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的後半生,既淒涼冷寂,又幸福安詳

叔本華:人的後半生,既淒涼冷寂,又幸福安詳

叔本華:人的後半生,既淒涼冷寂,又幸福安詳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他是唯意志論、現代悲觀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叔本華從悲觀者的角度認為,人的幸福總是有限的,且人的後半生更為淒涼冷寂。同時,叔本華也不是絕對的悲觀,他認為飽經滄桑之後的人後半生其實也幸福安詳。

我認為,叔本華的悲觀,並不是毫無道理的,甚至比許多樂觀主義哲學還要樂觀。而且,部分樂觀主義哲學毫無道理、毫無依據、大話連篇,比如認為人的幸福是無窮的、久遠的,這樣的人生哲學就是天方夜譚。

瞭解叔本華的幸福哲學、人生哲學,能夠為我們開啟一個特別的視角天線,從而使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更上一層樓、更勝一籌。


叔本華:人的後半生,既淒涼冷寂,又幸福安詳


1. 人的幸福總是有限的。

叔本華認為人的幸福總是有限的,這和大自然的其他資源一樣,並不存在無限的、不受限制的幸福資源。

關於叔本華的這個觀點,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認可的。那些相信幸福無限、幸福永久的荒唐哲學的人,其實他們也僅僅是自欺欺人而已。

人是否幸福,和這個人的視域、思想兩者有關。一個人的視域越是狹窄之時,越是容易感覺幸福;一個人的視域有所擴寬之後,越是容易感覺不幸;當一個人的視域曠闊到較高的層次、具有了自己的思想體系之時,他又會恢復到幸福的狀態。思想也是這樣的道理。

因而一個人的幸福,總是受到自己的內在思想、視域的限制,倒是和其金錢財富的多寡、職位的高低沒有多大的關係。


叔本華:人的後半生,既淒涼冷寂,又幸福安詳


2.人的後半生容易淒涼冷寂,也容易幸福安詳,這決定於自身。

對有的人而言,感覺人的前半生幸福、後半生淒涼。因為在人的後半生之中,一個人的年齡逐步大了,從中年人向老年人跨越,那麼這些人的觀念逐步改變,他們的眼界逐步得到拓寬,他們與這個世界、與這個社會的接觸的範圍越來越廣,他們懂得的東西更多,他們認識到的、理解到的不幸的東西和壞的東西更多,他們的思想已經受到“汙染”,他們經歷過、體味過的“幸酸淚”逐步累計起來,容易感覺人生就是痛苦不堪的、淒涼冷寂的。

這和他們的童年是完全相反的。在他們的童年時代,他們的視野極為狹小、處於父母等長輩的庇佑之下,即便缺衣少食也容易感覺幸福;而在他們的青年,視野有所增長,有的事情已經引起他們的煩惱;老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要操心努力的事情多如牛毛,煩惱更是不期而至;到了老年,還要為子孫後代的事情操勞,依然安寧不下來。


叔本華:人的後半生,既淒涼冷寂,又幸福安詳


有的人就是和上述這樣的情形完全對應的。

但有的人卻不是這樣。所以,叔本華提出,人的後半生既更加容易淒涼冷寂,也更加容易幸福安詳。

這些人有著較高的思想境界,他們就容易幸福安詳。如果一個人有著自己的思想體系,那麼他必定是幸福的、必定是安詳的,即便他處於困境當中、苦難當中也是如此。經歷過人世風雨的他們,不再為所有事情過於操勞,懂得“無為”的道理,懂得了曹雪芹《紅樓夢》中“好了歌”中的深刻內蘊。只要他們認識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東西都必然發生,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必然遇到的,只要看開了,也就幸福了、安詳了。


叔本華:人的後半生,既淒涼冷寂,又幸福安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