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科波拉"三个字在电影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个美国艺术世家、电影世家走出过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罗曼科波拉和索菲亚科波拉,还有演员塔利亚谢尔、尼古拉斯凯奇、杰森舒瓦兹曼以及音乐家罗伯特卡曼。

但从导演层面来说,曾执导《教父三部曲》的弗兰西斯科波拉稳坐这个家族近代的头把交椅。而对于这个曾凭借《迷失东京》在第76届奥斯卡中喜提最佳原创剧本奖,并和鼎鼎大名的昆汀塔伦提诺有过一段恋情的索菲亚科波拉,其能力和天赋是有目共睹的。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索菲亚 科波拉


但今天要点评的这部《绝代艳后》却是难得一见的"不知所云"和"凡尔赛日记"。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部打着人物史诗传记旗号的时尚秀。

哪怕没有茨威格的《断头王后》等关于玛丽王后的传记珠玉在前,但从电影叙事上来说,这也不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毕竟有关真实人物的传记电影是有史可考的,所以它限制了创作者的想象力。但平铺直叙又过于苍白和无趣,所以对电影相关工作者的创造性又有很高的要求。

但是,索菲亚科波拉拍摄的这部《绝代艳后》却"大胆"地反其道而行之,将一部本可以"以小见大"或者至少可以表明内因的电影拍成了流水账。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接下来的内容就从真实人物传记电影的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在戛纳收获一片骂名的《绝代艳后》究竟在什么地方做得差强人意。


拍摄价值


玛丽王后是一个在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她痴迷赌博、交友过于广泛、私生活一片狼藉、摄政并干预人事安排...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她最大的罪行——让人叹为观止的奢靡。但这个人本身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的重视。人们发现,玛丽王后不过是一个少时不懂事、拒绝长大和负责的孩子,只是这个孩子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容易受到别人的鼓动而已。而且由于时机不对等各种不可抗、不可逆的因素,那些曾在她生命中出现过的好人们也逐渐离去或死亡。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茨威格版本的传记《断头王后》中那句"她那时还太年轻"经常被人们拿来解读玛丽王后,但事实上茨威格对玛丽王后真正的评价是:

"没有真正的悲剧人物,只有被迫推动前进至悲剧的人。"

其实这样的评价更贴近于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说的那句:

"有人喜欢写诗,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做木工,就是投错了胎当了皇帝。"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这样一个经历丰富、结局悲惨的人物,在拍摄价值层面绝对是无可争议。所以当索菲亚科波拉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一度很兴奋。因为太阳王缔造的凡尔赛的恢弘、书里描写过的极尽奢靡、玛丽王后的时尚秀场等等,终于要被人以光影的形式展现出来。

虽然60年代有过一部《绝代艳后》且评分不高,但索菲亚科波拉可是拿过奥斯卡的人,而且现代的电影技术又如此先进——如此多先天后天优越条件加持的《绝代艳后》一定会一鸣惊人。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但事与愿违,索菲亚科波拉甄选的剧本并非权威性十足的茨威格的《断头王后》,而是改编自安东尼亚弗雷泽的小说《Marie Antoinette::The Journey》。这个选择瞬间就将玛丽王后的拍摄价值大打折扣——没有被客观还原且没有关键词的历史人物,会对后续拍摄工作造成不小的难度


拍摄角度


这一点对于一部关于玛丽王后的电影尤为重要。

因为玛丽王后这个人,无论从人物经历还是性格内心层面都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会从这位往后身上提取出几十甚至上百个关键词:无知、轻浮、浅薄、爱美、虚荣、骄纵等等。就我本人而言,我读完这段历史后脑海中就萦绕着"逃避"——历史和旁人赋予她的地位和责任她根本负担不起,而她自己年轻时在给母后的信中也有提到类似的心情和求助。因为负担不起,所以试都不试。玛丽王后就在放飞自我的道路上越跑越远直至"主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索菲亚科波拉在拍摄《绝代艳后》的时候,没有提取出任何关键词。本该暗含许多政治隐喻和历史的桥段统统被一带而过甚至绝口不提,甚至连几个至关重要改变玛丽王后一生轨迹的人和事也被一笔带过。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比如玛丽和杜芭莉夫人对峙较劲的戏码,索菲亚就大篇幅淡化了原本应该呈现的玛丽身边的贵妇对她造成的影响和蛊惑。较之用沉默和老国王的宠姬宣战,一个稍微有点脑子和大局观的人都不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选择。原本这件事只需多加几个镜头和几段电影叙事就可以完美呈现玛丽的任性与无知,轻率与轻信,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为她后来上断头台埋下伏笔。但很可惜,这段故事只被简单地呈现出"是什么,结局如何",连前因和关键型过渡都没有。


要说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呈现玛丽的悲剧命运,因为结局在国王王后驱车离开凡尔赛就戛然而止,那么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是什么?时尚?还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还是其他的什么?

一无所获,也一无所知。哪怕是时尚,也拍得不明就里,甚至配乐选的都是摇滚,让人不由自主地跳戏。


作为一部传记片,创作者不可能对人物没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虽然这种态度有时会带有批判意味,但批判不等于毁谤,就艺术的包容性来讲还是可以接受的。更何况批判玛丽王后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哪怕是同情,也要通过有效和结构鲜明的电影叙事表现出来,在人物经历中有所取舍,知道何时该避重就轻、哪些事可以绝口不提,目的只有一个:表达自己的态度。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关锦鹏的《阮玲玉》就是一部有自己态度的传记电影。关锦鹏在运用特殊的艺术处理方式将《阮玲玉》拍成纪录片效果的同时,观众仍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到关锦鹏对阮玲玉身边张达民、唐季珊和蕠楚生等男人的批判态度。


但很可惜,索菲亚这部《绝代艳后》到最后除了让人记住开场那块被随意抠一块的大蛋糕以及充斥整个凡尔赛的粉红色,就再无其他。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以小见大


前文中提到过索菲亚放弃茨威格原著作为改编剧本的母本这件事。那么由于选本上的倾向,科波拉的重点也不会是在"到底是历史推动人物还是人物推动历史"上,而是转向了呈现女性心路历程的方向。


看得出来,索菲亚想打造或是还原出玛丽王后那段因空虚倦怠而需索无度的放纵人生,所以在索菲亚的编排下,玛丽王后声色犬马的日复一日,凡尔赛奢华之上加之的铺张浪费(这也没表现到位,玛丽王后的行宫这个"寸土寸金"之地的制造过程居然被省略掉了)、以及新款的布料、别致的鞋子、诡异的发型、夸张的饰品、多变的美食,还有那不容忽视的宴会。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但如果是为了凸显玛丽王后的奢靡生活,用拼接式镜头并加以快速转换明显不能冲击到观众,而且还容易对一些晕镜头的观众造成不适。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大量的道具陈列镜头也许乍看时赏心悦目,仿佛跟随玛丽王后本人掉入金钱、欲望、时尚的梦境,然一旦不及时收尾,就如同给观众硬灌下去一大瓶巧克力甜酒——之初的惊喜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腻歪甚至恶心。

索菲亚越是侧重宫廷内部生活的细节,电影就距离空洞枯燥越近。因为只有人在危急时刻的选择,才能构建和支撑一个人的内心和本性等潜台本。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更不要说是为了给历史上的玛丽王后赋予其他不同的情绪,哪怕有,观众也很难感受到丝毫,尤其是看过原著的那些人。


尊重历史


关于这一点,本来我不想赘述,但这件事真地有刺激到我,所以必须单开一段给诸位说说。

玛丽王后一生有无数次在不经意间做出的选择改写了自己的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这一点在《绝代艳后》中避而不谈,单单大篇幅去描写那段莫须有的连历史都不曾承认的婚外情。

她的确遇到并倾心于瑞典贵族菲尔逊,而且两人的关系也是明目张胆的暧昧不清,但他们是否有过男女之事,这一点历史学家们也未曾给出过真实的证据和结论。

然而《绝代艳后》这部电影却毫不避讳也不遮掩这段似是而非的婚外情,将大量的情色镜头加到电影里去,这也难怪索菲亚会在戛纳收获一片谩骂——远香近臭,近代法国人对玛丽王后的过失因为无法感同身受而被很大程度地削弱,甚至法国一部分人民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对玛丽王后的情绪是同情大于指责。索菲亚将这段戏加进去,无异于在玛丽王后的罪诏上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还是毫无根据的一笔。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不尊重历史,擅自加戏,这对于拍摄人物传记电影是大忌。


比如李连杰主演的那版《霍元甲》当年上映后不久,就被霍家后代一纸诉状将中国电影集团和李连杰本人告上法庭。虽然最后的判决结果是法院出于影片整体基调是赞美霍元甲的考虑驳回了霍元甲后人的起诉,但自那起,拍人物传记类电影就有了不成文的规定:

凡拍摄近现代历史人物的传记电影,就必须获得其家人的"豁免权"才可以开机。

所以后来的《梅兰芳》是在取得梅葆玖的认同之后进行的拍摄工作,并规避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后续发展故事线。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虽然国外对"篡改历史"没有明文规定,但出于严谨和观众的感受考虑,索菲亚也不该擅自在电影中放置玛丽王后的"鱼水之欢"之"实"。

而且玛丽王后和菲尔逊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改写法国历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在电影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只把菲尔逊演成了一个擅于抓住女人心的情场高手,而忽略了真爱的那部分。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尊重历史,是全世界每个人物传记电影都该设置的底线。索菲亚也不例外,哪怕她只是为了将玛丽王后打造成一个小女孩。


结语


从电影叙事上来讲,《绝代艳后》的故事线断裂问题非常严重;

从镜头语言方面出发,《绝代艳后》的取舍也实在让观众不知所云;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绝代艳后》千万不该的"避重就轻"终究成了定局。

那个曾在《牡丹花下》和《迷失东京》中表现出过人才华的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这一次却从选本开始就剑走偏锋,直到最后偏得再也正不回来。


很遗憾,传记电影的雷区,《绝代艳后》踩个遍


电影是一场光影的梦,为每个热爱它的人延续了数倍的生命,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就阅尽别人的一生。但我们希望那真真是在呈现人生的人物传记电影可以给以启迪,至少,也要尊重事实、有理有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