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議在相聲界很有話語權嗎,輩分很高嗎?感覺有些腕都挺尊敬楊議的?

溫樹哥vlog


也許是因為父親楊少華在相聲界“尷尬”的師承關係,楊議一直沒有師承,也就談不上在相聲界的輩分之說了。

有人說,楊議的相聲窘境在於“無師可拜”,這話確實有幾分道理。

即使父親楊少華的師承再不被同行“承認”、作為兒子的楊議自然要支持父親。

可問題就來了,父親是“寶”字輩、自己也得找“寶”字相聲名家為師,不能掉面兒也不能掉輩分。

在楊議還沒什麼名氣的時候,顯然相聲界肯定沒誰願意蹚“渾水”。楊議進軍影視圈且名利雙收之後,“寶”字輩的老藝人也就凋零的差不多了。

但楊議也並非真就無師可拜,相聲界“代師拉徒”的先例比比皆是——比如侯耀文的拜師。

楊議真心想要一個“輩分”,其實也非難事。只是,這個所謂的行業“輩分”有意義嗎?

1995年楊議就獲得了“侯寶林全國相聲大賽金像獎”,2002和2003年更是連續兩年奪得了CCTV相聲大賽一等獎。

可是這些獎項除了證明楊議有“相聲之才”外,實際利益一點也沒有。

就像張潘和劉銓淼也多次在全國相聲大賽獲獎,結果還不是落得了生存都成問題了。後來參加《相聲有新人》後拜在了郭德綱門下、加入德雲社。

楊議獲得了那麼多相聲“榮譽”,卻面臨生存問題。

把被觀眾叫好的手藝轉化成商業利益、在從賺到的盆滿缽滿之中反哺藝術,這是對摯愛藝術的最理想和現實的軌跡。郭德綱做到了,但不是每個相聲藝人都能這麼幸運。

當然,楊議也不是甘願“認命”的主,把目光轉向了當時影視圈興起的本土輕喜劇,而且所拍電視劇《楊光的快樂生活》一經播出就受到北方觀眾熱捧。

楊議把天津小市民“楊光”的熱心、善良又有些“土裡土氣”的形象塑造得十分現實、接地氣,很受歡迎。

楊議沒有淺嘗輒止、而是趁熱打鐵,連續拍了十部,一點也不亞於“東北虎”趙本山的《鄉村愛情》。

對於楊議來說,《楊光》系列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名利雙收,還有對“楊家”在相聲界的“話語權”。

一個人在社會有地位了、功成名就了,說話都是哲理。如果你是屌絲一枚、哪怕分析問題入木三分、驚世駭俗,那也是“吃炒黃豆配涼水”的結局。

所以,不是因為楊議在相聲界的輩分多高、而是“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