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因雍正得以善終,為何子女卻大都結局悲慘?

吳力鎧


眾所周知,“拼命十三郎”胤祥在康熙皇帝諸子中下場可以說是最好的了:



他不僅在生前受到四哥雍正重用,有幸成為了大清的第九位“鐵帽子王”;在死後更得改名殊榮(本來為了避諱,他們“胤”字輩的兄弟名字在雍正即位後都給改成了“允”字,老十三病逝後雍正特地把他的名字給改了回來,讓他成為了清朝三百年間下臣不避上諱的第一人)。

即使是這樣雍正仍然害怕自己的後繼之君輕視了胤祥一系,因此後來還特意下旨:


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有了胤祥這顆大樹的庇佑,他的子女們應該是高枕無憂、一路高升才對,事實真是這樣嗎?

長子弘昌

弘昌一生下來就因為父親的關係得了個“貝子”的爵位。按理來說他應該心存感激,處處謹慎才對,但是不知道他哪根筋搭錯了,在皇帝面前亂來,四處胡言亂語,氣的雍正大罵:“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估計要不是看在十三弟的面子上,早就要處置他了。


後來胤祥害怕他惹事給家裡找麻煩,就把他圈禁在家裡,直到胤祥去世雍正才做主把他放了出來。

可是放出來後的弘昌依舊沒有學乖,繼續在“作死”:不久又捲入了乾隆初年的“弘皙逆案”裡,企圖擁立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弘皙即位。

後來被乾隆察覺後革去了他的爵位。

弘昌死在乾隆三十六年,享年六十六歲。

四子弘皎

弘皎 為胤祥嫡福晉所生,三子弘暾早逝後他就是事實上的嫡長子,在雍正八年被封為“郡王”。

他死在乾隆二十九年,享年五十二歲。

七子弘曉

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成為了下一代“鐵帽子王”。在乾隆年間也深受重用,曾管理藩院事務,任正白旗漢軍都統等要職。

最後死於乾隆四十三年,享年五十七歲。

至於其他的兒女大多早夭(除活了74歲的長女外),不過這也算不上是下場悲慘吧,要知道乾隆皇帝後代的夭折率也不低!

綜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真沒說錯,老十三胤祥的後代果真從他身上得益不少,過得都不算差(除了那個自己找死的弘昌)。

參考史料:《清史稿》


曉史才能明事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4月——1730年5月),聖祖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被人稱為“拼命十三郎”,生母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胤祥與胤禛的關係最為親密,儘管他倆不是一母所生,但自小就兄弟情深,雍正待他也非比尋常。在“九子奪嫡”的關鍵時刻,胤祥一如既往的支持四哥胤禛,是胤禛最為倚重的力量,從來不曾動搖過,猶豫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老四胤禛終於繼位,成為了大清帝國的新掌門人。胤祥即刻就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的政務和軍務,幫助雍正迅速穩定局面。

       在滿族八旗中,胤祥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可以說,很多人都是他帶出來的士兵。因此,雍正即位時,胤祥相當於掌握了清朝的軍事力量,這是穩定的根基和保障。

      因為胤祥對雍正王朝無可代替的巨大作用,遂得雍正皇帝世襲罔替的許可,成為了鐵帽子王,大清建國以來的第九位鐵帽子王,非常難得,非常高貴。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時年僅45歲。雍正悲痛異常,著其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點需要重點講講。

      在封建時代,為了避皇帝的名諱,皇帝登基後,兄弟們都會改名以避名諱,胤禛的兄弟們都是“胤”字輩的,在他登基後,全部改為“允”字輩。老十三允祥去世後,雍正特意准許改回“胤祥”安葬,成為大清臣子中不避皇帝名諱的唯一事例,可見,雍正對他的寵信和情意。

      胤祥總共有九個兒子,有四個兒子都在幼年早逝,還有兩個兒子分別在雍正六年和雍正七年死掉。所以,等到胤祥去世以後,他只有第一個兒子弘昌,第四個兒子弘晈和第七個兒子弘曉還在世。

        然而,剩下的這幾個兒子,在胤祥去世後,雍正給予了關照。可雍正去世後,乾隆繼位,過的卻並不如意,遭到了乾隆的排擠和打壓。

      不過,也不能完全怪乾隆,而是他們幾個非要和乾隆對著幹。到底幹啥了?胤祥留下的幾個兒子,幫助康熙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去謀反,這就玩得過啦!所以,乾隆知道以後,也沒有手下留情,畢竟這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原諒的。

       弘皙謀逆案發後,胤祥的長子弘昌就被乾隆革去了貝勒的爵位,逝於乾隆三十六年,終年66歲。他是被捲入弘晳案件的四位同輩參與者中,惟一一位身後未得賜諡者,看來乾隆對他怨恨最深,到死也不原諒。

        胤祥的第七子弘曉,是雍正親封的怡親王,承襲了胤祥的爵位。雍正在胤祥死後下旨: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弘曉遂承襲怡親王,有雍正的扶持在前,加上弘曉為人低調,並沒有捲入乾隆時期的謀逆案。加上弘曉繼承了他父親的藝術才能,書畫精通,醉心於藝術,乾隆也對他比較放心。

     而弘晈是怡親王胤祥的第四子,生母是嫡福晉兆佳氏,在胤祥去世不久,他就被雍正封為寧郡王。當弘皙逆案發生後,乾隆本想將弘晈革除王爵,但“此王爵,系皇考特旨,令其永遠承襲”,故從寬保留郡王爵位。弘晈,死於乾隆二十九年,終年52歲,賜諡良。

       胤祥的女兒有四個,第一個被封為郡主,嫁精奇哩氏薩克慎,在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五日去世,享年74歲,是胤祥最長命的女兒。

         第二個女兒也被封郡主,,嫁伊爾根覺羅氏福僧格,但在雍正四年時就死了,僅20歲,還在胤祥在世時。

      第三個女兒更不必說了,2歲的時候就夭折了,她死的時候還是康熙五十年。

       第四個女兒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也就是電視劇中承歡格格的原型,曾經被雍正皇帝親自撫養,被封為和碩和惠公主,下嫁喀爾喀博爾濟錦氏多爾濟塞布騰。她在雍正九年的時候就去世了,死的時候年僅18歲,比她的父親胤祥僅僅晚了一年。

        所以,老十三胤祥兒子共九個,女兒共四個。可惜兒子死在他前面的就有六個,女兒死在他前面的就有兩個。







文史不假


這個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

胤祥有9子4女,考察這些子女的一生,說不上結局悲慘。

(1)九個兒子。

弘曉:世襲鐵帽子王,愛好文學,己卯本紅樓夢有可能是弘曉王府的抄本。弘曉壽55歲,有9個兒子,其中第四子又生9個兒子,算得上是多子多孫,弘曉一生也沒有遭到大的政治衝擊。

弘昌:為人愚鈍,胤祥親自參奏雍正,將他圈養,因參與弘晳逆案,被乾隆革職,死後沒有賜諡。弘昌壽66歲,有5個兒子。這也說不上悲慘,壽命挺長,兒子挺多,參與謀反也沒有被殺頭,對比歷史上的類似的皇族,他這算是好的了。

弘皎:因參與弘晳逆案,遭到乾隆打壓,從此不問政事,壽52歲。

夭折或者未成年死去的:有6個,這些說不上悲慘,參照歷代皇族甚至皇帝的兒子們,早死的太常見了。

(2)四個女兒。

長女:壽74歲。

二女四女:嫁人後死,一個18歲,一個20歲。

四女:早夭。

所以,胤祥的13個子女裡,夭折的有5個,不滿20死去的有4個,成年的有3子1女,壽命均在50以上,在當時算是長壽了。他的3個兒子,一個世襲鐵帽子王,另外兩個參與謀逆案,也沒有被殺,平安活到死,有些令人嘆息,但是總的來看,他的這些子女的命運遠遠說不上“悲慘”。


師明禮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末年大力支持當時的冷門人選四阿哥胤禛,又在其繼位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人臣典範當然得以善終。還換來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胤祥選擇的路對了,所以生前極具榮耀,死後追封不斷。

胤祥的子嗣就是不那麼明智了,他有九個兒子,成年活下來的有三個,其中兩個還在乾隆朝支持廢太子之子弘暫意圖謀逆,備受打壓,連帶著第二代怡親王弘曉也被牽連。

胤祥子嗣就存活下來就三分之一,還因為選擇立場問題而備受打壓,當然也不能說結局大多悲慘。


當然如果從子嗣方面來說,的確是結局悲慘。胤祥的子嗣延續了皇室子嗣易早夭的特點,九個兒子有六個沒活到成年,甚至有一個在康熙末年就早夭了。僅僅活下來三個兒子。

第一子弘昌,弘暫逆案後,被乾隆帝革去貝勒爵位,死後未被賜諡,可見懲罰之重。

第四子弘晈,弘皙逆案後,乾隆帝本想革退其寧郡王王爵,但考慮到這個王爵是雍正帝特旨封的,才沒有革除。從此弘晈成為閒散王爺,鬱郁不得志,死後被賜諡良。

第七子弘曉是雍正帝親封的第二代怡親王。胤祥死了以後,雍正帝將其怡親王王爵升級為世襲罔替。弘曉為人低調,並沒有捲入弘暫逆案,但畢竟兩個親兄弟牽扯在其中,所以還是受到些許波及,但乾隆帝也沒有刻意為難他,整體來說還不錯。

再說說弘暫逆案。


弘暫逆案可以說是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延續。弘暫為康熙帝嫡長孫,廢太子胤礽長子,如此顯赫的身份當然心有不甘。又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加之雖然清朝繼承規則是立賢不立長,但畢竟漢化較深,所以獲得朝中很多持有“立嫡立長”觀念的宗室成員支持。但在乾隆四年被乾隆帝發覺,政治經驗爐火純青的乾隆帝迅速快刀斬亂麻,結束了這場風波,事後弘皙遭削爵和圈禁,支持者遭到打擊,其中就有胤祥的兩個兒子。


宋安之


“老十三”胤祥既是雍正的同輩兄弟,更是雍正能夠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雍正登基後,雍正以胤祥功勞卓著封其為碩怡親王,並賜予“世襲罔替”的資格,胤祥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

之後,胤祥出任議政大臣,總理戶部事宜,又負責農田水利,西北籌邊等事務,盡心盡力為雍正分憂,恪盡職守。雍正八年,44歲的胤祥病逝,雍正悲痛萬分,定其諡號為“賢”,讓其配享太廟,並將其名字由允祥改回胤祥,不避名諱,整個清朝僅此一例,足見雍正對胤祥的厚待。不過胤祥的後代的境遇就比不上他了,不少人因為牽扯到政治鬥爭而失勢。

胤祥有9個兒子,只長成3人,其餘6人都死在了他前面,這大概和胤祥體弱多病有很大關係,沒有遺傳好。

長子弘昌因自小愚蠢頑劣,被胤祥圈養在家中。胤祥去世後,被雍正釋放。乾隆時期,弘昌捲入了弘晳(康熙廢太子胤礽第二子)謀逆案之中被革除爵位,66歲去世。四子弘晈和大哥一樣,也捲入了弘晳之案,雖然保住了爵位,但此後心灰意冷,鬱鬱寡歡。

繼承胤祥爵位的是他的七子弘曉,此後怡親王大半出自他一脈。弘曉聰明好學,功於詩畫,曾負責理藩院事務,出任正白旗漢軍都統。他詩作很多,但存世的僅有四分之一,其銷燬的詩作大概和乾隆大興文字獄有關係。

弘曉死後,怡親王的爵位由他的子孫繼承,其第四代後人載垣因捲入辛酉政變,被慈禧太后賜死,怡親王的爵位也被貶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為第八等爵位。1864年,載泰因罪被革職,弘曉一脈的爵位沿襲就此中斷。同年,胤祥四子弘晈的第四代後人載敦受封怡親王,沿襲三代。最後一任怡親王毓麒於1949年10月去世。

胤祥還有4個女兒,除大閨女活了74歲外,其他三人最多也就活了20歲。


石頭說歷史


蘇東坡言“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可謂解釋了權謀下最天真、最爛漫的成長之路,胤祥在權力中心的漩渦中替四哥擋下了不少,雖然榮膺鐵帽子王,但是就僅在宗人府中的十年就使得十三爺餘生後怕,豈能把自己的孩子再往這裡推呢?那為什麼十三爺的子嗣大都結局悲慘呢?

1、壽夭。無災無難到公卿,首先是身體上無災無難,這是先提條件,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可是可能是受十三爺的影響,所以身體都比較弱,一開始被定為世子的三兒子還有五兒子八兒子都是英年早逝,還有他的女兒,雖然很風光,但是也早早的去世,

2、參與政治沒選對陣營。各位看過我寫過的“北京平西王府”的內容的知道,有一個弘皙就是太子胤礽的兒子,曾經在乾隆朝被指謀反並按著謀反處理了,而十三爺的四兒子就是參與了這個陣營,無情最是帝王家,即是鐵帽子王也救不了這個。

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在康熙的諸多皇子中,十三阿哥胤祥絕對是個很出彩的人。他不光能文善詩,書畫俱佳,還“精於騎射,發必命中”。因此他的年少時便深得康熙寵愛,經常在康熙出巡時隨駕左右。

(胤祥劇照)

在康熙的諸皇子中,胤祥和四阿哥胤禛關係又最為親厚。

胤禛曾受康熙指示,教授年幼的胤祥算學。

胤禛那時已和生母德妃和十四阿哥胤禵生活在一起。但他自幼是得到佟貴妃撫養的,到11歲時,佟貴妃去世後,他才回到德妃身邊。

當時德妃已有資格親自撫養胤禵,自然對胤禵偏愛一些。胤禛性格孤僻,因此並不得德妃疼愛。

胤禛在教授胤祥算學時,發現他聰明,悟性高,因此對他很喜愛。兄弟之情也就從那時起慢慢深厚起來。

胤禛他胤祥的感情好,好到若是同時護扈康熙出巡,兩人必定“形影不離”。若是其中之一隨駕,哪怕只是短暫分別,二人也書信不斷。

然而隨著康熙廢黜太子胤礽後,胤祥卻漸漸失去了寵愛。再加上他有腿疾,因此在康熙在位時,一直沒得到封爵。

康熙去世後,胤禛遵遺詔繼位,是為雍正。面對康熙晚年造成的政吏鬆弛等問題,雍正需要有個人來協助他治理國家,於是他起用了胤祥。他不光任命胤祥為議政大臣,處理國家重事,還封他為和碩怡親王。

(胤禛劇照)

面對胤禛的知遇之恩,胤祥感激不盡,他上任後“勤奮理事,不稍懈怠”。先是處理了大批遺留舊案,隨後又清查虧空,整頓財政,幫助胤禛收回積欠。

由於胤祥做事不徇私情,且謹慎穩重,所以胤禛對他非常信任,累加在他身上的軍務、民政和內務等工作也越來越多。

同時,胤禛認為胤祥在治理國政上功勞巨大,因此對他嘉獎不斷。不光賜錢糧和官物等,還增加他的儀仗等,但胤祥從來都委婉拒絕。實在萬不得已,也只肯拿賞賜中的十之一二。

胤禛見胤祥如此,也不好勉強,於是封他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並常常稱他為“柱石賢弟”。

儘管殊榮不斷,但過多的政務最終讓本就體弱的胤祥積勞成疾,病逝於雍正八年,卒年44歲。

胤祥去世後,悲痛不已的胤禛不光予以厚葬,還讓他配享太廟,同時賜諡號“賢”,另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匾額於諡前,同時還允許他在名字中繼續用“胤”字。這在胤禛的所有皇兄弟中,可是獨一份的殊榮。

按說,有胤祥的蔭庇,胤祥的子女該福澤深厚才對,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胤祥一生有9個兒子,早夭了6個,長大成人的就剩下:長子弘昌、四子弘皎和七子弘曉。

(弘昌劇照)

弘昌與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弘晳交好,雍正繼位後,胤祥害怕他受弘晳影響,便主動上奏稱他“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請圈禁在家”。得雍正允許後,弘昌被胤祥圈於家中,不得出門。

胤祥去世後,雍正憐惜弘昌,解除了對他的圈禁。

乾隆繼位後,弘昌被封為貝勒。可是,到了乾隆四年,弘昌卻和弘晳沆瀣一氣,密謀奪權政變。事洩後,弘昌被革去了貝勒,自此不再敘用。乾隆三十六年,弘昌病逝,沒有諡號。

與弘昌一起被捲入弘晳逆案的還有四子弘皎。

弘皎在胤祥去世後,雍正封他為郡王。乾隆年間,受到弘晳逆案的牽連,他儘管最後保住了爵位,但從此心灰意冷,再也無意仕途,只以種菊為樂。

胤祥去世時,七子弘曉才8歲。胤祥深知雍正給予自己的榮寵太多,同時自己在朝中由於權柄大而威望高,他擔心讓成年的弘昌襲承爵位,會引來禍患。所以,為了以後新君繼位不至於打壓子女,他便指定弘曉襲承了他的爵位。

(弘曉劇照)

弘曉聰明好學,雍正很喜歡他,所以下旨說:“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弘曉長大後能詩善畫,特別喜歡看通俗小說。據史書記載,由於曹雪芹和胤祥關係密切,他還抄錄過曹雪芹的《石頭記》。

乾隆年間,弘曉被任命管理藩院事務,後來又兼任正白旗漢軍都統。儘管他謹小慎微,但是乾隆還是將雍正當初給予的特權給削減了。弘曉為明哲保身,不得不早早辭去職務。雖然做了富貴王爺,但畢生大志難酬,最終抑鬱而終,卒年57歲。

從胤祥子女一生的境遇來看,只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雖然受到雍正的重視,但乾隆卻因為忌憚,有意打壓他們,剝奪了他們的諸多特權。這大概就是王朝社會的一種悲涼吧。

(參考史料:《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