉備打天下了。作為元老級別的人物,魏延卻和他交惡,常有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打出手的事情發生。鬧到最後,劉琰還是在諸葛亮的調解下不得不當場道歉時才結束。

和其他派系的關係惡劣就不說了,但是魏延還和同為荊州派系的楊儀交惡(雖然楊儀的性格也不算很好)。在蜀漢後期,蜀漢能夠拿得出手的人才本就不多。所以,在影響沒有太大的情況之下,諸葛亮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魏延和楊儀的關係實在是過於惡劣,甚至到了沒有調解的餘地。


因此,到了諸葛亮彌留之際,因為武將方面已經有了一個諸葛亮中意的姜維。而文臣方面,諸葛亮又捨不得楊儀的才華。所以,綜合考慮之下,諸葛亮最終選擇犧牲魏延,以保全大局。


韶華傾夢


一、諸葛亮死後,蜀國無人可制衡魏延,這是其被殺的最重要原因。

魏延是一員猛將,較早跟隨劉備,立下赫赫戰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劉備稱漢中王后,出人意料地任命他為漢中太守,也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這樣的一員猛將,當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紛紛凋零之後,他就是軍中的標杆。

只不過此時還有諸葛亮能制衡他,且他與諸葛亮有很大的分歧。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有不甘居於人下的心,尤其是在軍事上,常常和諸葛亮的想法不一致。

在諸葛亮死前和死後,也能看出這一點。

諸葛亮死前下密令,“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早知道他死後魏延會不聽自己命令。

而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死後,大軍回撤,魏延卻想繼續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他的想法也大多數人相違背,最終以反叛罪被殺。

魏延即便不死於當時,他以後也會被處理的。

二、楊儀等人的誣陷加害也是重要原因

這還是性格惹的禍,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當時估計除了諸葛亮,他沒有把任何大臣放在眼裡。

但是楊儀也不理他這一套,“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使得兩人關係極差。

諸葛亮去世前,與楊儀等人商議撤軍計劃,魏延本來以為諸葛亮死後,自己能代替諸葛亮,卻不想還要受楊儀節制,很是不滿。

“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於是魏延不按諸葛亮遺囑斷後,後來又日夜兼程,抄在楊儀前面燒斷棧道,接下來兩個人都各自上表說對方叛亂。

結果劉禪身邊的人為為楊儀擔保,劉禪也就認為魏延謀反了。

最終魏延被殺,楊儀還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並且夷其三族。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楊儀是恨極了魏延的。

魏延最終被殺,與楊儀洩私憤不無關係。


微史春秋


殺魏延是楊儀私自決定的,不過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魏延是不可能有好結果了。

魏延是劉備手下的一員猛將,在益州之戰中建立了不少功勞。夷陵之敗以後,蜀漢人才凋零,等諸葛亮執掌軍政大權時,魏延是少數可用的大將之一。因此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深得重用,多次作為先鋒出戰,表現活躍,也是立了不少功勞。

然而魏延有個壞脾氣,那就是性格高傲,“性矜高”,和同僚關係很差,誰見了都怕他。不過諸葛亮另一個重要的助手楊儀卻不服魏延,兩人經常發生衝突,勢如水火。兩個人鬧的最兇的時候,魏延甚至公然在討論軍務時拔出劍來,威脅要砍了楊儀,最後在眾人勸解下才作罷。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可以壓制兩人矛盾。而等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徹底爆發。因為諸葛亮死後命楊儀率軍撤退,魏延對此不服,因此要求前來傳令的費禕和自己一起聯名奪取軍權。費禕藉故離去,將此事告知楊儀。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不管魏延,和費禕、姜維一起指揮大軍撤退。

魏延得知消息以後大怒,起兵攻打楊儀。但是他此舉不得人心,所以在王平率軍迎擊,斥責魏延部下不該作亂時,魏延部下四散。魏延只能和兒子等數人逃亡,楊儀又命馬岱率軍去追擊,將魏延等人殺死。

根據《三國志》記載,在魏延起兵時,他和楊儀都上書劉禪,控告對方造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意見,董允、蔣琬都“保儀疑延”,支持楊儀。劉禪於是命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平亂,不過還沒等蔣琬到達,魏延已經被殺。

從魏延死後楊儀不僅腳踏魏延頭顱大罵,還下令殺了魏延的三族。而蔣琬沒有趕到魏延就已經死了,所以殺死魏延應該只是楊儀的個人決定,並不是劉禪的旨意。

然而魏延脾氣暴躁,無人能管。又違反諸葛亮的軍令擅自起兵攻打楊儀,費禕、姜維、董允、蔣琬都不願意支持他,也是知道魏延已經犯了大忌。在這種情況下,魏延最輕也是被削職為民,嚴加看管。此後無論誰當政,都不可能再複用魏延。

所以魏延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已經註定不會有好結果,更不可能繼續領兵打仗了。


不沉的經遠


蜀國為什麼要斬殺大將魏延自毀長城呢?

根據歷史《史書》記載蜀國之所以能用魏延是劉備對魏延非常欣賞賞識,因此劉備將魏延因此推薦給諸葛亮所用。

而諸葛亮有是對魏延非常反感,但諸葛亮對劉備安排魏延不能強加阻撓只能將魏延安排任其重用,為了就是給劉備一分薄面而已。

可惜後來諸葛亮與魏延誤會矛盾重重愈演愈烈兩人在軍中只能互相裝作若無其事沒看到對方。

劉備死後將蜀國大權交給諸葛亮,有了大權在握這對諸葛亮而言是一件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威嚴只要有人對自己違抗命令就可以斬殺。

這對魏延來說無疑是一件驚天比例打擊,使得魏延在軍中楚楚收到諸葛亮排擠。

那麼為何蜀國要斬殺最後一位蜀國大將魏延呢?

這裡面還有另一種原因就是:“諸葛亮天生多疑疑心則重使得對魏延處處提防生怕魏延會對蜀國不利”。

魏延和黃忠投降蜀國時候,諸葛亮見到魏延就立刻要把魏延斬首示眾,多虧劉備即可勸說諸葛亮魏延才保全自己一命。

雖然諸葛亮沒能殺掉魏延,但是諸葛亮對魏延的算計從來沒有停止過以至於後來魏延對諸葛亮非常不滿。

從這點能夠深入瞭解蜀國劉備 、還是劉禪都沒有動過想殺掉魏延的心,只是諸葛亮個人想殺魏延而已。

自諸葛亮掌握軍中大權後,便開始一場長期對魏延的精心算計,他先安排馬超之弟馬岱做魏延手下一名大將。

諸葛亮死後將大權交給一個不懂軍事的楊儀手中;(故意刁難魏延使得魏延再三忍讓可是楊儀拿著雞毛當令箭屢次批評魏延)。

這對一名大將來說哪能忍受這般侮辱,魏延想斬殺楊儀時候卻被馬岱算計斬殺馬下。

那麼魏延的死是對蜀國自毀長城嗎?

劉備打江山一生南征北戰主要:(是五虎大將與魏延之功),可惜劉備死後蜀國五虎大將已去三員僅剩趙雲一人能夠獨擋一面大旗為之後便剩魏延。

但諸葛亮為之不用魏延,偏將姜維得以重用使得蜀國後期武將可用豈不為自毀長城嗎?

魏延之死不能讓蜀國直接滅亡但讓蜀國後期沒有大將可用,對於蜀國是一個走向衰敗的邊緣。


談笑歷史


魏延是蜀漢中期的頭號大將,劉備在攻佔漢中之後,破格提拔魏延做了漢中都督。由於漢中的地理位置重要,蜀漢的大臣都認為漢中都督肯定是張飛,但是劉備卻出乎意料的任命魏延做漢中都督。劉備一生最擅長駕馭人才,他發現和任用的人才都十分優秀,從劉備破格提拔魏延擔任漢中都督足以看出,魏延肯定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魏延擔任漢中都督期間,曹魏始終沒有敢於進犯漢中,一直到了魏延去世之後,蜀漢仍然按照魏延生前的部署防禦漢中,擊退了曹魏多次大規模進攻。到了蜀漢滅亡前期,姜維改變了魏延的防禦部署,將兵力集中到了漢城和樂城,曹魏的兵力才攻入漢中。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除了守衛漢中之外,魏延在蜀漢的數次北伐中皆有戰功,蜀漢第三次北伐時期,魏延帶兵擊敗了費瑤和郭淮,奪取了曹魏的武都郡和陰平郡。諸葛亮北伐多年一直徒勞無功,魏延奪取武都郡和陰平郡是整個北伐中最大的戰果。

因為魏延的功勳卓著,魏延在蜀漢軍隊裡面的地位非常高,劉備活著的時候,魏延就已經是封疆大吏。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結束後,魏延被封為南鄭侯和徵西大將軍,在蜀漢軍隊裡面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南鄭侯是實封的縣侯,蜀漢時期的縣侯只有9個,大部分都是虛封。諸葛亮去世前蜀漢只有魏延因為軍功被封為縣侯,諸葛亮也僅僅是鄉侯)

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無論是資歷上來看,還是從功勞和地位上來看,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都應該繼承諸葛亮的位置。然而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北伐大軍卻發生了一場內鬥,這場內鬥最終賠上了魏延的性命。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召集楊儀、費禕和姜維安排退兵的策略,卻唯獨沒有召見魏延。諸葛亮讓楊儀帶領蜀漢主力退回漢中,並且告訴楊儀等人,如果魏延不願意撤退,那麼大軍就自己撤回去。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果然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的調度,楊儀便帶領大軍拋棄魏延離開。憤怒的魏延帶領軍隊截擊楊儀,楊儀的兵力是魏延的數倍,魏延的軍隊都不願意作戰,陣前倒戈者不計其數。魏延只能放棄軍隊逃跑,楊儀派遣馬岱追殺魏延,魏延被斬殺之後,楊儀將魏延的頭踩在地上罵道:庸才,你還能作惡嗎?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從《三國志》中對魏延之死的記載來看,雖然魏延沒有公開造反,但是魏延違背諸葛亮的撤軍命令,惡意攻擊蜀漢的主力部隊,已經有了謀反的徵兆,他的死可以說是死有餘辜。不過一些後世史學家認為,魏延和楊儀、費禕一直不和,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和費禕可能偽造了諸葛亮的撤軍命令,故意將魏延拋棄,最後設計殺死了魏延。筆者認為魏延是蜀漢的頭號大將,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諸葛亮召開撤軍會議不應該不叫上魏延,因此魏延之死的背後可能存在楊儀等人的陰謀。


史海泛舟擺渡人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觀點。

魏延作戰勇猛而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在與楊儀的爭鬥中失敗,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以上為《三國志》的記載,不過據《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

魏延介紹: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隨諸葛亮北伐,期間多次建議諸葛亮由魏延自己率領一支兵馬由子午道襲擊關中,欲仿效韓信與諸葛亮會師潼關,但遭到諸葛亮的反對,諸葛亮無死後魏延在與楊儀的爭鬥中失敗,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楊儀介紹:

楊儀(約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最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任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讚賞,擢為尚書。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調為弘農太守。

建興三年(225年)任丞相參軍,此後一直跟隨諸葛亮戰鬥。亮卒,他部署安全退軍。亮生前定蔣琬繼己任,儀僅拜中軍師。建興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但楊儀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後下獄,自殺身亡。



WestSlope


魏延一生最高光的時刻是被劉備欽點為漢中太守,雖然漢中太守官職並不算高,魏延也只是個雜號將軍,但是這個位置非常關鍵,因此也被大家寄予厚望。但在劉備故去之後,魏延的表現缺少亮點,僅有在羌中大敗魏涼州刺史郭淮取得陽溪大捷。他的子午谷奇謀後來也被人們廣泛討論,或者也可以說是缺少表現的機會。最終魏延被馬岱斬殺,阿中覺得放在後劉備時代的環境下來看更能理解魏延的宿命。

諸葛亮臨終為蔣琬接班掃清障礙

公元234年秋,諸葛亮已經病入膏荒,自知時日不多,作為蜀漢的實際掌舵人這時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接班人的問題。在劉備故去之後,劉禪年少並且缺乏才幹,諸葛亮是又當爹又當媽,軍事內政一肩挑,一旦他倒下權力如何分配,誰來接班是關係蜀漢生死最大的問題。

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留府長史蔣琬,早在建興八年就讓蔣琬取代張裔成為留府長史,諸葛亮領兵在漢中,外出打仗,蔣琬就在成都供給糧草兵馬,而且處理得非常好。諸葛亮早就私下告訴後主劉禪,如果我不在了,就讓蔣琬來接任丞相。

亮每言:“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三國志》

如何讓蔣琬順利接班呢?

朝堂之上,劉禪一紙詔書就可以了,沒什麼人能反對。有顧慮的是軍隊,將領們會信服嗎?尤其是魏延。魏延有能力有資歷,這時他也在戰場前線,有一定兵權,他的為人諸葛亮是清楚的,萬一魏延不服誰來壓制他呢?所以,諸葛亮的辦法就是防止他接掌兵權。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三國志》

退兵時,諸葛亮安排大軍主力直接撤退,護軍姜維斷後,最後是魏延的先鋒部隊拖後。也就是後隊改前隊,轉頭向後退,表面上看不出什麼毛病。但這樣魏延手下就還是隻有先鋒的那一點兵,大軍主力將被長史楊儀帶回成都。魏延即便是不聽令,靠他手下的一點兵力鬧不出什麼大動靜,沒有大軍在手,即便魏延再勇猛,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逮住他。

諸葛亮進駐漢中,漢中太守變得很尷尬

劉備時代,出征劉備親統大軍,留諸葛亮在成都調度後勤補給,東面荊州由關羽鎮守,北方漢中交給魏延,張飛屯巴西作預備隊,既能支援北邊的漢中,也能東下支援荊州。但在諸葛亮時代這個佈局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從南征開始,諸葛亮親統大軍出征,成都的後勤保障工作交給留府長史處理。東方由李嚴都督江州,鎮守巴東。北伐開始後,諸葛亮親自進駐漢中,蜀漢的精銳盡皆集於漢中,出征時由諸葛亮親自統率,撤軍後大軍在漢中休整。漢中的最高統帥實際成了丞相諸葛亮,漢中太守的地位迅速下降,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魏延的作用也就不那麼重要了。而且自諸葛亮以後,歷任丞相都是進駐漢中或臨近漢中的梓潼,隨時掌握北方局勢,或出征或支援,漢中太守獨擋一面的作用被取代。

提拔新人,棄用老將,魏延難做蜀漢的長城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諸葛亮時代任人的標準和重用的人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劉備在稱王稱帝前後提拔起來的一撥將領,老的老死的死,剩下可堪重用的在諸葛亮手下基本都沒有得到重用。

託孤副臣李嚴留鎮江州,並且李嚴性格高傲,和諸葛亮不和,最終被廢為平民。魏延、趙雲、吳懿、龐羲是少有的老臣名將,但都沒有得到重用,在北伐時只能領小股部隊作戰。在南征時兵分三路,諸葛亮自統一路,另兩路分別令馬忠、李恢統領。

第一次北伐,諸將都以為應當用魏延或吳懿作先鋒,諸葛亮卻獨斷專行超拔使用了沒有實戰經驗的參軍馬謖。第三次北伐取武都、陰平,用了在夷陵、漢中之戰表現平平的陳式。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在努力地提拔新人,培養自己的親信將領,對老將不敢大膽使用,也害怕這些將領功勞過大無法駕馭。

政見不和,魏延不受諸葛亮信任

魏延的子午谷計劃不能施行,正暴露了他和諸葛亮的政見不一。諸葛亮北伐的重心在涼州,希望拓展疆土,逐步推進,就算失敗也不會大敗,比較穩妥。而魏延更希望直取關中,兵指洛陽,實現匡復漢室的先帝遺願。在諸葛亮全面掌權的情況下,從根本戰略上就有分歧,這就決定了魏延很難得到完全的信賴,而像馬謖這樣和諸葛亮想法一致的人更能得到重用和提拔。

對於其他將領,諸葛亮也不完全信任。諸葛亮打算親自南征時,丞相長史王連懇切勸諫諸葛亮不必親自出徵,派一員大將就可以平定南方。這時像趙雲、魏延、吳懿、李嚴等都是非常不錯的人選,但是諸葛亮卻認為諸將的才能不及自己,堅持一定要親征。

“性矜高”並不是魏延的致命缺陷

魏延的確性矜高,為人不好相處,但是這並不是大問題,因為同時的許多猛將都有這個毛病,比如關羽、李嚴。人無完人,尤其是一些名士猛將,在性格上都會有一些小缺陷,能夠成就王霸之業的君主,大多善於調和,用其所長,藏其所短,這樣才能匯聚利用各樣的人才。而魏延能自視甚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其確有過人之處,稱得上一員猛將。

魏延與楊儀勢如水火的關係,諸葛亮也難辭其咎

楊儀在建興八年已經做到了丞相府長史,在漢中和魏延打交道的機會很多,諸葛亮既然知道他們倆關係不好,但卻沒有想辦法調和,或者調和失敗,不能改變這樣狀況,但同時還想利用兩個人的才幹,時間長了必然是要出問題的。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能理順下屬間的關係,以致影響工作,諸葛亮這個領導當的不太稱職。

東吳的淩統、甘寧有殺父之仇,孫權能設法調和。駐守合肥的張遼、李典關係也不好,但是卻不會影響作戰。相比之下,諸葛亮的領導能力有待提升,如果是劉備在時,或許他們兩個人就不會一直勢如水火,能夠在不同的地方各盡其才了。

總的來說,在後劉備時代魏延已經不再是蜀漢獨擋一面的大將了,而是被涼在一旁的普通將領。在諸葛亮的麾下,受重用的新提拔的人,忠心支持自己的人,而在安排接班人時,魏延這樣有能力有名望但又不服氣的老將顯然是一個潛在的威脅,解除魏延的兵權甚至殺掉魏延是保證蜀漢政權穩定,權力平穩過渡的一種必要選擇。魏楊的權力之爭是導致魏延被殺的直接原因,但即便楊儀沒有派馬岱殺魏延,迎接他的將是蔣琬率領的親衛軍。


中州史話


魏延是一名有勇有謀、驍勇善戰的大將,在蜀國後期,魏延也是蜀漢第一大將;魏延的死對蜀漢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劉備取得長沙後,魏延率眾部曲投靠;劉備取得漢中後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鎮東將軍鎮守漢中,四鎮將軍名號是僅次於前後左右將軍名號,此時的趙雲還是個雜牌將軍。

魏延鎮守漢中沒有發生意外,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都是獨領一軍跟隨,功勳卓著。魏延在諸葛亮病死後,和楊儀發生火拼被殺。

魏延和楊儀早已經水火不容、積怨很深

魏延在蜀國後期,因為戰功卓越、資歷老,開始變得驕縱起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也就諸葛亮和趙雲能夠壓制一下魏延,其他人都讓著他,可楊儀就偏偏是個直腸子,對魏延不假顏色,惹得兩人經常爭執。

楊儀在蜀漢後期也是挺有才能的,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都安排楊儀調度糧草,楊儀能很出色的完成工作,深的諸葛亮的器重;可魏延和楊儀就是水火不容,最後到了相互殺了對方的地步。楊儀殺了魏延後,將魏延的首級仍在門口用腳狠狠的踩,還誅殺了魏延的三族。

楊儀之所以殺魏延,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兩人視同水火,楊儀擔心魏延掌權後對自己不利;另一方面,蜀漢後期,魏延無論資歷還是能力,都有可能接替諸葛亮繼續北伐,而楊儀自己也想繼承諸葛亮的職位。據三國志記載,楊儀回到蜀中後,是蔣琬繼承諸葛亮做了丞相,楊儀很不服氣,經常抱怨發惱騷,其他人都不願意搭理他了,後來他抱怨說: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帶著部隊投降曹魏呢,結果被舉報,楊儀被貶為庶人發配到江嘉郡。

楊儀和魏延的火拼,既有私人恩怨,又想爭奪權力。

蜀漢後期的魏延驕縱跋扈,自掘墳墓

到了蜀漢後期,大部分的功臣元老、良將都已經逝去,魏延成了蜀中第一大將,開始目中無人。據三國志記載,蜀漢中沒人敢惹魏延,都是躲著他;就諸葛亮和趙雲的資歷能夠壓制魏延。魏延甚至對對諸葛亮的話也不是完全的聽從。

數次北伐,魏延都請求諸葛亮給他幾萬人馬,他單獨帶領一軍,獨自走子午谷北伐曹魏;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也不想撤軍,還想繼續率軍北伐。魏延的所作所為,就四個字,持功而驕。這歷來就是取禍的做法;諸葛亮死後,蜀中在無人能夠壓制魏延。

正因為此,劉禪在接到魏延和楊儀同時送來的上書,都指責對方謀反,群臣一致認為是魏延造反,而不是楊儀,於是蜀漢朝廷派軍隊堵截魏延。朝臣一致保儀疑延,這與他平時的所作所為有著直接的關係。

諸葛亮臨終的兩道命令有意除掉魏延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臨終前秘密召見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安排他死後全軍撤回蜀中,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楊儀率大軍先行,如果魏延不同意,就不管他了,由楊儀率軍直接撤回蜀中;另一道命令是個魏延的,令魏延在他死後不要發喪,代他統攝全軍。


正因為這兩道相矛盾的命令,楊儀因魏延堅持北伐,沒有管魏延獨自撤軍,魏延聽到楊儀撤軍都直接率軍南下,搶在楊儀前面攔截誅殺楊儀,最終魏延被殺。

諸葛亮的兩道命令有故意激發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藉機除掉魏延的意思。諸葛亮死後,確實沒有人能夠壓制住魏延。

結語:

魏延的死一方面是內部相互爭權的結果,另一方面與魏延平時的驕縱跋扈、目中無人有著直接的關係。魏延的能力毋庸置疑,可關鍵是誰能指揮的動魏延,能壓制住魏延呢?


歷史小迷童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但是,魏延在那個時候,他必須要死。至於是不是楊儀殺他,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了。換其他任何人都隨時隨地可以殺他。因為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殺魏延的理由是因為他已經沒有用了,而且他活著,會破壞諸葛亮留下的國策。為了蜀漢的長治久安,魏延非死不可。

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孫權有一次和蜀漢的使者飲酒的時候,就說道,魏延和楊儀都不是安穩之人,在諸葛亮死後必然要作亂,不知道諸葛亮如何相處。當時的蜀漢使者就說,用他們是因為他們有才,是權宜之計。後來這件事彙報給諸葛亮,諸葛亮深以為然。

以外人孫權都能夠看出來的事情,諸葛亮怎麼會看不出來。只是當時諸葛亮的主要任務是北伐,魏延驍勇善戰,楊儀擅長後勤,都是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諸葛亮必須要用他們。

但是,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知道自己身體狀況,時日無多。所以在這一次北伐中,他投入了最大的力量,想要最後一逞。可是,到了彌留之際,他的理想還是破滅了。

諸葛亮在死前,已經定下了死後蜀漢的國策,那就是停止北伐,修生養息,以待將來。如果留下魏延,以魏延的資歷、才能、性格,他肯定要繼續帶領蜀軍北伐,這是和諸葛亮的遺策相違背的。因此,必須要除掉魏延,才能保證自己的遺策能夠貫徹執行。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時,已經為後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將蔣琬等人安排在劉禪的身邊,並且密表劉禪,讓蔣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下一個繼承蔣琬的人就是費禕。

至於魏延和楊儀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讓他們自相殘殺,全部除掉。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喜歡唱兩桃殺三士的《梁父吟》,這種計謀對他來說小菜一碟。他在北伐前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只是楊儀和魏延還矇在鼓裡。

在諸葛亮的計劃裡,要先殺魏延,後除楊儀。因為魏延是蜀軍中的二把手,有軍事才能,又善養士卒,能得軍心。魏延不除,很可能會造成軍隊的內亂。而楊儀一介文官,如果不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除之不難。

在諸葛亮死前,安排撤軍時,召開軍事會議就根本沒有通知魏延。並且讓楊儀統帥全軍撤退,魏延為之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就不管他,全軍只管撤回。

這個命令,如果有一點頭腦的人就會看出,這是讓魏延和楊儀互相爭鬥的伎倆。魏延身為僅次諸葛亮的二把手,怎麼可能會聽從這樣的命令。更何況他和楊儀勢同水火,怎麼可能為他斷後?這必然會造成兩人的爭鬥。

為了讓這個計謀能夠進行的更圓滿,費禕又火上澆油,在裡面推波助瀾。我們可以看到,費禕以假借傳達命令的機會,去挑逗魏延。果然魏延上當了,他不但不聽從安排,還把自己的計劃告訴費禕,想動員費禕和自己一起行動。

魏延說諸葛亮一死,自己應該接管軍隊。並且把軍隊的指揮員的調動調換方案也告訴了費禕。我們可以從這裡知道,蜀中不是沒有可用之才,而是諸葛亮有眼無珠,將這些人才壓制使用,盡用些自己看的順眼的庸才。但是,魏延不知道費禕的真實目的,他的肺腑之言不但沒有換來費禕的幫助,還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費禕藉口逃回大營,將魏延的態度向大營的人員進行了彙報。楊儀不必說了,他害怕魏延掌握軍權後會殺了他。而那些魏延想要撤換的將領更不要說了,肯定義憤填膺,聽從楊儀的命令。我估計魏延要撤換的將領裡就有王平、馬岱之流。

於是楊儀率領大軍撤走,魏延和楊儀在路上相遇,爭奪軍權,發生火拼。當時,魏延和楊儀都上奏劉禪說對方造反。可是,由於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計謀,蔣琬這些諸葛亮安排的人員一致認定魏延造反,這就造成了魏延的死命。

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殺。而那個小人楊儀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漢中被諸葛亮收買的,魏延過去的搭檔吳懿接管。諸葛亮的位置由蔣琬接管,楊儀一無所得。在隨後的時間裡,楊儀還看不清自己的處境,到處亂髮怨言。這時,費禕又來看望他,轉頭就向劉禪告發了他的怨言。因此,楊儀削職為民,被髮配到邊郡。不久又因為上書誹謗,被迫自殺。

我們可以看到,從頭到尾,諸葛亮留下的計謀都執行的很順利。在這裡面,費禕立下了汗馬功勞。到蔣琬死後,費禕接替了他的職位,成為蜀漢的執政。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在《三國志》中,明確給他下了“不便背叛”的結論。但是,為了執行諸葛亮留下的修生養息的國策,魏延非死不可。可惜的是,魏延一死,那些魏延想要提拔的將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從此,蜀軍人才凋零,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