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法海寺“五絕”不可錯過,打著手電看國寶像考古

北京城西石景山,有一處國寶級文物,在這裡遊覽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就是必須要打著手電看國寶。這就是法海禪寺的明代壁畫。為了保護古老壁畫,法海寺和敦煌一樣,不再使用日光燈照明,遊客要像考古一樣,打著手電看壁畫。

北京石景山法海寺“五絕”不可錯過,打著手電看國寶像考古

精美絕倫的明代壁畫

法海禪寺簡稱法海寺,位於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翠微山南麓48號,從金安橋騎行十餘分鐘,穿過四柏一孔橋即到了法海寺。

不可錯過的法海寺“五絕”

法海寺建築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坐北朝南,殿宇依山勢而建,層疊而上。寺內軸線明確,院落規整,形成四進院的格局。在軸線上自南向北,自下而上分佈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山門殿和天王殿組成第一個院落,左邊是鼓樓,右邊是鐘樓;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組成第二個院落,左邊是伽藍堂和廊廡、右邊是祖師殿和廊廡;繞過大雄寶殿即是其與藥師殿組成的第三個院落,左邊是選佛場,右邊是方丈殿;從藥師殿後面登60級臺階,就到了第四個院落藏經閣,左邊是西配樓,右邊是東配樓。

法海寺有“五絕”,即四柏一孔橋、白皮松、古銅鐘、藻井曼陀羅和明代壁畫。先從植物景觀說起,法海寺的古樹名木很多,寺前就是“四柏一孔橋”,該橋是一座微微拱形的小石橋,在小石橋的四角各生長著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長在小石橋的石縫中,成為一奇觀。青石券洞上鐫刻著“四柏一孔橋”五個字,此為第一絕。每當夏季來臨,清冽泉水匯成小溪,潺潺流經橋底。

過了小石橋右行就到了法海寺的入口。第二絕是在寺內的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鬱鬱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乾鱗片斑駁,西邊的一棵樹幹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樹幹周長5米。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今已六百歲左右。它們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人們稱其為“白龍松”。這兩棵白皮松為京城名松,白乾綠冠與大雄寶殿相映生輝。

第三絕是古銅鐘,現在陳設在室內,龍紐大銅鐘,高達二米左右,製作精良,為大明正統年間鑄造。鐘身上部鑄有經文咒題,下部鑄《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等。

第四絕藻井曼陀羅和第五絕明代壁畫均在大雄寶殿內。大雄寶殿頂部三個藻井天蓋上所繪曼陀羅和天花板上所繪“毗盧遮那佛”和菩提像,都極為精美。彩畫以翠綠靛藍色為主色調,描金製作,顯得異常華麗嚴謹,形式樸素大方。

明代壁畫堪稱“國之瑰寶”

大雄寶殿內的壁畫以其精湛的繪畫藝術、高超的製作工藝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馳名於世,堪稱“國之瑰寶”。壁畫都是採用工筆重彩畫法,筆法細膩,用色考究。殿內計有大幅彩繪壁畫十幅,“佛會圖”二幅、“祥雲圖”三幅、“三大士圖”三幅、“禮佛護法圖”二幅。其中水月觀音像被我國美術界認為是佛教繪畫中的珍品。其面目端莊,披衫線條精細,看上去薄如蟬翼,給人以清新明淨之感,更覺觀音慈悲可親。

觀賞大雄寶殿的藻井曼陀羅和明代壁畫需要另外購票,票價100元,每天限時限人數開放,穿鞋套,打手電,不準照相,不準錄音。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殿內,在解說員的帶領下,跟隨著手電筒的光亮,在廳內尋找著600年前古人留存下來的藝術密碼,神秘感油然而生。

大雄寶殿的六面牆上,至今完整保留著九幅極其精美的明代壁畫,分佈在大雄寶殿北牆門的兩側、中佛像座龕背後和十八羅漢身後兩面山牆上,面積達236.7平方米。佛龕背壁的三幅,畫的是水月觀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水月觀音面目端莊慈祥,身披輕紗,花紋精細,似飄若動。東西牆上,畫的是傳說故事中的天帝、帝后、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共有35個人物,高的近2米,矮的只有50釐米,並有祥雲、花卉、動物等襯托。

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佛神鬼怪,且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有說法和坐禪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進的,還有冉冉飛舞的。所繪人物、神怪、禽獸和草木,不僅形象美好,而且活靈活現,和諧明快,組成了一幅幅或莊嚴肅穆或清新明淨的佛國仙境畫面。

所繪帝王氣宇軒昂,神態威嚴;女性則儀容豐滿、美麗、溫柔。至於天王、金剛和力士,不僅繪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態,而且還充分表現了皈依釋迦牟尼佛的無限誠心。壁畫的人物服飾和裝束華麗多彩、千姿百態:女性梳各種樣式髮髻,佩戴各式首飾,瓔珞、釧鐲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樣冠幘、衣衫和盔甲,衣服上是團鳳、龜背、團鶴、寶相花、菊花和鳳穿牡丹等圖案;童子則梳髮辮,活潑天真。

畫中人物雖多,但很容易分辨出其中人物的性別、年齡;從服飾、髮式和行動舉止及構圖關係上,又可鮮明準確地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地位,充分體現了畫工們非凡的藝術才能。

可媲美文藝復興時期壁畫

在法海寺附近出土過一塊明正統九年(1444年)太監李福善等立的楞嚴經幢,其上所題的助緣協力善人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妝藝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還有捏塑官陸貴、許祥,畫士官宛福清、王恕,畫士張平、王義、顧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名字。經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為工部營繕所副京囗陳敬所書,幢上所列人名無疑都是當時工部營繕所屬下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這些精湛的藝術傑作,就是這些畫士官和畫士所繪。

1993年初,在北京法海寺壁畫歷史藝術價值論證成果研究討論會上,經專家論證,法海寺壁畫是中國現存元、明、清以來由宮廷畫師所作,為數極少的精美壁畫之一,也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畫中的傑出代表,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在人物刻畫、圖案精微多變、多種用金方法等畫工技巧方面,確實成就較高,在壁畫製作工藝上也有新的發展,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畫中佔有突出地位。專家們一致認為,在中國現存明代壁畫中,從壁畫藝術、規模、完整程度和壁畫製作工藝、繪畫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綜合論證,法海寺壁畫堪稱中國明代壁畫之最。

文保檔案

法海寺始建於明朝正統四年到八年間(公元1439-1443年),原寺廟規模宏大,明、清時多次重修。

新中國成立後,市政府撥出鉅款對法海寺進行了多次維修。1957年,法海寺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成立法海寺文物保管所。1985年5月1日,法海寺正式對外開放。

1988年1月,法海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華覽勝

香山也有一座法海寺

香山南麓有一座古建築,這就是西山文化帶上的著名古剎法海寺,因其西南有石景山法海寺,故此寺被俗稱為“北法海寺”。

北法海寺的全稱為“萬安山法海寺”,又稱“鳳凰山法海寺”,是在元代弘教寺(亦作宏教寺)遺址上建造的。清代吳長元所輯《宸垣識略》載:“法海寺、法華寺在萬安山,二寺前後互相連屬,相傳為弘教寺遺址。本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修建,改今名,有御書聯額……弘教寺,元世祖建。寺有石橋魚池,前有流泉亭,有喬松怪石,佛像清古,為山中第一。”《香山寺廟與旗營》稱:清順治十七年,世祖下旨在萬安山原宏教寺遺址上新建了一座寺廟,取名“敕建萬安山法海禪寺”。為了表示虔誠,他特地書寫了“敬佛”二字,賜予寺內僧人慧樞。

法海寺的建築佈局相當巧妙。其坐落的山嶺因酷似一隻正在展翅飛翔的鳳凰,故稱鳳凰山。每至深秋,山嶺紅葉遍佈“鳳凰”的頭和身,金碧輝煌的香山法海寺恰好落在這隻“鳳凰”的背上。

法海寺與其它寺院在建築上有不同之處,一是寺廟坐西朝東,這種格局在北京少見;二是山門上建有白塔一座,俗稱“過街塔”,意為人們從佛塔下經過一次,如同禮佛一次。寺後面有正殿五間,殿前有兩通石碑。左側刻有順治皇帝御書“敬佛”二字,碑陰刻有歷代佛祖圖;右側為順治十七年奉佛示禁碑,上刻“敕賜萬安山法海禪寺四至界址:”東至山門塔,南至龍泉嶺,西至山頂,北至香山。“由此可見當初寺院之大。

作為有著三百餘年曆史的古剎,法海寺流傳下來許多神秘的歷史故事和人文傳說,包括清世祖福臨出家、鄭板橋學經訪道和曹雪芹逃禪等。

民間流傳著順治出家的故事,其出家的地點據傳為法海寺。按民間與野史的說法,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並沒有於24歲時死於天花,而是在其所鍾愛的董鄂妃死後,看破紅塵,以死為名,逃離塵世,去西山法海寺(另說山西五臺山)出家做了和尚,直到74歲時圓寂。其實“順治出家”純屬“戲說”,但卻為法海寺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據《香山法海寺》載: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三次進京,並與法海寺仁公上人多有交往。乾隆元年(1736年)他第二次來京,三月中貢士,五月中進士。欣喜之餘來到法海寺,賦《法海寺訪仁公》詩:“昔年曾此摘蘋婆,石徑欹危挽綠蘿。金碧頓成新法界,惜他荒樸轉無多。參差樓殿密遮山,鴉雀無聲樹影閒。門外秋風敲落葉,錯疑人叩紫金環。樹滿空山葉滿廊,袈裟吹透北風涼。不知多少秋滋味,捲起湘簾照夕陽。”

曹雪芹逃禪的故事,說的是曹家被抄,曹雪芹隨家人從江寧(南京)遷回北京後,看破紅塵,在西山法海寺遁入空門。一年後領悟禪理,得以還俗,並開始創作《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於寫成。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到法海寺考察,並寫有《萬安山訪古剎》一文。1964年,作家老舍先生在京西門頭村體驗生活時,也曾到法海寺尋訪,並賦七律一首:“門頭村裡好為家,文藝源泉豈浪誇。金玉紅樓終是夢,鐮鋤碧野遍開花。東流巨浪今潮北,霜降香山葉染霞。瓜果齊歌豐產日,高天一彈吐光華。”其中第三句“金玉紅樓終是夢”後面注:“父老傳言,曹雪芹曾在附近法海寺出家為僧。”

法海寺於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之手,此後由於缺少修繕,逐漸荒蕪。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曾到法海寺考察,林徽因在《平郊建築雜錄》中寫道:“因為這寺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築裡所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