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笨拙的辦法,往往是最聰明的辦法


最近,同事報名了英語班,喜滋滋地說,人家承諾一個月能從零基礎到英語流利對話;

閨蜜在實驗新的減肥方法,據說不運動不節食一週可以瘦十斤;

表妹在參加直播訓練營,雄心勃勃準備三個月後靠當主播月入過萬……


每天都有一些“聰明人”在尋找成功的捷徑,可以讓自己繞開漫長的奮鬥過程,迅速成功。殊不知,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卻都在暗暗地用著“笨辦法”。


01

小米公司短短几年迅猛發展起來,與雷軍的“笨辦法”息息相關。

最笨拙的辦法,往往是最聰明的辦法


雷軍說,企業要長足發展,就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

創業初期,他的主要精力就在找人上。但是畢竟跨了行業,連基本的行業內的人才名單都沒有。

那怎麼辦?雷軍用上了他的笨辦法:

“如果沒有名單可以聊,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夥人是哪個公司?然後就去那個公司樓下的咖啡廳等著,看到人就拉進來聊,問這個公司的人誰在這項工作上面最棒?聊一圈下來,就會有名單了。

然後按照名單上的人請吃飯,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為了找到一個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師,雷軍曾連續打了90多個電話。幾個合夥人輪番和他交流,整整12個小時,才說服工程師加入。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需要我們創新求變、彎道超越,避開一切笨拙的方法,但是,成功者往往用的是笨辦法。

胡適說過:“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02


細數天資最笨,達到的成就卻極高的古人,曾國藩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

最笨拙的辦法,往往是最聰明的辦法


曾國藩小時候很笨,常常在家裡背書直到深夜,一次,躲在暗處的小偷都背過了,他自己卻仍然沒背過;後來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中。

他的笨可謂達到一定級別了。

但也正是因為笨,他比別人更努力。據說,有一次鄉試中,曾國藩不僅落了榜,他的文章還被主考官當成了範文,但不是優秀的範文,而是反面典型。

主考官把他的文章“懸牌批責”,也就是公示批評,說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大家要引以為鑑。

這樣當眾出醜,相信誰都很難接受,有的人也許會覺得前途無望,給自己找一個藉口,從此打消再去應試的念頭。

但曾國藩是怎樣做的呢?

他回家之後,一頭扎進書房裡,反思自己的問題。不是寫得不好嗎,他就把那些寫得好的文章拿來認真研究,尋找差距,反覆練習。慢慢地,竟也找到了寫文章的門道。

經過多次不懈的下笨功夫,他終於榜上有名,一步步進翰林苑為官。

我們往往羨慕別人的輕而易舉,以為對方有什麼秘笈絕招。


但其實要想在人前看起來毫不費力,必須人後非常努力,並沒有什麼捷徑,而努力註定是不那麼舒服的。


老子曰:大巧若拙。

天下最巧的辦法,往往看起來最笨,而捨得下笨工夫的人,都是能成大事的人,因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巧之人。

人生是公平的,所有付出的努力一定會得到收穫,所有偷過的懶,早晚得補回來。

有時候我們在笑話那些笨拙的人的時候,卻不知不覺已被那些笨拙的人超越了一大截。


03

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有一段名言: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我要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最笨拙的辦法,往往是最聰明的辦法


為人做事,最高的境界莫過一“拙”字。

智巧容易,守拙難,大多數人都願意去追求所謂的智巧,很少有人願意堅守一個“拙”字。

尤其是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各種紛繁複雜的物質、名利等等的吸引下,很多人很難有定力去堅守自己的初心,守好一個“拙”字。

正如女作家李筱懿說的:“不走所謂的捷徑,也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他們的聰明,不過是堅持不懈地、認真地做好必要的功夫,直到有一天積累的功力可以一覽眾山小。”


如果大家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關注並轉發,歡迎來留言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