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為北江數府州未有,廣東陽山學發公祠

學發公祠,位於廣東省陽山縣七拱鎮大禾崗,始建於1923年,由愛國華僑朱海均先生為紀念其先父朱學發而建造。歷時12年,基本落成於1935年,因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其宏壯之規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故而稱之“廣東布達拉宮”。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為北江數府州未有,廣東陽山學發公祠


公祠背山面水,座西南向東北矗立。面寬90.8米,進深120.5米,整體建築總佔地面積10941.4平方米,分前、後座及東西兩廂三部分。後座又分為主樓及東西兩附樓。

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為北江數府州未有,廣東陽山學發公祠


前排是平房磚木結構門樓,後排由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主樓及兩槓橫屋組成,前低後高,連成一體。祠牆莊嚴肅穆,牆體厚七十多釐米,夯築時混合了硯殼灰、沙子、黃泥、石灰、黃糖、糯米粉等材料,極具粘性和韌性,堅固難破。門樓的門框上鑲嵌了堅硬的麻石條,與硬實厚重的木門構成一道穩固的防禦體系。而牆上則散佈著若干大小各異的槍眼、炮眼和觀察孔,使人再次身臨抵禦外敵進犯的肅殺和凜然。

其外形酷似拉薩布達拉宮,為北江數府州未有,廣東陽山學發公祠


前排樓房屬中國傳統建築模式,置七門(一正六輔),正門為中堂,輔門為側廳,且門框俱用上等石料鑲邊,並刻聯。而題寫者則更是大名鼎鼎人士:中門乃末代傍眼朱汝珍撰聯並書:"學道積躬量涵若海,發祥啟後德茂惟均。"橫批:"學發公祠";右一輔門門聯寫道"禮門義路資遵蹈,智水仁山入畫圖。"橫批:"海均家塾",此為餘漢謀的筆跡;右二輔門為"宏開閥閱思修德,快覽雲山是養年。"橫批:"海均私第",落款則是陳濟棠;左一輔門:"門前正對漁翁石,戶外常停長者車。"橫批:"高陽世第",落款的是李漢魂。一位是前清鴻儒,三名是民國大員,有如此高規格題詞的民居估計也不多見。

主樓上有蓋桁角和封火牆,既有嶺南傳統祠堂建築肅穆端莊、規整有序的特點,又有西方建築的浪漫氣息。這不僅僅表現在主要使用從香港引進的紅毛坭(水泥)、鋼筋、坤甸木等建築材料上,更表現在西方建築工藝造型上。

學發公祠主樓的廊、柱、頂、窗、門大量使用了西方建築樣式,房屋門楣、窗楣的壁畫或泥塑的圖案、花紋明顯吸收了西方建築藝術的圖案,每層樓都設左右兩個迴廊天井並採用綠陶瓷作圍欄,木閣樓板上鋪設花階磚,充滿著濃郁的西洋風情。樓頂還設有平臺,中路平臺頂部的裝飾圖案又有伊斯蘭建築的神韻,十分精美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